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四、法社會學派主要代表人物觀點簡介

法社會學經過近一個世紀的發展,先后涌現出大量杰出的理論家。其研究成果不僅推動了法社會學自身的繁榮和發展,更為重要的是,還極大地豐富了法學研究的方法,使法社會學成為紛繁復雜的法學流派家族的重要一員。但是,篇幅所限,筆者在此僅選擇一些重點的代表人物,對其主要觀點進行介紹。

(一)馬克斯·韋伯的法社會學理論

馬克斯·韋伯是西方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也是現代法社會學的主要創始人。韋伯出生于德國埃爾福特市一個法學家家庭,18歲開始在海德堡大學學習法律,后在柏林獲得法學博士學位,曾于法院工作的同時執教于柏林大學,1894年任弗萊堡大學經濟學教授后,全身心投入學術工作。他一生著作頗豐,但絕大部分是在其去世后才出版的,如其代表作《經濟與社會》即如此。韋伯獨特的法社會學理論就蘊含在他浩如煙海的著述之中。

韋伯的法社會學理論,主要包含如下問題:[21]

1.關于法的概念。韋伯指出,當人類的統治者通過強行使人類遵守一定秩序,或對人類造成的侵害施加懲罰等手段,依賴實行物理的或心理的強制,從外部保障秩序的效果時,這種秩序就稱為“法”。這里的“秩序”是指在構成某種社會關系的行為向著一個明確的規則所顯示的方向之場合,這種社會關系所體現出來的內容;“效果”是指在某種秩序下,其規則具有約束力或模仿力,能有效地規制人們的行為;“外部保障”是指相對于行為者自己主動遵守秩序的內部保障而言的,它突出了法的強制性。因此,有效果(或稱正當)的秩序和從外部保障該秩序的強制裝置是韋伯關于法的概念的兩個要素。

2.以上述對法的概念分析為基礎,韋伯提出了他的法思考的四種類型:形式非合理性、實質非合理性、形式合理性、實質合理性。他認為,這四種法的起源的思考是理念型的?,F實中的法,或是接近于其中的某一種,或是這幾種類型的復合。他以這四種類型的分類為途徑,追求法的合理化。而對他而言,最高層次發展的法的合理性,只不過是“邏輯形式的合理性”而已。

3.他從社會變遷的歷史過程出發,認為法律的發展、變化、成熟與完善是一個有規律的動態過程,由此他提出了法律發展的四種模式:(1)神法階段,是由法律先知啟示《圣經》,實行超人之治的階段;(2)圣法階段,這是由法律哲人根據理性的經驗創造禮教,制定法則作為人類行為準則的階段;(3)世俗法編纂階段,這是由世俗法律學者或掌神權者對社會或宗教的法律規則編纂整理,進行立法的階段;(4)法律系統化和法律任務專業化階段,這一階段由受過專門訓練的職員執法和司法。

4.法的形式合理性和實質合理性的對立。韋伯指出,形式的正義和實質的正義之間的對立和緊張,歸根結底是無法解決的。一方面,不管以任何形式化發展下去,對超越實定法價值的法秩序的正當性的信仰也不會消失;另一方面,對實質性的正義的要求不論如何強烈,也不會超越法律工作者對法的形式要求的志向。并且,不管上述對立如何緊張,都不會影響實質意義的正義與形式的正義的互相存在和發展。這就是“通過由正當的秩序進行的立法,可以創造法”的信念,而近現代的法秩序,就依存于形式的自然法和實質的自然法這兩者之間的對立關系,依存于兩者之間的互相對立又互相依存的組合的現實。

5.法律與控制類型。韋伯認為,法律是維持一定統治類型的基礎,而統治類型可分為三類:(1)感召型權威,即指領袖人物以感人的超凡魅力感召世人,激發人們的獻身精神和效忠,從而達到支配并控制追隨者的目的。這是一種非理性現象。(2)傳統型權威,即相信常規和傳統的合理性,統治者掌握權力的根據是世代沿襲的慣例,其特點是一切權力集中于最高統治者之手而形成專制。(3)法理型權威,是一種理性權威,運用制度化的理性規范對社會實行有計劃、有預測的管理。任何人都應當受到法律的約束,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韋伯認為,前兩種都是人治,都把合法性建立在一般人對某一個人的忠誠關系上;而法理型統治則不同,它的基礎是人們接受法律的制約和管理,掌權者只是根據法律賦予的權力暫時處于擁有權力的地位,服從法律的人只受法律的制約。

如何評價韋伯的思想,至今仍沒有定論。韋伯作為現代法社會學的主要奠基人,不僅從眾多的知識領域、更加廣闊的視野來認識法,闡釋法的社會意義,更為重要的是,他從法律的角度將理性的沖突正面地、直接地展示在思想界面前。他所生存的傳統秩序已經被徹底否棄的現實世界帶給他一個疑惑,即形式的合理性與實質的不合理性的并存與沖突。而他宏大的理論則試圖解答這一疑惑。

一言以蔽之,馬克斯·韋伯是西方法社會學理論領域的一個重量級思想家,正如美國學者所評論的:“韋伯的頭腦容量驚人……他具有第一流的法律頭腦,對法律的歷史和原理了如指掌……是最后一批博學者中的一個?!?a href="#m22" id="w22">[22]

(二)埃利希的法社會學理論

埃利希(Eugen Ehrlich),出生于奧地利布科維納省的一個猶太人家庭,父親是律師。1886年,埃利希在維也納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從1894年開始,他先后任教于維也納大學和切爾諾維茨大學,直至去世。他的主要學術著作有《權利能力》《法的邏輯》等。而于1913年發表的《法社會學基本原理》則使他獲得了巨大的學術聲譽,這是歐洲大陸第一部自成體系的法社會學專著。

埃利希的法社會學思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部分:[23]

1.活法論。

埃利希反對傳統的法學研究方法,即法學家習慣于將國家制定的法律條文當作自己的主要研究對象,因為他們推定全部法律就在這種條文中。他認為,法學研究的主要對象就是他所稱的“活的法律”,因為,這是“支配生活本身的法律,盡管這種法律并未被制定成法律條文”。“活法”的科學意義不在于它對法院所適用的裁決規范或對成文法內容的影響?!盎罘ā钡闹R具有一種獨立價值,即它是人類社會法律秩序的基礎。因此,完善的社會學研究法律的方法必須從研究“活法”著手。

埃利希認為,“活法”知識來源有兩個:現代法律性文件;對生活、商業、慣例、所有聯合的直接觀察,不僅是法律所承認的而且還有為法律條文所忽視和省略掉的東西,甚至還有為法律條文所不贊成的東西?,F代性法律文件之所以應該成為研究“活法”的首要對象,是因為現代的法律生活并不是由法律條文占統治地位的,而是由這些文件——主要是商業文件占統治地位的。但這種法律性文件并不代表全部“活法”?!盎罘ā笔侵渖畋旧淼?,是人們在實際生活中遵守的;“活法”也有可能和法律性文件的規定有出入,因此要把實際觀察當作“活法”知識的第二個主要來源。

