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似乎什么都要追求個速度。
交通工具要快,工作要快,談戀愛要快……在一系列快節奏的生活模式的影響下,大部分人的性格也變得很“快”。
從前,因為歷史原因和現實原因,導致我國的經濟相對落后。人們在吃不飽穿不暖的情況下,自然想要更多。那么,怎么讓糧食變得更多、錢變得更多呢?一個字——快。生產效率提高了,在他們看來,就能解決他們那個年代的現實問題。
大躍進“多快好省”的口號一經吹響,廣大勞動人民就拿出超前的熱情加入生產大部隊。
“付出就有收獲”。但是我們凡事都講究一個物極必反,我們在單純追求速度的前提下,難免忽略質量。
到了法定的適婚年紀就一定要結婚嗎?想必不是的。
法定的適婚年齡只是相對于新中國成立之后順應國家發展的需要而設定的一個大概標準線,如果我們拿這個標準線來強制要求每個人,那何來的自由戀愛一說?
“催婚”一直是青年男女談之色變的一個詞。在老一輩看來,當代年輕人之所以這么害怕被催婚,可能是害怕結婚。而事實果真如此嗎?
不是適婚青年之列的我,以前只是聽說這家的哥哥因為家里催婚過年都沒有回家,那家的姐姐因為當初家里催婚,隨便找了個人嫁了現在又離婚了……
老一輩人為什么催婚催的這么緊呢?這與他們的思想觀念脫不開干系。
北周武帝時期的結婚年齡大概是古代最早的,男子15歲,女子13歲。但大多都是男子及冠、女子及笄。
古代社會以農耕經濟為主,因此他們需要增加人力,計劃生育就成為了他們增加人力的主要手段。其次,因為受醫學水平的限制,古時候的人的壽命普遍偏低,結婚年齡偏早是可以理解的。加之,戰亂多發的年代,兵力是他們的主要物資,因此,統治者將法定結婚年齡提早也是一種順應當時發展時局的手段。
現當代婚姻法規定男子需滿22歲,女子需滿20歲。
這是順應時代發展規律的,但是在我國一些相對落后的地區,仍然有大量的早婚男女,他們在未達到法定適婚年齡的時候便舉行了結婚典禮。是什么讓他們在本該讀書的花季年紀變為人夫人妻,在連自己都照顧不好的年紀去照顧他們的孩子?
這一現象是值得我們反思的。
當代年輕人之所以如此反感相親,如此逃避被催婚,背后真正的原因,反映了當代青年思想的改革,是對封建舊習俗的一種自我反抗。
結婚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兩個互相沒有感情的人,受封建思想的荼毒,草草組成一個家庭,這樣的結果無疑是傷害了兩個家庭。
因此,逃避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大膽的將我們的想法告訴老一輩,讓新思想與舊思想碰撞,才有可能擦出新的火花,改革春風吹滿地,不妥協,守幾心,寧缺毋濫,不要總想著被催婚,人生只有一次,不妨大大方方的戀愛,去發現那個你想相守一生的人吧。
我有一個朋友跟我的戀愛觀是完全不同,她的戀愛經歷非常豐富,但是她的每一段戀愛在她看來都不盡人意,談戀愛的時間短,空窗期也短。我就好奇問她,我說:“你談這么多次戀愛,為什么每一段都這么短呢?”她說:“戀愛談多了就麻木了,他們說什么做什么基本都是差不多的套路,有的我沒有很喜歡,但是他對我很好,我一個人又很無聊,所以就在一起了,但是在一起之后又感覺不合適就分了。”這聽起來像是渣女發言是不是?我開始也有這樣的感覺,但是最近那位朋友遇到了渣男,她感慨她之前的戀愛都很用心,可是他們卻不知道珍惜她,我剛開始還在納悶是為什么,后來她跟我說起她的相親對象我明白了大概。
戀愛界有一個詞叫做“之所以備胎”,沒有誰想要成為備胎,人家真心待你,是希望也能得到你的真心相待,即使是你不喜歡那個人,那么出于人道主義,你也應該盡快跟人家表明心意,不要欺騙人家的真心,更不要耽誤別人的時間。那位朋友就是不聽勸,一邊談著戀愛,一邊跟前任藕斷絲連,天下沒有不透風的墻,你說你的態度,現任能察覺不到嗎?但是作為朋友,我只能委婉地勸說,但是有的人不聽勸也沒辦法。她跟我聊起婚戀觀,她說她可以接受沒有愛的婚姻,只要兩個人能夠和諧的日子她就接受。但是經歷了渣男事件之后,她也贊同了我的觀點。
現在都什么年代了,我國一直在倡導改革創新,技術要改革,思想更要改革。自由戀愛,自愿結婚,人們的婚姻生活幸福了,人民的幸福感才能上升,這是利當代、利后代的做法。同時,這一改變還能間接地促進國家的強盛久安。
莫負青春,莫負自己,明性,正心,一切隨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