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法學專業核心課程配套測試3:憲法配套測試(第十版)
- 教學輔導中心組編
- 8140字
- 2022-07-28 11:27:25
參考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
1.答案:B。本題主要考查憲法作為根本法的基本特征及憲法性質的內容。
2.答案:D。這一觀點由列寧于1912年首先提出。
3.答案:A。法律本身就是階級力量對比的集中表現,憲法作為國家的根本法當然如此。
4.答案:B。自鴉片戰爭打開中國大門后,中國一些學者于19世紀80年代開始將“憲法”一詞作為國家根本法在國內使用。
5.答案:D。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
6.答案:B。本題考查憲法的分類。制定與修改的程序與一般法律相同的憲法叫作柔性憲法;制定與修改的程序嚴于一般法律的憲法叫作剛性憲法。
7.答案:B。社會主義類型憲法和資本主義類型憲法在內容上有著根本區別。社會主義類型憲法以保護人民權利為主要內容;而資本主義類型憲法以保護資產階級的特權為主要內容。
8.答案:A。英國是不成文憲法的代表國家。
9.答案:B。選項A錯誤。成文憲法是指一個或幾個規定國家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務的憲法性法律文件所構成的憲法典,因此,其并不總是只有一個書面文件。選項C錯誤。所謂欽定憲法,是指由君主自上而下制定并頒布的憲法。它是封建君主迫于社會進步的壓力而制定的,對民權只做了點綴式規定,而主要以憲法形式肯定至高無上的君權。其代表是1889年的日本明治憲法。而1830年法國憲法乃協定憲法,是由君主與人民或民選議會協商共同制定的憲法。實際上,在經過法國大革命洗禮后,復辟后的法國君主已經不再有制定欽定憲法的權威。選項D錯誤。所謂柔性憲法,是指制定和修改程序、法律效力與一般法律完全相同的憲法。因此,柔性憲法無所謂更高的效力。
10.答案:D。不成文憲法不具有統一法典的形式,但不是說其內容不見于制定法,而是散見于多種法律文書、憲法判例和憲法慣例之中。故選項A錯誤。成文憲法是指具有統一法典形式的憲法,其最顯著的特征在于法律文件上既明確表述為憲法,又大多冠以國名,如《日本國憲法》《法蘭西第五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等,但并不絕對。故選項B錯誤。美國是典型的成文憲法國家,但其憲法淵源不僅包括憲法典,也包括憲法慣例。故選項C錯誤。英國的憲法是不成文憲法,也是柔性憲法,制定、修改的機關和程序與一般法律相同。故選項D正確。
二、多項選擇題
1.答案:ABCD。憲法作為國家根本大法,必須對國家的根本制度、根本任務、公民權利等作出明確規定。
2.答案:AD。本題考查憲法的分類。
3.答案:ABC。本題主要考查剛性憲法的法律特征。
4.答案:ABC。本題考查憲法的分類。
5.答案:BD。A項中1889年《大日本帝國憲法》屬于欽定憲法,即由君主自上而下地制定并頒布實施的憲法。欽定憲法相對應的是民定憲法,即由民選議會、制憲會議或公民投票表決制定的憲法。欽定憲法還包括清末《欽定憲法大綱》、意大利1848憲法等。
6.答案:ABD。我國《憲法》第5條規定了憲法的最高效力性,第64條規定了修改憲法的特殊嚴格程序。在表達形式上,憲法和部門法都是制定法,無太大區別。
7.答案:CD。英國是不成文憲法的代表國家,其主要特征是憲法規范散見于若干憲法性文件,而沒有統一的憲法典。
8.答案:ABD。本題考查我國憲法根本法地位的表現問題。憲法作為國家的根本法是憲法在法律上的特征,也是憲法區別于其他普通法的重要特征。憲法的根本法地位主要表現在:在內容上,憲法規定國家最根本、最重要的問題;在法律效力上,憲法的法律效力最高,是制定普通法律的依據,是一切公民、國家機關和社會團體的最高行為準則;在制定和修改程序上,憲法比其他法律更加嚴格。因此選ABD。
9.答案:ABD。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憲法宣誓制度的建立有助于彰顯憲法權威,激勵和教育國家工作人員忠于憲法、遵守憲法、維護憲法,加強憲法實施,故選項A正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實行憲法宣誓制度的決定》規定,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及縣級以上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選舉或者決定任命的國家工作人員,以及各級人民政府、監察委員會、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任命的國家工作人員,在就職時應當公開進行憲法宣誓(第1條)。