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小學生學習高手
  • 李柘遠
  • 3102字
  • 2022-08-12 17:03:09

第2節(jié) LEO學長的精讀全過程分享

精讀前的預熱準備

我在精讀時的第一次動筆,通常發(fā)生在精讀開始前,我稱其為預熱問題列表。有同學可能會問:這個列表是什么?閱讀有那么麻煩嗎?直接開始讀不就可以了?

其實不然。在開始精讀前,我們就要進入動腦思考的狀態(tài)了。通過列一份預熱問題表,提前寫下若干個和本次閱讀內容相關的問題,進而讓問題引導自己開始精讀,這樣做是和不假思索、直入閱讀的效果迥然不同的。

具體做法:用3~5分鐘,在讀書筆記本或電腦上快速列好預熱問題表,一份列表對應一次精讀任務,一般包括5~10個問題,既可以是寬泛的大問題,也可以是和待精讀內容直接相關的微觀問題。我通常會列的寬泛問題可總結為“5W2H”,包括:

5W:Who(主人公/主要角色都是誰?)

What(講的是一件什么事?)

When(發(fā)生在什么時候?)

Where(在哪里發(fā)生?)

Why(為什么會發(fā)生這件事?)

2H:How(這件事是如何發(fā)生的?這些人是如何做的?)

How much/How many(有多少?——數(shù)量/數(shù)據(jù)相關的內容)

在第二章“5W2H分析思考法”一節(jié)中,我便講解了“5W2H分析思考法”,同學們可以翻閱一下。

精讀時的隨讀批注與筆記

精讀時我的第二次,或者說第二種“動筆”,便是做隨讀批注和筆記了。

相信同學們對做讀書筆記這件事并不陌生,也基本了解做筆記的意義——比如促進思考、加深理解,但不少人并不知道在精讀時該如何做筆記最好。

我的精讀筆記方法,可以歸納為“二不做二做”。

先說“二不做”:

第一個“不做”,是不要整段整段地用記號筆畫重點;

第二個“不做”,是不要重復“抄寫”書中的事實性陳述。

什么是“整段摘抄”?可以看看下邊這張圖。很多人讀書時喜歡握著記號筆不放,畫下的重點“綿延不絕”,幾乎占滿了整張書頁。待讀完后回看才驚覺:哎呀,怎么哪兒都是重點句啊?這中心論點到底是什么呢?

“面面俱到,反而皆空。”如果精讀時不停地畫重點,到頭來只能落個什么重點都抓不住的結局。

什么是“事實性陳述”?簡單概括,就是信息、數(shù)據(jù)等不帶作者論點和主觀色彩的客觀內容。

很多人在精讀時會專門用本子做筆記,這樣做沒錯,但有些同學喜歡邊讀邊把大量的“陳述性事實”抄到本子上,有時還配上簡筆畫,做成精美手賬。

我對“手賬”當然沒有意見,也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變成手賬達人,但我必須說,精細閱讀和精致手賬并不搭。為了做出賞心悅目的手賬而煞費苦心地摘抄事實性陳述,不但占用時間,還無法促進思考,因為抄錄事實性內容時,我們的心思大多聚焦在“如何把手賬做得更漂亮”這件事上了。

再來說說做精讀筆記時的“二做”。

第一個“做”:做筆記時,盡量只記錄自己的思考、隨感。上面說到,不過腦地大量畫重點、抄書中原文并不聰明,與之相對的是實時記下精讀時的主觀思考——無論是贊同還是否定,是對大論點的評述還是對小細節(jié)的思考,都可以批注下來。只有這樣,才算真正走入書中情境和作者“交流”,進而把書中精髓很好地內化了。

第二個“做”,是第一個“做”的具體實現(xiàn)方式,我為其取名“多色批注法”。

我們在精讀時做的思考,幾乎都帶有個人主觀色彩。正如“一千個人眼里,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的人讀相同的內容,一定會有各異的感受與詮釋。同理,當你精讀到某個段落時,也可能會出現(xiàn)三種主觀立場——贊同作者在此處的論點、反對作者的論點以及中立態(tài)度(對這個論點沒有明顯站隊)。在這里我尤其要提一下“反對作者論點”這種立場——在精讀時,一定不要輕易被作者說服,尤其不能有“作者是權威,他說的都對”這種心態(tài)。

其實,很多論點都是存在爭議的。精讀時,你永遠不要放棄自己提問、質疑的權利,嘗試多一些批判性思考,甚至假設作者的論點是有漏洞的、值得商榷的,然后即時記下自己的異見,如有時間,還可以和書友們討論。

“多色批注法”可以促進精讀時的深度思考,鼓勵不同觀點的輸出。我通常用黑色筆寫下同意作者觀點的批注,紅色筆寫下反對作者觀點的批注,藍色筆記下中立的思考。

以我寫過的一篇文章《這七大毛病,99.9%的年輕人都會有至少一個》為例,在這里,我假設自己是讀者,而不是原作者。

同學們可以在下圖中看到黑、紅、藍三種顏色的批注。比如黑色的這一條表示贊同文中的論點:“非常同意。手機App交友很膚淺,并且魚龍混雜,很難找到真正能交心的朋友。”

