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擊跨國網絡犯罪國際法問題研究
- 李彥
- 8604字
- 2022-07-28 11:53:43
第一節 跨國網絡犯罪概述
跨國網絡犯罪是一種日益普遍的罪行,研究跨國網絡犯罪應首先對網絡犯罪的概念進行基本的闡釋,以在此基礎上界定本文語境下的跨國網絡犯罪范疇。
一、網絡犯罪
雖然網絡犯罪(cybercrime)這一概念是近幾年才開始較多使用起來的,但事實上網絡犯罪問題由來已久。早在20世紀末,網絡犯罪問題就引起了一定的關注,[6]不過,當時很少有學者對它進行系統的闡述。由于缺乏對網絡犯罪的界定,網絡犯罪經常與計算機犯罪(computer crime,crime on the internet)、網絡空間犯罪(cyberspace crime)、與計算機相關的犯罪(computer-related crime)、高科技犯罪(high-tech crime)等相關概念混合使用。[7]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互聯網由1.0時代過渡到2.0時代和3.0時代,網絡犯罪也逐漸超越國(邊)界,發展成為一個跨國性問題。跨國網絡犯罪引發了日益廣泛的關注,為有效打擊跨國網絡犯罪,國際社會作出了一定的努力;但是,到目前為止,并不存在一個統一的、普遍接受的網絡犯罪概念。雖然在國際法發展過程中,并非每一個國際法概念均需要進行明確和統一的界定,但是,將概念限定在特定范圍內,并運用一定的技巧使相關概念不因實踐的變化而過時可能產生一系列積極影響,這樣界定出的概念可將相關行為限定在特定的范圍內,使相關概念的內涵隨著實踐的發展不斷充實和更新,并有益于達成在這些問題上的諒解。雖然目前打擊跨國網絡犯罪國際立法間的矛盾難以調和的根本原因在于各國利益不同,但是,它們對于網絡犯罪概念的不同理解無疑加深了矛盾。目前,相關區域性打擊跨國網絡犯罪國際公約、各國國內立法、學界等對網絡犯罪內容和概念的理解各不相同,這可能阻礙跨國網絡犯罪的國際規制,對網絡犯罪的概念作出一個概括性界定有益于促進各國在進一步探討跨國網絡犯罪的具體問題時達成諒解,從而減少分歧和爭端。
現有區域性打擊跨國網絡犯罪國際公約很少直接界定網絡犯罪的概念。部分區域性國際公約僅強調網絡犯罪的內容,并未涉及網絡犯罪概念的界定。例如,歐洲委員會(Council of Europe,以下簡稱歐委會)在20世紀90年代后期發起并于2001年11月通過的《布達佩斯公約》是網絡犯罪乃至整個網絡安全領域的第一個多邊條約。該公約實體刑法部分(第2—13條)對九類網絡犯罪進行了比較完整的闡述,[8]然而,該公約并未對網絡犯罪的概念進行界定。[9]一些比較具有影響力的區域性打擊跨國網絡犯罪國際公約,如《阿拉伯打擊信息技術犯罪公約》《非盟網絡安全與個人數據保護公約》等與《布達佩斯公約》一樣,也僅涉及網絡犯罪的內容,未對網絡犯罪的概念進行界定。其他一些比較具有影響力的區域性打擊跨國網絡犯罪國際公約并未使用“網絡犯罪”一詞,它們間接涉及網絡犯罪的概念,但是,這些概念多僅涉及網絡犯罪的個別方面。例如,《獨立國家聯合體打擊計算機信息領域犯罪合作協定》將“與計算機信息相關的犯罪行為”定義為“一種將計算機信息作為目標的犯罪行為”;[10]《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保障國際信息安全政府間合作協定》將“信息犯罪”定義為“為達到非法目的在信息空間使用和(或)影響信息資源”。[11]前一定義僅強調網絡作為犯罪的對象,而后一定義僅強調網絡作為犯罪的工具,由于網絡犯罪不僅僅包括與計算機信息相關的犯罪、信息犯罪,還涉及其他犯罪,如妨礙計算機系統的正常運行等犯罪;且網絡犯罪不僅限于以網絡為對象和工具的犯罪,隨著實踐的發展還包括以網絡為空間或平臺的犯罪(如網絡宣傳等),這些概念顯然不能等同于網絡犯罪的概念。由此,這些定義也存在一定的問題。
