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代序言 一個法經濟學老兵的獨白

近日讀到《財經》雜志中上海法律與金融研究院院長傅蔚岡老師的《廢除社會撫養費》一文,讀罷讓人拍案叫絕:這才是真正的法經濟學分析!當即想寫一篇讀后感,后來想想對關于人口經濟學以及計劃生育政策等問題知之甚少,就不敢多作感慨。但想到法經濟學又覺得不吐不快,特別是“法經筆記”得到了眾多讀者的支持,筆者作為一名學習法經濟學近十年的“老兵”,想談談自己眼中的法經,最后介紹一些書籍以饗讀者。

當然,本文所有的觀點均為自己學習經歷的感想,如有不妥,敬請指正,必虛心接受。

筆者眼中的幾個“流派”

法經濟學,英文叫“Law and Economics”,在美國被視為社會科學中的一個重要交叉研究領域,在所有頂尖大學的法學院或經濟系均設有法經濟學研究中心,科斯、諾斯、波斯納等法經濟學學者在中國早已聲名遠播。法經濟學的別名有很多,“法律經濟學”“法律的經濟分析”“法和經濟學”等,在某種意義上都是指向同一個領域或者學科的,在中國一般用法經濟學或法律經濟學命名的專業最多。

談論法經濟學的“流派”,筆者之所以打上引號,就是不想純粹從理論上去對法經濟學進行分類,而是想結合法經濟學在中國的發展以及其基本的理論來進行界定。因為直到現在,對于什么是“法經濟學”,這些不同的“流派”可能都各執一詞,當然也可能有根本不在乎它是什么的。具體來說,筆者將法經濟學分為四個“流派”:法律的經濟分析派、法律視角規范經濟行為派、部門法經濟學派、“標簽”法經濟學派。

法律的經濟分析派

這是法經武林的正宗,是到目前為止有最堅實理論基礎的一個流派。該流派最具有方法論意味,他們認為法經濟學就是指運用經濟學的一般均衡、成本收益、供求分析、博弈論等方法去分析合同法、侵權法、婚姻法等法律領域,用相對冷冰冰的效率視角去衡量法律背后的社會成本等問題,可以說給強調公平正義的法學帶來了一股科學的力量。

該流派的代表人物是美國的波斯納(另一位代表性學者應當是科斯,但科斯只有兩篇論文值得關注,就不在此贅述),他的《法律的經濟分析》一書最為有名。北大朱蘇力老師因為早年引進翻譯波斯納法官的一套著作,并不斷推崇法經濟學的分析方法,使得大家誤認為他是中國法經濟學的代表性人物;另一本代表性的著作是庫特教授和尤倫教授的《法和經濟學》(作者全名為羅伯特·庫特和托馬斯·尤倫,很長一段時間甚至有人認為“庫特·尤倫”是一個人),這本教材性質的著作在中國影響了一代研究法經濟學的學者,該教材用經濟學方法分析法律問題嚴謹且規范(筆者的好友清澄君即為庫特教授的高徒,是華人法經青年學者中的翹楚)。

經典的法律經濟分析學派大多為經濟學出身,比如已經舉辦了14屆的“中國法經濟學論壇”,其東道主為山東大學經濟研究院和浙江大學經濟學院(山大黃少安教授、浙大史晉川教授兩人為盟主,近幾年加入我國臺灣地區熊秉元教授的支持),是國內最知名的法經濟學會議,可以說十多年堅持為傳播法經、交流法經搭建了非常難得的平臺,筆者也有幸參加了最近幾年的會議,得以更近距離地觀察法經學科的發展。法經濟學年會最大的特點就是以經濟學為主場,大多數論文都以嚴格的經濟學模型分析為基礎,但近年也有越來越多的法學學者參與其中。

