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一群農民的理想
- 亂世出梟雄(第一部):三國人物逆襲記
- 南門太守
- 5712字
- 2022-09-20 12:11:14
時勢造英雄,據說最早說這句話的是梁啟超。
特定的歷史條件下人的聰明才智可以極大地被激發出來,從而得以顯露出來并相互作用,于是產生了英雄人物。梁啟超的原意是說,天下之大、古今之久,隨時隨地都有產生英雄的機會,讀一部二十四史,像李鴻章這樣由時勢造就出來的英雄可謂車載斗量,但能夠反過來造就時勢的英雄,閱千載而未見一個。
人生活在自然環境中,也生活在歷史之中,自然界沒有目的性但卻有規律性。春去秋來、花開花落有規律可循,日月運行、生老病死也有規律可循,英雄人物作為歷史中的個體是獨一無二的,作為群體出現時就一定有內在的規律可循。從秦皇漢武到唐宗宋祖,從拿破侖到林肯,都是時勢造就的英雄。
造就漢末三國眾多英雄的,除了時勢似乎與一個人有關,這個人名叫張角,東漢冀州刺史部巨鹿郡的一個農民。
他不是普通的農民,他有文化,還懂醫術,他利用自身的這兩項特長創建了一個叫太平道的龐大組織。
政治上黑暗,經濟上困頓,朝廷里宦官專權,宦官的爪牙又遍布各州郡,他們為非作歹,欺壓百姓,皇帝被宦官、外戚輪流操控,朝中即使有正直的清流官員,也被打壓或禁錮,東漢帝國發展到現階段,已經到了日薄西山的狀態。
一部分人看到了眼前現實,心里開始有了想法,打起了推翻朝廷的主意,而一門神秘學問又為時局的動蕩不安推波助瀾。
這門學問叫讖緯學,是讖與緯的合稱。讖是秦漢間的巫師、方士編造的預言吉兇的隱語,昭示未來吉兇禍福、治亂興衰;緯是緯書,是與經書相對而言的,是漢代儒生假托古代圣人制造的依附于經籍的各種著作。簡言之,讖緯學就是神秘預言學,區別于天橋上的算命先生,讖緯學家們算的一般都是天下之事。
相傳秦時流行“亡秦者胡”的神秘預言,秦始皇誤以為亡秦的是胡人,于是命蒙恬率30萬大軍北擊匈奴,后來才知道搞錯了,“亡秦者胡”指的是他的兒子胡亥。到了陳勝、吳廣起事時提前在綢帕上寫了“陳勝王”3個字塞進魚肚子里,劉邦起事時斬白蛇,這些都是對讖緯學的利用。
本朝開國的光武帝劉秀也以符瑞圖讖起兵,所以在成就帝業后推崇讖緯學,讖緯學由神秘走向神圣,每遇用人施政、各種重大決策時,天子常依讖緯來決定。所以,在本朝讖緯學并不是異端邪說,而是可以公開談論和研究的一門學說。
近年來,一本叫《春秋演孔圖》的讖緯書引起了大家的廣泛議論,因為這部書里有一句話,大意是說前漢和后漢加在一起的壽命只有400年(劉四百歲之際,褒漢王輔,皇王以期,有名不就)。要是從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算起,到現在已經380多年,劉漢的江山再有不到20年的光景了。
這條神秘預言讓一部分朝中的大臣感到焦慮,他們紛紛向靈帝上書要求改革政治,但沒有引起重視。比這個神秘預言更讓朝臣們揪心的,是現實社會呈現出風暴來臨的種種跡象。
張角對讖緯學也有研究,他的眼光很敏銳,渴望改變現實。
但張角遲遲沒有行動,因為他還在思考好用什么方式完成他的計劃,直到有一天,有個人跑來找他,給他帶來了一本書,張角看完,心中思考的問題全部找到了答案,于是大喜過望。
這個人名叫襄楷,給張角看的書名叫《太平清領書》,它的作者是襄楷的老師于吉,和襄楷一樣都是一名方士。所謂方士就是精通方術之士,方術是用自然的變異現象和陰陽五行之說來推測、解釋人和國家的吉兇禍福、氣數命運的醫卜星相、遁甲、堪輿和神仙之術等的總稱。
