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好像在罵我又好像不是
- 開局誅十族,朱棣你禮貌嗎?
- 迪巴拉爵土
- 2362字
- 2023-01-12 23:30:00
方愈的歷史讀的似是而非,他知道朱棣是在六月二十四日下午祭拜了孝陵,并且在那接受了眾臣的上表答應登極皇帝位。
野史記載朱棣當時再三推辭,但是群臣不答應,朱元璋也不答應(朱元璋:我特么…),朱棣被他們逼的嚎啕大哭,萬般無奈之下,只好流著眼淚接過了侄兒的皇帝位。
但方愈不知道的是,朱棣在二十四日之前根本沒想過要先去祭拜孝陵。
滿朝文武居然也沒有人提醒他:繼位之前應該先去問問他爹,得到他爹的允諾再繼位才能名正言順。
至于死了的朱元璋怎么允諾?哎,大明朝皇帝代代都尊龍虎山張天師為國師可不是為了搞基,讓死了的人說話就是他們的責任。
明朝三百年,朱元璋“開口”說話可不止一次兩次呢……
最后時刻站出來提醒朱棣的是一個小小的翰林院編修--揚勞,也就是這一次冒險讓他入了朱棣的眼,從此坐上了火箭,直達大明內閣首輔的位置。
而方愈完全不知道這里面有揚勞的事,只當朱棣早就計劃好了要去孝陵,隨口就說出來了。
南京紫禁城。
姚廣孝是在洪武門下了馬車一路狂奔過來的,把宮女太監嚇得要死,后頭還跟著一幫畏畏縮縮的大漢將軍,此刻他們被朱棣喝退,殿里只有他們兩人了。
聽完姚廣孝的話,朱棣有過短暫的震驚,就轉過身去什么話也沒說。
”陛下……”姚廣孝很明白朱棣的感受,顫抖著聲音喊到。
“少師,我想回北平了。”
朱棣轉過身來,眼睛里滿是淚水。
砍人無數,戎馬半生的朱棣第一次在內臣面前真誠流淚,不是以往那種政治表演,話語中有無盡的傷心和失望。
洪武十三年,剛滿20歲的朱棣離開父親就藩北平,他在那里為大明抵抗蒙元勢力整整十八年,一直到靖難起兵才離開。
他在那里度過了整個年輕時代,從一個皇家貴公子變成了一個鐵血統帥。
他以一城敵一國,歷盡千般磨難終于打贏了靖難之役,42歲的他滿臉北方的風霜,終于回到故鄉南京城。
進城的時候他曾滿懷期待,如今才知道,這里的人并不歡迎他。
上勸進表又怎樣?口稱陛下又怎樣?
一個方家小兒都知道登基之前要拜孝陵,難道滿朝大儒不知道嗎?
不!他們知道但是不肯說出來,說不定還等著看朱棣等靖難武夫的笑話呢,他們的心里并沒有想過自己是他們要效忠的皇帝。
此刻的朱棣感覺格外的孤單,格外的想念另一個故鄉北平。
姚廣孝大和尚無言以對,撲通一聲重重的跪倒在地,對著自己相伴20年的朱棣納頭伏拜,然后委屈的大哭。
“陛下……”一個老太監從門外進來,剛開口就看到殿內的場景,一時進退兩難。
老太監的手心疊著一紙小便條,上頭是翰林院編修楊勞托他傳給朱棣的一句話:
殿下先謁陵乎,先即位乎?
好的吧,歷史就此改變,未來的首輔大人這次來晚了,也不知道失去了這次機會,他還能不能飛黃騰達?
順便說說便條的事。
除了我大清不允許大臣遞私話,在奏折中夾帶私人書信更是砍頭的大罪,往前的朝代都是可以遞便條的。
這種風氣在唐初最為流行,長孫無忌就曾在開大朝會時朝李世民丟紙團,李世民還給寫了幾個字又給他丟回來了。
因為每年發到臣子手中的奏折是有數的,碰上個喜歡和皇帝嘮嗑的就根本不夠用,這個東西又不能補發。
另外,總有一些話想說但又不適合上公開奏折,因為按照制度,奏折是要備份要存檔的。
六月二十四日清晨,朱棣在宮中宣布下午要去拜祭孝陵,有請群臣伴隨。
他現在還只是個藩王的身份,自然是不能發圣旨命令,意思是我這只是個提議,你們來不來的都隨便你們。
不過所有人都知道里面的潛臺詞:我就在那同意當皇帝了,你們要勸進的還不趕緊抓緊時間滾過來。
方愈上午見過了王助一面,委托他幫了個小忙,然后又問了人妻楊木桃的事,再次提醒王助,不能讓楊家父女離開應天府。
就好像方家大宅此刻的輕松氛圍,方愈也是神態悠閑的抱著歡歡溜院子,傻子方克復則在不遠處翻石頭逮蚯蚓。
不出意外的話,等會他會拿著這些蚯蚓送到胖廚娘那里去,要求她利用這珍貴的食材做出一鍋好東西。
“方愈弟,今天怎么沒有出去?”
一幫方家小輩迎面走來,前頭的方中憲率先打了個招呼。
“沒什么事干,就只好窩家里了。”方愈笑了笑,捏了捏歡歡的臉肉,道:“還不快叫大哥。”
“大哥。”歡歡看著這胡子大哥一臉的不情愿,扭扭捏捏的喊了一聲便扭過頭去。
方中憲微笑,道:“方愈弟的性子最是灑脫,下午燕王要受皇帝位,整個應天府都在翹首以待,像我們這種官宦之家的人都在想著怎么表功,唯獨方愈弟我行我素毫無功利之心。”
怎么聽著像是在罵我呢?好像又不是?方愈還真分辨不出來,只好干笑了兩聲,貌似好奇的看向眾人道:“大哥和各位兄弟這么匆忙是要去哪里?”
“準備禮物。”方中憲解釋道:“我們打算帶個頭召集在京的讀書人一起,在明天登基大典的時候前往洪武門外,為新皇道賀。”
這倒是個好主意,大明皇帝與士紳共天下,讀書人的意見是無比重要的,讀書人的擁戴更是求之不得,朱棣應該會龍顏大悅才對。
剛好,明早可能會發生一點“意外”讓他不開心,一幫青蟲的道賀多少能給他彌補一點。
方愈點頭贊道:“大哥這個確實是大禮,皇帝肯定喜歡,只是短時間能找到這么許多人嗎?”
方中憲微微一笑,道:“我們方家兄弟分頭行動,各人都去拜訪同窗,再要他們去召集同年、同鄉,想來時間也夠了。”
“方愈弟你要不要也……”說了一半方中憲才想起這是方家唯一一個輟學的,方家族學呆不住,去書院沒幾天又讓先生給拒了,根本沒有同窗。
后頭的方家兄弟都不由得笑了出來,方中憲尷尬中,方愈不以為意,笑道:“各位兄弟都是為了方家好,我坐享其成,只好預祝大家一切順利,明天一定能讓皇帝記住你們的名字。”
方家眾人匆匆出了大宅,一表兄弟俞斌終于道:“你們沒覺得方愈和以前有些不一樣嗎?”
不少人都點頭,方中憲小心的摸了下胡子,笑到:“好事啊,方愈弟以前是方家的一塊心病,別說三叔了,就連我爹和二叔都被折騰的不輕。現在他也懂事理了,我們平常有什么事也要想著他一起,不要因為以前那些成見排斥他,兄弟之間不能生份了。”
眾人全都點頭答應,到了街口又互相囑咐一番,然后轟然散開,匯入了這座正處于燥熱狀態的大明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