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的約四分之一個世紀,世界經濟都保持著相對穩定的狀態。雖然每個國家都遇到過各種問題,經歷了經濟上的波動,然而就世界經濟整體而言,這25年可以說是穩定而充滿希望的時代。
二戰剛結束時,除了美國,世界上的多數發達工業國家幾乎被戰爭毀滅,但這和政治民主化一起成為戰后經濟發展的契機。由關稅及貿易總協定(GATT)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支撐起來的國際經濟秩序推進了各國的經濟發展。很多由殖民地獨立而來的國家開始大力發展建設。而在社會主義陣營里,中國的經濟發展讓人驚嘆,蘇聯和東歐各國的經濟也在平穩發展。
世界經濟的穩定也使經濟學領域出現了相對平穩、安定的局面。在資本主義經濟中,過去作為危機理論的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已被新古典綜合經濟理論同化,轉變為增長經濟學,成為關于資本主義制度發展的重要政策哲學。另一方面,在社會主義諸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為計劃經濟提供了理論依據。資本主義經濟學與社會主義經濟學共存,并以極其自然的形態維持著學術上的分工。
然而世界經濟的平穩狀態并沒有維持多久。資本主義制度的經濟循環機制看似穩定,在根源上卻存在著不穩定的因素,其經濟基礎十分脆弱。社會主義經濟以快速推進重工業為中心的成長方式也暴露出一些問題。但這些問題都隱藏在深層,經過很長的時間才出現在世人的視野里。
整個20世紀60年代,無論是資本主義還是社會主義,其經濟制度內部隱藏的矛盾開始暴露出來,發展成為事關體制生死存亡的危急問題。
危機在資本主義國家表現為美國經濟低迷不振,以越南戰爭規模擴大為導火索,并在1971年尼克松總統推出新經濟政策后達到頂點。在社會主義陣營,蘇聯1956年入侵匈牙利,1968年介入捷克斯洛伐克內政,都象征著蘇聯在經濟上的巨大缺陷。
經濟學思想從20世紀60年代后期至今經歷了巨大的變革和混亂。不僅是新古典經濟學理論,就連凱恩斯主義經濟學也失去了理論依據,陷入威信掃地的境地。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也經歷了巨大的變動,失去了過去在思想上的主導地位。
直到20世紀80年代末期,終于出現了超越劇變和混亂的具備嶄新思想模式和分析方法的理論萌芽。本書將回顧經濟學的思維方式是如何發展至今的,考察當今經濟學所處的局面,管窺新潮流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