于吉寫的這部《太平清領書》篇幅很浩大,里面內容龐雜,以老莊之道、鬼神信仰以及陰陽五行、神仙家的方術為基礎,創造了一套極為神秘復雜的神學體系。這部書里既有老子的宇宙觀、《周易》的元氣論,也談長生不老的修道理論。
但這些都不是主要的,這本書真正想談的只有一個,那就是政治。
在書中于吉試圖陳述一套政治設想,也就是所謂太平盛世的建設綱領。它不僅描繪了太平盛世的模樣,也闡述了要達到太平盛世必須做到君明、臣良、民順。
早在順帝時,于吉的另一個學生宮崇就把這部書獻給了朝廷,順帝讓大臣們討論,大家卻認為這是妖妄之經,于是把它封存了。到了桓帝時,因為一直沒有兒子,桓帝聽人說于吉的學生襄楷很有法術,就下旨召他進宮,幫助他生個兒子。襄楷弄了一些所謂的靈丹妙藥,桓帝吃后有了一定效果,很高興,認為襄楷不簡單,遇到治國理政的疑難問題也常向他請教。
襄楷為了完成于老師的心愿,舊事重提,再次把《太平清領書》推薦給朝廷,但桓帝對這個也絲毫沒有興趣。接連碰壁后于吉的弟子們對朝廷徹底失望,后來在黨錮事件中襄楷因為替黨人求情被治罪,出獄后政治熱情依然不減,只是他把活動的重點轉向了民間,成為一名無政府主義者和顛覆活動的專家。
襄楷來到冀州刺史部一帶活動,認識了張角,二人志同道合,一見如故。
張角在襄楷的推薦下看完《太平清領書》,佩服得要命。
當時沒有科舉制,進入官員隊伍靠察舉,主要科目是孝廉和茂才,都是推薦制。政治黑暗,吏治更是被宦官、權臣們牢牢抓在手中,像張角這樣的草根,被舉薦為孝廉或茂才的可能性為零,上太學也是遙不可及的事,意味著他向上晉升的道路幾乎全部被堵死,所以他和襄楷一樣,把實現政治抱負的舞臺放在了下面。
張角有兩個弟弟,一個叫張梁,另一個叫張寶,張角領著他們,手持一根九節杖,經常活動在冀州刺史部一帶,用符水、咒語等為人治病,深得窮人的擁戴。名氣一大,就有人跑來愿意給他當學生,張角開始吸收徒眾。
來的人越來越多,多到讓張角都感到吃驚。不過他不害怕,因為他不僅有文化,還有膽識,受《太平清領書》中政治主張和治國方略的影響,張角創建了太平道,其綱領、目標、教義、稱號、教區組織、口號、宗教儀式、活動內容、傳教方式等都按照《太平清領書》來設計。
當時社會上有大量流民,也就是失去土地無家可歸的人,這些人都是土地兼并的受害者,沒有人關心,也看不到前途。太平道的出現至少給了他們以溫暖和希望,所以不用動員,這些人都追著攆著來入道。
還有一些人雖不是流民,但看到這個組織挺厲害,于是也加入進來,就像一些有錢人愿意給青紅幫老大當門生一個道理,遇事有人罩著。這些人里,有基層官吏,甚至還有宮里的宦官。
為了入道,有的人甚至變賣家財遠道來投,以至于道路堵塞,在路上生病和死去的就有近萬人(未至病死者亦以萬數)。
張角自稱大賢良師,是太平道的總首領。張梁、張寶自稱大醫,是太平道核心領導班子成員。張角派出8個弟子到四面八方宣傳教義、發展徒眾。
經過多年的發展,太平道勢力已遍布東漢全部13個州中的8個州,徒眾達數十萬人。張角把這些徒眾劃分為36個教區(方),大的萬余人,小的六七千人,每個教區都設一個渠帥作為首領。
這樣的組織很特別,不同于陳勝、吳廣起義,也不同于綠林、赤眉,他們在起事前就有了嚴密的組織和各層級領導成員,尤其是各方的渠帥,在地方上都很有影響力,張角兄弟失敗后為什么各地又冒出來那么多起義武裝,個個自稱是他們的余部,其實相當一部分不是冒牌貨,而是太平道當年播下的種子。
弄出了這么大的動靜,朝廷沒有覺察嗎?
