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熱的心和冷靜的腦
經濟學有兩個目的:一個是運用科學和理智理解經濟現象;另一個是提出實踐性的建議,讓人們都過上富足的生活。所以經濟學者既需要一顆火熱的心,又需要一個冷靜的頭腦。經濟學的這種雙重性格使這門學問更具魅力,也更加復雜。于是出現了數量眾多,有時彼此矛盾的學說。
每個從事經濟學研究的學者都有自己的生活經驗、思想背景和階級位置,他們能否站在中立的立場,對經濟活動做出“客觀的”分析?馬克斯·韋伯提出的價值中立(Wertfreiheit)問題至今仍然是理論經濟學研究中無法避開的問題,可謂是經濟學研究之路上的首道關卡。
關于經濟學,有強調其科學的客觀性的經濟學者,比如萊昂內爾·羅賓斯(Lionel Robbins)。羅賓斯在《經濟科學的性質和意義》(An Essay on the Nature and Significance of Economic Science,1932)一書中,對經濟學進行了如下定義:經濟學是一門考察如何在不同用途之間配置稀缺資源,從而以最優效率達成給定目標的學問。而設定怎樣的目標,則不在經濟學家探討范圍中。羅賓斯設定了一個前提,即資源配置的可能性與目標設定是沒有關系的,并以此為前提展開論述。羅賓斯更加重視“采取何種手段”“這種手段需要多少費用”這些問題,也就是說,他在考慮經濟學時把焦點更多地放在效率上。這種思維方式對日本稱之為“現代經濟學”的經濟學研究領域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