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透過浙江看中國的社會治理
- 車俊主編
- 4030字
- 2022-09-14 16:47:15
導讀
一、浙江基本概況
浙江省地處中國東南沿海、長江三角洲南翼,地跨北緯27°02′—31°11′,東經118°01′—123°10′。東臨東海,南接福建省,西與江西、安徽兩省相連,北與上海市、江蘇省接壤。省會杭州。浙江下轄杭州、寧波、溫州、紹興、湖州、嘉興、金華、衢州、舟山、臺州、麗水11個設區市,其中杭州、寧波為副省級城市;下分89個縣級行政區,包括37個市轄區、19個縣級市、33個縣(其中1個少數民族自治縣);含655個鎮、274個鄉、449個街道。
浙江東西和南北的直線距離均為450公里左右,陸域面積10.55萬平方公里,為全國的1.06%,是中國面積最小的省份之一。浙江地形復雜,山地和丘陵占70.4%,平原和盆地占23.2%,河流和湖泊占6.4%,故有“七山一水兩分田”之說。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大致可分為浙北平原、浙西丘陵、浙東丘陵、中部金衢盆地、浙南山地、東南沿海平原及濱海島嶼六個地形區。浙江海域面積26萬平方公里,是中國島嶼最多的省份,其中面積大于10平方公里的海島有就26個。浙江的海岸線總長6500公里,為全國之最,占全國海岸線總長的20.3%。
浙江歷史文化悠久,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長興七里亭舊石器早期遺址的考古發現,表明早在100萬年前浙江就已出現了人類活動。境內已發現新石器時代遺址百余處,從4000—5000年前的良渚文化,到距今1萬年的上山文化不等,其中在良渚遺址還發現了5000年前中國最大的古城。浙江文化燦爛,素稱“文物之邦”。共有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0座,中國歷史文化名鎮20座,中國歷史文化名村28個,中國歷史文化街區4個,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古村落401處。在國務院公布的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項目名錄中,浙江每一批入選數量均居全國第一,現入選數已達217項。有8個項目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另有中國活字印刷術和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入選“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上榜數也居全國第一。境內的江郎山是世界自然遺產,杭州西湖文化景觀是湖泊類世界文化遺產,京杭大運河浙江段和浙東運河是超大型線性活態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大運河的重要組成部分。

詩畫田園,蛟龍出岫
二、浙江經濟發展情況
浙江全省耕地面積僅208.17萬公頃,常住人口總量為5657萬,人均耕地面積0.54畝,僅為全國人均水平的36%。人多地少的歷史問題由來已久,也倒逼著這里的百姓形成了善于經商的傳統,孕育了濃厚的商業文化。在公元前6世紀,浙江就出現了商業的萌芽,當時的浙商代表人物范蠡(1),如今被浙江人奉為“財神爺”;公元6—10世紀,海外民間貿易和私人自主貿易在浙江興起;公元10—14世紀,繁榮的都市商業集鎮和以沈萬三(2)等為代表的商人群體出現;公元14—19世紀,浙江工商業活動興盛,龍游、南潯等各地商幫崛起,近代金融“寧紹幫”等浙商品牌樹立。與浙江重商傳統相對應的是浙江的重商文化,其中以狀元商人陳亮(3)的“務實事功”思想,葉適(4)主張的功利之學,反對空談性命的永嘉學派思想,中國思想啟蒙之父黃宗羲(5)的經濟倫理觀等“工商皆本”思想最具代表性。改革開放40年來,浙江孕育了522.6萬戶各類市場主體,平均每11個浙江人中就有一位“老板”,每33個浙江人中就擁有一家企業,其中包括阿里巴巴集團、物產中大集團和浙江吉利控股集團等世界500強企業。此外,還有650萬浙商在省外創辦企業30多萬家、專業市場2000多個,總投資達4.5萬億元。更有150萬浙江人遍布世界各地工作、生活、學習或投資,其中,經政府經貿部門審批或備案的境外創辦企業和機構近萬家,累計中方投資備案額4620億元(折合707億美元),覆蓋145個國家和地區。同時,全省累計批準179家世界500強企業在浙江投資581個項目,投資總額達322.5億美元。
有了如此發達的市場主體,浙江很快由一窮二白的資源小省,發展為民營經濟綜合實力全國首屈一指的經濟大省:經濟總量2004年邁上萬億元臺階,2008年突破2萬億元,2011年突破3萬億元大關,2014年突破4萬億元大關,并由1978年的124億元增長到2017年的5.18萬億元。長期以來,浙江都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省份,直到改革開放初期,農業在浙江仍占很大的比重:1978年第一產業占38.1%,農業人口占85.5%。經過改革開放近40年的發展,浙江已成為一個以工業和服務業為主的經濟大省,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4.2:44.8:51.0,早已處于工業化中后期階段。