埃利希認為,在現實生活中,雖有“活的法律”,但當人們為了各種利益發生糾紛時,僅有“活法”是不夠的,此時還需要審判機關的參與,通過審判將“活法”上升為具有約束力的審判規范。而在審判規范之上,還存在著更為抽象的規范形態,即“法命題”。它是法的最高層次,是由制定法和法律書以權威的方式言明的法規定。可見,“活法”“審判規范”和“法命題”構成了埃利希法律結構理論的主干,而在這當中,埃利希反復強調的則是對“活法”的研究。

2.將法視為社會團體、社會生活演變的一個組成部分。

埃利希認為,法是社會團體中通行的規范的一種,它是社會的事實,是由在社會內起作用的力量所產生的,如果無視這一點就無法認識法。只有在與社會相關聯的限度內,才能認識法的本質。因此,法社會學的第一也是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將管理、控制、規定社會的法的構成部分和僅僅是單純的審判規范分離開來,并闡明其有組織的權力構成。

法作為社會性團體組織的一種內部秩序,法的內容必須由這些團體的構造和實施其經濟事業的方法所決定。因此,社會與經濟的所有變遷,都會引起法的變遷,改變社會和經濟生活的法律基礎的同時而不帶來法律上的相應變化是不可能的。如果法的變化是任意的,以至于脫離相應的經濟制度,就只能帶來破壞經濟秩序的嚴重后果。

3.法社會學的體系。

在埃利希之前,雖然已有學者涉及法社會學的體系問題,但總的來說并沒有系統完整的法社會學體系。埃利希的《法社會學基本原理》的出版則填補了這一空白,它是西方法學史上第一本系統闡述法社會學理論的作品,也是第一部以“法社會學”為書名的著作。通過此書,埃利希將社會學和法學緊密地結合起來,并對實用的法概念、社會性團體的內部秩序等21個專題進行了詳細論述,它們中既有對社會、國家、團體、規范和法的各種關系的闡述,又有對法的形成、結構、本質、作用、特征以及19世紀以前各種法學的歷史類型和學派的總結,還有對法社會學的專屬方法的論述,從而構筑了一個比較系統完整的法社會學理論體系。

4.法社會學的方法。

埃利希的法社會學理論,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法學方法論的更新。在《法社會學基本原理》一書的最后兩章,埃利希專門就法社會學的方法問題進行了論述。他反對流行于西歐毫無生氣的那種以成文法為直接研究對象、以收集的成文法資料進行個人解釋而適用于案件的概念法學和實證主義分析法學的研究方法。他認為,要使法社會學成為一門科學,必須探討其特有的方法,這種方法的核心,是用社會學來觀察、研究法這一社會現象。他主張法社會學應以具有獨立價值的“活法”為直接的研究對象,因為“活法”是社會秩序的基礎,成文法規則和審判規則最終也源于“活法”。

綜上所述,埃利希在《法社會學基本原理》一書中,在對歷史上曾經存在過的諸多法學流派進行了比較詳細的論述之后,吸取各家之長所提出的法社會學的理論和方法,為法社會學的正式誕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因而,他與韋伯兩人被譽為現代法社會學的“雙璧”。尤其是其提出的“活法論”,完全是以當時流行的社會學理論為基礎的,它強調經驗性觀察對于法社會學研究的極端重要性,視社會本身為一切法的源泉。這一理論完全否定了曾經在法學界占據主導地位的實證主義思想,為沉悶的西方法學界帶來了一股新鮮的空氣,推動了法學向前進一步發展。

(三)盧曼的法社會學理論

尼古拉斯·盧曼,當代德國著名的社會學家、法社會學理論家。他出生于德國呂納堡,1946—1949年在弗萊堡大學攻讀法學,1960—1961年赴美國哈佛大學進修行政學和社會學,回國后歷任施派爾行政大學研究員、多特蒙德社會調查局主任研究員和比勒費爾德大學社會學教授。盧曼具備法學家的素質及涵養,并有橫跨學科的廣博知識,研究范圍涉及法律、行政、政治、道德等多個領域。但是,直到他與同時代的另一位素有“當代黑格爾”之稱的哲學社會學大師哈貝馬斯的論戰,世人才開始熟悉和了解他。由于對法社會學理論的杰出貢獻,他被公認為當今歐洲大陸法社會學的領軍人物。

盧曼的法社會學理論,集中在其代表作《法社會學》一書中。該書從社會學一般理論的立場,以作者獨特的進化—系統理論為方法論,闡釋了法律的性質以及演變的規律。[24]

1.法社會學研究。

盧曼認為,法和社會不可分離,人類的共同生活都直接或間接帶有法的性質。而作為社會構成要素的法,與知識一樣,會滲透到社會的各個角落,缺少法律來考慮社會是不可能的。由此,盧曼指出應將法和社會結合起來研究,即必須將作為社會結構之一部分的法和作為社會系統的全體社會,置于彼此具有相互依存關系的角度來進行觀察、研究,這種研究就是法社會學研究。[25]

尼古拉斯·盧曼

(Niklas Luhmann,1927—1998)

德國社會學家,發展了“社會系統論”

2.法律的三維度說。

基于法和社會的密切聯系,盧曼闡述了法和社會之間關系中三個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方面:暫時性、社會性和實在性,即所謂的“三維度”。暫時性維度是指人們在日常交往中產生的,對他人行為的各種期望的性質;社會性維度是指期望的社會制度化;實在性維度是指人們對各種行為上的期望確定真實的意義。[26]

盧曼認為,上述三個維度起著不同的作用。期望的選擇、制度化和實在化是三個既有區別又有內在聯系的階段。離開其中任何一個階段,法律都無法形成。法律不是任何人的創造物,而是社會力量的產物,因為無數人期望只有在一定的社會背景和社會交往中,才有可能逐漸被抽象為法律規范化的期望。這是盧曼法社會學理論的基本觀點之一。[27]

3.法律發展三類型說。

從法律性質的三維度說出發,盧曼又闡述了法律發展的三種類型:古代法、前現代法律和實在法。這三種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法律都植根于相應的社會:古代社會、前現代的較高文化與現代社會。雖然在每一種社會特有的法律之中,普遍化期望的三個維度都有所表現,但是,由于社會性質的不同,每一維度的相對文化強度都有所不同。[28]法律的發展,取決于人類社會從低級向高級的不斷進化和演變。

綜上所述,盧曼的理論,一方面繼承了埃利希等人的法社會學立場,強調法形成和社會演變的一致性,法是社會力量的產物而非任何個人的創造物;另一方面也有許多創新,尤其是他對實在法的進化論、系統論分析,對豐富法社會學研究的方法論作出了巨大的貢獻。[29]

(四)龐德的法社會學理論

1911年和1912年,美國著名法學家羅斯科·龐德在《哈佛法律評論》上連續發表了題為《社會學法學的范圍和目的》的論文。美國法律史學家G.懷特教授對此評論說,這“標志著社會學法學作為一種獨立的法哲學,一種可下定義的法哲學的誕生”[30]

