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納稅籌劃實戰101例(第2版)
- 翟繼光 項國
- 2568字
- 2022-08-16 16:11:04
案例010:利用虧損結轉彌補制度
一、客戶基本情況(客戶基本方案)
2022年度,甲公司在辦理完2021年度企業所得稅匯算清繳時,發現2017年度有200萬元虧損尚未彌補,預計甲公司2022年度的利潤總額為0,2023年度的利潤總額為600萬元,假設無納稅調整事項。
二、客戶方案納稅金額計算
甲公司2022年度的利潤總額為0,不需要繳納企業所得稅。稅法規定,企業的虧損可以用以后年度的盈利彌補,但最長不能超過5年(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最長不能超過10年)。甲公司2017年度的200萬元虧損將過期作廢。甲公司2023年度需要繳納企業所得稅:600×25%=150(萬元)。
簡明法律依據
(1)《企業所得稅法》;
(2)《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
(3)《財政部 稅務總局關于延長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虧損結轉年限的通知》(財稅〔2018〕76號)。
三、納稅籌劃方案納稅金額計算
建議甲公司在2022年度采取措施提高利潤總額,如提前確認部分收入,推遲固定資產的購置,減少原材料的采購,將部分高管、員工的工資、年終獎推遲到2023年度發放等,將甲公司2022年度的利潤總額提高至200萬元。該200萬元可以彌補2017年度的虧損,彌補虧損之后的應納稅所得額為0,不需要繳納企業所得稅。由于甲公司2022年度的利潤總額增加了200萬元,甲公司2023年度的利潤總額因此將減少至400萬元。甲公司2023年度需要繳納企業所得稅:400×25%=100(萬元)。
如甲公司能申請成為高新技術企業或者科技型中小企業,其虧損結轉的期限將延長至10年,也就不需要在2022年度采取措施提高利潤總額,按原定方案開展生產經營活動即可。
通過納稅籌劃,甲公司節稅:150-100=50(萬元)。
簡明法律依據
(1)《企業所得稅法》;
(2)《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
(3)《國家稅務總局關于貫徹落實企業所得稅法若干稅收問題的通知》(國稅函〔2010〕79號);
(4)《國家稅務總局關于查增應納稅所得額彌補以前年度虧損處理問題的公告》(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0年第20號);
(5)《財政部 稅務總局關于延長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虧損結轉年限的通知》(財稅〔2018〕76號);
(6)《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延長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虧損結轉彌補年限有關企業所得稅處理問題的公告》(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8年第45號);
(7)《財政部 稅務總局關于支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有關稅收政策的公告》(財政部 稅務總局公告2020年第8號)。
四、本案例涉及的主要稅收制度
《企業所得稅法》第十八條規定:企業納稅年度發生的虧損,準予向以后年度結轉,用以后年度的所得彌補,但結轉年限最長不得超過五年。
《國家稅務總局關于貫徹落實企業所得稅法若干稅收問題的通知》(國稅函〔2010〕79號)規定:企業自開始生產經營的年度,為開始計算企業損益的年度。企業從事生產經營之前進行籌辦活動期間發生籌辦費用支出,不得計算為當期的虧損,應按照《國家稅務總局關于企業所得稅若干稅務事項銜接問題的通知》(國稅函〔2009〕98號)第九條規定執行。
《國家稅務總局關于查增應納稅所得額彌補以前年度虧損處理問題的公告》(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0年第20號)規定:稅務機關對企業以前年度納稅情況進行檢查時調增的應納稅所得額,凡企業以前年度發生虧損且該虧損屬于企業所得稅法規定允許彌補的,應允許調增的應納稅所得額彌補該虧損。彌補該虧損后仍有余額的,按照企業所得稅法規定計算繳納企業所得稅。對檢查調增的應納稅所得額應根據其情節,依照《稅收征管法》有關規定進行處理或處罰。
《財政部 稅務總局關于延長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虧損結轉年限的通知》(財稅〔2018〕76號)規定:
自2018年1月1日起,當年具備高新技術企業或科技型中小企業資格(以下統稱資格)的企業,其具備資格年度之前5個年度發生的尚未彌補完的虧損,準予結轉以后年度彌補,最長結轉年限由5年延長至10年。
上述所稱高新技術企業,是指按照《科技部 財政部 國家稅務總局關于修訂印發〈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辦法〉的通知》(國科發火〔2016〕32號)規定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所稱科技型中小企業,是指按照《科技部 財政部 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印發〈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辦法〉的通知》(國科發政〔2017〕115號)規定取得科技型中小企業登記編號的企業。
《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延長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虧損結轉彌補年限有關企業所得稅處理問題的公告》(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8年第45號)規定:
《財政部 稅務總局關于延長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虧損結轉年限的通知》(財稅〔2018〕76號,以下簡稱《通知》)第一條所稱當年具備高新技術企業或科技型中小企業資格(以下統稱資格)的企業,其具備資格年度之前5個年度發生的尚未彌補完的虧損,是指當年具備資格的企業,其前5個年度無論是否具備資格,所發生的尚未彌補完的虧損。2018年具備資格的企業,無論2013年至2017年是否具備資格,其2013年至2017年發生的尚未彌補完的虧損,均準予結轉以后年度彌補,最長結轉年限為10年。2018年以后年度具備資格的企業,依此類推,進行虧損結轉彌補稅務處理。
高新技術企業按照其取得的高新技術企業證書注明的有效期所屬年度,確定其具備資格的年度。科技型中小企業按照其取得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登記編號注明的年度,確定其具備資格的年度。
企業發生符合特殊性稅務處理規定的合并或分立重組事項的,其尚未彌補完的虧損,按照《財政部 國家稅務總局關于企業重組業務企業所得稅處理若干問題的通知》(財稅〔2009〕59號)和本公告有關規定進行稅務處理:①合并企業承繼被合并企業尚未彌補完的虧損的結轉年限,按照被合并企業的虧損結轉年限確定;②分立企業承繼被分立企業尚未彌補完的虧損的結轉年限,按照被分立企業的虧損結轉年限確定;③合并企業或分立企業具備資格的,其承繼被合并企業或被分立企業尚未彌補完的虧損的結轉年限,按照《通知》第一條處理。
符合規定延長虧損結轉彌補年限條件的企業,在企業所得稅預繳和匯算清繳時,自行計算虧損結轉彌補年限,并填寫相關納稅申報表。
《財政部 稅務總局關于支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有關稅收政策的公告》(財政部 稅務總局公告2020年第8號)規定:受疫情影響較大的困難行業企業2020年度發生的虧損,最長結轉年限由5年延長至8年。困難行業企業,包括交通運輸、餐飲、住宿、旅游(旅行社及相關服務、游覽景區管理兩類)四大類,具體判斷標準按照現行《國民經濟行業分類》執行。困難行業企業2020年度主營業務收入須占收入總額(剔除不征稅收入和投資收益)的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