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一位神秘來客
- 亂世出梟雄(第二部):三國人物征戰記
- 南門太守
- 4292字
- 2022-09-21 09:56:16
建安五年(200)8月,袁軍主力又向前推進了一些。
這就到了曹軍在官渡大營的正面,雙方的主力接觸上了。
袁紹下令用沙土堆成土丘,在曹營前面呈東西方向展開,長達數十里,以此為依托構筑營寨。為了對抗袁軍,曹操也分兵筑營,但如此一來,兵力不足的問題更加突出了。
有的史書認為此時在官渡前線對陣的雙方兵力,袁紹有10多萬人,曹操不足1萬,且傷兵占十分之二三。這顯然不準確,袁軍人數估計得差不多,但曹軍人數明顯低估了,推測起來曹軍在此的兵力應該在3萬人左右,甚至更多一些。
劣勢之下的曹軍不得不選擇主動進攻,以求出奇制勝。
但是,兩軍對峙完成后曹操指揮人馬多次出擊都未成功(合戰不利)。
9月的一天,發生了日食。
日食作為異常的天文現象在古代被視為兇兆,也被看作上天對人類的一種警告。發生日食后,在許縣的獻帝劉協照例下詔,要求公卿就朝政得失寫出專題報告(上封事),可以知無不言(靡有所諱)。劉協同時下詔中央和地方薦舉人才,標準是孝行突出的人(至孝之人),三公每人薦舉2人,九卿以及郡國守相、校尉等各薦舉1人。
劉協的這項舉措未必出自曹操的授意,一來在官渡前線的曹操此時應該無心考慮這些事;二來在人才觀上曹操主張以才為先,以后又提出了唯才是舉的用人理念,與以孝為先的傳統用人觀不太一樣。
距許縣不到200里的官渡前線也看到了這次日食。對于戰爭而言,日食也預示著不吉利,通常情況下發生日食的時候交戰雙方都要停下來,因而日食有時候還起到意想不到的休戰作用。
最著名的事例發生在公元前6世紀到7世紀的伊朗高原,當時米底王國和呂底亞王國在哈呂斯河一帶激烈交戰,戰事曠日持久,連打了5年還沒有完。有一天,兩軍正在廝殺,忽然發生了日全食,頃刻間太陽全被吞沒,仿佛夜幕降臨,士兵們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停止了廝殺。盡管不久之后太陽重新出來,一切恢復到正常,但交戰雙方都認為這是上天不滿戰爭而發出的警告,于是決定不再打下去了,一場打了5年的戰爭因為偶遇一次日食而終結。
曹操看到了這次日食,但他決定反其道而行之,利用敵人認為日食不宜作戰的心理向袁軍發起突然攻擊。
曹軍出擊,卻無法攻破袁軍堆起的土丘,不勝而還。
雙方陷入艱苦的對峙之中,為了取勝,都想了不少辦法。
袁紹下令在曹軍營外堆起土山,支起高高的瞭望樓(高櫓),憑借制空權向曹營射箭。曹營暴露在敵人弓箭手的射程之內,營里的人想來回走動,只能蒙著盾牌慢慢走。
為了對付高處的弓箭手,曹軍將攻城用的拋石車進行了改良,使之射程更遠,力量更大,號稱霹靂車,拋擲石塊,專打袁軍瞭望樓和土山上的弓箭手,瞭望樓紛紛被打倒,袁軍的弓箭手也輕易不敢到土山上來。
袁紹見弓箭兵沒有發揮威力,又調來了工兵,向著曹營方向開始隧道作業。干這活袁紹很在行,最終打敗公孫瓚攻克易京用的就是地道戰,但他不知道曹操也很在行,當初在張繡的安眾防線面前差點全軍覆沒,最后也是由工兵們突擊開挖出一條隧道才得以脫險。
所以,曹操對袁軍的拿手好戲早有防備,他們的對策是以地道對地道,在營中橫向開挖出又長又深的壕塹,袁軍的地道挖到這里時就暴露了出來。
雙方斗智斗勇,使出了渾身招數,打得異常艱苦。
對峙時間一長,后勤問題很快暴露出來,最先感受到壓力的是曹操,曹軍的糧食眼看接濟不上了。
這是一個嚴重的問題,一旦不能給士兵開飯,即使思想政治工作做得再好,部隊也沒有戰斗力,更何況曹軍這邊士氣本來就成問題,士卒叛逃事件時有發生,如果再沒有飯吃,定會不戰而敗。
面對這種嚴峻形勢,曹操產生了退兵回許縣的想法,為此他給后方的荀彧寫了封信,征求他的意見。
荀彧很快回信,不贊成曹操的想法,荀彧分析道:“現在軍糧雖然很少,但還沒有到楚漢在滎陽、成皋爭勝時那樣,當時劉邦和項羽都很艱難,但都不肯先退,因為先退的一方氣勢必然會受到打擊。現在我們用很少的人阻擋袁軍的進攻,扼其咽喉使其不能前進,已經好幾個月了,現在正是關鍵時刻,形勢必將發生變化,一定能等來出奇制勝的機會。”
曹操認為荀彧說得有理,他又問計于賈詡,賈詡認為:“曹公您賢明勝于袁紹,勇力勝于袁紹,用人勝于袁紹,決斷勝于袁紹,有此四勝然而將近半年之久仍不能決勝的,是考慮問題太求萬全而造成的,應該抓住機會奮力一擊,大局必然可定。”
荀彧和賈詡都不主張撤退,認為局勢已經到了關鍵時刻,現在需要的是一次出奇制勝的機會。
道理是對的,只是這樣的機會可遇不可求,它能出現嗎?