羅斯科·龐德

(Roscoe Pound,1870—1964)

美國著名法理學家

社會學法學的主要代表人物

法律就是一種制度,它是一種依照在司法和行政過程中的權威性律令來實施的,具有高度專門形式的社會控制。

社會學法學的產生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獨特的社會文化背景。

19世紀末,美國的經濟已取代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英國,躍居世界第一,這種經濟上的強勢地位必然帶來文化上的繁榮,迫切呼吁著本土文化的獨立發展。美國早已不甘心僅僅模仿和抄襲歐洲的文化產品。經過一個多世紀的醞釀,美國人文學科終于擺脫了作為追隨者亦步亦趨于歐洲的老路,于19世紀末產生了第一個土生土長的美國社會學科的代表——被認為是體現“美國精神”的實用主義哲學。

“實用主義”一詞源于希臘文,原意是行為、行動。其主要特征就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并全憑自己的實踐去探索事物的原因。美國國民的主體最初來自歐洲移民,這批移民具有強烈的開拓意識和冒險精神,他們在新大陸面臨種種艱難和危險,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和意志頑強地生存下去,歐洲貴族的高雅脫俗,脫離實際的思辨玄想,與生存無關的哲學問題,對他們沒有任何意義。為了生存,他們更注重行動、功利和效果,拒斥抽象的形而上學。實用主義哲學的創立者威廉·詹姆斯在其《實用主義》一書中指出:“實用主義的方法,不是什么特別的結果,只不過是一種確立方向的態度。這個態度不是去看最先的事物:原則、‘范疇’和假定是必需的東西,而是去看最后的事物:收獲、效果和事實?!?a href="#m31" id="w31">[31]

實用主義哲學深刻地影響著龐德,成為后來社會學法學的哲學基礎。他在文章中這樣總結實用主義:“實用主義以為行為具有效力,倒并不是因為行為能夠實現思想,而在于行為對行為目的具有影響;實用主義還以為目的具有效力,其意義在于目的能最大限度地滿足人類的要求?!?a href="#m32" id="w32">[32]

第一個自覺運用實用主義方法進行法學研究的是美國法學家奧利弗·霍姆斯,在此基礎上,他創立了實用主義法學,初衷在于克服當初流行于歐洲并在美國法官中也大有影響的概念主義法學的缺陷——這種法哲學置法的實用效果于不顧,只圖通過一系列人為的推理過程,使概念合乎邏輯地產生和發展。這與在活動中解決問題、具體地觀察事物的普通法精神不相符,也不能適應社會發展變化的需要。社會的發展變化要求法律也能隨之作出靈活反應,而不能呆板地拘泥于法律僵硬的形式和規則?;裟匪沟膶嵱弥髁x法學,以經世致用為目的,反對一切公式化的、演繹的和抽象的推理,追求對司法活動的實際指導和指導司法的效率。

早在1881年出版的《普通法》一書中,霍姆斯就在一段名言中表達了他的這種觀點:“法律的生命始終不是邏輯,而是經驗??筛兄脑摃r代的需要,流行的道德和政治理論,公認的或無意識的知覺知識,甚至法官及其同胞所持有的偏見,等等,所有這一切在確定支配人們所應依據的規則時,都比演繹推理來得更重要?!?a href="#m33" id="w33">[33]霍姆斯在其他許多地方,包括他在法庭上的許多判詞,都頗有卓見地對傳統的思維模式提出了批評。但把這些批評轉變成全新綱領,并在此基礎上又進一步對其進行發展的是美國的社會學法學的創立者羅斯科·龐德。

羅斯科·龐德,出生于內布拉斯加州林肯城的一個法官家庭,最初研究植物學,獲得文學碩士和哲學博士學位,后受家庭影響改學法律,取得了律師資格。1901年至1903年任內布拉斯加州最高法院上訴委員會委員;1904年任內布拉斯加州大學法學院院長;1907年先后在西北大學、芝加哥大學任教;1916年至1936年任哈佛大學法學院院長,辭職后以該院“巡回教授”身份,講授多門課程,直到1947年退休。1947年龐德受邀來華,對當時的立法、法學教育產生了一定影響。

龐德的社會學法學除了以實用主義哲學為方法論和指導思想,以實用主義法學為法學起點和理論基礎外,其產生主要歸因于當時所處的特殊的時代背景和伴隨社會發展變化而來的對法學提出的新的要求。這是龐德之所以能夠超越實用主義法學并在此基礎上得以創立社會學法學的原因所在。

從19世紀末開始,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由自由資本主義進入壟斷資本主義階段,而壟斷不僅沒能消除或減緩競爭,反而使競爭更激烈、破壞性更大,使各種社會矛盾趨向激化。戰爭、經濟危機等災難頻繁來臨;舊的利益結構急劇變動,新的利益結構正在形成,新舊利益的沖突不可避免。與此同時,資本主義法律制度與資產階級革命時期提出的民主和法制理想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人類環境和自然資源受到極大破壞。在這種情況下,資本主義國家不得不關注勞動、福利、教育、經濟等方面的問題,并運用政治的、法律的手段予以調節。于是,勞工法、社會保障法、環境保護法、公共交通法、經濟法等社會法不斷被制定出來,“法律社會化”成為時代的潮流。法律社會化充分反映出社會價值觀念的重大轉變,即從強調自由到限制自由、從突出個性和個人權利到限制個人人權和重視社會利益的轉變。

此時,美國的法學領域也迫切需要一種新的理論來更好地為這種社會形勢發生的變化服務。當時的法理學家和法官們如果再用舊的自然法所宣揚的“雇主的法律便是自然的法律”的觀點來論證現行法的正義及合理性,對于迅速成長的產業大軍以及種種矛盾、社會危機而言就顯得不合時宜了。而如果法學的對象依然與現實生活脫節,局限于現有法律制度的要素和結構分析,只是像分析法學家那樣機械地注釋成文法和判例法,一味地認為法僅僅以國家武力作為制裁手段,不為國家運用法律手段解決社會問題提供指南或提出意見,就不能適應社會和法律實踐的需要。

正是在這種社會大背景下,龐德以革新傳統法律和法學理論以適應美國社會性的變化為目標,創立了社會學法學。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各國法學家面臨著一個共同課題:如何認識壟斷資本主義社會中的法及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功能?這是促使法學理論與社會學方法結合的起因。同時,這種結合也表明西方法哲學已完全從17、18世紀那種以保障個人自然權利為本位的古典自然法哲學,轉向以重視社會利益為特征的社會本位主義法哲學,法學的理論焦點由此從法的應然性領域轉向了法的實然性領域。

