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太平
- 重生,人間有味是清歡
- 家有良田十畝之間
- 1416字
- 2022-10-02 04:11:44
“何為太平?”單清歡不由地追問。
單飛道:“外無入侵,內無暴亂。百姓安居樂業(yè),夜不閉戶,路不拾遺。”
“強大的軍事,嚴格的律法?”單清歡又問。
單飛道:“懲罰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
“又資料顯示:許多社會依靠懲罰和懲罰威脅來使人們規(guī)規(guī)矩矩。這些懲罰包括罰款、打屁股、給予糟糕的成績、開違規(guī)停車的罰單或給人臉色。在人類歷史上,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實施了各種各樣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懲罰方法,比如石刑、鞭打、關監(jiān)獄等。在2009年,美國的監(jiān)獄里關者200萬囚犯,沒32個美國公民中就有一個處于服刑期、緩刑期或者假釋期。
為什么我們如此頻繁地使用懲罰?原因之一是,懲罰有時會產生立竿見影的行為改變,這碰巧強化了實施懲罰的人。另一個原因是,懲罰會讓實施者感到滿足,因為他們覺得報仇了,扯平了,或者讓對方付出了代價。這就是為什么我們說復仇是‘甜蜜的’,這種情感似乎是公眾對懲罰違法者的態(tài)度基礎。
然而懲罰,尤其是涉及疼痛、羞辱、或監(jiān)禁的懲罰,長期來看通常是無效的。受到懲罰的孩子可能會繼續(xù)作出不當的行為,受到訓斥的員工可能會破壞生存目標的達成。盡管采用了各種各樣嚴厲的懲罰,全世界依然有人犯罪。為什么懲罰很難有效呢?
第一,懲罰與強化不同,它的實施必須具有一致性。當司機知道高速公路巡警在看著他時,他會很注意限速。但是,當懲罰威的脅被消除時,懲罰壓制行為的力量通常便消失了。在大多數情況下,人們不可能一直實施懲罰,因此懲罰便不能發(fā)揮震懾作用了。斷斷續(xù)續(xù)的懲罰,遠沒有每次出現不當行為都會實施的懲罰有效。而出現不當行為后如果不懲罰,則會產生獎勵的效果和作用。比如主管忽視員工的遲到。所以,除非每時每刻都控制著環(huán)境,否則就不能確保可以通過懲罰或者懲罰威脅來控制某人的行為。而這種完全的環(huán)境控制通常不可行。
第二,獎勵的誘惑性可能會使懲罰成為一種值得付出的代價。這或許是影響毒品交易的一個因素——賺取巨額財富的可能性勝過了被判入獄的可能性。因此,如果想通過懲罰來控制某些人的行為,如果不同時控制獎勵,可能便不會取得成功。
第三,懲罰會導致逃避或攻擊行為。在受到懲罰時,生物體的生存本能會促使它逃避懲罰或避免進一步的懲罰。如果逃不掉,就會激發(fā)攻擊行為。當讓人置身于嚴酷的監(jiān)獄環(huán)境中時,他們可能會發(fā)生暴亂,如果他們是監(jiān)獄看守,便可能會虐待犯人。在具有懲罰性的環(huán)境中,無論是監(jiān)獄還是學校、家庭,人們會認為懲罰和攻擊行為是影響他人的合法手段。懲罰與攻擊性的聯系也可以解釋為什么具有攻擊性的罪犯通常生長在一個將攻擊性行為視為家常便飯的家庭。很遺憾,很多人不了解懲罰與攻擊性之間的關系。
第四,懲罰使學習者感到恐懼或憂慮,這妨礙了他們學習更可取的新反應。如果逃不掉,生物體最終可能會放棄嘗試逃跑或反抗,陷入徹底的絕望中。對懲罰性命運的被動接受會產生一種被稱為習得性無助的行為模式。人類的這種反應會導致抑郁癥。如果你希望在行為和態(tài)度上做出富有建設性的改變,習得性無助和抑郁絕不是你想要的結果,攻擊性和逃避也不是。最重要的是,懲罰沒有教會學習者正確的做法是什么,因為它把學習者的注意力集中在了‘不要作什么’上。所有這些結果都會妨礙新的學習。與之相反,沒有受到懲罰的個體更樂意嘗試新行為。
第五,懲罰的實施常常不夠公平,即使這樣做有違我們公平、公正的行為標準。例如老師和父母對男孩的懲罰多于女孩。兒童受到懲罰比成人多。種族歧視的環(huán)境下,一般會更多地懲罰少數群體的成員。
”
單清歡不由地追問:“那懲罰到底有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