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序言

國內關于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的研究較晚,近十余年理論研究成果數量積日累久,已經從現有國外的理論成果的簡單介紹、概念辨析、制度闡述等發展到對建立這些制度的理論依據、時代背景和國情基礎的詳細分析和比較。代表性理論有外部性理論(externality)、自然資本理論(natural capital)、公共物品理論(public goods)。因大多數環境要素都具有公共物品的兩個基本特征:非競爭性(non—rivalrousness)和非排他性(non—excludability),易造成“搭便車”現象,由此不可避免地造成過度使用、供給不足、缺乏維護等“公地悲劇”現象。在具體的生態補償制度運行研究上,現有成果從本國的實際條件出發,取得了一定的前期理論成果。若按生態要素對現有成果進行梳理,主要集中在跨流域生態補償、森林資源生態補償、耕地資源生態補償等領域。我國主張政府引導、市場調配的操作方式,并結合當下的國情,進一步強調市場的作用。從研究路徑來看,主要是通過明確補償義務,以此來明確法律上補償的責任主體。在自然資源有償使用領域,現有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在礦產資源、土地資源和水資源方面。切入點多為資源的所有權和用益物權的關系,最新的理論突破集中在權利金、出讓金、礦山地租等制度引入上。

通觀該領域的學術發展史,不難看出,現存的理論研究依舊存在著一些不足和盲點:其一,環境法學界仍然處于“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階段。大量引用、借鑒經濟學、管理學等理論模型,依舊是目前的主要論證切入口,如上所述的外部性理論、自然資本理論、公共物品理論等皆非法學體系的原生理論。如此一來,在法學界有關生態補償的概念術語較為混亂,容易使人陷入五里霧中。環境法缺乏自身的理論范式,難以給出其在法學話語體系內合理性、正當性的基礎。其二,基礎理論研究對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的概念、性質、正當性基礎、基本原則、基本制度、管理模式等缺乏深入和體系化的探討,多零散地見于各個單行法的有關規定或者個別案例的具體分析中,缺乏宏觀視角和前瞻眼光。其三,過往成果多為如何界定補償主體、補償形式、補償計量模型設計等思路,為立法設計提供了很好的建議;但是其也有明顯的不足之處:為了明確補償責任主體,研究路徑往往只考慮了法律關系的義務方,而忽視了受補償主體的生態求償權的法律研究。如此一來,在權利遭到侵犯時,后續的權利救濟環節沒能得到足夠的重視。其四,有償使用和補償觀念和意識中,缺乏“生態保護紅線”的觀念,導致資源使用上缺乏長遠的眼光和合理的規劃。同時,在付費和補償計量方式上,缺乏差別原則和階梯構型,導致可操作性低下。

本選題恰逢孕育于環境法學界對于環境正義的大討論時期。隨著對以往以“社會總福利最大化”為目標,犧牲其他人的合法利益這一“正義準則”的不斷深入反思,以杰里米·邊沁(Jeremy Bentham)為代表的功利主義(utilitarianism)正義觀已經不能為環境法提供正確的價值導向。本課題較現有成果的獨到價值之處在于以約翰·羅爾斯(John Rawls)的“公平即正義”的正義觀為啟示,將生態補償的正當合理性基礎牢固建立在法學的話語范式之上;以“正義二原則”(公平原則、差別原則)去建構環境法之于生態補償的理論模型;以森林資源生態補償、水資源生態補償、土地資源生態補償、草原資源生態補償、濕地資源生態補償、自然資源保護地為系統的研究范本,來回歸“環境正義”的內涵本質。

本課題主要圍繞如何在現有的法制體系下,剖析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之于環境法現有基礎理論的不足和制度缺陷,并為更好地契合“生態文明”這一時代潮流,如何促進自然資源合理高效的使用;如何在森林、水資源、野生動物及礦產資源有償使用環節中正確引導政府、市場對于自然資源所有者、保護者有形與無形的補償;如何加強生態脆弱地區的政策側重度和市場杠桿作用,維護環境利益的社會公平與正義。同時,通過對現行制度存在的不足予以剖析,針對如何做到生態補償的形式多樣化、生態補償資金足量化、企業公民的生態補償意識自主化、生態補償周期穩定化,提出實現“生態法治中國夢”所需的頂層設計架構原理和建設性意見。本課題共分為三個論題,即自然資源有償使用與生態補償基本范疇和理論基礎,自然資源有償使用與生態補償分論以及結論建議部分,其中第二部分涵蓋了主要的自然資源類別:森林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包含耕地和草原)、礦產資源、野生動植物資源和濕地資源。從縱向考察,總論和分論呈現出宏觀與微觀、歸納與演繹、抽象與具體的合理邏輯形式;從橫向考察,以自然資源為整體出發,各子自然資源項的論證依據“種”“屬”的合理邏輯分類,不僅在形式邏輯學上具有正當合理性,而且易于理論之推理、規律之顯現、成果之推廣。主要內容可分為:(一)自然資源有償使用與生態補償基礎理論研究,探討自然資源有償使用與生態補償制度概念及內涵、正當性、合理性淵源、法律性質、基本原則、制度淵源、法律關系等基礎理論。(二)林業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研究,涵蓋了森林效益補償過低、補償形式單一、補償資金不足、補償期限不穩定等問題。對生態公益林、天然林的定性,補償標準及其計量方式提出了建設性的建議。(三)水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研究。此章涵蓋了對水權及其權利束的梳理討論,并且回答了如何完善水質、水量、上下游補償制度等問題。(四)土地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研究。這一部分涵蓋了對土地資源有償使用及其現狀,耕地資源生態補償的立法與實踐問題。(五)礦產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研究。此子課題抓住了現有補償制度的核心問題——國家作為礦產所有者、投資者、社會管理者三種身份在礦產稅費征收中易被模糊混淆。在此基礎上,評析了勞動價值論、礦山地租理論和礦產資源耗竭補償理論、代際補償理論等生態補償的理論依據。在具體制度的研究層面上,涵蓋了礦山環境恢復保證金制度、廢棄礦山環境治理專項金制度、土地復墾制度、礦山生態補償的責任制度。(六)自然資源保護地生態補償制度構建問題研究。主要包括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地和濕地資源保護地。(七)對我國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及生態補償的政策法律提出建議,回應實踐探索中的問題,提出構建的立法與政策建議。