在荀彧和賈詡等人的鼓勵下曹操決定暫不撤兵,但他找不出更好的破敵之策。后方的荀彧以及夏侯惇、鐘繇、李通、任峻等人想方設法籌集軍糧,但這些糧食要安全運到前線卻比較困難。
因為雙方一邊在前線相持,一邊都睜大眼睛盯著對方的運糧隊,袁紹三番五次派人打劫曹軍的運輸線,讓曹操苦不堪言。
終于,曹操也抓住一次機會,給袁紹的運糧隊一次痛擊。
曹操得到情報,說袁紹有一支運輸隊在部將韓猛帶領下正向前線開來,運糧車有數千輛之多。曹操問軍師荀攸誰能擔負突襲袁軍運糧隊的任務,荀攸說偏將徐晃可以。
徐晃脫離楊奉進入曹營后屢立戰功,在攻打呂布以及東征劉備的戰斗中表現突出,在不久前進行的白馬之戰和延津之戰中也充當主力。徐晃的臨陣謀略和戰斗力讓曹操很欣賞,深入敵后攻擊袁軍的糧道是一件難度很大的任務,僅有勇力不行,還要隨機應變,果斷處置各種突發事件,在這一點上徐晃完全勝任。
曹操命令徐晃率隊出發,同時派史渙為副將隨行,這個安排體現了曹操對這項任務的高度重視。
史渙日后的名氣雖然不如張遼、于禁、徐晃等人那么大,但曹操對史渙的信任卻超過一般人,不僅因為史渙是他的老鄉,從己吾起兵就追隨他,更主要的是史渙做事穩當,對曹操忠貞不貳,曹操以后多次派史渙為監軍。
徐晃和史渙率部出擊,劫了袁軍的運輸隊,但所獲物資無法運回,只得一把火燒了。
曹軍人數不占優勢,糧食快吃完了。
辛苦的不僅是陣前廝殺的部隊,負責運糧的人也同樣很難,為了保證供應,不分晝夜地從后方緊急運糧上前線。
為了給他們鼓勁,曹操專門向他們訓話:“再過15天我就給你們打敗袁紹,到時候就不再煩勞你們了(十五日為汝破紹,不復勞汝矣)!”
曹操說這話的時候心里未必有把握,為了穩定軍心,他必須裝出勝算在握的樣子。
曹操的壓力實在太大了,加上頭疼,弄得他常常睡不著覺。現在他滿腦子裝的都是糧食問題,整天愁眉不展,雖然夸下15天破敵的海口,但他知道除非奇跡發生,否則那是不可能的。
一天晚上,當他一個人還在指揮帳里沉思的時候,奇跡來了。
當時曹操正在洗腳,準備不去想那些煩心事,先睡覺再說。衛士進來稟報,說外面有個自稱他老朋友的人要見他,來人自報名字叫許攸。
聽到這個名字,曹操腦子里靈光一閃,許攸是袁紹的高級參謀,深夜至此極不尋常。曹操是個極其聰明的人,馬上明白了大概,不禁脫口而出:“子遠來了,我的大事要成功了(吾事濟矣)!”
曹操來不及擦腳穿鞋,竟然光著腳(跣足)跑了出來迎接許攸。
曹操與許攸也是老朋友了,當時許攸是“奔走之友”的骨干成員,曹操作為他們聯絡的主要對象之一,經常有來往。
既然是朋友,多余的話也就不說了,談話直接奔向主題,許攸問曹操:“袁紹強盛,你如何破他?還有沒有軍糧?”
