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狀態詞的宏觀研究
1956年,朱德熙先生首次在現代漢語中區分出性質形容詞和狀態形容詞兩大范疇,實現了形容詞研究的一大飛躍。受這一成果啟發,古代漢語、近代漢語和現代漢語方言中的狀態形容詞也得到了大量的研究(楊建國1979,1982;謝自立、劉丹青1995)。放眼世界上的眾多語言,狀態形容詞并不普遍存在,因而也成為漢語的特有詞類。為什么漢語會存在這一詞類?對這一問題,筆者曾進行了一次宏觀的考察比較,進而涉及有關的文化背景。事實表明,漢語狀態形容詞實際上是廣泛分布于漢藏、南亞、南島、阿爾泰等東方語系的狀態詞的一部分。狀態詞和形容詞存在三種關系:(1)狀態詞使用跟形容詞無關的一套詞根,如先秦漢語中的“暳、濛濛、參差、窈窕”;(2)狀態詞由形容詞詞根帶狀態性詞綴構成,如“紅彤彤、懶洋洋”;(3)狀態詞由形容詞變形而成,如“紅紅的、干干凈凈的”。在漢語歷史上,這三類由早到晚依次出現,與形容詞的關系愈益增強,到現代,第(1)類已基本退出活的語言。在語義上,狀態詞程度不同地具有形象性、整合性、模糊性、頓悟性的特點,與語氣助詞等一起構成漢語長于表達感性內容的傾向,從而區別于形容詞的抽象性、分析性、精確性和理喻性。狀態詞和形容詞在文化上分別體現了東方人的感性思維傾向和人類共同的抽象思維能力。狀態詞和形容詞的關系逐漸增強,則反映了東方人思維中分析抽象成分不斷增加的趨勢(劉丹青1991)。這種宏觀研究確實加深了對狀態詞這種東方式詞類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