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四川離堆(7月11日)
- 震驚!小男孩環游了大西北!
- 衫濕
- 2334字
- 2022-08-14 00:00:00
睜開眼睛,新鮮的空氣從窗戶旁射進來,射的人眼睛發痛。我努力向電視機投過目光,發現已經八點多了。
“爸爸!該起床了!”我搖了搖旁邊的爸爸,爸爸稍微動了動身子,還是繼續睡著——今天我們將奔赴都江堰去看戰國時期修建的水利工程。
早上九點,在吃完早餐之后,我們快速的趕往了高鐵站。在高鐵站門口,我們很幸運的趕上了一輪核酸檢測。廣漢的高鐵站偏小,在我去過的眾多國內外高鐵站中,它算比較簡陋的一個。手動的開水裝置,只有一個便利店的配置還有不超過一百個的座位。好吧,即使是一個胖子,一天也只能吃三頓,即使這個高鐵站再簡陋,也不過就在這里待上一個小時罷了。
千呼萬喚始出來,終于在一個小時后,我們站在了月臺上面。我探頭觀望即將到來的高鐵,結果一聲鳴笛吸引了我的目光——那是一架火車。“誒?綠皮火車誒!這個年代還有……”說到一半,我忽然怔住了,那并不是綠皮火車,而是軍隊的火炮。我看著一架架火炮駛過我的面前,向前走去,心中滿滿的震撼。
下了高鐵,我們又得趕地鐵,成都有很多個站臺,但是能到達都江堰的只有老站臺犀浦。廣漢北不能直接到達犀浦,成都東有沒有合適的時間,所以只能在兩班列車之間坐地鐵了。
二號線的地鐵上,我屢次想要睡覺。眼皮禁不住的往下掉,畢竟這幾天的行程緊羅密布,早上旅游,晚上寫游記,實在沒有太多的睡眠時間。一個小時后,終于到了犀浦。
犀浦站是老站了,設備雖然相比廣漢先進幾分,但比北站卻遜色許多。我們搭乘的是城際列車,與其說是趕高鐵,還不如說是坐巨型的巴士。城際列車的停靠時間普遍不長,錯過了就得趕下一班,好在二號線給力,我們提前了半個小時就到了。
終于趕到了都江堰。我癱在出租車的座位上面,心里滿是疲倦。我多次的問爸爸什么時候住酒店,但是在得到先去都江堰之后,我的心情就冷了半截,于是就沒有再問。
都江堰是國家重點的5A級景區,景色十分漂亮。但是都江堰的亮點不在于此。剛剛到都江堰,一座巨大的建筑就映入眼簾,路牌告訴我,那座建筑叫太極。后來我得知,這座建筑在汶川大地震中就倒塌了,是重新建的。
走進都江堰,各色的花朵就出現了。起初我一直以為,都江堰和寬窄巷子差不多,都是逛街的,但后來我發現,都江堰其實是一處水利工程。是戰國時期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不過根據史料記載,李冰沒有兒子,這里的子取子民的意思,還有一種說法,就是人們給他安排了一個兒子,二郎神。故此在茶馬古道的廟宇里面,祭拜的是李冰,修建都江堰的勞動者們還有二郎神。
走了一會兒,幾尊雕像出現在視野之中。這里面為首的叫做丁寶楨。丁寶楨是官場中人中,他勇于擔當、清廉剛正,一生致力于報國愛民。任山東巡撫期間,他兩治黃河水患。他曾修理都江堰水利工程、興辦洋務抵御外侮,政績卓著、造福桑梓、深得民心。故此在這里有他的雕像。
聽起來有點拗口對吧?但是我說道這個你肯定熟悉。丁寶楨酷愛吃一道辣椒,豬肉和雞肉一起爆炒菜肴,這道菜也是根據他的名字命名的,叫做宮保雞丁。
走了一會兒,一顆銀杏樹出現了。這棵銀杏樹可不一般,它的壽命有兩千年,它是東漢時期張松獻地圖時,張松栽種的。故此這棵銀杏樹被稱為張松銀杏。
這里還有一些你們熟知的人物,比如諸葛亮。他主張修補都江堰一舉恩澤了成都民眾,因此被雕刻在了這里。
往前走就到了伏龍觀。伏龍觀里面并沒有雕像,是一些照片,有中國領導人的,還有外國領導人的。
走過伏龍觀,就可以看到獨木橋,過了獨木橋,就是第一個重要景點了——離堆山。
相傳以前離堆山與旁邊的山脈是一體的,名叫玉壘山。玉壘山往后一帶因為岷江的水無法流通,經常干旱,而岷江則經常給成都帶來洪災。李冰父子為了解決這一亂象,想了一個辦法,他們把離堆山一帶的巖石進行加熱,然后了用熱脹冷縮原理將巖石直接炸開,然后進行開鑿,然后就出現了離堆山意思叫做脫離山脈,自己堆起來的山。離堆山的后面現在修建了公園,叫做離堆公園。李冰父子花了整整八年時間將水引入了玉壘山和離堆山之間的小江當中,這一小江,被稱為寶瓶口。寶瓶口是重要的運輸管道,因為寶瓶口的大小,故此從寶瓶口流出的水都是非常有規律的。這使得成都不再鬧洪澇,玉壘山不再出現干旱。
過了不久,問題出現了,因為河水當中有泥沙,故此在通過寶瓶口時就堵塞在那里了,常年如此,寶瓶口的水就越來越小。李冰父子又想辦法,建造了飛沙堰。飛沙堰的功能很好理解。當運轉的水流流向離堆山的時候,泥沙就會被擋住,然后水就會打一個轉轉,打到飛沙堰上面,然后轉回寶瓶口。飛沙堰還有一個作用,它將水分流,一帶流向寶瓶口,一帶流向成都,現在,飛沙堰的高度是2.25米。
望著古代文明的杰作,我陷入了沉思。為什么古代有這么強的能力,現在卻沒法成為世界第一呢?在三分鐘的思考過后,我得到了一個基礎的答案。中國,只有技沒有科。科技科技,科學技術。科學是創造力,技術是生產力。中國可以做制造業,不僅僅是做,還能做到世界第一,但是科技的進步是需要創造力的,而這卻對中國很難或需要很久才可以做到。但是近代中國的發展有目共睹——月球背面軟著陸,暗物質衛星“悟空”的發射,C919試飛成功等等。這一系列的成功說明了中國在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堅信,我們這一代青年,一定會結果祖國的接力棒,邁向更廣闊的平臺。
想著想著,就走到了魚嘴,也就是最后一個景點。魚嘴的得名跟魚嘴的形狀有關,魚嘴酷似鱷魚的嘴巴,起到了重要的分流作用。它分的是外江與內江。外江通向長江,內江通向成都和玉壘山。在夏季,冰消雪融,暴雨頻發,故此水流十分的多和急。這個時候,60%的水將流向外江,40%的水流向內江,而在冬天則相反。這個設計使得成都的農田得以灌溉,至今仍在使用。
看完了最后一處景物,我不由得感嘆古人的智慧。
這個風景旖旎的地方不僅僅是集成了風景,更封存了古人的智慧,這些智慧終將隨著岷江湍急的水流,流向大江,流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