朝廷是有覺察的,最早關注這個事情的是靈帝的老師司徒楊賜,作為朝廷的三公,楊賜了解到下面的這些情況后深感問題嚴重,立即向靈帝上疏報告,還提出了解決辦法。
楊賜的辦法不是立即用武力清剿,而是請靈帝下詔向各州刺史、各郡太守提出嚴厲要求,讓他們一一清查太平道信徒的原籍,把他們遣送回家(簡別流民,各護歸本郡),從而削弱太平道的力量,之后再誅殺他們的首領,這樣不必大動干戈,就能化解危局。
應該說,楊司徒的這一招是管用的,真要做了效果也會不錯。
但不知為何,如此緊急和重要的報告到了靈帝那里竟然沒了下文,后來證實這份報告靈帝居然沒有看到,當他看到這份報告時已經是太平道起事以后了,靈帝還是在皇家檔案室(蘭臺)看到的。
為什么會是這樣?
可能是靈帝太貪玩,沒時間看;也可能是宦官有意壓著,沒讓靈帝看。分析起來,后一種可能性更大。太平道起事后朝廷進行過追查,宦官封谞和徐奉都是太平道的信徒,封谞不是一般的宦官,他是“十常侍”之一,有他們做臥底,楊賜的秘密報告很可能被壓了起來。
如果當初靈帝及時看到了這份報告,又會怎樣呢?
從各種跡象看也怎么樣不了,太平道鬧出的動靜越來越大,靈帝不可能不會通過其他渠道得知這些消息,但靈帝本人不會把太平道當回事兒,甚至會覺得有個民間組織把流民組織起來,教人向善做好事,還挺好。
這不是妄加揣測,靈帝的這種心理可以從他意識形態變化的蛛絲馬跡里找到答案。靈帝對經學一向不感冒,這時他已經開始崇信黃老之學,對老子的思想充滿崇拜,靈帝可能認為,這個同樣視老子為先師的教派,與他的思想還有些吻合呢。
太平道真要鬧事,靈帝也不怕。
本朝自安帝以來,各處大小不等的農民起義頻繁爆發,安帝在位19年農民起事4次,順帝在位19年農民起事13次,沖帝、質帝在位時間都很短,也有4次,桓帝在位21年農民起事14次。從安帝到桓帝,60來年光景,農民起事多達35次。
這些農民起事來勢都很迅猛,轟轟烈烈,動輒數萬人甚至數十萬人參加,但朝廷一旦出兵剿滅,就會很快沉寂下去,靈帝早已習以為常,他不怕有人鬧事。
楊賜呈交報告后因故離職了,他手下有個司徒掾名叫劉陶沒忘這件事,他找了個機會向靈帝詢問此事,靈帝像是沒聽見,莫名其妙地岔開話題,讓劉陶給自己編一本容易閱讀的《春秋》(詔陶次第春秋條例)。
當劉處長埋頭在皇家圖書館里完成天子交付的新工作時,張角等人的步伐卻沒有停止,前來投奔太平道的人數呈幾何倍數增長。
張角清楚地意識到,事情已經干大了,想收手都不可能,要么太平道消滅劉漢政權,要么太平道被劉漢政權消滅掉。
張角召集幾個大弟子和弟弟張寶、張梁商議,大家決定發動武裝暴動,目標是推翻現有政權,建立太平盛世。以冀州刺史部與司隸校尉部結合的鄴縣地區作為暴動核心區,由張角全面負責,前線總指揮為大方首領馬元義。
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開始跟著他們干的不到1000人;劉邦在芒碭山斬蛇起義,當時只有2000人;西漢末年綠林軍起義,努力了幾個月,隊伍還不到1萬人。
而張角籌劃中的這場起義闊氣得多,準備了十幾年,手里僅現成的就有數十萬人,建立了嚴密的內部組織,北方主要州郡都有他們的分支和眼線,百姓發動工作更不用說。
按理說這場起義的成功是手拿把攥的事,不成功都沒地方說理去。
但是越是有把握的事越會求穩妥,好像越輸不起,面對日益壯大的隊伍和越來越有利的形勢,張角反而更加謹慎。光和六年(183)太平道就確定了武裝暴動的事,但定下來的暴動時間卻大有問題。
這個時間是次年的3月5日。
其實這個日子不是隨便選的,有特殊含義,它是甲子年的甲子日。
即將到來的光和七年(184)是甲子年,在60年一輪回的歷法周期中甲子年是新一輪周期的開始,讓人聯想到新天命的降臨。3月5日又是甲子日,太平道確定的武裝暴動時間是難得一遇的“雙甲子”。在太平道看來,這不僅是一次輪回,還是有史以來的第一次輪回,是新時代的開始,是不容拒絕的誘惑!
