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姜女故事研究及其他(120年紀念版)
- 顧頡剛
- 18581字
- 2022-07-22 16:42:42
二、地域的系統
以上所說的是就這一件故事的縱的系統上看。如果我們更就橫的系統看,那就可以再得到以下許多。(用現在的政治區域來分固未善,但在故事的區域未確定時只得暫用分省的辦法。)
1.山東
它是這件故事的出發點。事實發生在齊郊。哭調是在齊都中盛行的。《檀弓》和《孟子》的作者也都是山東人。漢代起來的傳說說她投的淄水和崩的杞城也都在山東。所以在這件故事的初期七百余年(公元前549—公元200)之中,它的根據地全沒有離開過山東的中部。就是后來酈道元說的莒城,也是在山東(今莒縣)。
在這個區域內的古跡,杞梁故宅在益都縣,杞梁墓在臨淄縣。又從張夏到泰安道中經過的長城鋪(屬長清縣)說是孟姜故里,其地有姜女廟。臨朐縣南的穆陵關(齊長城的關)也有杞梁妻哭崩之說。她投水之處說在益都故宅西北二十里。總之,這些古跡都在臨淄(齊都)的四圍。
但是這個區域中的傳說,現在是衰微極了,不但不能伸張它的勢力到外面來,反而順受了外面的傳說的侵略。據濟寧的傳說,孟姜女是松江人;萬喜良是蘇州人,為避筑城逃到孟家入贅,年余后始因孟公慶壽而破露,捕埋城下;孟姜哭倒長城時,自身也壓死在城下。那地又有美孟姜歌,也稱她的夫為萬喜良。在這種上面,很可見它受了江蘇南部的影響。又齊東縣《十二賢歌》稱孟姜為許孟姜,這當是受的河南和直隸的影響。
在泰安買到的唱本,是北京的鼓詞。濟南瑞林齋有刻本《哭長城嶺兒調》,其中事實和鼓詞相同,只有說用了羅裙包夫骨而埋葬是小異。
2.山西陜西和湖北
三國時,曹植始言杞妻哭崩梁山。梁山向來說為河西韓城,清崔述始依了《詩經》和《左傳》的證據說在河東(山西);但他又說:“當跨河在冀、雍之界上,故能阻塞河流。”大約山西和陜西的山雖給黃河破了開來,但山脈相連,河東梁山的對岸的山也可以加以同樣的稱謂。如果確是這樣,我們可以說這件故事的區域是在今山西的西南部和陜西的東部。在這一個區域中,她的故事真多極了。
先說山西。曲沃縣侯馬鎮南澮河橋土岸上有手跡數十,是她送寒衣時經過澮水,水漲不得渡,以手拍南岸而哭,水就淺了下去;這手跡便是拍岸時所留遺。現在岸已崩徙,跡仍不滅。從這條路線上看,她尋夫時是從西南到東北的。又潞安也有姜女祠。
從侯馬往西南,是陜西的潼關。明人馮夢龍的《情史》和漢口的《送衣哭夫卷》說她負骨歸家,到潼關時力竭而死,潼關人替她立廟。這是說她死在潼關。江蘇的《仙女寶卷》說她到潼關去尋夫,大哭崩城。這是說被她哭崩的城是潼關。
從潼關往西是華州。廣西刻本《花幡記》和廈門刻本《哭倒萬里長城歌》都說范杞郎是華州人。我起初尋不出它的原因,后來知道了:孟子說“華周杞梁之妻”,周和州同音,所以《漢書古今人表》便寫作“華州”。以誤傳誤的結果,于是“華周和杞梁的兩位夫人”竟變作了“華州人杞梁的夫人”了。
華州的西南是長安。云南唱本中說她到長安,對城踢腳大哭,北門城墻一齊崩倒。廣西的《花幡記》也說她哭倒了長安的長城八百里。長安并沒有長城,或許從這“長”字變化出來的。
長安的北面是耀縣,耀縣的北面是同官縣,同官縣的北面是宜君縣。那三處是這件故事的最重要的地點,故事的性質也極悲壯。大意是說:孟姜負夫骸骨歸來,沿了北洛水南奔;追兵將到,她逃到北高山(同官北五十里)中,渴極了,大哭,忽然地下涌出泉水來了。(因為它的聲音永遠像嗚咽一般,故名哭泉;又因是她的節烈之氣所感,故名烈泉。)她又走了一回,倦得利害,逃不動了,追兵緊隨在她的后面;正在無奈之際,忽然山峰轉移,遮回了她,把追兵隔斷了(后來這山就叫做女回山)。她走到同官水灣,氣力已竭,把丈夫骸骨放在西山(一作金山)石穴下,自己坐在旁邊死了。土人敬重她的貞節,就地埋葬;又塑了夫婦兩像,立廟祭祀。石穴中有洞隙,祭祀的時候可以看見金釵的影子。這座廟在同官北三里,宜君南三十里,壤地交錯,又涉及耀縣,所以在這三縣的志書上都有記載。《關中勝績圖志》說“女回山橫斷無路,忽道從峽口出”,可見其險。《耀州志》駁遮回之說,以為是負骸回經其間故名,這也不過用了常理來駁辯奇跡罷了。這件故事,猶存著漢代人烈性感天的想象,和崩山之說極相近。
