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智融合:樓宇智慧化轉型之路
- 孟濤 周明春編著
- 10字
- 2022-08-16 15:17:35
1.2 智慧建筑定義和分類
1.2.1 智慧建筑的行業定義
目前行業內對智慧建筑(Smart Building)的定義尚未形成統一標準,不過早在唐代我國就有了對建筑的基本要求,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曾經在詩中描述“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建筑最基本的要求還是首先滿足人們的居住功能,然后隨著社會和科技的發展,再附加美觀、舒適、耐用、方便等考量因素?,F代的智慧建筑也如此,只不過它的智慧化更體現在每個功能的細微之處。雖然難以一概而論,不過智慧建筑的要點還是有跡可循的。
2017 年,阿里巴巴集團在《阿里巴巴智慧建筑白皮書(2017)》中首次提到智慧建筑的概念,認為:“智慧建筑應該是自學習、會思考,可以與人自然地溝通和交互,具有對各種場景的自適應能力,并且作為智慧城市的一部分,可以在更高的結構層次上實現高度互聯?!辈贿^阿里巴巴在從大數據和平臺模式等角度研究智慧建筑,闡述了阿里眼中智慧建筑的概念和系統構架之后,對具體的實現并沒有說明。
2019 年,西門子在《西門子智慧建筑:追求完美自然(2019)》[Siemens Smart Building:Strive for The Perfect Nature(2019)]一書中提出:智慧建筑能通過不斷互動學習和持續適應,為利益相關體的體驗和成功做出積極貢獻。
從“智能”到“智慧”,代表了從底層技術、應用上升到了產品理念、思維工作模式的邏輯維度層級的巨大變化。正因如此,這也充分體現了“智慧建筑”定義的難度。
首先,對于“智慧”本身的定義比較寬泛和抽象,在《現代漢語詞典(第7 版)》中的解釋是“辨析判斷、發明創造的能力”,在這里應理解是“聰明才智”;梵語中“般若”是智慧的意譯,指的是“超越世俗的認識,達到把握真理的能力”,也有“辨析判斷、發明創造的能力”等含義。
其次,建筑的“智慧”能力是不斷發展的,將隨著技術和理念的發展不斷進化。所以“智慧建筑”的定義不能過于具體、落地,否則可能會導致定義適用的壽命太短;但也不能過于抽象、寬泛,這樣難以具有實際的指導意義。
最后,對于“智慧”的期待產出或貢獻,其中很多是相互制約和彼此矛盾的。例如,眾多對于“智慧產業”的研究中都會涉及“以人為本”和“可持續發展”兩個理念,但其實這兩個理念是相互制約的,過度的“以人為本”必然影響到“可持續發展”的目標達成。所以,任何的單獨考量都不是“智慧”的表現,而必須在一定程度上注意平衡,在一定條件和制約下形成最優解。
綜合考慮上述因素,智慧建筑的形式無論如何變化,終要回歸到“為人服務”的主要宗旨。智慧是一種技術手段,并不是目的,智慧是為了讓建筑的使用更便捷、服務更人性化、管理更高效,從而讓人不再去適應建筑,而是讓建筑去適應人們的活動。
基于建筑的感知要適應人的活動和人對一系列相關建筑管理活動的認知,在此提出智慧建筑的頂層設計概念:建筑需要具備自我認知功能,以樓宇運營管理為核心,以客戶體驗為驅動,以人工智能、專家業務知識為大腦,以建筑內的人、設備、環境等要素為數據,建立起人與人、人與設備、設備與設備之間的智能互聯,將建筑數據匯聚到統一的社交網絡,并通過機器自我學習以及自我進化形成數據智能,服務于建筑使用者的開放生態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