相關國家的國內立法也基本未具體界定網絡犯罪的概念,它們也多側重規定特定歷史條件下網絡犯罪所能涵蓋的內容。例如,由于當時的網絡犯罪主要表現為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的犯罪,英國1990年頒布的《濫用計算機法》(Computer Misuse Act 1990)專門規定了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的基本犯罪形式,包括未經許可接入他人計算機系統或數據庫、未經許可侵入他人計算機、未經許可侵入計算機并修改或刪除計算機程序或數據三項犯罪;而且,該法并未明確界定網絡犯罪的概念。[12]其他國家的國內立法也基本不直接涉及網絡犯罪的概念。例如,美國司法部1996年頒布的《國家信息基礎設施保護法案》(The 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Protection Act of 1996)將網絡犯罪分為三類:一是計算機或計算機系統是犯罪活動的目標,二是計算機是實施犯罪的工具,三是使用計算機是犯罪的一個附帶方面;雖然該法案可能為犯罪提供電子證據,但是,它并未明確界定網絡犯罪的概念。[13]另外,美國國會研究處的一項報告也曾嘗試對網絡犯罪進行說明,但遺憾的是,該報告僅對網絡犯罪可能涵蓋的內容進行了闡述,并未直接定義之。[14]由于20世紀末處于互聯網1.0時代,信息技術處于起步階段,犯罪分子實施網絡犯罪的形式有限,計算機往往是犯罪的對象,在立法中規定上述幾類網絡犯罪是符合當時社會發展需要的;然而,隨著互聯網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出現了新型的網絡犯罪(如與計算機相關的兒童色情犯罪等),上述立法模式無法將新型網絡犯罪納入其中,表現出了落后性。
與打擊跨國網絡犯罪國際公約及國內法回避界定概念的情形不同,一些國際組織的報告、文件等明確對網絡犯罪進行了界定,但是,這些界定往往過于寬泛。例如,國際電信聯盟(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ITU)在《發展中國家網絡安全指南》中指出:“網絡犯罪是使用互聯網技術實施的一種與計算機相關的犯罪,它包括在網絡世界發生的所有罪行。”[15]隨后ITU又在《網絡犯罪了解:發展中國家指南》中指出:“網絡犯罪……通常用于描述一系列犯罪,包括傳統計算機犯罪和以網絡為支撐的犯罪(network crimes)的犯罪活動。”[16]總的來說,ITU傾向于概況地界定網絡犯罪的概念,這種方法是可取的;但是,深入分析則不難發現ITU的界定問題重重。ITU的前一界定簡單地將網絡犯罪視為直接發生在網絡空間的犯罪,僅包括傳統計算機犯罪并未涵蓋以網絡為支撐的犯罪;后一定義進一步將網絡犯罪分為傳統計算機犯罪和以網絡為支撐的犯罪兩種,但是,問題在于什么是傳統計算機犯罪?它與非傳統計算機犯罪的界限在哪里?它與以網絡為支撐的犯罪有本質的區別嗎?這些問題的存在使人很難通過這一定義明確網絡犯罪的本質及特征等。一些實體也試圖對網絡犯罪進行界定,但是,它們界定的網絡犯罪概念往往依托于一定的語境,因此,很難將這些概念作為普遍適用的、通常意義上的網絡犯罪使用。例如,胡佛研究所、信息安全研究和政策研究聯盟(CRISP)和國際安全與合作中心(CISAC)于1999年12月6日至7日發起,在斯坦福大學舉行的會議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加強預防網絡犯罪和恐怖主義國際公約》第1.1條指出:“網絡犯罪是指針對網絡系統實施的行為,被認定將會被本公約懲罰的罪行。”[17]顯然,這一界定僅涉及以網絡系統為對象的犯罪,而這并非網絡犯罪的全部內容,因此,它也只能適用于該公約,并不能擴大適用于其他公約和其他場合。
