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人民法院審理毒品犯罪案件司法適用與定罪量刑作者名: 張洪江等本章字數: 17字更新時間: 2022-07-29 15:46:49
第四章 窩藏、轉移、隱瞞毒品、毒贓罪
第一節 窩藏、轉移、隱瞞毒品、毒贓罪概念及犯罪構成
窩藏、轉移、隱瞞毒品、毒贓罪與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罪“同宗同源”,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百四十九條規定的罪名,本罪是規定在本條第一款后半部分的罪名,規制的是明知是毒品或者毒品犯罪所得的財物而為犯罪分子窩藏、轉移、隱瞞的行為。兩罪雖然同處于一個法條中,但是分別獨立成罪,可見兩罪還是有本質的區別的。
一、概念法條
窩藏、轉移、隱瞞毒品、毒贓罪,是指明知是毒品或者毒品犯罪所得的財物而為犯罪分子窩藏、轉移、隱瞞的行為。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百四十九條:
【窩藏、轉移、隱瞞毒品、毒贓罪】包庇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的犯罪分子的,為犯罪分子窩藏、轉移、隱瞞毒品或者犯罪所得的財物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緝毒人員或者其他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掩護、包庇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的犯罪分子的,依照前款的規定從重處罰。
犯前兩款罪,事先通謀的,以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罪的共犯論處。
二、客體
窩藏、轉移、隱瞞毒品、毒贓罪侵犯的客體,是國家對毒品的管制和國家司法機關的正常活動。
窩藏、轉移、隱瞞毒品、毒贓的行為,不僅幫助犯罪分子隱匿罪證,妨礙司法機關的調查取證,使犯罪分子逃避法律的制裁,而且為毒品犯罪分子繼續犯罪提供物質條件,這些毒品可以隨時流入社會,危害他人身心健康。因此,窩藏、轉移、隱瞞毒品、毒贓的犯罪行為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應依法予以懲處。
窩藏、轉移、隱瞞毒品、毒贓罪的對象是特定對象,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百四十九條的規定可以看出,窩藏、轉移、隱瞞毒品、毒贓罪的對象,必須是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的犯罪分子的毒品、毒贓。因而應當認為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罪為本罪的上游犯罪。窩藏、轉移、隱瞞毒品、毒贓罪的犯罪對象應當是特定的,只能是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罪的毒品及其犯罪所得。所謂毒品是指鴉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嗎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國家規定管制的其他能夠使人形成癮癖的麻醉藥品和精神藥品。所謂毒贓,是指犯罪分子進行毒品犯罪所得的財物,以及由非法所得獲取的收益。非法所得獲取的收益,是指利用毒品違法犯罪所得的財物及孳息或者經營活動所獲取的財物,以及有關財產方面的利益,包括金錢、物品、股票、利息、股息、紅利、用毒品犯罪所得購置的房地產、經營的工廠、公司等。這些財物必須是毒品犯罪分子進行毒品犯罪所得,如果是其他犯罪所得,可構成窩贓罪。
三、客觀方面
窩藏、轉移、隱瞞毒品、毒贓罪的客觀方面表現為行為人為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的犯罪分子窩藏、轉移、隱瞞毒品、毒贓的行為。
窩藏是指將犯罪分子的毒品、毒贓窩藏在自己的住所或者其他隱蔽的場所,以逃避司法機關的追查。認定窩藏行為的關鍵在于判斷毒品或者毒贓是否處在行為人的實際控制之下。對于窩藏的地點,并不必然要求一定是行為人自己所有的場所,如行為人將毒品、毒贓藏在荒郊野外同樣也是窩藏。
轉移是指將犯罪分子的毒品、毒贓從一地轉移到另一地,以抗拒司法機關對毒品、毒贓的追繳,幫助犯罪分子逃避法律的制裁,或者便于犯罪分子進行毒品交易等犯罪活動。轉移可以說是空間上的位移。
