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識產權法原理簡明教程
- 潘皞宇
- 3169字
- 2022-07-26 11:52:52
第四節 著作權歸屬原則的特殊適用——作品中的多價值疊加
在著作權歸屬的規則體系下,除了獨創性疊加這一類特殊情形之外,還有另外一種情況值得特別關注。對于某些作品來說,它雖然包含了承載創作者綜合理念的獨創性表達,但在作品價值的評價體系中,創作者的表達及綜合理念可能并不是該作品潛在市場價值的全部來源,甚至不是作品價值的主要來源。例如,機構的組織工作、投資行為或者物質支出,都可能對作品市場價值的提升起到輔助或決定性的作用。
正因如此,為了維護利益的平衡,實現立法的多種價值目標,在著作權歸屬方面,這些因素就成為對此類作品進行權利分配時應當考量的具體內容。由于這些價值因素與作品的獨創性一道,共同構成了此類作品權利歸屬的評判標準,因而可以將這種特殊情形稱為“作品的多價值疊加”,并通過立法的具體制度加以印證。
在我國的法律實踐中,最能反映這種多價值疊加的典型例證就是《著作權法》所規定的職務作品。根據相關條文,所謂職務作品,是自然人為完成法人或者非法人組織工作任務所創作的作品。在實踐中,構成職務作品,必須滿足兩個要件:
其一,創作作品的自然人必須是法人或非法人組織等單位的工作人員,與單位之間存在勞動或雇傭關系;
其二,自然人創作作品的動因在于履行自己的職務,即通過創作行為來完成單位業務范圍內的職責或單位專門交辦的工作任務。
由上述要件可知,著作權法特別設置職務作品的著作權歸屬規則,在于兼顧單位和創作者兩方利益。一方面,創作者的智力勞動應當得到立法的保護;另一方面,立法也肯定了單位的組織工作和物質投入給作品所帶來的實際作用。因此,職務作品所產生的權利,需要在單位和受雇的創作者之間進行分配,而根據著作權歸屬方案的差別,又可以將職務作品分為特殊職務作品和普通職務作品。
對于特殊職務作品,我國《著作權法》規定了兩種情形。
其一,主要是利用法人或非法人組織的物質技術條件創作,并由法人或非法人組織承擔責任的工程設計圖、產品設計圖、地圖、示意圖、計算機軟件等職務作品。[5]從該定義中所列舉的幾種作品類型來看,這些作品的共性在于,它們都很難依靠自然人本人的力量單獨完成,其完成必須借助單位專門提供的資金、設備和資料。所以,對于這些作品來說,其市場交換價值的重要來源就在于單位所提供的強大的物力支持。既然單位對于作品的完成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也投入了較大的成本,那么將作品之上的著作權分配給單位,使其獲得對應財產利益的回報,實現利益的平衡,在邏輯上亦應成立。
同時,前文提及,對于工程設計圖、產品設計圖、地圖、示意圖、計算機軟件等作品來說,創作者的創作空間往往較小,且創作者的綜合理念與作品的實用功能或技術方案相比,其市場價值顯然較低。所以,雖然《著作權法》在特殊職務作品的相關規則中仍然強調了創作者獨創性表達的必要作用,但單位的物質投入無疑才是這些作品市場交換價值的根本來源和基礎保障。據此,針對特殊職務作品中“單位投入”與“獨創性表達”的多價值疊加,我國立法將著作權的歸屬利益更多地向單位傾斜。按照《著作權法》的規定,對于特殊職務作品,創作者只享有著作人身權中用來表明其與作品之間創作關系的署名權,以及要求單位給予一定獎勵的請求權,除此之外的著作權都由單位享有。
需要注意的是,在適用特殊職務作品的這一規則時,立法對于單位的物質投入表述為:“主要利用單位的物質技術條件創作”。這表明,構成特殊職務作品單位只有物質支出是不夠的,該表述強調單位所提供的物質技術條件應當與作品的創作直接相關,在作品的生成過程中起主要作用,且這些物質條件無法從其他地方輕易獲得。例如,自然人在單位進行創作時,難免會用到單位的桌椅、電腦、紙筆、水電等隨處可得的物質材料,自然人換個單位甚至自己在家創作,也能輕易獲得這些物質材料。所以,即使單位撥專款購買這些通用設備,也不能就此認定相關作品是特殊職務作品。
其二,2020年第三次修正后的《著作權法》又專門增設了一類特殊職務作品的情形,即報社、期刊社、通訊社、廣播電臺、電視臺的工作人員創作的職務作品。