法律的經濟分析學派由于分析工具和分析對象的局限,也出現了以下幾個問題:第一,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的局限,傳統的法律經濟分析大多數理論和范式都是基于英美普通法,研究對象大多是以判例制為基礎的個案分析,而大陸法系則并沒有確切的判例法(盡管可以進行大量的個案分析),所以一般只能就極少數的個案對法條進行研究,而法條相對更靜態,修訂一次需要若干年,可研究的對象就被大大局限;第二,我把它稱為法經濟學的“萬金油”屬性,說得專業一點其實就是“經濟學帝國主義”,用經濟學中的成本、效率等“樸素”的觀點幾乎可以分析所有的社會問題和社會現象,這樣的分析可能更應當歸類為法理學分析或法社會學分析,只是用“經濟學”做了增信而已,通常會把你繞得云里霧里;第三,冠上了法經名義的純粹實證經濟學研究,正統法經濟學的研究大多采用一般均衡模型、博弈論模型或者是計量分析,但并不是所有用了模型的研究都是法經濟學,因為大量的實證經濟學研究對象也是社會制度或者某個法律現象,但法律有其內在邏輯,最重要的是其說理部分,純粹的實證經濟學很多時候只是經濟學和法律制度的拼湊,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兩張皮”,或許是極好的經濟學論文,但未必屬于法經。經濟學帝國主義是其他社會科學最為抵制的。

話說回來,雖然有上述的隱憂,但我還是認為法律的經濟分析派是武林正宗,因為良好的經濟學分析框架可以為經濟社會政策提供一面鏡子。以我開頭提到的傅蔚岡老師關于《廢除社會撫養費》一文的分析為例,文章鮮明地反對征收社會撫養費,因為社會撫養費的征收邏輯是“超生”的人口給國家的社會、環境和經濟帶來了負擔,因此需要征收社會撫養費,但傅老師從經濟學角度提出了三個觀點:第一,中國過去30年的經濟發展依靠的是人口紅利,從某種程度上說超生的人口對國家而言是利而不是弊;第二,在未來的30年里,中國將面臨老齡化問題,而這一批超生的人口恰恰是延緩中國老齡化的中堅力量;第三,如今國家全面開放“二孩”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是對計劃生育政策的修正,而過去繳納了社會撫養費的超生人口如今也成為勞動力人群,應當考慮如何對他們進行補償。簡單的三點分析,從經濟學視角提出對政策的質疑,帶有更多的科學和客觀,這才是傳統法經濟學的方法。

法律視角規范經濟行為派

這一門派聽著很拗口,但是筆者認為它非常近似于另一個人們熟悉的學科:經濟法學。

筆者就先來說說經濟法學,大家一聽這個名字直覺就是經濟法專業好啊,工作一定好找,但其實法學院還有一個真正的高門大戶:民商法學。民商法學又是什么?民商法學涉及的領域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關系的,比如合同、侵權、物權、親屬繼承屬于民法,而商法則包括了公司、票據、破產、合伙、信托等涉及商事領域的法律,合稱為民商法;那經濟法呢?從學科的劃分來看,筆者認為目前對經濟法的定義是涉及政府在經濟領域的監管法,既是約束政府監管行為的邊界,也是單方面規范市場參與主體行為的法律,現在在法學院里歸屬于經濟法的課程包括房地產法、稅法、勞動合同法,以及一個可能最受歡迎的證券法(其實證券法是非常枯燥的一門學問)。

說到這,很多朋友疑惑,民商法也好,經濟法也好,到底跟你想說的第二個門派是什么關系呢?在筆者劃分的第二個門派中,他們會認為法經濟學的研究,就是用法律去界定和規范所有的經濟活動,其實也就是民商經濟法所涉及的所有領域,頗有一點實用主義的感覺。這一門派一般沒有沿襲法律經濟分析的范式,他們通常具有管理學、會計學或者金融學的背景,在實踐中或是研究中發現經濟活動需要法律的規范,上述提到的法律實際上都是先有市場實踐而后逐步通過立法來進行規范的,也就是具有轉型時期的法律特征(李曙光教授曾著《轉型法律學》一書,該書是當時最全面介紹與市場經濟有關的各種法律問題的著作,雖然冠上了法律經濟學分析的副標題,但并沒有使用非常嚴格的經濟學分析工具,全書介紹了大量轉型時期公司及資本市場發生的案例,對法學院的學生有非常好的啟蒙意義)。