龐德一生著述豐富,從20世紀初到20世紀60年代,在他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學術生涯中,尤其是擔任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院長期間,發表了數以百計的法學論著,其中主要有:《社會學法學的范圍和目的》《普通法的精神》《法哲學導論》《法律史解釋》《法律與道德》《我的法哲學》《通過法律的社會控制》《社會利益概述》等。1959年,美國法學界為其出版了《法理學》(5卷),這是他以前著作的集萃。這些著作構成了龐德社會學法學的完整的理論體系。

1.社會學法學的基本綱領。

龐德在《社會學法學的范圍和目的》一書中,提出了社會學法學的基本綱領。他認為,社會學法學目前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不是創立、解釋和運用法律,而是應該更加注意與法律有關的社會事宜,為此,他堅持以下幾點:

第一,強調研究法律制度與法律學說的效果,要根據社會生活中法律規范造成的結果進行。龐德所說的“結果”是指法律規范在適用中的效果。在他看來,衡量法律適用效果的唯一標準,在于它對社會實際生活是否有利和有用。也就是說,凡是對社會實際生活有利、有用的法規,都應予以適用,反之就不予適用。這實質上是實用主義的。

第二,為準備立法要進行社會學的研究。龐德否認傳統的立法方式,認為立法準備工作是分析和研究其他立法,因而比較立法被認為是立法的最好的基礎。他指出,過去只單純地對各種法律文本進行比較和考慮,而如今更重要的是研究這些法律的社會作用和實際效果。

第三,要研究法律生效的實效手段。這一點在傳統法學中是被忽視的。社會學法學家必須注意法律生效的手段,必須研究法律的應用,因為法律的生命就在于它的適用和施行,就需要真正地、科學地研究如何使大量的立法和司法判例得以生效。

第四,研究法律的立法應該是既對司法、行政和立法以及法學活動進行心理學的研究,又對理想哲理進行研究,不要僅限于心理學方面。

第五,對法律制度史進行社會學的研究。過去僅研究法律原理如何演變,僅僅把它當作法律材料,現在還要研究這種法律原理在過去發生了什么樣的社會效果以及是如何發生的。

第六,要承認對法律規則依情況加以適用的重要性,即要求各個案件都能得到正當、合理地解決,為此,需要研究依不同情況適用法律制度,包括對司法活動和行政活動之間關系的研究。

第七,要研究普通法系國家中司法部門的作用。在美國,司法部門的作用僅限于向國家官員提供法律咨詢,在民事案件中代表國家,在刑事案件中提起公訴。龐德指出,這一部門并不研究諸如法律制度的作用,法律的適用和施行,案件是否公正及其理由以及不斷出現的新情況和應付的辦法,立法是否合其目的及其原因,等等。因此,司法部門也就無法向制定和執行法律的人提供專家的明智的建議或指引。在龐德看來,這種情況亟待改變,要研究司法部門的作用。以上諸點的根本宗旨就是要“力求使法律秩序的目的更有效地實現”[34]。

龐德提出以上綱領以后,又把社會學法學的內容與19世紀的幾個主要法學流派進行了區分,最后將社會學法學派的基本特點歸納為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社會學法學派所注意的是法律的作用,而不是它的抽象的內容。這與19世紀的分析法學派、歷史法學派與哲理法學派都不同。社會學法學認為,法律是社會控制的工具,分析法學派、歷史法學派和哲理法學派只給予人們使法律作為社會控制的有效工具的一種手段,卻并沒有給予人們一種完全自給自足的法律科學。

第二,分析法學派認為法律是人們有意識的創造,歷史法學派和哲理法學派則認為法律是被發現而不是創造出來的;社會學法學家則認為,法律是一種社會制度,人們既可以通過經驗發現它,又可以有意識地創造它,認為法律既是由理性發展了的經驗,又是由經驗證明了的理性,法律作為一種社會制度通過人的智慧和努力,是可以改善的。龐德還認為,法學家的責任在于發現能促進和指引這種努力的最好手段。

第三,社會學法學派強調法律要促進的是社會目的,是促進和保障社會利益,而不在于制裁。分析法學派堅持以國家武力作為制裁力量,歷史法學派則認為法律規則背后是以社會壓力作為力量,哲理法學派則堅持認為法律規則的道德基礎具有約束力。而社會學法學派認為,法律規則的最終權威來自它們所保障的社會利益。

第四,社會學法學派從作用角度看待法律制度、法律學說和法律規則。分析法學派將制定法看作法律的典范,歷史法學派則認為習慣是典范,社會法學派則認為應研究如何使法律形式最適合當時當地的法律秩序問題。

第五,現代社會學法學家的哲學觀點是多種多樣的。以前多是實證主義,現在仍然有實證主義,同時又有實用主義、新現實主義和經驗主義等。

至此,一種新的、具有美國特點的法哲學——社會學法學便初步形成了。它區別于當時歐洲流行的法社會學理論:這種法社會學理論只是通過研究法律來認識社會。由以上內容可以看出,社會學法學與法社會學的宗旨有根本的不同。

2.在批判中創新:法律的社會工程解釋。

龐德在提出社會學法學綱領后,對其他法哲學流派進行了批判,以鞏固社會學法學的陣地。這主要見之《法律史解釋》。在《法律史解釋》一書中,龐德描述了主要是近代以來的對法律所做的倫理和宗教解釋、政治解釋、人種學和生物學解釋、經濟學解釋及其他著名法學家的解釋,并以社會學法學的綱領為依據,對其進行了深刻的法哲學批判。在此基礎上,龐德提出了自己對法哲學的新的解釋——社會工程解釋。

在《法律史解釋》中,龐德首先評析了薩維尼的歷史法哲學。歷史法哲學幾乎壟斷了整個19世紀的法學領域,尤其在后半期幾乎是獨霸法學舞臺。但到19世紀末它明顯地遭到了冷遇,因為“法律必須穩定,但又不能靜止不變”[35],而“歷史法學派對法律學科來說,實際上是一種消極的、壓抑性的思維模式,它背離了哲學時代積極的、創造性的法理思想”[36]。歷史法學派把法律看作“發現的”而不是“制定的”,用唯心主義方法解釋法律史,強調“法律規則背后的社會壓力”等,這些都是不科學的。這種消極地看待法學的態度,不能適應劇烈變動的社會的需要。這是歷史法學派衰落的原因。

接著,龐德批判了“唯心主義倫理學”的“權利觀念”,指出“它與其說是根據倫理學不如說是根據宗教來看待權利觀念,并且把法律史視為實現某種在權利和法律中與宗教觀念表現形式有關的宗教觀念的那部分歷史”[37]。龐德否定了這種“倫理和宗教解釋”的科學性。

龐德把梅因對法制史的歸納——從“身份到契約”的發展,看成政治解釋的一部分?!斑@一著名概括無論是在理論研究上,還是在法院或律師的實際運用中,都是政治解釋的最重要的一個方面。”[38]龐德認為這種解釋并不適用于普通法,“如果我們一定要從普通法中尋找一個基本觀念的話,那么,它就是關系,而不是意志”[39]。梅因“從身份到契約”的歸納是一種消極的法律理論,在那里,“歷史宿命論變成法律悲觀論”。[40]