紅色的這一條表示反對:“不完全同意。直播App并不像作者說的那么一無是處。比如,一些直播平臺分享知識和干貨,能讓觀眾收獲到新技能、獲得進步。”

而藍色的這一條是中立批注:“很多想走捷徑的年輕人看中的是賺快錢的機遇,但有時會得不償失。”

大家應該能發(fā)現(xiàn),這三條批注全部是我精讀時的所思所想,絲毫沒有陳述性事實的摘錄。我推薦使用“多色批注法”的另一個原因是,當過一段時間回顧批注筆記時,就能輕易通過不同顏色的記錄,憶起自己當時的點滴思考。

精讀后的好句佳段摘抄

我建議大家在精讀時的第三種動筆,是好句佳段的摘抄整理,這也是永不過時的一種閱讀方法。

然而,方法雖經典,卻常被忽略,甚至吐槽。有人說:這不就是學校里布置的好詞好句摘抄作業(yè)嗎?枯燥乏味得很。還有人說:現(xiàn)在都什么年代了,在網上就能搜到一本書里的所有金句,何必要費工夫自己摘抄和整理呢?

我必須得說,做網絡搜索和自己動筆整理的效果是很不同的。為什么?上網查資料、做復制粘貼,基本只動用了視覺。各種書摘語錄網站把整理好的文段直接喂給你,很難助你加深對文中精辟表達的理解與吸收。

而如果自主發(fā)現(xiàn)好句佳段,繼而謄抄整理在本子上,就更能體味作者的文采,感受其表達的精妙。另外,通過精讀時做摘抄,你還能在不知不覺中學習作者的行文修辭,逐步提高寫作能力呢!

摘抄整理金句這件事雖不難,卻也有門道。我有以下三個建議。

第一個建議:等精讀任務完成后,再用整塊時間對好句佳段進行統(tǒng)一謄抄整理。精讀時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無間歇思考,而做金句摘抄比較費時,所以大家不要邊讀邊抄,否則思路容易被打斷。我的慣常做法是,讀到好句佳段時,先用筆做個記號(比如在旁邊打個星號),在完成一次精讀任務后,再回到閱讀起始頁,順著星號逐一摘抄。

第二個建議:我把它概括為“動作描述(動詞)第一,形容詞次之,名詞最后”。最難出彩,也最能凸顯作者精妙文筆的往往是動作描寫,而我們自己寫文章時往往拿捏不好,很難出彩的也常是和動詞有關的內容。

因此,如果一篇文章里有特別妙的動作描述,就優(yōu)先摘錄、收藏下來。比如,魯迅是運用動詞的大師,大家在精讀他的文章時,就可以學到不少傳神的動作描述。

形容詞是極其豐富的一大范疇——在漢語中尤甚,大家在讀到很妙的表達時也記得一并摘錄。

第三個建議:摘抄本一定要分主題、分書目。如果精讀的是大部頭名著,比如《紅樓夢》《堂·吉訶德》,那么一個小本子很可能不夠用,但若精讀的是短篇文章,就可以把同主題下的短篇金句都摘抄到同一個本子上。這里的“同主題”,既可以指同一個文學領域,還可以指同一位作家的不同作品。同主題摘錄,也便于我們之后系統(tǒng)地查找、回顧。

從小到大,我已經積攢了超過三十個金句摘錄本。從十多年前泛黃的小冊子到如今心愛的燙金摘抄本,都是我獨一無二金不換的寶藏。

精讀后,寫讀后感/書評

我建議同學們在精讀時做的第四種動筆,是在精讀后盡快寫出一篇書評/讀后感。

沒有人對“讀后感”陌生,但如今鮮有人會在閱讀后寫讀后感。其實,正如第一章“三分鐘閉眼過電影速讀法”一節(jié)(045)中介紹的,讀后感是一次精讀任務的重要收尾,就像做一道大菜,在出鍋擺盤前要收汁、勾芡一樣,具有畫龍點睛、錦上添花的效用。

讀后感的寫法因人而異,我在這兒分享一個自己常用的讀后感引導問題模板。

需要補充說明的是,因為讀后感通常寫給自己看,所以長短、形式和文筆都不重要,關鍵是把個人感受和主要收獲寫下來,比如,令你茅塞頓開的論點、讓你熱淚盈眶的情景。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庆元县| 定边县| 上蔡县| 英山县| 凤阳县| 清苑县| 台湾省| 鹿泉市| 樟树市| 巫山县| 嘉义县| 德安县| 外汇| 湖口县| 江安县| 晋中市| 瑞金市| 二手房| 天峻县| 万安县| 临澧县| 泉州市| 沙田区| 大庆市| 卢湾区| 威海市| 高要市| 翁源县| 张家口市| 华安县| 兴义市| 乌鲁木齐县| 城口县| 旺苍县| 胶州市| 社会| 赤峰市| 新沂市| 株洲市| 兴文县| 泰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