明《一統志》說孟姜女是同官人。清《陜西通志》也這樣說;又說適范植僅三日(《郡國志》同)。《耀州志》引喬世寧《孟姜女傳》,說“秦法,役怠者輒填城土中死”,和《同賢匯》所載相同,異乎江、浙間厭勝之說。明季三原人馬理作《孟姜女補傳》、《祠碑記》、《孟姜女集》,為孟姜女故事的一個匯集,其中錄同官傳說尤多。但他和喬世寧一樣地信了李如圭的話,一口咬定孟姜女是澧州人;他的碑記中又稱為“前秦澧州人”,甚可異。他的文中稱孟姜之夫為范喜,又范郎,又范喜郎,想來是以“喜”為名,以“郎”為稱謂的。喬世寧說:“其夫范氏,亡其名,稱曰范郎”,也是以郎為稱謂之詞。最近西安文明堂刻本《錢角墳》十張紙說孟姜女配范三郎,婚后未滿一個月就別了。她送寒衣去時,始皇封她為貞烈女孟姜。興平萬世堂刻本《王桂英哭殺場》中也是這樣說,但又稱她為孟長姜。秦腔中有《哭長城》劇本,但未見其書,不知道是怎樣的。
再有一件奇怪的事情。明黃世康做的《山海關孟姜碑文》起首說她是“關中范植婦”,原和陜西通志的話一樣,但下面說她“出秦嶺而西,循漆川而北”,則便不可解。她住在關中,要到山海關尋夫,須向東北方繞走,何以竟向西北走去呢?這恐怕是他誤抄了陜西的傳說,而陜西的傳說乃是向西北的長城去收骨的。(看他們說孟姜是同官人,又說她負骨沿北洛水南旋可知。)那么,陜西人說的哭崩的城,一定不是山海關和潼關,更說不到是杞城和莒城了。
至于同官一帶的孟姜女故事何以會得這般發達,我敢作一假設,大約是由“姜嫄”轉誤的。《詩經·綿》篇說“民之初生,自土沮漆”,《生民》篇又說“厥初生民,時維姜嫄”,可見姜嫄原是沮漆間的偉大人物。沮水出宜君縣北,漆水出同官縣東北;兩水把同官夾在里面,到耀縣而合流。或者年代久遠,姜嫄的奇跡漸漸失去,適有杞梁妻崩城和崩山的傳說起來,那地的人就把她頂替了。如果這個假設將來有證實的時候,我敢說孟姜女一名亦即由姜嫄而來。
韓城縣的大崩村也有孟姜女廟。照我們想,梁山在韓,這應當是崩山之說的殘遺。但縣志上說:“孟姜女石上手跡在大崩村長城旁,孟姜女尋夫,哭而城崩”,那么這個古跡也是歸到崩城上的。或者崩城之說的勢力太強了,他們只得把這大崩村的本地風光丟掉了。甘肅方面的材料,除了敦煌寫本小曲以外,沒有得到什么。這自然因為交通不便之故。從前的玉門關的征戍客積了多少愁怨,送寒衣的故事一定是極占勢力的,將來這一方面大有發見許多新材料的希望呢。
湖北漢口宏文堂刻有《送衣哭夫卷》,又題“宣講適用送寒衣”。卷中說河南靈寶縣人范杞良早喪父,年十八,母為娶姜家女孟姜。過了兩天,他就被官差拉去筑城。范母念兒心切,過了三年,病死了。孟姜負土成墳既畢,就包了衣履尋夫。她過了陜州,到潼關,向陜西行去。走了十余天,思念亡姑,在途痛哭,忽然面前起了一陣旋風,向北而行。她禱告之下,知道這是婆婆的鬼魂,就隨著旋風走。又過了二十余天,逢見一老人,名塞翁;他告她,筑城的八十萬人夫,不上一年已都拖死了,死后就填在城中;并告她,孝子的骨是潔白的,范杞良既孝,可滴血在潔白的骨上。她一路受仙人點化,菩薩保佑。到長城后且哭且尋。第三天上還尋不到,她就把身子向城上撞去。忽然間天崩城裂,長城倒壞了三千余丈,反把孟姜倒退了三里遠,暈死在地。她醒轉時,望見長城已成平地,即走進城基,滴血試骨。尋得了丈夫的尸骸,哭了一會,忽然想起被朝廷察覺,拿去問罪,豈不是連這尸骸也不得回鄉,便慌忙打開衣包,捆束好了背起就走,叫喚范郎冥魂跟著南行。她由神靈暗護,日夜行走,翻山過嶺,腳不停留,七天七夜到了潼關。她兩眼血淋,坐在落雁崖前,寸步難行。男女們數千人上山來看,她將夫骨放在身邊,痛哭訴情,聽的人沒有一個不流淚的。過了三天三夜,她死了。潼關人敬重她,把他們夫婦尸骸合葬崖下,造烈女祠。在這一本卷里,是說她往西尋夫的,黃世康所說“出秦嶺而西,循漆川而北”,正是她的路線。但什么地方是她取骨的所在,依然沒有指出。我們可以說,這個故事大概是同官的故事的分化,潼關的冢墓是全抄金山巖的老文章的。湖北的西北部接著河南和陜西,說不定這件故事是靈寶至潼關間的故事,而從丹江和漢水流入湖北的。
湖北方面的材料現在得到的很少,僅知道漢口的戲劇中有《五仙女臨凡》一本,是演孟姜女的,其中有“仙女下凡”及“哭長城”等節目。這戲當是用漢調唱的,看戲名可見其情節和江蘇的《仙女寶卷》相近。
3.直隸、京兆和奉天
在這一個系統上,發見的材料中時代最早的是《同賢記》所說的“燕人杞良”。現在有徐水(安肅)、山海關和綏中三處根據地,但都是不相統屬的。