龐德也批判了人種學和生物學解釋。人種學解釋依據種族精神或種族心理或種族制度解釋法律和法律史;生物學解釋依據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即生存競爭和適者生存的觀點解釋法律和法制史。這兩種解釋已被證明都失敗了。他強調指出,“法律不是通過其內在力量對刺激因素的反應而自我適應的,也不會受制于它所要適用于的那種外部生活環境的最直接的壓力”[41]。

龐德首先肯定了馬克思、恩格斯經濟學解釋的積極意義,它“在促使我們去思考如何滿足需求而不是表現意志,在引導法學家從現存的有限的物質資料中描繪出關于滿足需求的法律秩序的圖畫以取代在行動中的協調意志方面,都不無幫助”[42]。

但同時,他批評了經濟學解釋夸張了人類為達到階級目的而有意識地制定法律的程度。龐德還批評了其他許多著名法哲學家的法律解釋。在否定或指出了種種法律解釋的片面性之后,龐德提出了自己對法律史的新的解釋——社會工程解釋。

龐德把法類比為一種社會工程,把法理學類比為一門社會工程學。龐德解釋說,工程是指一個過程、一種活動,而不僅僅是一些知識或固定的建筑體系,以便數學公式和力學法則通過使用工具,在固定不變的方式下實現。人們對一個工程師的才能高低和勝任工作與否的判斷,是以他所負責的工程的質量和效率,而不是根據他的工作本身是否符合一個傳統的理想模式來進行的。把法比作社會工程,意味著要像對待工程師那樣對待立法者、法官和法學家的工作。社會工程法學要研究秩序,而不是要爭論法的性質;要考慮利益、主張和要求,而不僅僅考慮法定的權利;要考慮人們所要保障和滿足的東西,而不僅僅考慮人們曾企圖用來保障和滿足這些東西的制度——好像這些制度是為了自己而存在似的;要考慮把人們面前要做的事做到什么程度,而不僅僅考慮怎樣去做它;要考慮一種體制如何活動,而不僅僅考慮它是否有條不紊或完美無缺;要根據法律秩序——法律主體的活動,而不是根據法律——經驗和制度來考慮;要注意考慮調整各種關系或調和、協調各種不同的主張和要求的活動,而不是調整、調和、協調本身。總之,“我們越清楚地認識到我們正在做什么和為什么這樣做,我們的社會工程將越有效”[43]。

綜合以上觀點,我們可以將龐德的社會學法學的基本觀點概括如下:

第一,“法律必須穩定,但又不能靜止不變?!鄙鐣陌踩屠嬉蠓删哂写_定性和穩定性,但社會生活的變化及社會利益的壓力同時要求法律適時地作出相應的變化。

第二,人類社會發展出現了社會化進程,社會利益逐漸取代個人利益,合作開始取代競爭,綜合開始取代分析,這要求法律也相應地社會化。

第三,法律是一種“社會工程”,人類應通過法學家、法官和立法者來設計和改造這一“社會工程”。

第四,法律作為控制人類本性的手段,是文明發展的產物,是維系和促進文明發展的工具,人類因此必須注重法律的作用和效果,而不是其抽象的內容。

龐德在《法律史解釋》一書中,第一次明確使用的“社會工程”概念,為其學說奠定了理論基石,但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社會工程法學理論的則是《通過法律的社會控制》。在這本書中,龐德在法律的“社會工程”說基礎上,提出了完整的“社會控制”理論。這一理論是龐德的社會學法學的理論核心之一,是其法理學成熟的標志。

3.法律的社會控制理論。

自人世間有了法律,人們便開始了關于法律這一社會現象的思考,而所有對法律的哲學思考都是圍繞法律的性質和法律的作用而展開的。通俗地說,法律的性質,其實就是“法是什么”;法律的作用,也就是“法為了什么”。這是法理學的兩個最基本的命題。在《通過法律的社會控制》一書中,龐德闡明了第一個問題,提出了社會學法學的標志性的理論——法律的社會控制理論。

法的社會控制理論是龐德法律思想的核心內容之一。與一般控制論(通過信息的社會控制)不同,龐德是從社會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的,即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證明,為了維持社會的正常秩序,人類活動必須按一定的社會行為規范進行。通過某種社會力量使人們遵從社會規范、維持社會秩序的過程,就是社會控制。他主張把法律作為社會控制的主要工具,通過法律實現社會控制。

龐德在《通過法律的社會控制》一書中,首先論述了法律、文明和社會控制之間的關系。他認為,不論人們把文明看作事實還是觀念,文明是各門社會科學的出發點?!拔拿魇侨祟惲α坎粩嗟馗油晟频陌l展,是人類對外在的或物質自然界和對人類目前能加以控制的內在的或人類本性的最大限度的控制?!?a href="#m44" id="w44">[44]也就是說,文明既是對客觀世界的控制,又是對人類自身的控制。這兩個方面互相依賴:一方面,如果不能實現對人類內在本性的控制,人類就難以征服自然界;另一方面,如果沒有對自然界的征服,人類自身也難以生存,也就無所謂文明了。那么,究竟是什么東西支配、控制著人類內在的本性呢?他說,這種支配力直接地是通過社會控制來保持的,是通過人們對每個人所施加的壓力來保持的。施加這種壓力是為了迫使一個人盡自己的本分來維護文明社會,并阻止他從事反社會的行為,即不符合社會秩序假定的行為。社會控制的主要手段是道德、宗教和法律。龐德認為,道德、宗教和法律這三種手段在社會控制中的地位經歷了一個變化過程。在人類社會的早期,這三者是很難分開的,甚至在文明已相當發達的希臘城邦中,人們常常用一個詞來同時表達宗教禮儀、倫理習慣和城邦法律。后來人們又試圖把法律和道德等同起來,使道德戒律變成法律。宗教也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承擔了大部分社會控制的責任。但是,“自16世紀以來,法律已成為社會控制的首要工具”[45]。

龐德分析道,主要有兩方面原因導致了這種結果:首先,國家已經取代社會而居于整個社會生活的主導地位,這是法律成為社會控制主要手段的最重要原因。隨著資產階級革命的成功和資產階級國家的建立,法律代替了宗教,“社會控制世俗化了”,所有其他社會控制的手段就被視為只能行使從屬于法律并由法律確定范圍內的紀律性權力。其次,人類文明的發展歷史顯示出一種趨勢,即要求由受過正規訓練的司法官系統地運用國家強力。這些司法官在運用強力時所依據的是一套權威性規則,也就是要求由法律來實現社會控制,只有這樣,才可以有效地排除個人的武斷和專橫。另外,發達的經濟秩序要求社會控制必須具有確定性、一致性和穩定性,其他社會規范如道德、宗教等因其易變性和沖突性都不能適應這一需要。