這一門派另一個重要的特點是分析方法走的是“中間道路”,既是法學的問題又涉及經濟活動的案例,既沒有嚴格的實證經濟學成分也沒有法學的概念邏輯推演,但是它最大的生命力在于其有豐富的案例和實踐意義,特別是依托轉型時期市場經濟改革的不斷深化,公司制度、資本市場、信托制度、私募基金、房地產行業、稅法的完善等制度幾乎都經歷了先發展后規范的歷程,在實踐過程中逐漸發現很多具體的經濟活動是存在法律真空或者是走在法律邊緣的,比如公司證券法領域,20世紀80年代就已經出現了股份公司,但是《公司法》卻在1993年才出臺,而我國的證券交易所成立于1990年,證監會成立于1992年,但第一部《證券法》一直到1999年才推出,那么在這些法律尚未出現的時候,相關的公司、證券交易活動都在進行,很多學者在實踐中遇到問題了才會意識到法律框架的重要性,才會考慮運用法律去解決或者規范經濟活動,久而久之,越來越多實務界人士參與到了相關的立法工作中(實際上這些部門的法律大多數具有很強的技術性,基本都是由實務界專家主導),他們將實踐中的思考轉化為理論研究,于是也就有了這第二個流派的出現,但筆者認為這一流派并不能稱作真正的法經濟學。或許,中國學界早就不知道法經濟學是什么了。

部門法經濟學派

“部門法經濟學派”,必須打上引號,因為這又是筆者的分類,指的是運用包括金融學、統計學、經濟學等方法對某個具體法律領域進行的研究,比如民法的經濟分析、公司法的經濟分析、法律與金融的經濟分析、涉及政府規制監管的一系列的經濟分析、立法成本收益分析等,在這里筆者介紹幾個對自己啟發最大的領域。

公司證券法的經濟分析。公司法的經濟結構最早是出于美國的伊斯特布魯克和費希爾的一部著作,隨后大量的文獻運用經濟學、金融學的方法分析了公司法、股東股權結構、公司治理、證券監管等領域,形成了一個蓬勃發展的研究領域。耶魯大學羅曼諾教授的《公司法基礎》[1]一書是這一方面的集大成者,該書幾乎囊括了相關領域的所有經典,非常值得一讀。此外,談到此書的翻譯,必須提及華東政法大學羅培新教授以及他的同人做出的貢獻,他們在近年推出的“公司、金融、法律譯叢”中引進了許多佳作,包括《公司法剖析》以及公司治理的相關著作均令筆者愛不釋手。

法律與金融領域。這是在20世紀90年代末由哈佛大學的金融學Andrei Shleifer教授領銜的四人研究團隊LLSV所開創的研究領域,他們將世界各國法律劃分為大陸法系、英美法系和斯堪的納維亞法系等,通過他們的研究發現:英美法系國家由于其更好的投資者保護制度,比大陸法系國家更利于金融市場(證券市場)的發展,他們從法律的起源出發對公司的股權結構、證券監管制度、債權人保護、法院執行等一系列的制度進行了比較,提出了一個非常新穎的研究視角,也用大量的數據進行了論證,盡管從其研究出現開始就受到了很多的質疑和批判(包括著名法學家小約翰·科菲等),甚至還有專門為了批判這一研究召開的研討會。但筆者恰恰是這一理論的忠實擁躉,研習多年,也曾嘗試用相關方法探討中國問題,《比較》雜志多次翻譯并推介他們的文章。

政府的規制研究。關注這一領域的包括李洪雷、宋華琳、蘇苗旱等一批最早系統地引介規制理論、政府監管以及行政法的經濟分析學者,他們從經濟學的角度分析了政府進行監管(或者叫規制)的原因、方式以及監管的邊界,引進了布雷耶、安東尼奧格斯(參見他的著作《規制》,或者參見張卿教授的著作《行政法的經濟分析》)以及桑斯坦等著名學者的著作,對于政府運行的邊界、政府如何規制風險、政府與私人部門的合作、公共利益的界定等眾多領域都有詳盡的介紹,可以說為我國建設法治政府、社會公共治理提供了非常好的理論借鑒。