國內外學者也對網絡犯罪進行了界定,但是,這些定義也都存在一定的問題。一些學者部分地指明了網絡是實施犯罪的工具、對象和空間——將網絡犯罪界定為以計算機為媒介的犯罪,或犯罪活動的目標或廠域是計算機,符合客觀事實,顯然是合理的。例如,福斯特(Martin L.Forst)和楊正鳴均強調網絡或計算機是犯罪的對象和工具,分別指出“網絡犯罪是指所有借助計算機或信息技術的非法活動,或計算機是犯罪的目標”[18]“網絡犯罪是以網絡為犯罪工具或犯罪對象,實施危害網絡信息系統安全的犯罪行為”;[19]陳開琦則僅強調網絡或計算機是犯罪的工具,指出“計算機犯罪就是指那種利用計算機輔助實施的犯罪”。[20]總體上,他們的界定涵蓋了互聯網1.0時代和2.0時代的犯罪,即以網絡為對象和工具的犯罪,但他們均未涉及互聯網3.0時代的以網絡為空間的犯罪。另外,這些定義缺失對必要的犯罪后果的考量。當然,與犯罪相關的概念中并不一定要求必須規定后果,但是,對于一行為在何種情況下可能超越界限演變為犯罪應作出一定的原則性規定,以避免過度擴大打擊面、造成過度的心理威懾。一些學者從網絡空間與物理空間的關系出發對網絡犯罪進行了進一步的說明——網絡空間的虛擬性與物理空間的實在性密不可分。界定網絡犯罪當然要從這種客觀存在的實際情況出發,但是,這些定義往往過于抽象,據此可能根本無法判斷哪些犯罪是網絡犯罪。例如,戈登(S.Gordon)和福特(R.Ford)指出:“我們將網絡犯罪定義為任何實施或使用電腦、網絡、或硬件設備的犯罪……網絡犯罪提供了一個連續體,從性質上幾乎完全是技術性的犯罪到實體的,其核心是完全與人相關的犯罪。”[21]根據這種定義,我們不難看出網絡犯罪的實施需要借助一定的物理媒介且犯罪對人們產生具體的影響,但是,是否只要使用電腦及互聯網技術等的犯罪就是網絡犯罪呢?似乎并非如此。一般來說,只有電子媒介實際發揮過工具、媒介、空間等具體作用且造成一定的危害時,使用電子媒介實施的行為才構成犯罪。一些學者將網絡犯罪與傳統犯罪對比進行界定,存在合理之處,畢竟網絡犯罪發生在虛擬空間;但是,這些界定忽略了網絡犯罪與傳統犯罪在空間上的本質差別,即網絡犯罪是在虛擬的網絡空間發生的,具有現實影響的犯罪,而非僅僅是傳統犯罪在網絡空間的實施。例如,布羅德赫斯特(Roderic Broadhurst)指出:“網絡犯罪往往是傳統犯罪(如欺詐、身份盜竊、兒童色情)的快速實施以及未經授權的訪問、破壞和干擾計算機系統,而且存在大量潛在的受害者。”[22]根據這種定義,與內容相關的網絡犯罪是傳統犯罪在網絡空間的快速實施,似乎可以將它理解為傳統犯罪僅因轉換了一個空間,由物理空間過渡到虛擬空間就變成了網絡犯罪。事實上,與內容相關的網絡犯罪不等于發生在網絡空間的傳統犯罪,網絡犯罪強調的是網絡空間在犯罪中確實發揮著一定的作用,而發生在網絡空間的犯罪并不一定有這種要求。也有一些學者指出了界定網絡犯罪的方法。例如,波卡爾(Fausto Pocar)指出:“如果要對網絡犯罪進行一個綜合性的界定必須是非常寬泛的,如將網絡犯罪界定為使用任何計算機網絡或互聯網系統的犯罪,這意味著以犯罪為目的攻擊或濫用系統或網絡。”[23]這種較為寬泛地界定網絡犯罪的方法固然存在可取之處,但是,該學者所舉例證存在過度擴大網絡犯罪的范圍的問題——使用任何計算機網絡或互聯網系統的犯罪均構成網絡犯罪,事實上并非如此,如對于利用互聯網實施的網絡間諜行為就不一定構成網絡犯罪。[24]相比較明確界定網絡犯罪的概念,更多學者傾向于避而不談網絡犯罪的定義問題,而以“網絡犯罪的概念”為題闡述網絡犯罪的內容。