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法學專業核心課程配套測試3:憲法配套測試(第十版)
- 教學輔導中心組編
- 4898字
- 2022-07-28 11:27:28
參考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
1.答案:D。制憲主體是指擁有制定憲法權力的主體,由于制憲行為是一種主權行為,因此制憲主體是國家主權的所有者。我國主權在民,所以我國人民是我國的制憲主體。故AB項不正確。人民作為制憲主體總是通過特定機構進行制憲,這種為了憲法的制定而專門成立的機關就是制憲機關。制憲機關不同于憲法起草機構,后者只是負責起草憲法文本的具體工作機構,不能獨立行使制憲權,也無權批準通過憲法。1954年9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全體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以后于1975年、1978年、1982年、2004年、2018年進行了五次全面修改,由此產生的憲法是修憲活動的結果,而不是制憲活動的結果,因此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全體會議是我國的制憲機關。故D項正確。對于C項,根據憲法的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我國的權力機關,具有修憲權,因此該選項錯誤。
2.答案:A。根據憲法制定的機關不同,可以把憲法分為民定憲法、欽定憲法和協定憲法。所謂民定憲法是指由民意機關或者全民公決制定的憲法。欽定憲法是指由君主或以君主名義制定和頒布的憲法。協定憲法是指由君主與國民或者與國民代表機關協商制定的憲法。根據外國憲法的歷史知識,1830年法國憲法是由法國人民代表與君主協商制定的憲法,是協定憲法。1779年美國《邦聯條例》、1919年德國魏瑪憲法是由人民或人民代表機關制定的,屬于民定憲法。1889年日本憲法是以日本天皇名義頒布的憲法,屬于欽定憲法。故,本題答案為A。
3.答案:B。修憲權是依據制憲權而產生的一種權力,可以理解為制度化的制憲權。而制憲權與立法權屬于不同層次的權力形態。
4.答案:A。1946年憲法為日本戰后制定的憲法,其基本原則受波茨坦宣言的制約與美國憲法的影響。
二、多項選擇題
1.答案:AC。制憲權不能游離于國家權力活動以外,所以B項顯然錯誤。制憲權的特點有正當性、階級性與公共性的統一、統一性、自律性等,因此D項說法錯誤。
2.答案:ABCD。憲法的制定程序較一般法律的制定程序更為嚴格,本題全選。
3.答案:ABCD。四個方面都從不同程度上制約著國家制憲權的運用過程與程序,以保證制憲權與制憲目的的一致性。
三、名詞解釋
1.答案:制憲權又稱憲法制定權,是制憲主體按照一定原則創造作為國家根本法的憲法的一種權力。制憲權是一種價值體系,既包括制憲事實的力量,也包括把憲法加以正當化的權威與價值。
2.答案:憲法制度程序是指制憲機關制定憲法時所經過的階段和具體步驟。為了保證制憲工作的權威性與嚴肅性,它一般包括制憲機構的設立、憲法草案的提出、憲法草案的通過及公布四個步驟。
四、簡答題
1.答案:制憲權概念是在社會變遷過程中產生和發展的,它標志著憲法制定行為的規范化與自我完善程度。制憲權理論源于古希臘、羅馬的法治思想以及中世紀的根本法思想,但最早系統提出憲法制定權概念及其理論體系的學者是法國大革命時期的著名學者西耶斯。他在《第三等級是什么?》一書中提出了制憲權主體、制憲權性質等理論。他指出:“在所有自由國家中——所有的國家均應當自由,結束有關憲法的種種分歧的方法只有一種。那就是要求助于國民自己,而不是求助于那些顯貴。如果我們沒有憲法,那就必須制定一部:唯有國民擁有制憲權。”他在解釋制憲權的特點時,強調國民意志的權威性,提出國民不僅不受制于憲法,而且不能受制于憲法,也不應受制于憲法。
西耶斯的制憲權理論與他的憲法觀有著密切的聯系。在他看來,憲法是既規定立法機構的組織與作用,又規定執行機構的組織與作用的根本法,從根本上說憲法從屬于國民,只有國民才有權改變憲法,判斷由憲法引起的爭端,國民意志永遠是最高法律。