徐水縣治北里許,路西有村名小新安,相傳是孟姜故里,村中有濯衣塘,說是孟姜女的浣衣處。旁有孟姜女祠,明正德間建;隆慶間掘得宋碣,又建忠節堂。堂側有姜女墓。她的生死都在一地,和同官的傳說相似。這地方所以有此傳說,或者因范陽(故城在縣治北固城鎮)和范郎在文字上有些關系而然,但這只是一個極薄弱的假設而已。這個地點在故事中并不占勢力,只因從前驛道所經(今京漢路仍之),容易給人看見,所以在游記上提到的也很多。
靜海縣在徐水東約二百里,那地有兩種《姜女卷》,也許留得一點徐水的傳說。卷一大一小,僧人也唪誦。大卷未見。小卷說許孟姜七歲即念佛行善;十五歲,由父母命嫁范杞郎。剛三日,范即被點赴役。他不耐苦,逃歸,給官兵追回,在長城捉打殺,筑在城內。他托夢給她,她就織了一領赭黃袍,又織寒衣(卷中描寫織的花紋極詳)。織就后親自送去,把黃袍獻與始皇。始皇要娶她,她請在葬夫后。她到長城堤下痛哭,土地與城隍把城墻推倒了。她滴血認骨,要求始皇用黃金棺殯殮,一下子撩了羅裙跳入水中。始皇敬重她,造了一座姜女廟。靜海又有一歌云:“孟姜織黃袍,三百六十條;只為范杞郎,一年織一遭。”這把搗衣變成了織衣,想來靜海方面織黃袍的女工是很多的,從她們的意想里構成了這類的歌和卷。那地又有一謎,內有句云:“哭倒長城十萬里。”如果這樣,她不但把長城完全哭倒,而且已超過了原有的長城十余倍了。
山海關也是道途所經,那地的風景尤好,而且是長城的終點,所以這個后起的地點可以壓倒許多先前所稱道的地點。關東八里有望夫石,石上有亂杵跡。這在當地人的心目中自然是以為孟姜是住在山海關的:因為她在本鄉盼望這個遠戍的丈夫,所以有望夫石;因為她想預備寄寒衣時就在望夫石上搗衣,所以留下了許多亂杵跡。但這個地點給外來的人知道了,他們心中原有從南到北的孟姜女的,而山海關已是北方的邊境,就把她的居住地武斷為她的行程的終點,說這石是在她死后指定的,于是望夫的名義和搗衣的杵跡都沒有了著落了。海涯外一里許有一小島,夏天水漲時微露頂面,但無論怎樣的大浪總打不倒頂上草青處,冬天水冰之后是滑不可登的,這就是孟姜女的墓。《臨榆縣志》說:“有石出海上,形肖冢,人以為姜女墳”,言外頗有不信任之意。孟姜女廟就筑在望夫石上。那邊的碑記一致地說她姓許,從陜西到此,痛哭而死。黃世康的碑文中又有“飛沙凝石,遂變望夫之形;圓島涌波,忽示佳城之勢”的奇跡。明陳綰《姜女墳》詩云:“孱軀雖死志未灰,化作望夫石礧礧;江枯海竭眼猶青,望入九原何日起。”這也是替后起的望夫石傳說圓謊的。照這段故事看,范郎的白骨她早已滴血尋得了,還立在石上遙望有什么意義。又現在的唱本傳說,凡是說她到山海關收尸的,總說秦始皇想娶她,這或者因孟姜女廟和秦皇島太接近了,容易生出這個聯想之故。據說京奉車過山海關長城時,常有幾個年老的近處人在車上指著城缺,說:“現在這火車能夠通過萬里長城,全虧了孟姜女的一哭啊!”下面就緊接著講這件故事。可見在他們的意想中,以為鐵路的過道是孟姜女哭崩的。
直隸古北口有姜女祠。這和山海關一樣,為的是一個關隘。
北京的《大鼓書》中有“孟姜女尋夫”,分《離鄉》、《入夢》、《宿店》、《路嘆》、《認骨》五折。結果,她是投海死的。又有《哭城牌子曲》,說她千里尋夫,被神風刮到山海關;始皇知道,賞給她羊脂玉帶,表揚她的貞節。又有歇后語二則,表示范郎的被埋和孟姜的善哭。又從老婦人口中,知道她由葫蘆中出生,這是江浙間的傳說傳到北方的。
奉天東南部的綏中縣有孟姜祠,祠前有望夫石,相傳即其墓。土人說秦始皇欲納她為妃,她觸石而死。綏中在山海關東北百余里,這個古跡當然是山海關的分支。在那地人的意想里,這方石有三種用處:一是望夫,二是盡節,三是葬身。
山海關為往來東三省必經之路,這件故事的勢力既大,想起由此分化的當不止綏中一支。又朝鮮離直隸、奉天均近,去年馬衡先生往游,購得朝鮮文《梁山伯》唱本而歸,孟姜女的故事也未必沒有流傳。這都待將來的發見呢。
4.河南
從《北轅錄》中,知道宋代雍丘的孟莊有范郎廟,并以蒙恬配享,表示她哭崩的是秦的長城。雍丘即今杞縣,在河南東部;孟莊在縣治西二十里。這個孟莊后來就成為唱本、劇本中的孟家莊。當時所以在此立廟,或者因孟姜的“孟”字和孟莊有些關系而來。如果確是如此,那么,那個地方的人一定說孟姜是生長在杞縣的了。杞縣西灘堡有孟姜女廟,明弘治五年建。這不知是否即孟莊的一個?