應當指出的是,龐德在肯定法律是社會控制的主要手段的同時,并不否定其他社會控制手段的作用,而是強調幾種手段應相互配合,共同起作用。用他的話說就是:“在我們生活的地上世界里,如果法律在今天是社會控制的主要手段,那么它需要宗教、道德和教育的支持;而如果它不能再得到有組織的宗教和家庭的支持的話,那么它就更加需要這些方面的支持了?!?a href="#m46" id="w46">[46]

既然要通過法律實現社會控制,就要對法律是什么做一個確切的說明。

龐德認為,自從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的哲人們開始思考法律問題以來,究竟什么是法律就成為一個爭論不休的問題。從總體上說,法律一詞至少被人們在三種意義上使用:(1)法即法律秩序,就是通過系統地、有秩序地運用政治組織社會的強力來調整關系和安排行為的制度;(2)法即一批據以作出司法或行政決定的權威性資料、根據或指示,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財產法、契約法等;(3)法即司法和行政過程,指為維護法律秩序而根據權威性指示來解決各種爭端的過程,正像有人所說,法律就是公務上所做的一切事情。

在法學史上,很多人都試圖把法律的概念統一起來,但都沒有成功,因為他們都力圖用其中一個根據來解釋法律。龐德說,要克服這個困難,只能從社會控制論角度著手,站在一個更高的層次上來理解法的概念,在此意義上,法律就是一種社會控制的制度。“如果這三種意義可以統一起來的話,那就是用社會控制的觀念來加以統一。我們可以設想一種制度,它是依照一批在司法和行政過程中使用的權威性法令來實施的高度專門形式的社會控制”。[47]這種制度包括了前面所說的法律秩序、權威性資料、司法和行政過程三個部分。

在龐德的法律概念定義中,值得注意的是以下幾點:第一,法律是一種“社會控制”,而不僅僅是條文。從這里可以看出,作為社會學法學家,龐德的主要著眼點是法律的社會功能,而不是法律的形式和結構。第二,法律包括司法和行政過程。他把法律的運用和使用看成法律的重要方面,擴大了法律概念的外延,拓展了考察法律的視野。第三,法律不是靜態而是動態適應著發展的事物。

從龐德的法律概念中,我們已經可見他以動態的視角,闡述社會學法學的哲學觀。龐德在分析法律概念的過程中,還明確否定了分析法學派提出的法律即權力的命題。他認為,與其說法律是權力,不如說法律是對權力的一種限制。他也不同意自然法學派把法律設想為一種權威性的價值準則的理論,同時對歷史法學派的觀點也不以為然。但這樣并不意味著龐德絕對地排斥各法學派別所提出的法律概念。恰好相反,他吸收了各派的某些合理成分,并力圖在社會控制論的基礎上將它們統一起來。這一方面體現了龐德在理論上的寬容精神和對歷史傳統的尊重,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試圖客觀表述法律是什么。應該說,作為一個西方法學家,他的這種探索精神值得肯定。另外,把法律定義為一種社會控制的制度或工具,這一思想本身確有新穎之處,使西方法學界對于法律概念的研究前進了一步。

4.論法律的功能:利益機制。

在回答了“法是什么”這一問題之后,龐德在其《法律的任務》《法哲學導論》《社會利益概述》等書中闡釋了法理學的另一個基本的命題——法為了什么。

在1954年修訂版《法哲學導論》中,龐德把他建立于利益論之上的法律的社會工程說和社會控制論綜合在一起,做了被博登海默稱為“對法律的基本看法的簡潔而精彩的表述”:“為了理解今天的法律,我滿足于這樣一種美景,即在付出最小代價的條件下盡可能地滿足人們的要求。我愿意把法律看成這樣一種社會制度,即在通過社會政治組織安排人們行為而可以滿足人們的需要或實現這些要求的情形下,它能以付出最小代價為條件而盡可能地滿足社會需求——即產生于文明社會生活中的要求、需要和期望。就眼下的目的而言,我很樂意能從法律歷史中發現這樣的記載,這就是通過社會控制對人類的需求、需要和欲望的承認和滿足得到不斷擴大;對社會利益的保護日益廣泛和有效;更徹底、更有效地杜絕浪費并防止人們在享受生活利益時發生沖突——總而言之,一個日益有效的社會工程?!?a href="#m48" id="w48">[48]

龐德的這些言論清楚地表達了他關于法律功能及整個社會學法學的觀點。從中可以看出,法律作為社會工程或社會控制,是確認、維護和保障利益的手段,利益則是法律的社會工程、社會控制所要達到的目的和最終意圖。由此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社會工程說、社會控制論和利益機制說,三者合并為龐德社會學法學的核心內容,但因社會工程、社會控制學說,實質上是圍繞承認、協調、調節各種利益這一中心問題而展開的,所以利益機制說是龐德社會學法學的理論樞紐,從而它將龐德法哲學的主要觀念熔為一爐。

龐德在闡述法律的功能時,接受了耶林的社會功利主義法學關于社會利益的思想,并加以發揮。他認為,法律的任務在于以最少的浪費來調整各種利益的沖突,保障和實現社會利益。龐德認為人是有雙重本性的:一方面是相互合作的社會本性,另一方面是個人主義的本性。這種擴張性的或自我主張的本能使他只顧自己的欲望和要求,不惜犧牲別人來滿足這些欲望和要求,并克服一切對這些欲望和要求的阻力。任何一個社會都不可能滿足人們的所有要求,因而就存在有限和無限的矛盾:人們的各種要求是無限的,但社會滿足這些要求的機會卻是有限的。要解決上述有限和無限的矛盾,就必須對人類的內在本性實行社會控制。為了說明這一問題,龐德舉了一個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加以分析:當電影院首次放映一部新的、大做廣告的并由大眾歡迎的某個影星主演的影片時,想看電影的人遠遠超出了影院所能容納的人,如果這些人都不遵守秩序、亂成一團,那就不可能有很多人進得去,至少這個進入影院的過程會是既浪費時間又麻煩的:有人會受傷,有人會躊躇不前,有人干脆一走了之。在這個事例中,每一個人的愿望都不斷地和他人的愿望相沖突或重疊,人們都想看電影而座位有限。由此,龐德得出結論:法律作為社會工程或社會控制的手段,任務就在于滿足人們的各種要求和愿望;在不能滿足人們的一切要求的情況下,至少盡可能地做得好些。這就涉及利益的平衡問題。為此,他對利益進行了定義和分類,并對利益平衡時涉及的價值問題加以探求。西方法學家認為,龐德對法哲學的“最重要的貢獻”就在于此。

龐德把利益定義為:“人們,個別地或通過集團、聯合或關系,企圖滿足的一種要求、愿望或期待;因而利益也就是通過政治組織社會的武力對人類關系進行調整和對人們的行為加以安排時所必須考慮的東西?!?a href="#m49" id="w49">[49]