大多數學者直接援引《布達佩斯公約》的分類,[25]也有部分學者重新對網絡犯罪進行了分類。例如,古德曼(Marc D.Goodman)、布倫納(Susan W.Brenner)、霍爾(Chris Hale)等指出網絡犯罪分為三類:(1)計算機是犯罪活動的目標;(2)計算機是實施犯罪的工具或是組成部分;(3)計算機只是犯罪的一個附帶方面。恰克(Mohamed Chawki)把網絡犯罪分成兩類:暴力或潛在的暴力犯罪、非暴力犯罪,并指出絕大多數網絡犯罪是非暴力犯罪。[27]直接列舉網絡犯罪的內容固然有利于直觀地理解網絡犯罪,但是,以列舉方法界定的網絡犯罪內容是僵化的,不能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因此,此種方法并不可取;而且內容和概念并非同一個概念,甚至定義和概念都不能等同,[28]在“網絡犯罪的概念”標題之下,僅以網絡犯罪的內容為焦點進行論述,而絕口不提如何及明確對網絡犯罪進行界定有回避問題之嫌。
互聯網的發展逐漸由1.0時代過渡到2.0時代和3.0時代,在不同時代由于信息技術的發展程度不同,所表現出的網絡犯罪的類型也不同。例如,在互聯網1.0時代,網絡犯罪基本上是個人對大型機構所屬計算機信息系統的攻擊;在互聯網2.0時代,網絡犯罪則開始以攻擊普通公眾為主要選擇;在互聯網3.0時代,傳統犯罪網絡化的理論判斷逐漸成為現實,網絡主要為犯罪提供空間。[29]由此,建立在一定實踐基礎上的各國、國際社會及學界對網絡犯罪的界定也各有側重,網絡曾分別主要被視為犯罪對象、犯罪工具和犯罪空間。目前,以網絡作為對象、工具和空間的犯罪都存在,給網絡犯罪下一個普遍適用并廣為接受的定義相當困難。[30]盡管如此,考慮到研究應當在一個適當的范圍內進行,在總結和借鑒上述定義的優點,吸取它們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本文仍嘗試對網絡犯罪的概念作出界定。上述定義以概括的語言界定網絡犯罪,對以網絡為對象、工具等的犯罪與傳統犯罪加以區分,兼顧網絡犯罪與傳統犯罪的聯系等是可取的;但是,以列舉方式僵化地界定網絡犯罪的內容、以過度抽象的語言界定網絡犯罪等是不可取的。在明了了上述定義的可取和不可取之處后,本文從犯罪學角度對網絡犯罪作出以下定義。[31]即,網絡犯罪是各類實體以信息、網絡等為目標、工具、空間或廠域,故意實施的,造成一定危害或后果的行為或活動。
二、跨國網絡犯罪
上述網絡犯罪的定義涵蓋了從互聯網1.0時代、2.0時代到3.0時代所出現的三類網絡犯罪。然而,由于這三類犯罪有相當一部分是發生在一國領土范圍內的,各國也基本上都在本國的刑法中或專門立法中對它們進行了規制,本文的研究并不涵蓋完全發生在一國領土范圍內的網絡犯罪。換句話說,本文將著重對具有跨國性的網絡犯罪進行研究。那么,何謂跨國網絡犯罪呢?本文將著重對“跨國”和“犯罪”進行論述,以明確本文語境下的跨國網絡犯罪的內容。[32]
(一)“跨國”網絡犯罪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互聯網的普及程度日益加深;國際互聯網將全球貫通,使互相連通的各國共處于一個由國際社會組成的全球性、跨國界、跨區域界限的技術、經濟和社會共同體——網絡空間之中。人為的地理國界所構筑的領域界限徹底為互聯網瓦解,除傳輸技術上的差異引發的連接速度的差異外,互聯網上基本不存在國界。[33]換句話說,網絡空間作為全球性的信息交流和社會互動平臺,已經超越了地域限制,體現出跨國性的特征。[34]基于網絡空間的跨國性特征,在網絡空間中實施的跨國網絡犯罪更加司空見慣。目前,國際互聯網業務日益國際化,網絡犯罪超越國(邊)境也體現出跨國性特征。