2.答案:制憲機關與憲法起草機構是不同的,主要區別在于:制憲機關是行使制憲權的國家機關,憲法起草機構是具體工作機關,不能獨立地行使制憲權;制憲機關一般是常設的,而憲法起草機構是臨時性的機關,起草任務結束后便解散;制憲機關有權批準通過憲法,而憲法起草機構則并無權批準憲法;制憲機關由公民選舉產生,具有廣泛的民意基礎,憲法起草機構則主要通過任命的方式產生,注重來源的廣泛性。
3.答案:憲法制定程序是指制憲機關制定憲法時所經過的階段和具體步驟。由于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其制定程序不同于普通法律,程序比較嚴格。在具體制定程序的設計上,各國憲法的規定不盡相同,從而形成了行使制憲權的不同方式。例如,國民可以通過國民投票方式直接行使制憲權;也可通過國民選出的代議機關制定憲法;有些國家則把代議機關的制憲權行使與國民投票方式結合起來確定具體的制憲程序等。為了保證制憲工作的權威性與嚴肅性,制定憲法一般包括如下程序:(1)制憲機構的設立;(2)憲法草案的提出;(3)憲法草案的通過;(4)公布。
五、論述題
1.答案:(1)憲法制定權(簡稱制憲權)是制憲主體按照一定原則創造作為國家根本法的憲法的一種權力。制憲權是一種價值體系,既包括制憲的事實的力量,也包括把憲法加以正當化的權威與價值。立法權是指有權的國家機關,按照一定的程序,制定、修改和廢止法律的權力。在近代國家,哪些國家機關有權立法,以及享有多大的立法權,即立法權的劃分,一般都是由該國憲法加以確定的。
(2)從憲法學上來看,憲法制定權與立法權是兩個不同概念,制憲權和立法權在近現代民主社會是被區分開來的。
有學者認為,如果把制憲權看作國家權力體系中的組成部分的話,那么,其與立法權并不存在根本的區別,實質上他們都是創制法律規范、確認人民意志的國家權力,甚至可以認為制憲權是立法權的一部分,是立法權中的特殊部分。其特殊性僅僅在于它們所創制的法律規范不同,從而導致了其行使主體、行使程序以及它們在國家權力體系中的地位不同。
在現代法治社會中,創制憲法與創制法律在憲法學上是性質截然不同的立法活動。創制憲法的活動是人民意志的直接體現,而創制法律的活動是人民意志的間接體現,表現為立法機關自身的意志。國家機關的立法權限可以通過創制憲法的活動來確定,但卻不能由立法機關自己規定自己的立法權限。否則,就違背了憲法賴以存在的最基本的人民主權原則,立法機關就成了國家權力的來源了。這種理念與人民主權的理念不相符合。制憲權與立法權的分離使得制憲權更直接、更準確地表達主權的意志,進而使立法權表現形式受到制憲權的規制,以防止國家立法權的異化,保證國家立法權的國民自治性質。
憲法制定權與立法權的區別在于:
首先,享有主體不同。制憲權的所有者應當且只能是人民。立法權則往往由憲法設立的議會等民意代表機關行使。民意代表機關與人民顯然是不同主體。
其次,制憲權具有“至高性,獨立性”,制憲權本身是憲法與法律的合法性基礎。
再次,制憲權要受人類理性認識能力等客觀因素限制,但不受實定法約束。而立法權只能依憲法而存在,受憲法約束,從來都是有限的。
最后,立法權的行使是國家政治生活的常態;而行使制憲權的社會基礎是特定的。社會內部蘊含著的處于不斷變化狀態的經濟政治因素是推動憲法變革的主要根源,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和發展是決定憲法制定的終極原因。總的來看,社會革命、社會劇變、社會變革都會導致社會的轉型,也都可能為制憲權的行使提供契機。當然,由于制憲權是對國家的政治生活作根本而整體決定的最高權力,這種權力運行的結果往往意味著一個國家的總體政治格局在相當長時期內的定型;制憲權的再度啟動也就意味著這種格局徹底地打破或調整,其間必然伴隨著激烈的社會震蕩和利益關系的重新安排。因此,制憲權的啟動應當非常慎重,不能像其他國家權力那樣簡單地反復行使,只有當各種社會矛盾積聚到無法在現有法律秩序內得到解決且通過對憲法的文字條款作適當的伸縮或修補已實在無法滿足現實的合理需要時,才有發動制憲權的必要。