接著,龐德對值得由法律加以保護和促進的利益進行了分類和論述。按照龐德的分類方法,利益分為三類:個人利益、公共利益和社會利益。(1)個人利益,即直接包含在一個人生活中并以個人生活的名義而提出的各種要求、需要或愿望。主要有人格的利益(意志自由、榮譽和名譽、私人秘密、信仰和言論自由等)、家庭關系方面的利益(父母、子女、夫妻的利益等)和物質利益(財產、契約自由、結社自由等)。(2)公共利益,即包括在政治生活中并從政治生活的角度提出的主張、要求和愿望。主要有國家作為法人的利益(國家人格的完整、行動自由的榮譽、債務方面的利益等)和國家作為政治組織的利益(國家的尊嚴、效率等)。(3)社會利益,即存在于社會生活中并為了維護社會的正常秩序和活動而提出的主張、要求和愿望。主要有公共安全、和平與秩序的保障;保障家庭、宗教、政治和經濟制度的安全;道德方面的利益(制止賣淫、酗酒、賭博等);保護社會資源方面的利益;政治、經濟和文化方面的進步;個人生活方面的利益(自主、機會、生活條件等)。

龐德強調,在這三類利益中,社會利益是最重要的利益。對利益進行分類是為了有效地利用法律保護社會利益。應該承認,通過法律保護一定的利益,這是一種在法學史上頗有深度的思想。

既然法律是利益保障的主要機制,那么,法律是通過什么方式承認和保護這些利益的呢?“我們主要是通過把我們所稱的法律權利賦予主張各種利益的人來保障這些利益的?!?a href="#m50" id="w50">[50]而利益在法律上的保障體現為法律權利。龐德回顧了權利觀念的歷史演變:希臘人并沒有明顯的權利觀念,只是談到正義和特定場合的正當行為;在羅馬法中也沒有明確的權利分類或權利概念;中世紀后期,托馬斯·阿奎那把權利理解為正當要求;近代以來,格勞秀斯將權利看作一種品質,認為權利是作為一個理性動物所固有的品質,即人有不可轉讓的各種權利;霍布斯和格勞秀斯從自由權的角度解釋權利,強調權利就是一種免受干擾的條件;19世紀的耶林通過使人們注意權利背后的利益,從而改變了整個的權利理論,指出權利就是受到法律保護的一種利益,利益并不都是權利,只有為法律所承認和保障的利益才是權利。總的來說,格勞秀斯和19世紀形而上學的法學家們強調的是倫理因素,即把利益的道德評價作為保障利益的根據;而霍布斯、斯賓諾莎和耶林則強調政治因素,即政治社會對利益的保障使它成為一種法律權利。

接著,龐德又指出,權利這個詞有廣泛的含義,人們曾在六種意義上使用,但龐德只對其中一種意義上的權利給予了特別的重視,即權利指在法律上得到承認、被劃定范圍并受法律保障的利益。龐德不同意“個人沒有權利,集體也沒有權利而只有義務”的說法(狄驥的社會連帶法學),也反對“不存在權利,只存在不法行為問題”的觀點(凱爾森的純粹法學),明確指出這些說法“忽視了經由政治組織社會所進行的社會控制的一個最重要的特點,即謀求在理性的基礎上并以人們所設想的正義目標而實現的社會控制”[51]。法律作為社會控制的最有效的工具,其任務就在于使人的合作本能與利己本能之間保持均衡,既不能偏向于合作本能而疏于保障個人利益,也不能放縱利己本能而使社會秩序、安全和正義遭到破壞。

龐德總結道:“從法律的作用看,它是為了滿足、協調、調整這些重疊和經常沖突的請求、要求,或直接予以保障,或通過界定和協調各種個人利益加以保障,以便使最大多數的利益或我們文明中最重要的利益有效果,同時使整個利益清單中的其他利益的犧牲降低到最低限度?!?a href="#m52" id="w52">[52]由此可見,龐德的利益機制說實質上是借鑒和發展了耶林的社會功利主義。

5.法律的價值論。

在對利益進行分類和對保障利益的方法作出說明后,龐德進一步論述了下列問題:在特定的情況下,對這些利益如何評價?用什么原則來決定它們相互之間的分量?在利益發生重疊或沖突的情況下,哪些利益應當讓位?作為一名學識淵博且注重實效的法學家,龐德深知在社會矛盾尖銳復雜的美國社會,從眾多沖突的利益之間選擇“社會利益”作為法律保護的對象,如不進行詳盡深入的分析論證、舉出充分的理由,是難以令人信服的。于是,他提出了關于法律價值的理論。

龐德宣稱:對各種利益的承認或拒絕承認以及劃定那些得到承認的利益的界限,最終都是按照一個確定的價值尺度進行的。法律的價值問題雖然是一個困難的問題,但又是法學不能回避的問題。即使是最粗糙的、最草率的或者最反復無常的關系調整或行為安排,在其背后也總有對各種互相沖突和互相重疊的利益進行評價的準則。這種準則可能僅僅是保持和平,它可能是保持社會現狀,可能是一個占統治地位的社會或經濟階級或是爭取成為占統治地位的階級的自我利益的實施,可能是維護和加強一個已經確立的政治組織的權力。如果在有些時候和有些地方,這些價值準則是或多或少地無意識地被樹立起來的話,那么由于立法者和法律工作者的出現,這些準則就日益獲得了系統的發展和制定,并日益與文明社會中的各種生活假說發生關系。

在法制史的各個時期,無論在古代還是近代,對價值準則的論證、批判或合乎邏輯的適用,都是法學家們的主要活動。龐德列舉了法制史上出現過的種種價值論,如神學的、理性的、歷史的、自由的、以經濟學為基礎的、從階級斗爭理論中推論出來的價值尺度。不同時代的法學家曾提出過不同的價值準則。

龐德指出,現代的法學家,有人主張法律的價值是最大限度地滿足物質需要,更多的人則試圖證明要求任何一種價值準則都是不可能的,或者即使建立起一種價值準則,法官和官員們也不會遵守。龐德著重批判了第二種主張,他指出:“無疑,我們不能提出一種每個人都必須接受和遵從的價值尺度,但是,我們不能因為這一緣故,就把法律秩序擱在一邊,直到完成這一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為止。法律是一個實際的東西。如果我們不能建立一個為每個人所普遍同意的法律的價值尺度,那也不能由此得出結論,說我們必須放棄一切而將社會交給不受約束的強力。我們有著幾個世紀以來用法調整關系和安排行為的經驗。而且我們已經學會了去發展這種經驗,并利用它去衡量和評價各種利益?!?a href="#m53" id="w53">[53]從各種法律規則的實際制定、發展和適用著眼,龐德認為,在當代社會,有三種價值論:(1)經驗論,主張從經驗中尋找某種能在絲毫無損于整個利益方案的條件下,使各種沖突和重疊的利益得到調整,并同時給予這種經驗以合理發展的方法。(2)理性論,即依照一定的時間和地點的文明社會的法律假設來進行評價,當某一權利主張要求得到承認時,就用這些假設予以衡量。這些假定的價值判斷標準包括:不故意侵犯、所有權、善意行為、安全、約束或限制五個方面,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社會,有不同的價值尺度。(3)權威論,即用某些關于法律秩序的公認的、傳統的權威性觀念——理想的法律秩序模式作為價值準則去評價各種利益,如柏拉圖的《理想國》等。