故選項C錯誤。“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任命或者決定任命的國家監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審判委員會委員、庭長、副庭長、審判員和軍事法院院長,最高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檢察委員會委員、檢察員和軍事檢察院檢察長,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外全權代表,在依照法定程序產生后,進行憲法宣誓。宣誓儀式由國家監察委員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外交部分別組織。”(第6條)故D項正確。“宣誓場所應當莊重、嚴肅,懸掛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或者國徽……”(第8條)故B項正確。
三、名詞解釋
1.答案:成文憲法與不成文憲法是英國學者蒲萊士1884年在牛津大學講學時首先提出的分類,這種分類的依據是是否有統一的法典形式。成文憲法是指具有同一法典形式的憲法,有時也叫文書憲法或制定憲法。1787年的《美利堅合眾國憲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憲法,1791年的法國憲法是歐洲大陸的第一部成文憲法。
2.答案:以制定憲法的機關為標準,憲法可分為欽定憲法、民定憲法和協定憲法。協定憲法是指君主與國民或者國民的代表機關協商制定的憲法。協定憲法是階級妥協的產物。在新興資產階級尚無足夠力量推翻君主統治,而封建君主又不能實行絕對專制統治的情況下,協定憲法也就成為必然。
3.答案:以憲法有無嚴格的制定或修改的機關及程序分為剛性憲法和柔性憲法,最早由蒲萊士提出,柔性憲法是指制定、修改的機關和程序與一般法律相同的憲法。實行不成文憲法的國家往往也實行柔性憲法。
4.答案:以憲法的實施效果對其進行分類,可分為規范憲法、名義憲法和語義憲法。其中規范性憲法是指既在規范條文上,也在實際政治生活中具有法律效力的憲法。這類憲法與國家政治生活融為一體,支配著政治權力的運行,規范著社會生活的全過程。
四、簡答題
1.答案:(1)憲法是制定普通法律的依據,任何普通法律、法規都不得與憲法的原則和精神相違背。如有違背,普通法律就必須修改或者廢除。
(2)憲法是一切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和全體公民的最高行為準則。
2.答案:(1)憲法是其他一般法律的立法基礎,法律的制定必須以憲法為根據。
(2)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法律不得同憲法相抵觸,如有抵觸,法律即無效。
(3)提出和通過修改憲法的程序比一般法律更為復雜。具體來說:第一,制定和修改憲法的機關,往往是依法特別成立的,而并非普通立法機關。第二,通過或批準憲法或者其修正案的程序,往往嚴于普通法律,一般要求由制憲機關或者國家立法機關成員的2/3以上或者3/4以上的多數表決通過,才能頒布施行,而普遍法律則只要立法機關成員的過半數通過即可。
3.答案:根據憲法是否具有統一的法典形式,可分為成文憲法和不成文憲法,這是蒲萊士1884年在牛津大學講學時首次提出的憲法分類。其中的不成文憲法是不具有統一的法典形式,而散見于多種法律文書、憲法判例和憲法慣例的憲法。
(1)不成文憲法的特點:不成文憲法的最大特點在于,各種法律文件并未冠以憲法之名,卻發揮著憲法的作用。
不成文憲法的優點,一般認為有以下兩個方面:第一,就不成文憲法中的習慣部分來說,因為它們是在長期社會生活中形成的,所以容易被接受;第二,就不成文憲法的其他部分來說,因為制定和修改比較容易,所以富有彈性和適應性,可以比較靈活和迅速適應不斷變化的情況,應付緊急的事變,隨時補救其缺點。一般認為,不成文憲法的缺點是:由于內容零亂、分散、缺乏系統,不易為人們所掌握,極易引起運用者隨心所欲、各取所需、弄權玩法、竊國亂政。人民的權利難以得到確實保障。
(2)不成文憲法的構成:第一,憲法法案,即在不同時期頒布的制定法。這又可分為兩類;一是具有規約性質的重要文件,如1215年的《自由大憲章》、1259年的《人民公約》、1628年的《權利請愿書》。二是國會立法,如1679年的《人身保護法》、1689年的《權利法案》、1701年的《王位繼承法》、1911年的《議會法》、1918年的《國民參政法》、1928年的《男女選舉平等法》、1948年頒布1969年修正的《人民代表法》等。第二,長期形成的憲法慣例,如內閣由下院多數黨組成并對下院負責,國會每年至少集會一次,兩院制首相由英王任命,英王為虛位元首等。憲法慣例是在國家政治生活中長期形成的,具有連續性和穩定性,通常稱為“活憲法”,它們本身不是法律,也沒有成文的法律文件得以體現,即不能為法院適用。但憲法慣例屬于政治道德范疇,能對政府活動進行有效約束。對政治家活動起支配作用。第三,具有憲法性質的法院判例中所宣示的憲法原則,如人身自由、言論自由、正當法律程序、法官獨立等。
