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與實證
經濟學作為一門科學,包括理論與實證兩個組成部分。經濟學研究是在理論與實證相互關聯和交錯過程中發展的。
理論可以告訴我們應該采用什么樣的視角觀察經濟現象,也可以告訴我們應該如何理解經濟循環。當然,理論既不是零散的、印象主義的觀察,也不是隨意的主觀表達。理論通過把經濟社會的歷史、文化、制度等諸多因素整合為一套邏輯嚴密的體系,把經濟主體的行為方式加以模型化,分析經濟現象表面的關系以及背后的實際原因。理論一方面需要對各種各樣的經濟現象進行歷史性考察,結合與具體現象相關的知識、統計數據、社會和制度因素來構建基本的框架;另一方面又要驗證通過框架推論出的理論命題是否與各種現實條件相符。通過這一實證過程,經濟學家修正或推翻理論的前提條件,嘗試構造新的理論體系。然而,理論和實證的關系在經濟學中不像在自然科學中那樣清楚,很大程度上依靠每一個經濟學者的直覺和洞察力。
和其他社會科學相比,經濟學很早就開始嘗試體系化,抽象度之高也無與倫比,正因如此,經濟學被稱為社會科學的女王。同時,經濟學研究需要大量的統計資料和數據,研究成果和政策密切相關,因此在實踐層面也很重要。
統計數據的積累推動經濟學取得了長足進步。經濟學的對象本來就是在市場上交易的商品和服務,它們的特點是都可以在市場上被定價。
因此,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可以進行量化分析的,這是非常自然的事情。尤其是二戰后,很多國家致力于以政府為中心收集各種經濟數據,再加上這一時期計算機技術突飛猛進,通過處理大量統計數據來進行經濟預測、理論檢驗和政策效果評估都更加容易了。
尤其是20世紀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出現了計量經濟模型的開發熱潮。這一熱潮不僅對經濟政策的制定過程產生了直接的影響,也對經濟學研究的發展方向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計量經濟模型原本是用方程體系表現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思想的產物。這個方程體系的一些結構性參數可以通過統計數據計算出來。計量經濟模型的特征在于能夠將國民經濟中的重要經濟特征加以模型化,它在初期規模很小,也恰當地體現了經濟學的理論思想。之后,計量經濟模型逐步擴展,越來越脫離經濟學含義,有時甚至還成為阻撓經濟理論發展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