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太元八年。
荊州,陽岐山下。
臨江的長亭里,友人久別重逢,推杯換盞,酒興正濃。
“子驥兄此去衡山采藥,不知有何收獲?”劉歆剛飲完三杯酒,就迫不及待的問。
但看眼前人越發(fā)超然的氣質(zhì),轉(zhuǎn)而又笑道:“想來應該是我多問了,一定獲益匪淺!”
旁邊的陶淵明也放下酒杯,出聲附和:“南岳衡山,鐘靈毓秀,物華天寶,子驥兄此去必然是滿載而歸啊。”
“那可能要讓尚公和淵明失望了。”劉麟之輕輕搖頭,“雖如愿采得大藥,卻未能煉成金液還丹,實在有些遺憾,但也不虛此行。”
“聽聞金液還丹,服之即可成仙。”陶淵明聞言慨嘆道:“話雖如此,想要煉制成功何其艱難!”
劉歆贊同道:“淵明此言極是,近百年來真正煉成金丹的也就葛仙翁一人吧,成仙之事畢竟飄渺難求,所以子驥不要太過氣餒。”
“有勞尚公費心。”仰頭飲下一杯酒,劉麟之笑道:“實不相瞞,我現(xiàn)在追求的金液、還丹,乃是肺金之氣所化玉液,與身中黃庭所結(jié)內(nèi)丹。”
肺液、內(nèi)丹?
劉歆與陶淵明對視一眼,都是滿臉迷茫,顯然之前從未聽過內(nèi)丹之說。
“愿聞其詳。”
劉麟之引經(jīng)據(jù)典,深入淺出地解釋了內(nèi)丹與人身的關(guān)聯(lián)和與外丹的區(qū)別。
“妙哉妙哉!”劉歆聽得嘖嘖稱奇。
陶淵明卻皺起眉頭,沉聲道:“雖然子驥兄的內(nèi)丹之論隱有開宗立派之風,但其修煉卻是直接關(guān)乎身體,還需極為謹慎才行。”
“沒錯,子驥切要時刻留意,如果此道有傷身體,還是及時止損為好。”劉歆反應過來,連忙出言勸誡。
“多謝淵明、尚公提醒。”劉麟之面色一肅,“盡管內(nèi)丹前人已有提及,卻罕見實踐,想必其中的兇險并不少,我也會倍加小心的,如果預感不對就立即停止修煉。”
劉歆點頭,繼而轉(zhuǎn)開話題,“我這里也有件趣事,前不久有個漁人說自己遇到了一片與世隔絕的桃花源,描述的景色仿佛其親眼所見,而且那里的人還自述是從嬴秦時期生活到現(xiàn)在。”
“竟有此事?看來傳聞的世外樂土并不是完全虛構(gòu)啊。”陶淵明面露向往。
漁人遇桃源?
劉麟之臉色微變,恍惚間如墜夢中。
“你不會真相信他說的話吧?”劉歆看向陶淵明。
“呵呵”陶淵明卻笑而不答,問道:“子驥兄認為呢?”
劉麟之回過神來,“那漁人有什么理由騙太守呢?難道尚公一點都不信?”
“信?我信他個鬼!”劉歆嗤笑一聲,“他還說回來時親手做了記號,我就專門派人跟隨他去找,結(jié)果反而迷路了,根本沒找到所謂的桃花源。”
“不為而為,為而不為。”陶淵明嘆了口氣。
劉麟之點頭,“常言道:有緣者得之,無緣者失之。可能是尚公與桃花源無緣吧。”
“依我看來,這桃花源純粹就是漁人的一時妄想,或者編造的鬼話。”劉歆笑道:“但既然淵明和子驥相信,不如你們隨他去找?”
“哦?”劉麟之有些意動。
陶淵明略作遲疑,搖了搖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