4.答案:憲法最主要、最核心的價值就在于它是公民權利的保障書。這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從憲法的歷史發展看,憲法或憲法性文件往往是爭取公民權利斗爭的產物。憲法最早是資產階級在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斗爭中,為了確認取得的權利,以鞏固斗爭的勝利成果而制定出來的。從憲法的基本內容來看,盡管作為國家根本法的憲法涉及國家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但其基本內容仍然可以分為兩大部分:國家權力的依法行使和公民權利的有效保障。然而,這兩大塊并非地位平行的兩部分,就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來說,公民權利的有效保障居于支配地位,國家權力正確行使的目的即在于保障公民的基本權利,因而可以說公民權利的保障是憲法的核心。
5.答案:全民意志論是將憲法的本質歸結為憲法體現或反映全體人民的意志。17、18世紀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倡導的社會契約論,就是憲法體現全民意志的典型理論。法國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家盧梭就認為,國家主權是公意的體現,主權必須屬于人民。如果政權侵犯人民的利益,人民可以廢除原先的契約,重新訂立新的契約,組織新的政府。這種理論,在資產階級學者中流傳甚廣。并且這種全民意志論的觀點在一些國家的憲法性文件或者憲法中,也有明確規定。例如,美國憲法規定,美國制憲的目的是“建立一個更完美的合眾國,樹立正義、保證國內治安、籌設國防、增進全民福利并謀吾人及子子孫孫永享自由和幸福”。法國《人權宣言》明確規定:“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現。全國公民都有權親身或經由其代表去參與法律的制定”。西班牙現行《憲法》序言明確規定:“西班牙國希望建立正義、自由和安全,并為所有組成西班牙國的人們謀求利益,行使自己的主權”。
然而,眾所周知,法律是階級社會的產物,憲法則是資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革命的結果。因此,憲法所表現的只能是掌握國家政權的統治階級意志,而絕對不會是全民意志。因此,盡管這一理論開創了新的憲法理念,促進了憲法發展,但其卻掩蓋了事實本質,麻痹了人民的思想。
五、論述題
1.答案: 憲法是根本法,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1)在內容上,憲法規定國家最根本、最重要的問題。國家的性質、國家的政權組織形式和國家的結構形式、國家的基本國策、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國家機構的組織及其職權等最重要的問題,都在憲法中作出了明確規定。這些規定不僅反映著一個國家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等各方面的主要內容及其發展方向,而且從社會制度和國家制度的根本原則上規范著整個國家的活動,因而與其他法律所規定的內容通常只是國家生活中的一般性問題、只涉及國家生活和社會生活中某些方面或某一方面相比較,憲法具有國家總章程的意義。
(2)在法律效力上,憲法的法律效力最高。憲法的法律效力高于一般的法律,在國家法律體系中處于最高的法律地位。憲法的最高法律效力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第一,憲法是制定普通法律的依據,任何普通法律、法規都不得與憲法的原則和精神相違背。第二,憲法是一切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和全體公民的最高行為準則。