[35]互聯網具有極強的傳播功能,國際互聯網既實現了信息媒介的全球化,也便利了網絡犯罪的實施,使網絡犯罪可以不受傳統的地域、國界的限制:犯罪分子既可以在任何時間和地點實施針對各國的網絡犯罪,也可以不受限制地在全球范圍內傳授網絡犯罪方法和經驗;犯罪分子還能夠利用計算機、網絡、多媒體等多種信息技術跨國、跨地區實施犯罪,并直接或者間接地危及無辜的第三方國家并給這些國家造成嚴重損害。跨國網絡犯罪逐漸演變成一種備受關注且迫切需要國際法規制的犯罪。一般來說,跨國網絡犯罪與傳統的跨國犯罪相比,犯罪成本更低、犯罪的隱蔽性更高、犯罪實施更便捷、國家查處的難度也更大。首先,由于網絡空間是一個開放的公共空間,一切公開的網絡信息都可以免費且輕易地被行為人獲取,并得到快速分享和傳播;行為人實施網絡犯罪時并不需要借助實體的工具,更不需要行為人出現在犯罪現場,這使得跨國網絡犯罪成本更低、隱蔽性更高。其次,互聯網的普及便利了網絡犯罪行為和活動。行為人可以通過網絡自由分享犯罪經驗、方法和尋求支持、籌集資金等,例如,恐怖分子開始利用互聯網進行恐怖主義宣傳、煽動和籌款,這使得實施跨國網絡犯罪更加簡單、便捷和易于操作。最后,互聯網上巨量的信息流和多種多樣的反偵察技術給打擊跨國網絡犯罪造成了難以克服的障礙,而犯罪分子卻能借此在全球各地大肆發展跨國網絡犯罪活動,這使得跨國網絡犯罪更不易查處。由于跨國網絡犯罪活動的預備、實施和后果往往超出一國范圍,在跨國性網絡犯罪中,受侵害的對象更廣泛,造成的社會危害性也更大;加之,跨國網絡犯罪往往涉及相關國家的主權,上述三方面的問題與主權交織在一起更增加了打擊跨國網絡犯罪的難度。有學者就指出:“網絡犯罪的危害性不僅體現為危害領域、危害對象、危害結果都具有廣泛性,并且還表現出危害造成損失的巨大性。”[36]總之,呈現跨國性特征的網絡犯罪的影響和治理非一國所能單獨承受和完成,已然成為世界各國共同面臨的嚴峻挑戰。
明確了網絡犯罪的跨國性之后,需要對“跨國”因素進行分析,以區分國內網絡犯罪、跨國網絡犯罪和國際網絡犯罪,進而明確本文研究的“跨國”網絡犯罪的范圍。在傳統國際法上,《聯合國打擊跨國有組織犯罪公約》曾對何謂“跨國”犯罪進行了一個比較明確的界定。即跨國犯罪是指在一個以上國家實施的犯罪,雖在一國實施但其準備、籌劃、指揮或控制的實質性部分發生在另一國的犯罪,犯罪在一國實施但涉及在一個以上國家從事犯罪活動的有組織犯罪集團或犯罪在一國實施但對于另一國有重大影響。[37]該公約強調的跨國性要素主要以領土為基礎,涉及領土、行為、活動和結果,也就是說這些要素中只要滿足其中一個相關犯罪即被界定為跨國犯罪。由于網絡空間是一個虛擬空間,地域界限日益模糊,跨國網絡犯罪與傳統跨國犯罪相比,所涉及的跨國性要素并不完全一致,領土在網絡犯罪的跨國性判斷中往往表現為與領土相關的人和物。一般來說,網絡空間的跨國性要素包括人、物、基礎設施、行為、活動及結果等。但是,本書所強調的“跨國”網絡犯罪主要包括各國能夠行使域外管轄權的網絡犯罪,即在境外從事網絡活動的人員實施的犯罪,通過位于境外的網絡基礎設施實施的犯罪,或活動本身跨國或其效果跨國的網絡犯罪。由于這些跨國性因素比較明確,一項犯罪行為是跨國網絡犯罪還是國內網絡犯罪比較容易判斷,本書不涉及完全發生在一國疆域內的網絡犯罪。由于跨國性和國際性兩個概念存在某些重合之處,至少兩個概念的關聯相當密切,這使得某些跨國網絡犯罪發展到一定的嚴重程度可能成為國際網絡犯罪。例如,一般跨國實施的網絡恐怖主義犯罪并非國際罪行,但如果它針對的是特定種族,目的是滅絕該種族,它可能成為國際網絡犯罪。加之,由于部分現行區域性打擊跨國網絡犯罪國際公約中涉及國際犯罪,如《布達佩斯公約》的《補充協定》《西經體指令》和《非盟公約》對通過計算機系統或網絡實施的危害人類罪、滅絕種族罪進行了專門的規定;后文關于罪名和管轄權的分析部分地涉及在網絡空間實施的國際犯罪。但是,本書主要致力于研究具有上述跨國因素的跨國網絡犯罪,而非國際網絡犯罪。