本課題在理論和實踐創新上預期目標有以下幾點:

其一,以“公平即正義”為理論基礎,靈活解釋“公平原則”和“差別原則”的異同關系,將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的正當性牢牢建構在法學正義理論之上,形成法學獨有的話語范式。同時,為跨學科領域的合作提供新的理論范式,供經濟學、管理學、環境工程學領域的同人參考。

其二,試圖將“矯正正義”的視角引入環境法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理論中,并予以吸收和本土化,形成符合我國國情和發展規劃的理論結晶。最大化地實現“生態紅利”的平等分配,消除“生態貧困”的現象。

其三,為下一階段有關自然資源有償使用以及生態補償立法、行政、司法思路轉型提供更加完備的理論支持,為填補立法之空缺、減少行政之阻力、維護司法之權威提供新思維。

其四,確立生態補償標準的方法,即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評估,機會成本的損失核算、生態價值損失核算、生態恢復或環境治理的成本核算、協議定價、購買或支付意愿定價。分析了可行的多種生態補償的類型,主要有公共支付體系、私人交易、市場手段、生態標識等方式。同時引入“生態紅線”觀念,對于部分地區、部分資源,越接近警戒紅線,補償和有償使用的計量標準就越應該應用差別原則,階梯化計量層級,從而更好地保障資源安全。

其五,本課題對土地資源、水資源、森林資源、野生動物資源、濕地資源、礦產資源等自然資源的生態補償問題分別進行研究,完善了各分類資源的法律關系,并提出了關于各領域生態補償制度設計的重要觀點。確立生態補償責任制度,建立企業、政府、社會三個層次的補償框架。提出生態求償權利的重要性,建立司法求償保障機制。

本課題主要運用了以下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

第一,文獻研究法。對先進理念、研究報告、政府政策等多種資料的文獻進行研究,了解現有理論的學術史和時代局限性。

第二,比較分析方法。以較為成熟和典型的域內外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體系為研究對象進行分析對比,總結國際、國內經驗。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為建構我國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法律制度提供借鑒。

第三,實證研究法。對國內外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進行實地調研、考察,深入了解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的規則、程序。以實踐經驗作為反饋,將理論的框架落實在可操作的范圍內。

第四,系統分析法。生態補償是一個具有明顯系統性的問題,在進行生態補償問題的研究時,既要考察補償主體、補償客體、補償形式、補償經濟源、補償周期等環節,還要考慮經濟發展、能源安全、生態保護等問題,因此必須運用系統的觀點和綜合的觀點。

第五,歷史分析法。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過去幾十年,我國已經積累了一些成熟、可靠的經驗,特別是一線行政部門有著豐富可靠的數據,是準確預測的前提條件。

故本課題在方法論的選擇上,能夠很好地保證論證結果的科學性、普適性、時效性,并且在交流、論證和糾錯環節上具有廣泛的合作基礎。同時,在資料的收集、文獻的比較研究、報告的撰寫上兼備良好的可操作性。以上所有內容,為整個課題科學、貫穿一致地完成既定目標提供了基礎。在本課題的研究過程中,課題組成員進行了大量理論與實踐的探索,以期為我國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及生態補償制度的構建提供可行性及合理性的法律政策依據。盡管進行了詳細和充分的論證,但囿于各自因素的限制,論述中難免存在疏漏和不周之處,敬請各位專家、學者和同人批評指正!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武县| 溆浦县| 临沧市| 辽阳市| 襄城县| 亳州市| 望奎县| 冀州市| 大同市| 长春市| 清水河县| 大化| 佛学| 临邑县| 建宁县| 通化市| 曲麻莱县| 呼图壁县| 五峰| 剑阁县| 新乡县| 沧州市| 丹江口市| 辉南县| 沅江市| 闻喜县| 宝鸡市| 沙坪坝区| 建平县| 鹤峰县| 札达县| 开化县| 贵州省| 保定市| 嘉定区| 洪江市| 珠海市| 班戈县| 乐都县| 桃园市| 即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