隱瞞是指在司法機關詢問調查有關犯罪分子的情況時,自己明知犯罪分子的毒品、毒贓藏在何處,而有意對司法機關進行隱瞞。只要行為人實施了其中任一行為,就構成本罪。就詞義而言,隱瞞可以有三種表現形式:一是“知情不舉”,即明知真相而未予告發;二是“拒不吐實”,即在公安、司法機關詢問時不予合作,拒不提供有關毒品或毒贓的真實情況;三是“以假亂真”,即在接受詢問時,非但不提供有關毒品或毒贓的真實情況,而且有意提供不真實的情況,在客觀上造成轉移視線、干擾偵查活動的結果。對于本罪的“隱瞞”,以上三種情形,一般認為達到“拒不吐實”即可;“知情不舉”不構成犯罪;“以假亂真”不應作為構成犯罪的必要條件。
在懲治毒品犯罪司法實踐中,隱瞞通常是窩藏、轉移行為的后續行為,單純的隱瞞行為是較為少見的。由于窩藏、轉移、隱瞞本屬一罪中的數行為,所以沒有必要對三者作細致的區分。
參閱案例
劉某祖窩藏毒品案[1]
2017年4月初,被告人劉某祖明知是他人用于販賣的毒品,而仍為其將毒品甲基苯丙胺0.21克、麻古0.11克、海洛因14.73克藏放于自己入住的江蘇省宜興市宜城街道某旅館某房間。
2017年4月6日,被告人劉某祖被公安機關抓獲,上述毒品被當場查獲,查獲的毒品已由公安機關作了收繳處理。
被告人劉某祖明知他人毒品用于販賣而為其窩藏,其行為已構成窩藏毒品罪,應予懲處。公訴機關指控被告人劉某祖所犯罪名成立,予以采納。被告人劉某祖歸案后能如實供述自己的犯罪事實,庭審中能自愿認罪,可以從輕處罰。據此,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百四十九條第一款、第六十七條第三款的規定,江蘇省宜興市人民法院作出判決:被告人劉某祖犯窩藏毒品罪,判處有期徒刑九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幣2000元。
鄧某淼轉移毒品案[2]
2017年6月5日22時許,被告人鄧某淼接到販毒人員蘇某(另案處理)的電話,根據蘇某的安排,從二人位于湖北省宜昌市伍家崗區勝利三路××號的租住房客廳茶幾抽屜內,將一袋用透明塑料袋包裝的甲基苯丙胺轉移至其隨身攜帶的挎包內。鄧某淼在明知其為毒品的情況下,將該挎包帶至宜昌市西陵區珍珠路某快捷酒店某號房間交給蘇某。蘇某在房間內將該毒品販賣給販毒人員姜某(已判決)。同日23時許,公安機關在該房間將姜某抓獲,當場從姜某身上查獲上述白色晶體一袋,稱凈重98.1克。上述涉案白色晶體一袋被公安機關扣押。經宜昌市公安司法鑒定中心鑒定,從查獲的白色晶體中檢出甲基苯丙胺成分,甲基苯丙胺含量為62.27%。
被告人鄧某淼明知是毒品,仍為犯罪分子轉移毒品,情節嚴重,其行為已構成轉移毒品罪。公訴機關指控的罪名成立。被告人鄧某淼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依法可以從輕處罰。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百四十九條第一款、第六十七條第三款、第六十四條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毒品犯罪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六條第二款第(一)項規定,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區人民法院作出判決:被告人鄧某淼犯轉移毒品罪,判處有期徒刑三年六個月。
周某某隱瞞毒品案[3]
2015年4月17日13時許,公安民警在重慶市永川區中醫院查獲涉嫌販賣毒品的李某甲。李某甲的女朋友劉某某通過電話將李某甲被公安機關控制一事,告訴了李某甲的哥哥李某乙。李某乙又通過電話將此事告知其母親周某某。被告人周某某得知該消息后,認為李某甲當日取回放于重慶市永川區某小區家中雜物間內的郵政快遞有問題,于是搭乘出租車將該包裹放置到重慶市永川區中山路辦事處某村某組,其姐姐周某某無人居住的房屋后的水溝內,并用樹葉、竹葉、塑料網等物品覆蓋。同日15時30分許,公安民警對李某甲位于重慶市永川區某小區的住處進行搜查,在詢問李某甲當日取回的包裹放于何處,并明確告知周某某李某甲涉嫌重大毒品犯罪,且包裹內有毒品的情形下,周某某仍拒不交代藏匿包裹的地點。隨后,公安機關通過對李某乙進行思想教育,李某乙電話聯系周某某后,周某某告訴李某乙包裹藏匿的地點。隨后,公安機關在李某乙的帶領下,在重慶市永川區中山路辦事處某村某組周某某屋后的排水溝內,將裝有2730.73克甲基苯丙胺片劑的包裹查獲。