立法的成本收益分析。立法的成本收益分析主要的推動者是法大的席濤教授,實際上立法的成本收益分析在某種程度上與政府的規制研究是非常接近的,但這一領域更側重于立法前評估以及立法后實施評價的界定。隨著我國法律體系的完善,我們開始了“從全到精”的過渡,但其實美國、歐盟、OECD(經合組織)早在20世紀80年代(最早開端于里根時期)就逐步開始了運用科學的指標體系,對某一項法律出臺對社會、環境和經濟進行影響評價,可以是成本收益分析,也可以是成本有效性分析,席濤教授對勞動合同法、個人所得稅法、證券法等法律進行了相關分析[2],非常深入地分析了我國立法過程中面臨的上位法過于空洞,需要大量依靠行政配套法規支撐的現象,同時也分析了在市場與政府的邊界劃定過程中,法律經濟學以及成本收益分析方法的科學意義。這一研究對筆者的啟發也很大,這是科學看待立法和法律實施很好的方法和視角。

“標簽”法經濟學派及筆者所學習的法經

其實第四個流派——“標簽”法經濟學派,就是“法律不法律、經濟不經濟”的法經濟學研究者,比如筆者本人,雖然拿著法經濟學專業的文憑,卻實實在在是個“標簽”法經濟學者,不管是不是用了法經濟學的方法,只要寫論文,無論是一般論文還是碩士學位論文、博士學位論文,都要在最后加上一個法律經濟分析,唯恐別人不知道我是學這個專業的,但是只要一問到底用了什么法經濟學的方法,就支支吾吾說不清楚了。筆者2006年入法經門,原來學的是經濟,后棄經從法,曾癡迷于民法和法理學,而后又重新在法經門內學習金融、計量等若干專業,應該說學習法經,“從經入法易,從法入經難”,特別是對于很多文科背景的同學來說,計量模型、數學推導、博弈論等都可能構成一定的畏難情緒,筆者也就是這樣跌跌撞撞地關注了近10年的法經,對前面提到的若干個領域都曾感興趣,但卻至今一無所成,最多算是部門法經濟學流派中的一個小蝦米。

自2016年5月和同門師弟林蔚然(JG君)創辦微信公眾號“法經筆記”以來,公眾號至今已經發表了原創文章189篇,基本形成了涵蓋證券監管(法經監管)、公司治理前沿(法經治理)、金融法商法研究(法經聞道)以及經典著作引介(法經讀書)四個欄目,獲得了來自監管部門、市場機構、中介機構和學界的廣泛關注。本書著重圍繞“證券監管和公司治理”主題,精選了此前發表的57篇文章予以結集出版,結合最新證券法修訂出臺以及監管規則修改的情況進行了相應的更新。

除了法經筆記兩位主筆之外,法經筆記主創團隊的程威、張文秀、李依依和聶曉茜從法經筆記的“小編”開始逐步成長,參與大量文章的編譯、整理和撰寫工作,本書的研究成果和最新前沿譯介離不開主創團隊的共同協作和努力。

此外,我們還收錄了深交所林雨晨博士、中國結算張橙逸老師在法經筆記投稿發表的三篇文章,在此一并說明。

愿法經江湖從此“流傳”著我們的傳說!

曾斌(Panda君)

2020年1月于深圳


[1] [美]羅伯塔·羅曼諾編著:《公司法基礎(影印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后有中文譯本。

[2] 參見席濤:《我們所知道的和不知道的法律——法律經濟學的一個分析框架》,載《政法論壇》2010年第1期;《法律、監管與市場》,載《政法論壇》2011年第3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鄢陵县| 西乡县| 炎陵县| 搜索| 桐梓县| 永泰县| 丹棱县| 呼图壁县| 布尔津县| 介休市| 汝阳县| 那坡县| 江川县| 贵德县| 化德县| 定西市| 隆尧县| 富民县| 尤溪县| 河南省| 广安市| 综艺| 西峡县| 五原县| 营口市| 黑山县| 广东省| 酒泉市| 陆丰市| 红安县| 同德县| 澜沧| 安化县| 辽中县| 曲水县| 闵行区| 怀安县| 昌邑市| 油尖旺区| 景泰县| 聊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