元代彰德人鄭廷玉作的《孟姜女》雜劇,想來總寫出些河南的故事,可惜已失傳了。現在河南流行的孟姜女唱本有一種是極有勢力的,東自開封,中經許昌,西至南陽,一律通行,不但有刻本,且有賣歌的乞丐歌唱著,民眾口中成誦的也不少。這可以說是統一河南全境的唱本。其中事實的大概,是:江寧縣富翁許員外,無子,晚得一女,因爺姓許,娘姓孟,認的干娘姓姜,故叫許孟姜。她在十六歲時,配給城南同庚的范希郎。過門后不到一個月,秦始皇點民夫修邊墻,就把他點了去。她有一天夢見丈夫,恐其苦寒,就辭別翁姑前往送衣。途中艱苦難行,為觀音所救,送至邊墻。她詢問土夫,才知道丈夫不能受苦,給他們處死,葬在邊墻里了。一時昏暈過去;閻王不收,又醒了過來。她望城痛哭,驚動了上天張玉皇,傳旨打倒邊墻,讓她領取尸首。一霎時,龍王、雷公將邊墻打倒了二三里。她滴血認尸后,正包裹欲走,忽然秦始皇來了;他見她美貌,要封她在昭陽。她要求四件事:(1)銀頂金棺成殮,(2)文武百官穿孝,(3)昏君隨后拄哀杖,(4)埋到東海岸上。他件件依了。工畢時,就拉了羅裙蒙面,跳入江心。龍王把她救回龍宮,認作干女兒。這個唱本,把杞縣一說完全丟了,反把她倆認為江寧人。我很懷疑這是江蘇北部的故事而流入河南的。這有三個證據:第一,“江寧”在清代是江蘇北部的省會;第二“東海”想是指淮海一帶的海,今江蘇徐海道也有東海縣(即海州);第三,“江心”怕也是指寧、揚一帶的江。總之,這三個地方都是江蘇所有而是河南所沒有的。江蘇的徐州和河南的歸德壤地相連,或許是從那里傳過去的。倘使果是如此,則大可借此窺見江蘇北部的這一件故事的面目了。(關于這一方面,至今沒有集到一點材料。)
江蘇南部最通行的《孟姜女唱春調》十二月的和四季的,開封的人也歌唱,“萬”字不改為“范”。借此可見河南的故事受江蘇方面的影響之大。
云南傳說范希郎是陳州人(今為淮陽縣),這也許和杞縣有些關系。廈門《御前清曲》說范杞郎是葉州人,倘不是指的葉縣,便是華州的誤寫。漢口《送衣哭夫》卷說范杞良是陜州靈寶縣人,那里離山西的曲沃和陜西的潼關都近,恐有些來歷。
以上三說,都是說孟姜的丈夫是河南人的。
5.湖南和云南
湖南的孟姜女故事似乎到明代才露臉的,但很不可輕視。臨澧境內有姜女汶,為澧水所經;它的南岸有小山,頂有姜女廟,建筑已舊。臨澧東境為澧縣,縣治東四十余里有新洲(一作東南三十里新城鎮),洲有嘉山,一名孟姜山,面臨澧水,風景秀麗。上有姜女廟,甚堂皇。廟前一峰名望夫臺,是孟姜女望范郎處。山下有石四方,各尺許,光明可照,傳為姜女鏡石,石上有很清楚的腳跡(今石已墮入水中)。臺旁有小竹,名繡竹,一名刺竹,葉子破碎得像絲縷一般。相傳孟姜女到臺上望夫,一路做著針黹,隨手把針劃葉,后來就變成了新種。孟姜女的故宅在山麓。明嘉靖十三年(1534),湖南巡撫林大輅和澧州知州汪倬增修廟宇,名貞烈祠,又有百練堂。里人李如圭作祠記,說孟姜女是秦時本州人,夫范郎往筑長城,她在山上筑臺而望;久久不歸,她不憚險遠,親往尋覓,但尋夫之后莫知所終。李如圭是到過同官,聽得那邊的故事的,于是他并合了兩處的話,說她是生在澧州而死在同官的。后人信這說的很多,澧州便真成了她的出生地了。
這件故事,依我的猜測,和舜妃是有關系的。《山海經·中山經》云:“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淵,澧沅之風,交瀟湘之淵,是在九江之間,出入必以飄風暴雨。”這是說洞庭的女神常游于江、澧、沅、湘之間,以至常有風雨,原為楚人對于洞庭多風雨的一種神話的解釋。《楚辭·九歌》中有《湘君》和《湘夫人》二篇,敘述相思望遠之情,非常的輕迅昳麗。篇中都有“捐余玦(一作袂)兮江中,遺余佩(一作褋)兮醴浦”的話,醴即澧。湘君和湘夫人當然都是湘水之神,篇中有“帝子降兮北渚”的話,或即《山海經》的“帝之二女”。自戰國末以“帝”為人王階位的稱號,又適有舜娶堯二女的傳說,于是秦博士就說湘君是堯女。適會舜有野死之說,于是《述異記》和《博物志》等書都說舜崩于蒼梧之野,堯之二女娥皇、女英追之不及,相與慟哭,以涕揮竹,竹上文為之斑斑然;其他又有相思宮、望帝臺(這種話雖初見于晉人的書,但看秦博士的話,這種傳說是早應有的)。因為有這個傳說,所以洞庭東岸有黃陵廟祀堯女。又因堯女有這樣一段哀艷的故事,和杞梁妻很相像,所以容易起人聯想,例如庾信《哀江南賦》云“城崩杞婦之哭,血染湘妃之淚”,又擬詠懷云:“啼枯湘水竹,哭壞杞梁城”,都是。臨澧和澧縣在洞庭之西,正是帝女湘君游嬉的地方,與黃陵廟遙遙相對。說不定舜妃的故事傳去之后,他們把帝子湘君忘了;孟姜女的故事傳去之后,他們又把舜妃忘了,把舜妃那一套家伙都贈與她了:所以舜妃有望帝臺而孟姜女有望夫臺,舜妃揮淚于竹而成斑文而孟姜女也把針劃葉而成繡竹。