(3)憲法制定權與立法權也是密切聯系的。制憲權是一種“前憲法現象”,正是由于制憲權的這種性質,使得人民親自或者通過一定的組織形式來行使制憲權,以建立或改變一種憲法秩序成為可能。而立法權、行政權與司法權三權的組織與活動原則由制憲權決定,它是一種制度化的權力形態。因此:
首先,制憲權是立法權的正當性基礎與合法性源泉。只有通過制憲權解決憲法的正當性才能解決由憲法產生的權力,包括立法權的合法性問題。
其次,制憲權是憲法與法律的合法性基礎,立法權則是憲法所創設的一種國家權力,要受憲法約束。立法權活動要從屬于制憲權宗旨,不能脫離制憲的目的與原則。
有學者認為,制憲權本質上是一種具有法的創造效力的“始原的創造性權力”,是一切權利的總的依據。制憲權作為“始原的創造性權力”,在國家和憲法存在以前,作為制憲權主體的國民就在特定的“自然狀態”中已存在,即制憲權是不以國家權力或任何實定法存在為其條件的。從這個意義上講,制憲權是一種創造的權力,不同于國家權力,國家權力是依據制憲權而產生的“形成的權力”,制憲權是國家權力存在的前提。這種觀點是不準確的,它實際上混淆了制憲權的理論形態和實踐形態的界限,把制憲權理解為純粹自然法意義上的權力。
事實上,制憲權是一個國家統治的最高決定權,制憲權本身不能成為游離于國家權力活動的權力,它實際上是最高決定權的具體表現,即有權決定國家統治形態的階級運用制憲權具體創造憲法,以鞏固統治關系。通過制憲權的運用反映主權者根本意志的同時,制憲權也可起到決定具體權力活動方式與界限的功能,有助于強化憲法規范的效力,建立以憲法為基礎的權力制約機制。
在理解制憲權與國家權力相互關系時,應注意區分根源意義上的國家權力與具體組織化的國家權力,不能簡單地把制憲權表述為始原性的權力,否則會導致制憲權與國家權力的相互沖突。即在認識制憲權本質之前首先應區分作為制憲權產生前提的國家權力和由制憲權產生的國家權力這兩種不同層次的國家權力。[1]
2.答案:制憲權作為一種創造憲法的力量或權限,它的產生需要一種合理基礎,而且應具有合法性與權威性。
圍繞制憲權的性質與來源問題,學者們提出了不同的學術主張。有的學者認為,制憲權是自然法中存在的一種“始原的創造性”權力,在國家和憲法存在以前,作為制憲權主體的國民就在特定的“自然狀態”中存在,即制憲權是不以國家權力或任何意義上的實定法存在為其條件的。從這種意義上講,制憲權是一種創造的權力,它不同于國家權力,國家權力是依據制憲權而產生的“形成的權力”,制憲權是國家權力存在的前提。這種觀點是不準確的,它實際上混淆了制憲權的理論形態與實踐形態的界限,把制憲權理解為純粹自然法意義上的權力。如果我們把制憲權看成一個國家統治的最高決定權的話,那么制憲權本身不能成為游離于國家權力活動以外的權力,它實際上是最高決定權的具體表現,即有權決定國家統治形態的階級運用制憲權,具體創造憲法,以鞏固統治關系。在通過制憲權的運用反映主權者根本意志的同時,制憲權也可起到決定具體權力活動方式與界限的功能,從而有助于強化憲法規范的效力,建立以憲法為基礎的權力制約機制。這樣,由于立法權、行政權與司法權三權的組織與活動原則由制憲權決定,它是一種制度化的權力形態,因此在理解制憲權與國家權力之間的相互關系時,應注意區分根源意義上的國家權力與具體組織化的國家權力,不能簡單地把制憲權表述為始原性的權力,否則會導致制憲權與國家權力的相互沖突。
從對制憲權性質的分析我們可以歸納出制憲權的基本特征,即第一,制憲權的正當性。制憲權的行使要服從一定的制憲目的,遵循憲法發展的客觀規律。第二,制憲權是階級性與公共性的統一。一方面,在特定社會發展中,制憲權反映特定階級的根本意志,具有階級性,另一方面,制憲作為人類治理國家經驗的總結與升華,又在客觀上反映著社會公共職能,具有公共性。第三,制憲權的統一性。制憲權作為一種權限,其存在形態具有完整性和統一性,不可分割和轉讓。第四,制憲權的自律性。制憲權是主權國家獨立意志的體現,它的具體運用過程與制憲內容,體現特定民族意志的自律性,不受除本民族意志外的其他意志制約。從某種意義上說,制憲權的自律性是國家權力獨立性價值的必然要求。
[1] 編者注:“制憲權”是中國人民大學研究生入學考試較青睞的考點,從名詞解釋到簡答再到論述,各種題型均出現過,備考人大憲行研究生的同學應予以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