在職務作品的體系中,特殊職務作品之外的其他職務作品就是普通職務作品。普通職務作品中依然存在單位與創作者多價值疊加的情形,但并不需要單位為此專門投入特定的物質技術條件,而只強調單位作為雇主所起到的組織作用。因此,對于普通職務作品來說,決定作品市場交換價值的依然是由創作者獨創性表達所承載的綜合理念,而單位的組織工作在作品的生成和價值承載方面起到的作用相對有限。
正因如此,針對普通職務作品,在單位和創作者之間分配著作權利益時,立法基本向創作者傾斜。我國《著作權法》規定,普通職務作品的著作權全部由創作者享有,但其所在單位有權在業務范圍內優先使用該作品。作品完成兩年內,未經單位同意,作者不得許可第三人以與單位使用的相同方式使用該作品。
例如,某高校教師按照學校的工作要求撰寫本專業的教科書,作為學校系列教材的一部分。撰寫教科書是該教師的工作職責所在,因而所完成的書稿符合職務作品的構成要件。但無論是稿件的具體表達還是稿件的內容,都源自該教師個人的創作行為,所屬高校的投入非常有限。所以,按照普通職務作品的權利歸屬規則,書稿的著作權完全由該教師享有,高校作為用人單位,憑借其組織作用對該書稿有兩年的優先使用權,并有權禁止該教師將書稿提供給其他高校按照相同的方式使用。而如果高校和該教師均同意將稿件交由他人以與高校相同的方式使用,所獲得的報酬應由教師與高校按照約定的比例進行分配。
綜上所述,作品中多價值疊加的模式將獨創性表達以外的因素引入著作權歸屬的衡量標準之中,它體現了著作權法全面平衡作品利益關系的立法動因。在法律實踐中,除了職務作品之外,還有很多情況也體現了這種多價值疊加的原理,需要立法多加關注,并設計出精細合理的利益分配方案。[6]
[1] 第三次修正的《著作權法》在第12條第2款增加規定了“作者等著作權人可以向國家著作權主管部門認定的登記機構辦理作品登記”。
[2] 參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著作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2條。
[3] 針對演繹作品和匯編作品共同具有的“兩重著作權”的原理,在第三次修正《著作權法》中,立法增加了第16條的內容,該條明確規定:“使用改編、翻譯、注釋、整理、匯編已有作品而產生的作品進行出版、演出和制作錄音錄像制品,應當取得該作品的著作權人和原作品的著作權人許可,并支付報酬。”顯然,新增內容是對“兩重著作權”權利結構的全面貫徹和具體適用。
[4] 對于合作作品的權利行使方式,第三次修正前的《著作權法》第13條中并沒有明確規定合作作品在不可分割的情況下應當如何行使權利,相應的內容體現在《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9條中,該條規定:“合作作品不可以分割使用的,其著作權由各合作作者共同享有,通過協商一致行使;不能協商一致,又無正當理由的,任何一方不得阻止他方行使除轉讓以外的其他權利,但是所得收益應當合理分配給所有合作作者。”第三次修正的《著作權法》第14條正式吸納了這一規定,并在原有基礎上進一步明確,除了權利轉讓之外,合作作品著作權的專有許可使用權和權利出質也必須經合作作者協商一致之后方能行使。
[5] 第三次修正后的《著作權法》增加了“示意圖”這一作品類型。
[6] 例如,我國立法中視聽作品的著作權歸屬規則也屬于多價值疊加的原理范疇。對此,第三次修正后的《著作權法》較原法的規定更為明確具體,《著作權法》第17條規定:“視聽作品中的電影作品、電視劇作品的著作權由制作者享有,但編劇、導演、攝影、作詞、作曲等作者享有署名權,并有權按照與制作者簽訂的合同獲得報酬。前款規定以外的視聽作品的著作權歸屬由當事人約定;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由制作者享有,但作者享有署名權和獲得報酬的權利。視聽作品中的劇本、音樂等可以單獨使用的作品的作者有權單獨行使其著作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