被告人周某某故意隱瞞毒品,其行為已構成隱瞞毒品罪,應負刑事責任。被告人周某某到案后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系坦白,可以從輕處罰。根據被告人周某某的犯罪情節和悔罪表現,對其適用緩刑對所居住社區沒有重大不良影響,可以從輕處罰。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百四十九條第一款,第六十七條第三款,第七十二條第一款,第七十三條第二款,第三款,第六十四條之規定,重慶市永川區人民法院作出判決:被告人周某某犯隱瞞毒品罪,判處有期徒刑二年,緩刑二年。
李某祁販賣毒品、李某林窩藏、轉移、隱瞞毒品案[4]
2017年10月12日,被告人李某祁在湖南省永州市祁陽縣人民小學附近以200元的價格賣給吸毒人員劉某3粒甲基苯丙胺片劑和少量甲基苯丙胺。
2017年10月20日12時許,吸毒人員劉某電話聯系被告人李某祁購買200元毒品,雙方約定在祁陽縣人民小學李某祁家附近進行交易,并約定交易5粒甲基苯丙胺片劑。14時許,劉某駕駛一輛現代轎車來到祁陽縣人民小學旁,被告人李某祁用一個透明塑料袋包裝好的5粒甲基苯丙胺片劑交給劉某,劉某將200元現金交給李某祁。之后,被告人李某祁被祁陽縣公安局民警當場查獲,從其身上左褲袋里搜出毒資200元,從劉某處查獲麻古5粒片劑。隨后。公安民警押李某祁前往浯溪鎮蘆家甸供銷社宿舍某棟某樓李某祁家中進行搜查。在一樓樓梯處,被告人李某林(系李某祁妻子)看見李某祁上樓且身旁有人緊隨,遂懷疑李某祁被抓,為避免李某祁的毒品被公安機關發現,便故意將李某祁放在一樓雜物房里裝有毒品的鞋盒轉移至牛角巷一小巷子的瓷壇內,公安民警在對被告人李某祁家中和一樓雜物房搜查后未發現毒品,認為被告人李某林有可疑,經對被告人李某林做思想工作后,被告人李某林承認將一樓雜物房里裝有毒品的鞋盒轉移至別處,并帶領公安民警將裝有毒品的鞋盒找到。經現場清點,鞋盒里有藍色塑料袋包裝的紅色小顆粒14包,用透明塑料袋包裝的白色晶體1包及用于毒品稱重的稱重儀3臺,公安民警于當日依法對查獲的上述紅色顆粒和白色晶體進行扣押和封存。經現場稱量,被轉移的鞋盒內的紅色顆粒“麻古”疑似物凈重249.25克,白色晶體凈重30克。同年10月22日,公安民警依法將扣押的上述紅色顆粒和白色晶體送至永州市公安司法鑒定中心鑒定,該鑒定中心工作人員于當日進行提取和檢驗。同月24日,經永州市公安司法鑒定中心鑒定:繳獲“麻古”及鞋盒內紅色顆粒均檢出甲基苯丙胺和咖啡因成分。同年11月25日,經長沙市公安局物證鑒定所檢驗,涉案的紅色顆粒中甲基苯丙胺含量為13.4%。
被告人李某祁違反國家毒品管理法規,明知甲基苯丙胺片劑系毒品而實施販賣,數量大,其行為觸犯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百四十七條第一款、第二款的規定,已構成販賣毒品罪;被告人李某林知道其丈夫李某祁販賣過毒品,明知李某祁存放于一樓雜物房里的鞋盒內裝有毒品,仍故意將毒品轉移,情節嚴重,其行為觸犯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百四十九條第一款的規定,已構成窩藏、轉移、隱瞞毒品罪。湖南省祁陽縣人民法院作出判決:
一、被告人李某祁犯販賣毒品罪,判處有期徒刑十五年,剝奪政治權利一年,并處沒收財產人民幣20000元;
二、被告人李某林犯窩藏、轉移、隱瞞毒品罪,判處有期徒刑三年,緩刑三年。
四、主體
窩藏、轉移、隱瞞毒品、毒贓罪的主體是一般主體,即任何具有刑事責任能力、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實施了窩藏毒品、毒贓行為的自然人,都有可能構成本罪。
本罪不能由單位和不滿十六周歲的人或不具備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構成。
緝毒人員或者其他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身份不影響本罪的成立,但應從重處罰。也就是說,對特定人員犯本罪的,在處罰上要特別考慮,在定罪上應沒有區分。
根據2016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毒品犯罪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的規定,為其窩藏、轉移、隱瞞毒品或者毒品犯罪所得的財物,不具有本條前兩款規定的“情節嚴重”的情形,歸案后認罪、悔罪、積極退贓,且系初犯、偶犯,犯罪情節輕微不需要判處刑罰的,可以免予刑事處罰。因此,近親屬身份不影響本罪的成立,但符合法定條件的可以免予刑事處罰。
五、主觀方面
窩藏、轉移、隱瞞毒品、毒贓罪的主觀方面只能由故意構成,不包括過失的情況。即行為人明知是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的犯罪分子的毒品或者毒贓而故意加以窩藏、轉移、隱瞞,且并未與毒品犯罪分子共謀,反之則構成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罪的共犯。故意犯罪在主觀方面包括兩個要素,意識要素是明知,意志要素是希望或放任。