龐德指出,在上述三種可供立法者、法官和法學家采用的評價利益的價值論中,第二種和第三種曾經是法學家們所堅持的,在19世紀也很為人們所主張,但這兩者現在已很少用了,而且在實際運用時還遇到了困難。這是由于我們已經從一種社會秩序過渡到另一種社會秩序:在前一種社會秩序中,對它們的公認理想已經形成,各種法的假設也眾所周知;在后一種社會秩序中,其還沒有充分發展到能允許它制造出所有人都能接受的理想,或提出人們可以確信其有效的各種法律假設的程度。可是,法院調整關系和安排行為的實際工作必須不斷進行,法律秩序不能停頓下來去等待哲學家同意一種理想,也不能停頓下來去等待法律職業和法院能被吸引或教導接受它作為權威性的理想。于是,真正合理的價值評價方法應是經驗論,即通過經驗發現并通過理性來發展調整關系和安排行為的各種方式,使其在最小的阻礙和浪費的情況下給予整個利益以最大的效果。經驗論具有“工程學的價值”,人們可以從中找到一條消除或減少阻礙或浪費以實現最大社會利益效果的道路,這條道路就是承認個人自我精神的社會合作——龐德稱之為文明的合作。


[1] [美]阿蘭·亨特:《法律的社會學運動》,轉引自張乃根:《當代西方法哲學主要流派》,復旦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125頁。

[2] 田成有:《法律社會學的學理與運用》,中國檢察出版社2002年版,第4頁。

[3] 馬新福:《法社會學原理》,吉林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24頁。

[4] 田成有:《法律社會學的學理與運用》,中國檢察出版社2002年版,第4頁。

[5] 張文顯:《二十世紀西方法哲學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110頁。

[6] 張乃根:《當代西方法哲學主要流派》,復旦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125頁。

[7] 張文顯:《二十世紀西方法哲學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110頁。

[8] 王子琳主編:《法律社會學》,吉林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第4頁。

[9] 王子琳主編:《法律社會學》,吉林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第5頁。

[10] 馬新福:《法社會學原理》,吉林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33頁。

[11] 王子琳主編:《法律社會學》,吉林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第9頁。

[12] 馬新福:《法社會學原理》,吉林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34頁。

[13] 王子琳主編:《法律社會學》,吉林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第11頁。

[14] 北京大學法律系法學理論教研室、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所法律室:《法律社會學》,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70頁。

[15] 馬新福:《法社會學原理》,吉林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38頁。

[16] 何勤華:《西方法學史》,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479頁。而關于此點,何勤華教授在《戰后日本法社會學研究的發展與特點》(載《中外法學》1991年第2期)一文中做出了詳細的論述。

[17] 馬新福:《法社會學原理》,吉林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39—45頁;張乃根:《當代西方法哲學主要流派》,復旦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126—128頁。

[18] 朱景文:《現代西方法社會學》,法律出版社1994年版,第15頁。

[19] 中文版為《論經濟與社會中的法律》,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年版。

[20] 朱景文:《現代西方法社會學》,法律出版社1994年版,第15頁。

[21] 何勤華:《西方法學史》,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225—230頁。

[22] 葛洪義:《法律與理性——法的現代性問題解讀》,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14頁。

[23] 何勤華:《西方法學史》,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463—470頁;田成有:《法律社會學的學理與運用》,中國檢察出版社2002年版,第45—47頁。

[24] 曲陽:《盧曼〈法社會學〉述評》,載《華東政法學院學報》2001年第1期。

[25] 何勤華:《西方法學史》,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477頁。

[26] 張乃根:《當代西方法哲學主要流派》,復旦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159頁。

[27] 張乃根:《當代西方法哲學主要流派》,復旦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161頁。

[28] 張乃根:《當代西方法哲學主要流派》,復旦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162頁。

[29] 何勤華:《西方法學史》,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478頁。

[30] 張乃根:《西方法哲學史綱》,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288頁。

[31] 張乃根:《西方法哲學史綱》,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276頁。

[32] 顧維熊:《西方法學流派評析》,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2年版,第102頁。

[33] [美]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哲學及其方法》,鄧正來、姬敬武譯,華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45頁。

[34] 倪正茂:《法哲學經緯》,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117頁。

[35] [美]羅斯科·龐德:《法律史解釋》,曹玉堂、楊知譯,鄧正來校,華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1頁。

[36] [美]羅斯科·龐德:《法律史解釋》,曹玉堂、楊知譯,鄧正來校,華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12頁。

[37] [美]羅斯科·龐德:《法律史解釋》,曹玉堂、楊知譯,鄧正來校,華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22頁。

[38] [美]羅斯科·龐德:《法律史解釋》,曹玉堂、楊知譯,鄧正來校,華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51頁。

[39] [美]羅斯科·龐德:《法律史解釋》,曹玉堂、楊知譯,鄧正來校,華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54頁。

[40] [美]羅斯科·龐德:《法律史解釋》,曹玉堂、楊知譯,鄧正來校,華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63頁。

[41] [美]羅斯科·龐德:《法律史解釋》,曹玉堂、楊知譯,鄧正來校,華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87頁。

[42] [美]羅斯科·龐德:《法律史解釋》,曹玉堂、楊知譯,鄧正來校,華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110頁。

[43] [美]羅斯科·龐德:《法律史解釋》,曹玉堂、楊知譯,鄧正來校,華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154頁。

[44] 郭成偉主編:《中外法學名著指要》,中國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533頁。

[45] 張宏生、谷春德主編:《西洋法律思想史》,漢興書局1993年版,第415頁。

[46] [美]羅斯科·龐德:《通過法律的社會控制》,沈宗靈等譯,商務印書館1984年版,第33頁。

[47] 郭成偉主編:《中外法學名著指要》,中國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534頁。

[48] [美]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哲學及其方法》,鄧正來、姬敬武譯,華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45頁。

[49] 張文顯:《二十世紀西方法哲學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123頁。

[50] 郭成偉主編:《中外法學名著指要》,中國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535頁。

[51] [美]羅斯科·龐德:《法律的任務》,沈宗靈等譯,商務印書館1984年版,第58頁。

[52] 張乃根:《西方哲學史綱》,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288頁。

[53] 張文顯:《二十世紀西方法哲學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1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黑龙江省| 田林县| 淮安市| 龙门县| 芜湖县| 塔城市| 盐边县| 铁岭市| 曲麻莱县| 新乡县| 陵川县| 英德市| 镇江市| 稻城县| 巨鹿县| 庆云县| 岑巩县| 油尖旺区| 卢龙县| 徐汇区| 普宁市| 蕉岭县| 泗洪县| 闸北区| 安泽县| 安达市| 长岭县| 乐清市| 和平区| 保定市| 甘洛县| 永川市| 宿松县| 昭觉县| 平湖市| 陆川县| 木兰县| 琼海市| 怀宁县| 余庆县| 大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