湖南西部的乾城縣的民歌說孟姜女尋夫有“踢一腳來哭一聲,萬里城墻齊齊崩”的話。城崩由于腳踢,和云南傳說相同。
湖南的孟姜女故事在東面幾省似乎毫沒有勢力,但西面的云南省則頗受到它的影響。昆明的孟姜女故事的唱詞有三種:(1)《孟姜女尋夫》,是賣唱的瞎子們唱的;(2)《孟姜女哭夫》是小孩子們唱的。這兩種都是小曲;(3)《孟姜女全傳》,分《鴛鴦配》、《盡忠義》、《陰曹府》、《平山嶺》四卷,很像彈詞,是和著金錢板、道琴等樂器而唱的。全傳書首敘述歷代沿革,至“嘉慶皇帝登龍位”而止,自是嘉慶間人作的。內容大概說:秦朝湖廣澧州孟家莊富翁孟老者,妻王氏,生女孟姜女。孟姜年十六,父親已近八十,及欲替她招贅。一天,老者得夢,土地指示他,明天有一少年來借宿,可招為婿。果然,翌日有一自稱應考歸家的范希郎叩門借宿,老者問明來歷,知道是陳州范員外第三公子,就把他招贅了。成婚三日,忽有欽差牟合來拿逃兵,他們才知道秦王筑長城,范郎被征當兵,因他生得伶俐,秦王賜給他令箭、飛虎旗,叫他管十萬人馬。他在沙場貪了玩耍,天天打陣摸混江(當是賭名),把賜來的東西都輸去了。秦王知道大怒,貶他親自筑城。日挑土,夜挑磚,受苦不過,逃了回來,哪知竟結下了這重姻緣。這時范郎被捕,姜女送了一程,痛苦而回。他到了京師,秦王令御林軍將他四十軍棍打死,尸骸筑在長城之內,使他永世不得翻身。姜女在家等了三年,杳無信息,朝夕啼哭,哭聲驚動了森羅大王,命判官查生死簿,知道范郎是婁金狗轉世,姜女是鬼金羊轉世;范郎陽壽未絕,死后居枉死城中。他便放他出來,令他托夢與妻。他告她,他的父名范德仲;又請她前往長安收取尸骨。她醒來,就別父母向長安而去。到平山袁達關,為強盜所搶,鎖閉后堂。幸牢頭好心私放。到界牌路不能辨路,跌死塵埃,太白星君下凡救她,把她渡過洋子江,又賜她烏鴉一對領路,她跟著到長安。烏鴉站在長城上,她就對城踢腳大哭,北門城墻一齊崩倒。她滴血認骨,滴到第七尸,認到了。巡城官周易感她的孝(意義見下),帶她上朝啟奏。秦王嘉其千里尋夫的大孝,傳旨將尸領回,封她為一品貞節夫人,令澧州知州當衙建造節孝牌坊,上寫“冰壺玉潔節孝孟姜女坊”十大字。她到澧州,知州迎旨,吩咐人馬轎子送她歸家。她到家時,知道二親都已身亡,愈加悲哭。忽然想起范郎托夢的話,陳州有他的父母兄長,就派人接到澧州,合為一家。姜女壽至九十九歲。這一個傳說如果確與澧州方面的一樣(過袁達關時,敘述湖廣及澧州的錢糧和風景等甚詳,想來未必是云南人作的),那么,孟姜尋得了夫骨之后原是安安穩穩地回家的,說不定澧州還有她的墳墓呢。
云南南部的個舊縣有歌云:“你是山中一塊柴,拿來人間做骨牌……低頭吃水孟姜女。”可見云南有把她的故事畫上骨牌的;畫中作低頭吃水之狀,當是受陜西哭泉的影響。
四川和貴州方面的材料全沒有得到。(云南刻本《孟姜女全傳》雖標“西蜀榮煥堂刻本”,但據陳松年的證明,乃由榮煥堂的主人系川籍之故。)云南既能隔省而受湖南和陜西的影響,想來那兩省的傳說也是屬于這一系統的。
6.廣東和廣西
廣東海豐客家族說孟姜女是一個孝女。她的父親給人埋在長城下,她傍城大哭,城墻為她倒塌了八百里。她把父尸覓到了。后來補筑倒塌的城墻,終于隨筑隨崩,故至今長城依然留著缺處。又海豐十二月山歌也說“哭崩長城八百里”(廣西《花幡記》也這樣說)。海豐《邪歌》有“四角面巾涂里拖,中央繡出孟姜女”的話,可見這件故事有登入繡貨的。又有二謎,把孟姜女做謎面。海豐東面的潮州,歌曲中有《送寒衣》,見《百代公司留聲片目錄》。
