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貓,全球目前只有中國存有。號稱:“行走的活化石!”因為其呆萌的形象深受全世界的人民的喜愛。目前以四川和陜西秦嶺地區為主,擁有著很多大熊貓。但是他們又同時分不同支派,幾十萬年不見面。當然,不能算是給大家科普熊貓的的故事,只不過有些資料綜合起來感覺牛頭不對馬嘴,從而搜集了一些有關熊貓的奇聞異事給大家分享出來。
熊貓,其實準確來說叫貓熊。只不過后來人們叫順口了,就用熊貓一詞了。從山海經中就有記錄熊貓的傳說,在古代大熊貓的故事在神話故事中,大熊貓曾當過誰的坐騎?當時的人又是如何稱呼它的?
如果上古大戰大熊貓參戰了,那么它應該是炎帝的坐騎而非蚩尤。
大熊貓之所以被稱為食鐵獸,是因為《北川縣志》的記載。根據《北川縣志》的記載,傳說在古時候,食鹽稀缺,熊貓在沒有鹽巴吃的情況下就會闖進普通老百姓家里面,然后找不到大鐵鍋上面殘留的鹽分。
由于那時候熊貓比較稀缺,當時的百姓很少見到這種物種,于是就把它稱為食鐵獸。
大熊貓雖然在現在被我們當做國寶,每天吃竹子,賣萌打滾兒,就能糊口,根本不用有什么戰斗力。
可是你們忘了這擅長賣萌打滾,求關注的稀缺物種,雖然他現在只吃竹子,可人家祖宗可是正兒八經的食肉動物,它的祖宗可能長這樣。
最近兩年出現了這樣一個說法,說當年蚩尤和黃帝大戰,蚩尤戰敗的原因就是因為蚩尤的坐騎是食鐵獸。
試想一下,坐著這樣一只只知道撒嬌賣萌的萌物上戰場,也真是嚇我一大跳。
但實際上這個說法并不準確,我翻看了一下《山海經》,關于黃帝和蚩尤大戰,具體記載在《大荒北經》但是無論是熊還是食鐵獸還是什么貘,其實都沒有提到,但在《列子.黃帝》中確實有可能類似大熊貓的記載:黃帝與炎帝戰于阪泉之野,帥熊、羆、狼、豹、貙、虎為前驅,雕、鹖、鷹、鳶為旗幟,此以力使禽獸者也。
但是這段戰役是黃帝和炎帝的,不知道蚩尤是怎么扯進來的,除此之外參戰雙方在《史記》中也有體現,《史記·五帝本紀》記載: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
由此可見,阪泉大戰參戰雙方是黃帝和炎帝這是毋庸置疑的,這時候的蚩尤很可能還是一個玩泥巴的小破孩呢?根本沒有參戰資格。
阪泉之戰而山海經根據《大荒北經》記載: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臺,射者不敢北鄉。
有人衣青衣,名曰黃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
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
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
魃不得復上,所居不雨。
叔均言之帝,后置之赤水之北。
叔均乃為田祖,魃時亡之。
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決通溝瀆。
關于這段文字,我查找了許多資料后大概的為大家翻成白話文,以便大家能更好對我們的國寶熊貓有更深刻的認識。
為了更好的說明這個問題,今天我就給大家翻譯一次,這段話的意思是:在昆山那個地方有一個叫共工臺的臺子,因為這里是共工靈魂棲息的地方,所以射箭的人都不敢朝北邊射箭。
黃帝的女兒女魃也住在這里,她穿著一身青色的衣服。
在蚩尤與黃帝大戰的時候,是因為制造了兵器,奪得了先機,于是黃帝派應龍在翼洲的原野上與蚩尤大展開大戰。
應龍擅長布水,掀起了狂風暴雨,于是蚩尤請來風伯和雨師來抵擋,鋪天蓋地的風雨讓天地變成一片昏暗,于是黃帝叫他的女兒女魃來助威,自女魃從天上下來過后,風雨就止住了。
可是魃因為沾染了地上的邪氣,再也無法回到天上,凡她所到之處,大地龜裂江河枯竭。
叔均將這個情況報告給了黃帝,黃帝就讓女魃住到了赤水的北面,而叔均因此被任命為管理田地的官員。
可是女兒還是常常跑到其它地方去,可她所到之處,草木枯竭,大地龜裂,農作物和莊家根本都,沒法種植,于是人們迫不及待的想趕走她,于是就對她說這樣吧,請你朝著北邊去吧!”而古人關于大熊慢的稱謂則就更多了,疑似大熊貓曾用名有銀狗、貊、貘(mò)、洞尕(gǎ)、騶虞、執夷、猛豹、食鐵獸,也要認為貔貅就是大熊貓的,但是每種說法都有很多正反論據,我就不一一展開下定論了。
遠古時名“貔貅”,中古時又名“食鐵獸”,傳說中蚩尤的坐騎。
首先說,下面的話是傳說,我也不知真假。
傳說,涿鹿之戰中,皇帝與蚩尤對沖,兩人都落下坐騎,蚩尤被貔貅抱住了雙腿,才被皇帝活捉的,不然鹿死誰手,猶未可知。
還有另外一個傳說就是傳說很久以前,熊貓渾身雪白,無半點黑色。有四位美麗的牧羊姑娘整日與熊貓為伴,突然一日熊貓遭到豹子襲擊,四位姑娘為救大熊貓而亡。
熊貓們身披黑紗,戴著黑袖章,一起向四位姑娘致哀。大熊貓們悲傷得痛哭流涕,它們用黑袖章擦眼睛,眼淚與臂章上的黑色混合一起,眼圈被抹黑了;它們悲痛地揪自己的耳朵,耳朵被抹黑了,最后它們抱在一起哭泣,四肢和前胸被染黑,這時天空中萬道霞光,四位姑娘被熊貓感動化身山巒永遠保護著大熊貓。這四座山就是“四姑娘山”,位于臥龍自然保護區西北邊緣,日日夜夜俯視著群山,關注著大熊貓。四姑娘山是大熊貓保護神的象征。大熊貓們也深深地銘記著四位姑娘,永遠以身著黑白表示由衷的感恩與哀悼。
這是民間普遍認為四姑娘山與熊貓的民間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