(3)在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憲法比其他法律更加嚴格。既然在成文憲法國家中,憲法是規定國家最根本、最重要的問題,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國家根本大法,那么必然要求憲法具有極大的權威和尊嚴。而嚴格的制定和修改程序,則是保障憲法權威和尊嚴的重要環節。具體來說:第一,制定和修改憲法的機關,往往是依法特別成立的,而并非普通立法機關。第二,通過或批準憲法或者其修正案的程序,往往嚴于普通法律,一般要求由制定機關或者國家立法機關成員的2/3以上或者3/4以上的多數表決通過,才能頒布施行,而普通法律則只要立法機關成員的過半數通過即可。
2.答案:“民主”一詞起源于希臘文demokratia,是指“人民的權力”或“人民當家作主”,更確切地說,是指“大多數人的統治”。如果說憲法的基本出發點在于保障公民的權利和自由,那么這種對公民權利和自由的保障,則是民主最直接的表現,或者說是民主事實的必然結果。
近代意義的憲法是資產階級革命取得勝利,有了資產階級民主事實之后的產物,是資產階級民主事實的法律化。伴隨著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形成和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資產階級不僅奪得了國家政權,爭得民主,而且也面臨反對封建勢力復辟、防止工農革命、培養本階級管理國家的人才三大任務。為了反對封建勢力復辟,資產階級必須顯示并用事實證明自己確立的制度確實比封建制度優越;為了防止工農革命,資產階級必須把革命過程中提出的人民主權和天賦人權理論以及自由、平等、法治等學說至少在形式上予以實現,以緩和階級矛盾;為了培養本階級管理國家的人才,發揮本階級成員在國家管理中的作用,也必須確認本階級成員的民主權利,并通過各種形式來保障他們確能享有和行使這些民主權利。而要達到這些目的,最好的辦法便是把已經爭得的民主事實法律化、制度化,并且把這種規定、確認民主事實的法律提高到根本法的地位。由此可見,憲法與民主事實密不可分,是伴隨著資產階級民主事實的出現而產生出來的,是民主事實法律化的基本形式。
社會主義憲法也是如此,雖然無產階級民主與資產階級民主、社會主義憲法與資本主義憲法存在本質區別,但在憲法是民主事實法律化的基本形式上則是一致的。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明確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無產階級上升為統治階級,爭得民主。”毫無疑問,如果無產階級不能推翻舊的剝削階級政權,不能使社會成員中的絕大多數成為國家的主人,也就是說沒有無產階級民主的事實,社會主義憲法就根本無從產生。從1918年蘇俄憲法的制定,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后,東歐和亞洲等一系列國家的社會主義立憲運動都可看出,無產階級民主事實是社會主義憲法的前提條件,而社會主義憲法則是無產階級民主事實的法律化。
由此可見,憲法與民主緊密相連,民主主體的普遍化,或者說民主事實的普遍化是憲法得以產生的前提。而且基于憲法在整個國家法律體系中的根本法地位,以及憲法確認的基本內容主要是國家權力的依法行使和公民權利的有效保障,因此可以說,憲法是民主事實法律化的基本形式。
我國憲法以法律形式確認了社會主義的民主制度,其內容是:(1)確認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2)確認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各級人民代表大會;(3)確認公民享有各項基本權利和自由;(4)確認人民依法享有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的權利。
3.答案:該學者的觀點是合理的。憲法最主要、最核心的價值在于,它是公民權利的保障書。
第一,從歷史上看,憲法或者憲法性文件最早是資產階級在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斗爭中,為了確認取得的權利,以鞏固勝利成果而制定出來的。
第二,從憲法的基本內容來看,盡管作為國家根本法的憲法涉及國家生活的各個方面,但其基本內容仍然可以分為兩大塊,即國家權力的依法行使和公民權利的有效保障,并且公民權利的有效保障居于支配地位。
4.答案:憲法作為特定國家法律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當然具有同行政法、刑法、民法、經濟法、訴訟法等一般法律相同的特征:它們都具有規范性和強制力,都以權利和義務作為其基本內容。然而,與其他法律相比,憲法又有其自身的基本特征:
(1)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憲法作為國家的根本法是憲法在法律上的特征,也是憲法區別于普通法的重要區別之一。憲法的根本法地位取決于三個方面的因素:①在內容上,憲法規定國家最根本、最重要的問題。憲法不僅反映著一個國家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等各方面的主要內容及其發展方向,而且從社會制度和國家制度的根本原則上規范著整個國家的活動,因而具有國家總章程的意義。②在法律效力上,憲法的法律效力最高。具體來說表現在:第一,憲法是制定普通法的依據,任何法律、法規都不得與憲法的原則和精神相違背。第二,憲法是一切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和全體公民的最高行為準則。③在制定和修改的機關和程序上,憲法比其他法律更加嚴格。具體說來:首先,制定和修改憲法的機關,往往是依法特別成立的,而不是普通的立法機關。其次,通過或批準憲法或者其修正案的程序,往往嚴于普通法律,一般要求由制憲機關或國家立法機關成員的2/3以上或者3/4以上的多數表決通過,才能頒布施行。
(2)憲法是公民權利的保障書。憲法最主要、最核心的價值在于,它是公民權利的保障書。從歷史上看,憲法或憲法性文件最早是資產階級在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斗爭中,為了確認取得的權利,以鞏固勝利成果而制定出來的。同樣,社會主義憲法也是在反對資產階級的過程中,無產階級對已經取得的權利進行的確認。從憲法的基本內容來看,憲法的內容可以分為兩大塊:國家權力的依法行使和公民權利的有效保障。然而,這兩大塊并非地位平行的兩部分,就它們之前的相互關系來說,公民權利的有效保障居于支配地位。在國家的法律體系中,憲法的基本出發點就在于保障公民的權利和自由。
(3)憲法是民主事實法律化的基本形式。憲法與民主事實密不可分,是伴隨著資產階級民主事實的出現而產生出來的。社會主義憲法也是如此。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明確指出:“工人階級的第一步就是使無產階級上升為統治階級,爭得民主。”從1918年蘇俄憲法的制定,到“二戰”勝利后東歐和亞洲系列國家的社會主義立憲運動都可以看出,無產階級民主事實是社會主義憲法的前提條件,而社會主義憲法則是無產階級民主事實的法律化。因此,憲法與民主緊密相連,民主主體的普遍化、民主事實的普遍化是憲法得以產生的前提。
5.答案:按憲法的修改是否必須遵循特定的程序為標準,在理論上,可以把憲法分為剛性憲法與柔性憲法。剛性憲法是指修改程序嚴于普通法律的憲法。柔性憲法則相反,是指修改程序與普通法律相同的憲法。
這樣的分類方法只是對憲法進行的形式意義上的區分,而忽視了憲法發展變化的真正動因——社會經濟發展及其外部表現——階級力量的對比關系,并且容易導致產生剛性憲法比柔性憲法修改的頻繁程度要少一些的想法。
其實,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憲法都對自身的修改做出了特別嚴格的程序規定,因此,都可按照此分類為剛性憲法,只不過“剛”的程度不同而已。英國憲法是個例外,議會普通立法程序通過的任何憲法性法案,都自然地成為憲法的組成部分,無須特別的程序。這是“柔性憲法”的典型。[1]
【參考資料】焦洪昌:《憲法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20年版。
六、材料分析題
【參考答案】(1)材料2中葉林涅克和柯里認為憲法是規定最高國家機關的權力、最高國家機關履行職權的程序以及國家機關和公民之間相互關系的原則的總和。他們對憲法基本特征的把握在于憲法內容的特定性,即憲法規定國家最根本、最重要的問題。也就是說,他們是立足于憲法的內容,以憲法調整的內容為依據確定憲法的內涵和外延,因此是從憲法所規定的內容角度對憲法予以定義。
(2)材料1即美國憲法序言反映了美國制憲的目的——增進全民福利、保證人民的自由幸福,認為憲法反映了全民的意志;材料2認為憲法的基本特征在于憲法所規定的內容與普通法律不同,其內容具有根本性和重要性的特點,但并未涉及這些內容的階級意志性;材料3則認為憲法是普遍意志的體現,但普遍意志并非全民意志,因而憲法是資產階級(有產者)意志的體現,憲法是有階級性的。材料1和材料2把憲法視為所有公民意志的體現,否認憲法具有階級性;材料3則認為憲法是資產階級意志的體現,而不是無產者意志的反映,因而憲法是有階級性的。因此,葉林涅克和柯里以及美國憲法的規定以憲法的某些特點掩蓋了憲法的階級性,貢斯當則認為憲法只能是有產者的工具,憲法是有階級性的。
[1] 編者注:剛性憲法和柔性憲法是憲法學中非常重要的兩個名詞。在研究生入學考試、司法考試中出現率都很高,學習時應重點記憶和理解,不僅要明白剛性憲法和柔性憲法的含義、特點,對現實中的憲法還需能準確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