以上諸項,別的都很平常,惟獨說孟姜女為孝女是一件可驚詫的事實。這個疑竇直到見了廣西的唱本時方才明白。廣西刻本《歌餞臨風》中列孟姜女為“二十四孝”之一,但只說她尋丈夫的骸骨;又《花幡記》也以“目蓮救母”、“孟宗哭竹”等起,而以她的送寒衣為行孝之一。讀了這些,才知道那邊的人民不但稱子女善事父母為孝,即妻妾的善事夫君也是一例的稱為孝的。后得云南的《孟姜女全傳》,說城官和秦王都為她的孝心所感動,始知道西南各省關于這一義是很普遍的。孟姜的變為孝女而尋父尸,當然由此轉訛。
福佬族對于這件故事的傳說,是:秦始皇有一寶鞭,給他一打,天下的石都歸到長城下。孟姜女的丈夫被點,身弱不能做工。不久死去,給人埋在城下。孟姜女尋到長城,知其已死,大哭不已,感動了天地,上帝命五雷下降,把城墻裂開,由她取了骸骨。
廣東三點會祭陳玉蘭姑嫂時,須讀一篇很長的哀歌,里面也有孟姜女尋夫的故事。
廣西象縣的傳說,是:范四郎為秦始皇點去造長城,吃不慣苦,私下逃走。六月六日那一天,風俗上不論男女,為要祓除炎熱晦氣,都要到蓮塘洗澡。孟姜女在家中蓮塘舉行祓除,剛剛解開羅裙,忽見對面塘邊有一男子伸首私窺。她因私處已給他瞧見,除死以外只有嫁給他的一法,就嫁與了。誰知結婚未滿三朝,給官差偵知,把他拿去,舂在城墻內。她到長城,尋了七天七夜,橫尸太多。尋不到,感動了太白金星,趁她昏死的時候,把她的靈魂引到丈夫被舂的地方,并教說她滴血之法。她醒來時,照了他的話,還是尋不到。她氣急大哭,哀聲震動了天地,城就崩倒了。她尋得了骸骨,負歸埋葬。在這一則故事里,還保存得《同賢記》所寫的形式。
象縣的《孟姜女十二月歌》,意境與江蘇唱春調所敘相同,完全是閨怨之辭,不說到尋夫的事實。其中稱夫為范士郎。
桂林文茂堂刻本《孟姜女花幡記》有較完備的敘述。它說,東京秦王抽民丁筑長城,華州范杞郎只十五歲,也被抽去。他不堪其苦,夜行日藏地逃入務州(亦作武州)。務州富家女孟姜女正在思嫁,她到泗水燒香,許下三愿:凡見她在楊柳樹下脫衣裳的,見她在百花樓上巧梳妝的,見她針黹穿線繡鴛鴦的,就愿意嫁給他。六月中,她在園中池塘洗浴,把衣衫掛在楊柳樹上,輕輕下水,忽見樹上有人,忙穿了衣問他,知道他是范郎。她便叫他下水,和她成雙。他不肯,她加以恫嚇:說,“如若不然,便要報官捉你這個長安逃出的民丁了!”范郎驚怕,只得在楊柳樹下依了她的請求。她帶他見父母,說明情由,交拜成親。那時夫婦諧和,如魚得水。一天蒙恬點工,少了范郎一人。追到武州褚光縣,知道他躲在孟家莊已歷兩個月了。他捉去后,就被蒙恬腰斬,筑在長城里。他的靈魂變了鳳凰,銜書與孟姜,囑她早嫁。她不聽,做了寒衣親自送去。一路經過泗州堂、蟒蛇村、餓虎村、雪雨村、山林、桂香村,到泗州,遭逢諸般苦辱。泗州沒有船渡,龍王差夜叉把她渡過了。到長城后,不見范郎,在城邊哭了七天七夜,哭倒了長安的長城八百里。感動了太白星,指示她覓尸的法子。覓到后解下衣衫包了,把三尺白羅當作花幡,引了亡魂走出長安。蒙恬奏知始皇,捉孟姜上殿。始皇見她貌美,要冊立她為皇后。她要求三件事:(1)斬蒙恬伸夫冤,(2)喚僧道做齋誦經,(3)御駕親祭范郎,送他歸天。始皇一一依了。她捧了香爐,在江邊祝告范郎:“有靈有威神靈現,鬼靈無感嫁君王!”說話未了,范郎顯靈立在黑云頭,一朵黃云托起了孟姜女,升天去了。蒙恬鬼魂呼冤,她說:“我們都是星宿,是五行的相剋呢!”這一篇故事極可注意:第一,她在楊柳樹下逼范郎成親,和《文選集注》所引同;第二,她包了尸骨,用花幡引亡魂出長安,與貫休詩“疲魂饑魄相逐歸”語意同。恐怕廣西的傳說還保存得唐代的這件故事的大概。那時的孟姜女是一個活潑潑的女子,并不曾受過詩禮的化育;那時尋尸的結果是要歸葬,并沒有要挾秦始皇去辦國葬呵。這個唱本里又有幾處應當注意的:一是崩的長城在長安,二是泗州和武州(或務州之訛)的地名。書中說及泗州六次,務州二次,武州一次。而且孟姜女一出門已到了泗州堂,經了許多山村快到長城時又是泗州,可見作者眼底的天下是很小的。泗州在安徽的東北,錯入江蘇的西北部。武州,歷史上共有六個,其中一個是下邳(見《隋書·地理志》),離泗州極近,不知是否即此。如果是此,那么,這和河南最通行的一個唱本怕有些關系了。務州,當是武州之訛。如果武州反是務州之訛,那么,浙江金華縣是隋置的婺州,或許是“婺”字傳誤的。又按,務州之說在南部諸省中甚有力,不但孟姜女的故事如此,廣東海豐的梁山伯與祝英臺的《節義全歌》也說:“務州梁家一子兒。”