吉利汽車流水線
三、浙江社會發展情況
截至2017年末,全省常住人口為5657萬人,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即城鎮化率)為68.0%,仍處于城鎮化較快發展時期;截至2017年末,浙江15—64歲人口4186萬人,其中就業人口總數376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人員33.8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87%;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735.4萬人,占總人口的13.0%,而在2016年,65歲及以上的人口占比11.7%,說明浙江人口呈現出比較嚴重的老齡化趨勢;人口出生率為11.92‰,死亡率為5.56‰,自然增長率為6.36‰,且處于上升期。全省戶籍人口4911萬人,登記在冊流動人口2525萬人,其中來自外省的流動人口2163萬人。常住人口中,包括全部56個民族,世居浙江的少數民族主要是畬族,達16.6萬人,設有全國唯一的畬族自治地方——景寧畬族自治縣。
浙江社會發展呈全面進步的良好態勢。基礎教育各項指標均居全國前列,已普及從學前三年到高中段的15年教育和城鄉免費義務教育,義務教育入學率、鞏固率分別為99.99%、100%。全省有普通高等學校108所,其中本科院校59所,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58.2%。30萬人口以上的縣(市、區)已全部設立特殊教育學校。區域創新能力、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知識產權和專利綜合實力分別居全國第5位、第3位、第4位和第4位。全省共有藝術表演團體1361個,文化館102個,縣級以上圖書館102個,博物館285個,所有這些文化場館免費開放,并建有農村文化禮堂近8000家、文化廣場26109個。全省有衛生機構3.15萬個,各類衛生機構床位29.04萬張(其中社會辦醫療機構床位占24.17%),衛生技術人員43.24萬人。人群主要健康指標均達到中高收入國家水平,人類發展指數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
浙江以“藏富于民”著稱,2017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42046元,其中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261元,是全國人均36396元的1.41倍,連續17年位居全國各省(區)第一;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956元,是全國人均13432元的1.86倍,連續33年位居全國各省(區)第一。近年來,浙江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實際增速快于人均GDP增速,城鄉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發展同步機制正在逐漸形成。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快于城鎮居民,城鄉居民收入比持續縮小至2.04:1,是中國發展最均衡的省份之一。與此同時,浙江基本養老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3913萬人、5252萬人,參保率分別達到88.6%和98.0%,初步形成了以基本醫保為主體、大病保險為延伸、醫療救助為托底、社會慈善和商業保險為補充的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并建成覆蓋城鄉的新型社會救助體系,實行教育救助制度和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免費就讀中等職業學校等政策,建成覆蓋城鄉的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已經提高到5232元/年·人以上)等制度。

大花園里的幸福生活
四、浙江社會治理情況
浙江貫徹“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圍繞不斷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的目標,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全省在冊的385.6萬名中共黨員,分別歸屬于20.5萬個黨的基層組織。其中,有農村黨組織4.1萬個,社區(居委會)黨組織1.4萬個,機關黨組織3.1萬個,事業單位黨組織3.4萬個,國有企業黨組織1.8萬個;非公有制企業、社會組織黨組織分別有5萬個、0.9萬個,覆蓋率分別達92.4%、72.9%。全省已建立黨群服務中心(站、點)或便民服務中心33010個,覆蓋96%以上的行政村和100%的城市社區。

武義縣后陳村村務監督委員會主任陳玉球在村民代表會議上述職
全省政府行政資源科層化設置,分布于11個地級市,89個縣級行政區,1378個鄉鎮(街道)。基層的27458個村民委員會、3581個社區居委會在黨委政府指導下依法自治。改革開放以來,浙江各級地方政府不斷優化行政服務,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四張清單一張網”改革、基層行政資源“四個平臺”建設等改革走在中國政府職能改革的前列。在已經舉辦了8屆的中國地方政府創新獎評選活動中,浙江入圍獎項已經達到21項,居全國第一。近些年來,浙江正加快建設“審批事項最少、辦事效率最高、政務環境最優、群眾和企業獲得感最強”的省份。特別是自2016年底開始,浙江以建設服務型政府為根本理念,依托政府服務的大數據支撐,啟動了以讓群眾和企業到政府辦事實現“最多跑一次”的改革。一年多來,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的實現率已達到87.9%,辦事民眾滿意度達到94.7%。
浙江堅持“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相結合,引導激發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社會治理。目前,浙江全省登記在冊的志愿者隊伍達3.5萬余支、230余萬人。擁有經各級民政部門依法登記的社會組織4.8萬個,平均每萬人擁有社會組織數8.6個,其中列入目錄可以承接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社會組織已經達到了6709家;納入備案管理的社區社會組織達14萬個,涉及社區服務、衛生、教育、救助、幫扶、養老、助殘、維權、文體各個領域。擁有一支總人數達144758人的城鄉社區工作者,成為最基層的治理隊伍。為了更好地把社會力量協同起來,浙江推行“網格化管理、組團式服務”模式,在全省組織起10.9萬個網格、23.5萬名專兼職網格員參與其中的基層社會治理格局。2017年,浙江群眾的安全感滿意率已經連續保持14年的增長,達到了96.58%。
(1)范蠡(公元前536—公元前448),字少伯,春秋末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經濟學家和道家學者。主要在今浙江為官,曾獻策輔佐越王勾踐復國,后隱去,期間三次經商成巨富,三散家財,被后人尊稱為“商圣”。
(2)沈萬三(生卒年不詳),元末明初商人,本名沈富,字仲榮,俗稱萬三,即萬戶之中最高等級之意,作為巨富的別號。今浙江湖州人,是江南第一富家,也是全國首富,被后人贊為“中國14世紀杰出的理財大師”。
(3)陳亮(1143—1194),原名汝能,字同甫,號龍川。今浙江金華人,南宋思想家、文學家。
(4)葉適(1150—1223 ),字正則,號水心居士。今浙江溫州人,南宋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論家。
(5)黃宗羲(1610—1695),字太沖,一字德冰,號南雷,別號梨洲老人。今浙江寧波人。明末清初經學家、史學家、思想家、地理學家、天文歷算學家、教育家,有“中國思想啟蒙之父”之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