(二)跨國網絡“犯罪”
雖然從犯罪學角度出發對網絡犯罪的界定應涵蓋主要的網絡犯罪,但實際上部分以網絡為對象或工具的跨國網絡犯罪并不具有比傳統跨國犯罪更高的嚴重性,而目前以網絡為空間的跨國網絡犯罪遠不如以網絡為對象和工具的犯罪更普遍。加之,本書的研究主要建立在對于現行區域性打擊跨國網絡犯罪國際公約的規范研究基礎上,它們所關注的也多限于以網絡為對象和工具的跨國犯罪。因此,本書語境下的跨國網絡“犯罪”主要是指那些與傳統犯罪相比可能產生更嚴重后果的以網絡為對象和工具的跨國犯罪。
其一,以網絡為對象的跨國犯罪主要包括非法侵入罪、破壞數據罪和干擾系統罪等。非法侵入罪是指未經授權故意以非法手段接入計算機系統的行為,侵入后對計算機信息系統功能或存儲的數據、應用程序等進行破壞并造成一定的損害后果。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不同的計算機或網絡系統的重要性不同,構成本罪不一定要求犯罪后果。例如,重要的計算機系統往往涉及國家安全、人民基本生活等,非法訪問本身已經對這些系統造成潛在的威脅,必須實施嚴格的限制并相應地降低定罪標準。另外,行為人實施犯罪的頻率不同,還應考慮犯罪情節。破壞計算機數據是指故意未經授權對計算機系統中存儲、處理或者傳輸的數據和信息進行刪除、修改、增加等操作的行為。干擾計算機系統運行是指故意未經授權對計算機信息系統實施非法刪除、修改、增加、干擾等操作,影響計算機系統功能正常運行的行為。這兩種犯罪基本上都是行為犯,即只要相關行為人實施了這些行為就可構成犯罪,但可能由于侵害后果、情節的嚴重程度不同而對量刑造成一定的影響。
其二,以網絡為工具的跨國犯罪主要包括非法攔截計算機數據,通過網絡設備實施詐騙、盜竊、販毒、色情、洗錢、間諜、恐怖主義、其他有組織犯罪、侵犯人身權犯罪等活動。非法攔截計算機數據是指未經授權故意攔截非公共傳輸的信息的行為,非法攔截需要強調攔截行為主觀上的惡意,如果行為人客觀上進行了攔截但主觀上并無惡意且并未被受害人知悉也未引起任何后果,則非法攔截行為的定罪量刑可能受到影響。網絡詐騙是指以網絡為工具故意非法騙取他人錢、財、物等的行為。網絡盜竊主要指利用網上銀行竊取他人銀行賬號和密碼將他人資金據為己有的行為。網絡販毒是指利用互聯網進行毒品交易的行為。網絡色情是指互聯網接入服務供應商、信息供應商、應用服務供應商等出于牟利或其他目的不加選擇地在網上提供色情信息、色情服務等行為。網絡洗錢是指利用網上銀行的“二次解碼”確認制度或者其他結算、兌付保密制度,采取匿名方式在網絡銀行或其他銀行之間進行大額度資金轉移,以達到掩蓋資金非法來源目的的行為。[38]網絡間諜主要指秘密地或者以偽裝方式使用網絡能力收集或試圖收集信息的任何行為,涉及但不僅限于使用網絡能力來監視、監聽、獲取或泄露電子傳輸或存儲的通信、數據或其他信息,還包括利用互聯網從事其他危害國際安全的犯罪活動的行為。[39]網絡空間其他有組織犯罪是指借助計算機系統或網絡,組織、領導、策劃、指揮、教唆、煽動、資助有組織犯罪活動的行為;網絡恐怖主義犯罪是其中的一種類別。侵犯人身權犯罪是指通過互聯網實施侮辱或捏造事實誹謗他人、非法侵犯公民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非法攔截、篡改、刪除他人電子郵件或其他數據資料等違法犯罪活動,并造成嚴重后果的行為。
總之,本書語境下的跨國網絡犯罪主要涉及以網絡為對象和工具的在境外從事網絡活動的人員實施的、通過位于境外的網絡基礎設施實施的或活動本身跨國或其效果跨國的網絡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