由于籌備時間相當充分,太平道做了很多歷史上其他起義者做不了的工作,他們建立了起義總指揮部,制定并發布了起義口號,這個口號是:
“蒼天已經死了,黃天要替代它;時間就在甲子年,屆時天下將煥然一新(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
這只有十幾個字的口號相當有水平,不僅有氣勢、簡潔好記,還運用了天干地支輪回和五行輪回兩大學說作為依據,煽動性和說服力都極強,太平道給每個人發了一個黃色頭巾。后來這支起義隊伍便被稱為黃巾軍,這場起義被稱為黃巾大起義。
太平道還把起義口號編成歌謠,通過百姓傳唱的方式到處傳播。
這一招很管用,不久后京城洛陽的兒童們都會唱這首歌謠了。太平道還嫌不過癮,派人秘密潛入洛陽,在朝廷各辦事機構的大門上用白土寫上“甲子”2個字(以白土書京城寺門及州郡官府,皆作“甲子”字)。
如此大張旗鼓地鬧革命,生怕別人不知道,這恐怕是史上最高調的起義了。歷史經驗表明,但凡臨時起意的事,總能歪打正著;但凡千琢磨萬考慮的事,總得出點兒岔子。
對太平道來說,萬事俱備,只差叛徒。
叛徒,在這種時候一般也是不會缺席的。
這個人的名字只要學過中學歷史的人都應該知道,叫唐周,是張角的弟子之一,在起義軍內部應該算中高級將領。
光和七年(184)剛過了年,朝廷突然接到唐周的密報,太平道的整個起義計劃暴露了。靈帝被嚇醒了,這些人敢情不只是傳傳道、治治病,是來要他的命的,從唐周的密報中看出,他們的起義計劃相當具體詳盡,刀快架到脖子上了。
靈帝馬上緊急下詔,對已潛入洛陽的起義軍前敵總指揮馬元義等太平道骨干分子實施抓捕,由于有唐周的情報,馬元義等人很快被抓到,靈帝下詔將其處以車裂之刑(收馬元義,車裂于洛陽)。
靈帝同時下詔各州郡,要他們抓捕各地的太平道徒眾。由于時間緊急,來不及一一下詔,靈帝采取了下達通令(周章)的方式,還派鉤盾令周斌總負責,清查在宮省直衛、朝廷各辦事機構以及百姓中的太平道信徒,很快查出來1000多人,全部予以誅殺。
由于處置及時,洛陽總算沒亂起來,把這場即將燒毀洛陽的大火澆滅在了未燃之時。對朝廷來說,立了大功的唐周應該給予嘉獎,封個萬戶侯都不過分,但唐周卻從此銷聲匿跡了,史書對他再沒有半個字的記載。
唐周如果聰明,什么官、什么爵都別要了,人間富貴基本上和他已經無緣。要想活著,只能找個沒人的地方躲起來,來個人間蒸發。
幾十萬太平道的兄弟現在已經急紅了眼,都在找他報仇。
太平道瞬間面臨滅頂之災,好在他們目前的實力確實已經足夠大,沒有被一口吞掉,大賢良師張角決定提前起事。
光和七年(184)2月,太平道舉行了祭天儀式,并在儀式上殺活人以盟誓(殺人以祠天),張角自稱天公將軍,張寶稱地公將軍,張梁稱人公將軍,他們在冀州刺史部正式起義。民間稱起義軍為黃巾軍,但在官府文書里一律稱他們為“蛾賊”。
盡管起事有些急,但一開始仍很順手,所過郡縣朝廷任命的官員望風而逃,僅用10來天時間,就鬧得全天下震動(旬日之間,天下響應)。
那些黃巾軍一時還沒有到達的郡縣,老百姓也等不及了,紛紛殺了本地官吏響應黃巾軍,安平王劉續、甘陵王劉忠還被本封國的農民生擒,歸降了黃巾軍。
安平國在今河北省,甘陵國在今山東省,都是太平道最活躍的地區。東漢的王國相當于郡,不設太守,由國相掌行政權,國王都是劉漢宗室,世襲。黃巾軍把劉續和劉忠關在大本營廣宗,沒殺他們,因為知道他們身份尊貴,可以換錢。
經過討價還價,朝廷花了巨資才把劉續和劉忠贖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