7.福建
南宋時,莆田人鄭樵在《通志》中說稗官演杞梁之妻的故事成萬千言,邵武士人所作的《孟子疏》又以“孟姜”二字入疏,想見當時福建方面這個傳說的有力。
福州平講曲有《姜姬英女運骸》一本,言華周死于莒,他的妻姜姬英借足了金銀親往贖尸,挈婢同行,途中歷盡艱苦,至九龍山,為強盜所追,華周鬼魂救之得脫。這是杞梁妻故事的分化。
近年福州儒家班中有《孟姜女》一本,中分《長亭別》、《遇盜》、《過關歌》等闋。過關歌有舊唱和新唱兩種:舊唱即是浙江的《孟姜女四季歌》;新唱也是閨怨體。《遇盜》中有“恨惡仆起謀心將婢來害,可憐奴孤身失落山林”之句,和浙江、江蘇的故事相同。
廈門調有《捉杞郎》,見《百代公司唱片目》。廈門的《御前清曲》是采元明雜劇散套譯為土語的,因康熙中曾一度進御故名。 曲中關于這件故事的有五闋,一為《路嘆》,二為《到長城》,三為《見蒙恬將軍》,四、五為《哭夫》;中說范杞郎是葉州門道村的秀才,早喪父母。廈門又有通行的唱本兩種:一即桂林《花幡記》;一是《孟姜女哭倒萬里長城歌》,廈門人敕桃仙用土語編的。歌中說,武州孟家莊的姜女在家思嫁,在城隍廟燒香許愿。六月到園中洗浴,遇見杞郎,成了婚配(情節與《花幡記》同)。蒙恬點軍,不見杞郎;屈指一算,知道他逃在孟家,便派兵捉獲,押到長城斬了,葬在城內。他的靈魂變了鶯哥,到姜女處報說他死了。她做了衣送去,經過了泗州堂、百花卷、西山當、大東山、惡蛇村、猛虎埔、麒麟墪、太行山、樹林堂,洋子江、三條路,碰到了許多危險;由神靈保護,始得過去。太白金星化做白鶴,把她引到了長城。她問番官,知道杞郎已死,大哭,哭倒了長城數百里。杞郎神魂靈應,三十六骨化為一堆。她滴血覓得后,用衫裙包骨,脫烏巾做幡,燒化紙錢,引魂遠去。蒙恬把她捉到宮中,秦王要娶她做后;她要求了建廟宇、殺蒙恬、親身下愿幾件事情,他都依了。三個月后杞良廟宇造好,姜女入廟行香,蒙恬破腹斬首以祭。杞郎神魂化做祥云,她就逃入。秦王見其白日上天,罵為妖精。她在云頭回罵三聲,罵得他兩腳浮浮,落在東海里做了一頭春牛,年年春天給人看,留下了萬古的惡名。這篇故事是大體根據于《花幡記》的。
8.浙江
平湖縣治東二十九里有苦竹山,又名搗衣山,離乍浦鎮二里,高丈余,廣數畝。山下有“孟姜搗衣石”,舊名“一片石”。乍浦八景,其六曰“孟姜搗石”。乍浦又有孟姜故居。這一說只見于《平湖縣志》,或者是早已忘卻的傳說了。《花幡記》說姜女住在務州。務州若是婺州之誤,那么金華或許也有孟姜故居。
紹興一帶是孟姜女故事極盛行的地方。“目連戲”中有《孟姜女》戲,戲中的故事大概是:有兩個賊到一個員外的家里偷南瓜,回來剖開,里邊乃是一個人。他們怕了,送回去。員外把這孩子養大,名為萬喜良。后來秦始皇造萬里長城,要有一萬人筑在城里,惟有萬喜良一人可以抵當萬人,便下令捉拿。孟姜女也不是人生的,是在葫蘆里生的。又紹興中秋祀月必供南瓜,相傳古時有月華墮入瓜內,剖開看時成一女子,即孟姜。這些傳說有兩點是該注意的:其一,萬喜良和孟姜的本體就是神仙,不像他處的傳說必須死后成神或神人投胎;其二,是把這件故事落在厭勝的模型里,不像別的地方說范郎因私逃被殺或體弱病死而筑在長城內的。厭勝的傳說,江浙一帶都很流行。就紹興說,明知府湯紹恩在三江筑應宿閘不成,夢神告須用木龍血膠合;正躊躇間,忽見一學童的書包上署名莫龍,頓悟神語,執置之石下,閘基乃固,后在閘旁立莫龍廟祀他。近年造滬杭甬鐵路到曹娥江,預備筑鐵橋,適教育廳調查學齡兒童,一時謠言蜂起,說凡是調查到的兒童都要填塞在橋底的。因為有了這種背景,所以這件故事也就跟著變了。
紹興流行的《孟姜女四季歌》,即是福州的《過關歌》舊唱;不知道這是哪里作了流到那里的。至《十二月花名歌》,則是江蘇的歌而流入浙江的,因為唱春調是江蘇的調子。這歌幾乎在浙江全境內通行。
浙江的《孟姜女》唱本似乎都是江蘇過去的,惟寧波老鳳英齋刻的《孟姜女五更調》是用寧波話做的。