果然是老江湖,一開口就擊中要害。曹操也正想談談糧食問題,但他對許攸此行的目的還沒有把握,是獻計來了還是摸底來了搞不清楚,于是說:“還可以吃1年(尚可支一歲)。”
許攸一聽,毫不客氣地說:“不對,請重新回答(無是,更言之)!”
曹操只得說:“可以吃半年。”
還玩虛的,許攸有點兒不高興:“足下不想破袁紹嗎,為什么不據實回答呢?”
曹操這才笑道:“剛才是開個玩笑,其實糧食只夠吃1個月的了,怎么辦呢(向言戲之耳。其實可一月,為之奈何)?”
其實這也是虛數,曹操之前說15天可以破敵的時候已經傳達出了實情,他的糧食不是可以吃1年或半年,甚至也不是1個月,而是只有10多天了。
許攸替曹操分析道:“您孤軍獨守,外無救援而糧草將盡,這是非常危險的。現在袁紹有一萬多車輜重糧草在故市、烏巢一帶,守衛的士兵警備不足,如果以一支奇兵發起突然襲擊,出其不意把糧草燒了,用不了3天,袁紹必然大敗!”
曹操一聽大喜過望,這難道就是冥冥之中上天賜給自己的那個機會?
許攸說出了一件極其重要的軍事機密,那就是袁紹后勤基地的位置及防守情況。
烏巢位于今河南省延津縣境內,故市地名不詳,也應該在這附近,這里位于黃河之南、官渡以北,在袁紹軍營的背后。
如果真能一把火把這些糧食燒了,短時間內袁軍糧草接續不上,軍心必然動搖,這真是一招制勝的絕好機會。
曹操立即連夜主持召開軍事會議,與諸將以及各位高級參謀商議此事。
出乎曹操的意料,大多數人反對去劫糧。大家認為許攸此時來投很可疑,弄不好是袁紹使的反間計,還是慎重為好。
的確,許攸為什么從袁紹那里叛逃呢?
原來,許攸曾向袁紹建議分兵進攻曹軍,具體方案是,以主力的一部在正面吸引曹軍主力,然后分另一部主力悄悄繞到曹軍背后直接進攻許縣,把獻帝掌握在自己手中,奉迎天子反過來討伐曹操,曹操即使不潰敗,也會首尾難顧。
許攸的這項建議本來也很有價值,但劉備、韓猛已經兩次分兵出擊都以失敗而告終,所以袁紹不再考慮類似方案,就沒有聽從。
按說這也沒啥,更不會因此跟領導反目成仇,但恰在此時許攸家里出了點事,讓他動了叛逃的念頭。
袁紹手下文武失和是一個公開的秘密,許攸一向說話口氣大、脾氣臭,不注意團結同事,平時人際關系一般,他跟審配不僅有矛盾,而且矛盾很深。
田豐、沮授失勢后審配現在是袁紹身邊的頭號紅人,審配一旦得勢就想找機會收拾許攸。許攸家里的什么人這時候犯了法,審配把他抓了起來,并且揚言要挖后臺,許攸又氣又怕,干脆叛逃到曹營。
這件事來得太突然,所以很可疑,對于曹軍的將領們來說,他們寧可信其無,也不愿信其有。如果許攸唱的是反間計,那么偷襲烏巢就是袁紹布下的一個陷阱。
但是,許攸帶來的這個情報也太有價值,太具有誘惑性了。
作為弱勢的一方,打正規戰看來取勝的希望越來越小了,只能利用機會出奇制勝,打對手一個冷不防。出擊袁軍的后勤基地,的確是目前的最佳作戰方案。
機會來了,關鍵是能不能抓住。
能不能抓住,關鍵是敢不敢去抓。
在不可能詳細核實情報真偽的情況下,只有荀攸、賈詡認為許攸的情報可信,應該抓住機會,畢其功于一役,徹底扭轉戰局。
有他們的支持,曹操最終拍了板,決定抓住這個稍縱即逝的機會偷襲烏巢。
不是曹操喜歡冒險,而是他對許攸很了解。
作為20多年的老朋友,他知道許攸的秉性,這位仁兄的確智謀過人,但一向唯我獨尊,不太合群,跟郭圖勢不兩立的情況也早有耳聞。而且,許攸生性自私自利,做事情處處替自己著想,冒死跑到敵人那里獻上一條讓人生疑的假情報,這種事許攸干不了。
曹操決定親自帶隊完成這項任務,眾人大吃一驚,都以為聽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