- 中國高質量發展指數報告
- 易昌良主編
- 1804字
- 2022-09-23 17:56:21
序
當前,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群體性崛起,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經濟全球化不可逆轉。同時,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和民粹主義勢頭很猛、相互交織,以至生成這樣那樣的異動和危局。面對嚴峻復雜的國際國內環境,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經濟發展長周期和全球政治經濟大背景出發,審時度勢地作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也進入了新時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重大判斷。推動高質量發展,是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是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是遵循經濟規律發展,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我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只有用發展的辦法才能解決。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這樣才有利于經濟可持續發展。只有通過推動高質量發展,實現要素充分流動和再配置,才能滿足已經變化的市場需求,全面提升產業鏈和全要素生產率,才能有效對沖要素成本上升;實現投資邊際產出的穩定增長,才能提升企業家預期和減緩資源環境壓力,從而形成優質高效和多樣化的供給體系;實現供給和需求在新水平上的動態均衡,帶來國民經濟整體效率和效益的提高,最終推動經濟持續健康和長期穩定發展。
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就是發展質量不高的表現,要破解社會主要矛盾,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須推動高質量發展。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需使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等得到全面提升,這同樣要求必須推動高質量發展。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奮斗目標。實現這個目標,我國將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國際經驗表明,一個國家要從中等收入階段進入高收入階段,關鍵在于實現經濟發展從量的擴張到質的提高這一根本性轉變。當今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蓬勃興起,我們只有加快科技創新和產業轉型升級步伐,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才能加快推進現代化事業。這也迫切要求加快推進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此外,推動高質量發展是提升我國整體競爭力、跨入世界強國之列的緊迫要求。目前我國經濟總體規模位居世界主要經濟體第二位,整體競爭力穩步提升,但突出特點是“大而不強”,在科技創新能力、產業和產品競爭力等方面仍有較大的差距。要使中國在競爭激烈的全球市場中立于不敗之地,就必須進一步提升實力和競爭力,具備在全球新一輪產業轉移中的產業接續能力,加快向中高端產業鏈邁進,形成更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的產業競爭力。
高質量在發展改革中貫徹得如何、落實得怎么樣,這需要有一套設計合理、監測有效的指標體系。在充分研究與總結國內外發展相關理論與實踐成果的基礎上,易昌良博士領銜的《中國高質量發展指數報告》課題組圍繞中國高質量發展怎么看、怎么辦、怎么干,深入挖掘高質量發展的時代特征,以其核心理念及其內在邏輯為遵循,以中國發展現實為基礎,對中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創新發展驅動、結構優化、綠色發展、開放經濟、民生保障等方面進行了全面的指數推算和比較分析,做深做細內涵界定、指標設定、權重賦值、體系構建、測算方法、比較分析、評價檢驗等方面功夫,相關數據形成了近100個圖表,為中國各地區高質量發展繪制了一幅全景畫卷,客觀構建了中國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力求以科學的評價體系來描述中國高質量發展狀況,監測中國高質量發展進程,引導國內外經濟社會發展,為國家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提供決策參考。
中國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不僅是一個評價工具,更是對相關層面發展水平的檢驗工具。通過這一評價體系,各地區、各城市可以根據單項得分和綜合得分找出自身的短板或優勢,明確未來發展方向;依據其所處的發展階段,研究制定適合自身發展的發展戰略,以提升自身的發展質量與發展水平。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最根本的是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以新時代的高昂精神狀態奮力推進各項工作。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引的高質量發展綜合指標體系,通過《中國高質量發展指數報告》的出版,期許引發更多的關注和思考。
是為序。
劉尚希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
2020年5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