窩藏、轉移、隱瞞毒品、毒贓罪的“明知”,表現為必須明知包庇對象是毒品或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的犯罪所得。如果不知對象是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的犯罪分子的毒品、毒贓,即使客觀上確實起到了窩藏、轉移、隱瞞的作用,也不能構成窩藏、轉移、隱瞞毒品、毒贓罪。但是要注意以下幾種特殊情況:
(一)“明知”的轉化
在懲治毒品犯罪司法實踐中,會出現有的行為人在幫助犯罪分子時并不知道物品、資金是毒品、毒贓,但是經過一段時間以后了解到真相,卻繼續為犯罪分子提供窩藏、轉移、隱瞞毒品、毒贓的幫助行為。在這種情況下,行為人的主觀方面已經從“不知”轉化成為“明知”。可以說是本罪典型的持續犯,行為人的“明知”只要出現在窩藏、轉移、隱瞞行為的持續期間內,就達到了本罪的主觀要求。相反,如果行為人在窩藏、轉移、隱瞞的期間內自始至終都對自己窩藏、轉移、隱瞞的對象不知是毒品、毒贓,那么就不能構成本罪。
(二)“明知”的程度
行為人在實施窩藏、轉移、隱瞞的行為時,有可能對窩藏、轉移、隱瞞的對象只有一個概括的了解,只知道是毒品犯罪所得而不知道是何種毒品犯罪所得。由于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罪為本罪的上游犯罪,出現這種情況時,應該根據被窩藏、轉移、隱瞞毒贓的犯罪分子的犯罪種類來確定行為人的罪行。如果被窩藏、轉移、隱瞞毒贓的犯罪分子所犯的是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罪,那么行為人應當構成本罪。反之,如果是其他類型的毒品犯罪,則應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百一十二條的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罪定罪處罰。
(三)“明知”的誤差
司法實踐中有可能發生行為人假想自己實施的是窩藏、轉移、隱瞞毒品、毒贓的行為,但事實上被窩藏、轉移、隱瞞的犯罪所得是其他類型的毒品犯罪所得的情況;或者行為人自認為自己窩藏、轉移、隱瞞的犯罪所得的所有人構成了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罪,但是由于被窩藏、轉移、隱瞞的犯罪所得人沒有達到刑事責任年齡或者不具備刑事責任能力,因此無法構成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罪,即無法構成上游犯罪。此時行為人的認識就與事實之間存在誤差。對于第一種行為人假想的情況,仍可以認為行為人的認識可以被包含在概括的故意之中,不影響對犯罪的完成形態的認定,但是要根據被窩藏人具體實施的犯罪類型確定窩藏行為人究竟構成窩藏、轉移、隱瞞毒品、毒贓罪,還是一般的窩藏罪。對于第二種將無罪人認為有罪人的情況,根據2009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洗錢等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四條的規定,上游犯罪事實可以確認,因行為人死亡等原因依法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不影響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百四十九條規定的犯罪的認定。
行為人對窩藏的對象的真實狀態缺乏足夠的認識,無法達到“明知”是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罪的毒品、毒贓的條件,故不能構成窩藏、轉移、隱瞞毒品、毒贓罪,只能按照普通的窩藏罪定罪。如毒品犯罪分子的毒贓明明是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所得,但是在其交給行為人窩藏、轉移、隱瞞時卻故意隱瞞真相,謊稱為盜竊或搶劫所得,行為人信以為真,將其作為一般贓物進行窩藏、轉移和隱瞞。
行為人誤把贓物當成毒贓,不影響窩藏、轉移、隱瞞毒品、毒贓罪的成立,在理論上可以認為構成本罪的對象不能犯未遂。如本是盜竊、搶劫所得,卻謊稱是毒品上游犯罪所得,而行為人信以為真,將其當作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罪的毒品、毒贓進行窩藏、轉移和隱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