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識產權法原理簡明教程
- 潘皞宇
- 2059字
- 2022-07-26 11:52:51
第一節 著作權主體制度及著作權歸屬的基礎原理
著作權主體,又稱著作權人,指對具體作品享有著作權的民事主體。在私權利的視角下,民事主體獲得著作權,主要通過兩種方式,一種是基于作品創作完成而取得著作權,另一種是通過贈與、轉讓、繼承等方式從他人處取得著作權。前者被稱為著作權的原始取得,后者被稱為著作權的繼受取得。由于繼受取得實際上是在探討民事主體之間的贈與關系、買賣關系、繼承關系,而這些法律關系又分屬于不同民事制度的調整范疇,所以它不是著作權主體制度所討論的重點。著作權主體制度的核心,在于確定著作權的原始主體,即探討當特定作品完成之后,誰是第一個能夠取得相關著作權的民事主體。
基于著作權“法定權利”的本質以及著作權制度政策性的價值取向,立法在設計著作權的歸屬規則時,也應當與鼓勵創作、實現文化繁榮的制度要求相契合。正因如此,為了切實起到鼓勵創作的制度效果,對于創作完成的作品應當由誰享有著作權的問題,著作權法確立了“誰創作作品,誰享有作品的著作權”的基本原則。
從制度設計的層面來看,這一原則的價值目標,在于將“市場收益獎勵創作者”的政策目標落實在具體的規則之上,使得該立法目的在權利歸屬的確定方面有著具體的可操作性依托。按照這一原則,若要判斷著作權的歸屬,必須首先界定“創作”的內涵。學理上一般認為,所謂“創作”,是指直接產生文學、藝術或者科學作品的智力活動,是自然人運用其智慧,將文字、數字、符號、色彩、光線、音符、圖形等要素按照一定的規律、規則和順序有機組合起來,以表達其思想、情感、觀點、立場、方法等綜合理念之形式的活動。為他人創作進行組織、協調,提供咨詢意見、物質條件,或進行其他輔助工作,均不視為創作。
根據該定義的表述,結合“獨創性”的內容——“創作”與“獨創性”在原理上是相通的,“獨創性”中關于強調作品“起源”的內涵,搭建了作者的“創作行為”與“作品”之間貫通的橋梁:從主體的角度來看,如果認定人從事了具體的創作行為,那么該行為一定會產生相應的具有獨創性的作品;而從客體的角度來看,如果認定作品具有獨創性的表達,就說明人從事了相應的創作行為。據此,判斷著作權歸屬的首要標準仍然是“獨創性”原理,當確定某作品中存在獨創性的表達,那么該表達源于誰的創作行為,其上所形成的著作權就應當歸誰所有。
由此,在整個著作權歸屬制度當中,依據創作來源認定權利的原始主體是該制度體系下所應遵循的根本性準則,但也存在為滿足其他價值追求而設置例外規則的情形,后文將予以詳述。此外,圍繞前述分析,還有以下兩個具體規則需詳細探討。
其一,著作權的取得方式問題。我國《著作權法》對于創作者何時取得著作權,貫徹的是《伯爾尼公約》的自動取得制度。按照公約的規定,作者自作品創作完成之時自動取得著作權,而無須履行加注版權標記和登記手續。對此,應當注意的是,著作權自動取得制度并沒有否認著作權的法定權利屬性,其權利的取得依然來自公權力的特許授權,只不過這種授權是通過立法預先設置的,當某作品完成之時,該作品即獲得著作權法的保護,而不論創作者是否向行政機關申請登記,也不論該作品是否通過發表被公之于眾。即便我國當前也配套提供了著作權行政登記服務,由此所取得的登記證書也只起到證明著作權取得時間和作者身份等信息的作用,它并不是創作者取得著作權的前提。[1]同時,這里所說的“創作完成”,并不能當然理解為作品的全部完成,在實踐中,即使創作者只完成了預期作品的其中一部分,但只要已完成的部分達到了獨創性的要求,該部分在完成之后即可獲得著作權法的保護。
其二,關于在作品之上署名的法律效力問題。通常情況下,在各類作品之上都會看到作者的署名,署名的方式則會根據作品的種類、作品展現形式的差異而有所不同。由著作權的權利內容可知,署名權歸著作權原始主體所有,作品上的署名體現了創作者與作品之間的關系,創作者可以用任意的署名方式來標記或表述這一關系:不論創作者決定署真名、假名、筆名、藝名,還是決定匿名,甚至署他人的姓名,都為著作權法所允許。
基于署名權的上述特征,實踐中可能出現兩種結果:一種是署名的信息與作品創作者的真實身份完全一致,署名內容準確反映了作品的創作來源,可以根據作品之上的作者署名直接認定該作品著作權的原始主體;另一種情況是作品署名標注的作者與實際創作者并不一致,如作品創作者在作品上標注其他人的姓名,或者某人擅自將自己的姓名標注在他人作品之上。在第二種情況下,著作權原始主體應如何認定呢?對此,我國《著作權法》第12條第1款規定,在作品上署名的自然人、法人或者非法人組織為作者,且該作品上存在相應權利,但有相反證明的除外。由此可知,作品上的署名起到的是著作權歸屬的推定作用。即使作品實際的創作者與作品之上顯示的署名作者并非一人,他人依然可以通過署名的外觀,認定該署名所指向的主體原始取得了作品的著作權。但是,如果有相反的證據能夠證明署名的人并不是創作者,或者真正的創作者并未署名,那么就可以推翻“署名者是作者”的結論,并根據相關證據來認定作品的實際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