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機器人圖形化編程:從0到1
- 張晴雪等
- 1341字
- 2022-08-16 16:59:55
第1章 機器人概論
1.1 機器人的產生和發展
1.1.1 機器人的產生
在古代,人類就希望制造一種可以代替自己完成各種各樣工作的機器,最早的記錄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
《列子·湯問》中記載了一個寓言故事:西周時期有個叫偃師的人制作了一個假的“伶人”(古代伶人指的是演員)獻給周穆王,這個伶人可以唱歌跳舞。周穆王認為偃師在騙他,于是下令要處斬偃師。偃師非常害怕,請求將“伶人”拆解,最終周穆王發現該“伶人”真的是一個由木頭和毛皮組成的“假人”。這是中國最早記載的木頭機器人的雛形。
漢代科學家張衡(78年—139年)發明了“地動儀”,在當時他還創作了很多發明和撰寫了很多著作,其中有一項“記里鼓車”(如下圖)的發明。據記載,記里鼓車分為上下兩層,每層各有木制機械人,手執木槌,下層機械人打鼓,車每行一里路,敲鼓一下;上層機械人敲打鈴鐺,車每行十里路,敲打鈴鐺一次。

三國時期(220年—280年),蜀國的丞相諸葛亮發明了“木牛流馬”。據記載,這是一種運輸工具,專門為外出打仗的士兵運送糧草。
“機器人”這個詞語出現在1920年,捷克科幻作家卡雷爾·恰佩克的科幻舞臺劇《羅索姆的萬能機器人》中出現了“Robota”(原意為“勞役、苦工”)一詞,在該科幻舞臺劇中由真人扮演的“機器人”,如下圖所示,后來“Robota”一詞演化成為“Robot”。

1.1.2 機器人的發展
1939年,西屋電氣公司制造的家用機器人Elektro在美國紐約世博會上展出,它由電纜控制行走,會說部分詞語,甚至可以吸煙。雖然它不能真正實現幫助人類做家務的功能,但是讓人們對家用機器人產生了更多的憧憬。
1942年,美國科幻小說家艾薩克·阿西莫夫在科幻小說中提出了“機器人三定律”,規定所有的機器人必須遵守以下三項法則。
· 第一法則: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并且確保人類不會受到傷害。
· 第二法則:在不違背第一法則的前提下,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的命令。
· 第三法則:在不違背第一法則、第二法則的前提下,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
“機器人三定律”的目的是保護人類不會受到傷害,但艾薩克·阿西莫夫在小說中也探討了在不違背“機器人三定律”的前提下傷害人類的可能性,甚至在小說中不斷地挑戰“機器人三定律”,在看起來完美的定律中找到許多漏洞。在現實生活中,“機器人三定律”被稱為機械倫理學的基礎。
1948年,諾伯特·維納發表了著名的《控制論》,他將控制論定義為“對動物和機器中的控制與通信的科學研究”,可以理解為是關于人、動物和機器如何互相控制和通信的科學研究。
1954年,美國發明家喬治·德沃爾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臺可編程的機器人Unimate(尤尼梅特),如下圖所示,該機器人在美國的一家汽車裝配線上工作,因此它也成為世界上第一臺工業機器人。這樣一個革命性的機械手臂成為目前被廣泛應用的機械臂雛形,2003年,Unimate進入了機器人名人堂。

1966年,美國斯坦福大學人工智能研發中心開始了謝克機器人的研發工作,這是第一臺移動機器人,它被賦予了有限的觀察和環境建模能力。
1969年,日本機器人專家森政弘提出了“恐怖谷理論”(見下圖),這是一個關于人類對機器人和非人類物體的感覺的假設。森政弘的假設指出,由于機器人與人類的外表、動作存在相似性,所以人類也會對機器人產生正面的情感;直到一個特定的程度,他們的反應便會變得極為負面。可是當機器人和人類的相似度繼續上升,相當于普通人之間的相似度時,人類對機器人的情感反應會再度回到正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