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留謝叔凝品茶,無非要他做一個證明——日后就算有謠言傳出說端午夜公主與王洛鸰私會,謝叔凝也能證明那一夜他們三個在一起喝茶,沒有見過其余人。
節后沒幾日,王府傳出喜事,王洛鸰與表妹盧氏定親,不日完婚。
隨著一場熱鬧的喜宴轟動全城,隱藏在宮廷中隱晦的愛戀也逐漸浮出表面。皇帝在澆花亭獨醉,醉意朦朧時,只能對著湖水傾訴自己內心的痛苦——
王洛鸰自幼入宮伴秦王讀書,秦王雖未被冊封太子,但一直都當作儲君教導,王洛鸰自然也被當成儲君心腹一樣培養。因為貼身陪伴秦王,王洛鸰也能經常出入后宮,有時甚至會被皇后留下來陪姬同安玩耍。
兩個相差五歲的孩子,一開始確實兩小無猜,互相以兄妹相稱。但好事的大人們總喜歡在孩子面前說些“喜不喜歡哥哥”“讓妹妹嫁給你”之類的玩笑,漸漸的二人情竇初開,就將彼此看作余生命定之人。
可是皇帝和皇后從未要想過二人的婚事。皇帝有意扶持王氏,甚至不怕他們一家獨大,又讓最好的老師毫無保留的傳授王洛鸰學業,就是要給秦王培養一支忠心耿耿、實力超群的家族。王洛鸰將來會繼承他祖父的衣缽,支撐起王氏與秦王的后背。
等皇帝發現女兒對王洛鸰的感情時,已經追悔莫及。他也想成全女兒的心愿,可是國朝有規矩,駙馬不可擔高官、不可掌實權。如果王洛鸰尚公主,那這些年花在他身上的心血就全白費了,秦王不可能像信任王洛鸰一樣信任別人,也沒有人能像王洛鸰一樣忠于秦王。面對儲君及其未來,姬同安的感情只能為之讓路。
那日,皇帝看到王洛鸰抱著一把琴與姬同安隔著永居門有說有笑,二人眼里是藏不住的愛意。皇帝一眼認出,那是先帝遺贈姬同安的鳳尾琴,沒想到被轉贈給了王洛鸰。公主賞賜東西沒什么大不了,可偏偏這個人是王洛鸰,說是定情信物也不為過。他當即大怒,沖動地跑過去呵斥二人私相授受有違禮法。拉扯間,琴摔在地上,偏偏磕壞了大呂徽。姬同安受不了羞辱,當天就賭氣去皇山寺嚷嚷著要出家,王洛鸰則將鳳尾琴交還皇帝,自己回家閉門不出。
公主沒有出家得成,在皇山寺住了兩個月又被接回宮,王洛鸰再次出門,也宣布停琴不奏。此后,王洛鸰也沒有再去見過姬同安,姬同安托芙蘅郡主送給他的信也都杳無音訊。
二人兩年未見,本以為舊情泯滅,可當皇帝和王詡開始商量給王洛鸰娶哪家女兒時,遭到王洛鸰強烈的抵抗。不說他不愿意出席家里安排的宴會,甚至故意為難對他有意的人家,叫人家對他望而卻之。盧表妹與王洛鸰也算從小認識,關系不錯,可家長們稍稍提了一嘴二人婚事,他立即翻臉,話都不愿意和盧表妹說。諸如此類,可見王洛鸰心里還是沒放下公主。
至于姬同安,皇后以為她年紀小,感情不過爾爾,等有了別的玩伴也就忘了王洛鸰了。可是那日她假借去瀾漪行宮去見王洛鸰,雖然芙蘅郡主盡力隱瞞,齡陽大長公主還幫忙作證,可暗衛的話不會有假,他們親眼見屋內二人抱在一起。
皇帝本來想將王洛鸰外放幾年歷練歷練,趁這個時間敲定姬同安的婚事。還好嚴公公稟告及時,告訴他公主想通了,只想要好好兒告別一番。于是,皇帝聯系秦王還有王詡安排了端午這出戲,秘密安排姬同安在澆花亭見一面王洛鸰。謝叔凝是秦王臨時起意留下的,有他這個外人作證也能免去不少謠言,至于謝叔凝,相信他是個聰明人知道哪些事能說哪些不能。
從皇宮回去后,王洛鸰一改以往拒絕議親的態度,順從地接受了和盧表妹的婚事。王詡怕夜長夢多,立即完婚,安排年輕夫妻回瑯琊老家走一趟。一路上夫妻同渡,日夜相伴,想必等再回來早就忘卻年少愛戀。
此后,君登廟堂之高,妾享玉臺之歡,各自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