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赫克歇爾—俄林貿易理論
- (瑞典)伊·菲·赫克歇爾等
- 1404字
- 2022-07-22 16:38:22
假設條件注26
國際貿易對于收入分配的影響,在很多方面都與其對國民總收入的影響密切相關。因此,有必要對后者加以考慮。另一方面,在給定初始收入分配的條件下,將貿易對收入分配的影響作為一個整體進行思考是有意義的。本節不應該被看作是國際貿易對國民收入影響的全景概括,它僅僅是構成后續內容和結論的一個基礎。
如下假設構成了全文討論的基礎。不考慮國際貿易引起的生產要素的性質變化(動態變化),也不考慮從封閉向貿易過渡過程中的困難引起的紊亂。同時,同樣不考慮某一特定國家通過改變某一個特定商品的供需關系從而讓外國人支付全部或部分關稅來實施貿易保護所能獲取的優勢。由于這一問題曾得到如此廣泛的討論,而且由于它與眼下的行文無關,似乎沒有必要在這里討論。因為一單位貨幣總是對應于相同的商品數量,貨幣的價值被假定為是固定不變的。盡管這種做法并不是十分精確,但是就當前的目的而言已經足夠了。
更加重要的是需要強調說明的兩個假設。這兩個假設僅僅在對于篇首部分的論述而非全文有效。首先,選定某種計價物品(numeraire)作為度量單位,同時國民收入的度量以該計價物品的數量所表示的市場價值為標準而不論不同個體的主觀價值差異。當后文談及收入分配的時候,很顯然這一假設將會被放松。第二個假設則構成了被廣為接受的國際貿易理論的基礎,正如首次由李嘉圖界定的那樣:一國生產要素的數量是既定不變的。放松上述假設所帶來的所有重要影響將在下文進行闡述。
如果遵循所有上述假設,由交易的本質可得,貿易將帶來欲望的最大化滿足或者國民收入的最大化。只有在交換為交易者帶來比沒有開展交換之前更高的收益時,交易才會得以達成或延續。這與李斯特的觀點完全一致,因為他對“古典學派”的批評是直接針對動態要素的。然而,不論以怎樣簡明的方式,都必須對這一命題進行闡述。
如果一個國家可以生產某些差異化商品,但是通過交易使所能獲得的某些商品的可能性增加,該國便沒有理由改變經濟系統,除非總體滿足程度因此而改善。這種總滿足程度的改進一定會實現,只要“比較成本”定理適用:相比較于直接生產本國所需要的物品,通過可用于交換該物品的另一種商品的生產這一間接方式可以更容易地實現需求滿足。例如,如果一國通過生產超過其本國需要的木漿并將其出口,可以比自己生產小麥更加容易地獲取既定數量的小麥時,該國的消費數量將有所提升,要么是在其他商品消費數量沒有減少的情況下實現更多的小麥消費,要么是在小麥消費數量不變的情況下得到更多的其他商品。換句話說,小麥和其他商品的消費都可能有所增加。如果此前用于小麥生產的生產要素此時用于新的出口物品的生產,這樣便能消費更多的小麥。如果消費者并不想要這些額外的小麥,那么部分生產要素將可以用于生產原本無法生產的其他商品。最后,還有一種介于這兩種情形之間的可能性,那就是小麥的數量有一定的增加同時有些投入品被用于生產更多的其他商品。
唯一令人困惑的一種情形是由于需求的變化使國際貿易導致某些商品消費量下降。在上文給出的例子中,以更低成本獲得小麥可能會減少人們對某些其他類別食品的消費。在這一情形下,相比較于其他商品需求增加的情形,很難找到一般性的方法來度量某些商品的價值下降相較于其他商品價值上升的比率。然而,也無須精確的數值,因為這一情形只有在獲利的情況下才存在。而且,如果將貿易條件的變化用作一種度量的話,不難發現,對作為一個整體的國家而言,上述討論的各種可能性全都是有益處的。注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