紹興道士作法事,內有“翻九樓”一項,高搭了桌子翻弄花樣,花樣中的一種喚做“孟姜女紡花”。平湖“羊皮戲”(剪羊皮作的影戲)中亦有孟姜女送衣事。又男巫祭神和石匠工作時所唱辭也都有此。摸數算命和鳥銜牌算命中也都有舊孟姜女的牌。又骨牌游戲中有一種排列猜枚的方式,喚做“孟姜女尋夫”。
上海印的唱本和演的戲劇,有幾種說范紀良是余杭人。余杭離平湖不遠,或許是搗衣山的故事所演化的。今將《戲考》中萬里尋夫和彈詞本《孟姜女》合敘于下:秦朝的兵部尚書余杭人范啟忠與趙高不睦,死后其妻蔡氏繼逝,單傳一子紀良,在家讀書。始皇要造萬里長城,趙高借此報仇,說長城工程浩大,須傷百姓萬人;范紀良是一個奇異之人,若得他祭禳,可抵萬人之用。始皇準奏,令蒙恬前往捉拿。吏部尚書李洪和范啟忠交好,派人急速送信。紀良逃到松江,進孟隆德花園歇息。隆德亦曾官上大夫,因始皇無道,告老還家。他只有一女名孟姜,因曾夢見觀音,對她說必須見她肌膚的人才可嫁,故父母和她議婚她都不愿。這一天,她在園中撲蝶,用力過猛,扇落池內。她正挽起衣袖,探水取扇,紀良怕她跌下,不覺喊聲小心。她見了他,詢問來歷,他直說了。她因臂膊已給他瞧見,便稟明父母嫁他。不意仆人呼喚儐相喜娘,消息漏出,給蒙恬捕去,始皇令在長城下斬了。孟姜備了寒衣,親自送去,由仆人孟興、婢女春蘭伴送。途中孟興起了不良之心,將春蘭推落湖中,逼孟姜和他成親。她假說要取山腰紅花為媒,把他也推落澗中去了。她獨行到了順天,關官疑她是流娼,要她唱曲,她就唱了一首《四季歌》(即福州《過關歌·舊唱》)。她到長城,知道丈夫已死,大哭,哭崩了城墻的一角。蒙恬見了她,送至朝中。始皇欲封她為妃。她要求三事:(1)將范紀良尸首禮葬,(2)滿朝文武掛孝,(3)禮畢到望萍橋望鄉。始皇一一依了。禮畢,她回轉行臺,修書與母訣別,就到橋上跳水而死。孟隆德接到這信,由別房過繼螟蛉;范家也立了嗣。在這個故事里,多出了范郎父親的和趙高結怨,觀音的托夢給孟姜女,孟興的殺婢欺主,關官的勒迫唱曲等等,和江蘇的故事同了一半。
9.江蘇
江蘇南部的孟姜女故事是最后起而現在最占勢力的。凡是這一方面的故事,都說孟姜女是華亭縣人,萬喜良是蘇州元和縣人。因為江蘇的文化發達,上海書肆操著全國書籍的發行權,所以上海石印的孟姜女唱本直銷到浙江、福建、湖北、山東、河南、山西諸省,無形中改變了全國民眾對于這件故事的記憶。現在北京的秦腔女演員演孟姜女劇,也說孟姜的丈夫姓萬而是元和縣人了,她過關時也唱花名歌詞了;湖北熊佛西在美國寄回來的《長城之神》的劇本也以萬喜良為名了,孟姜女的嫁他也以“撲蝶落扇,臂為他見”為原因了。
江蘇南部民間最流行的是唱春調的《孟姜女十二月花名》,或是由十二月花名節縮而成的《四季花名》。這種歌也傳到浙江、湖北、河南等處,浙西尤通行。歌中全是閨怨之詞,借了孟姜女的名字而寫出思婦的悲哀,和這件故事的本身并沒有什么關系。例如“桑籃掛拉桑樹上,勒把眼淚勒把桑”,不即是唐人詩中的“提籠忘采葉,昨夜夢漁陽”嗎?“滿滿斟杯奴不喝,無夫飲酒不成雙”,也不即是詩經中的“豈無膏沐,誰適為容”嗎?但新編的《孟姜女特別花名》(上海久益齋石印本)和《最新孟姜女十二月花名》(南京刻本)都是有本事的了。又蘇州恒志書社刻本《孟姜女五更調》說“聽唱好新聞,新聞有名聲”,又把這件故事認作新聞了。
河南唱本說范和孟都是江寧人,不知道在江寧本地有這個傳說沒有?普通都說孟姜為華亭人,當是由華州演變來的。孟姜生于南瓜中的傳說,民眾間亦承認,但不及紹興的普遍。又蘇州有“裙帶魚(狹長的海魚)為孟姜女的腳帶所變成”的傳說。
有一個最通行的唱本名《孟姜女萬里尋夫》,不知道印過了幾千萬冊了,幾乎每個書攤上都找得到,各省也都傳去了。這唱本上說,秦始皇造長城,沒有神仙不能造成,傷百姓太多;天上神仙知道了,化了凡人送信,說蘇州萬喜良可抵一萬人。始皇聽得大悅,立了皇榜捉他。榜文掛到蘇州,萬員外打發兒子逃生。他逃到松江,匿在孟家花園的樹下。這天孟姜到園游玩,一陣狂風,把她的扇子吹入池中;喚婢不來,她就脫去了衣服下池撈取。忽見樹下有人,問知其故,她便說:“我是立過海誓山盟愿的,見我白肉的是我的夫君;現在我就嫁給你。”同到父母處,說了。正在掛燈結彩,給外面知道,把孟家圍住。喜良捆綁上船,到長城時已患病;筑城三天就死了。孟姜準備寒衣,叫孟興送去。孟興知道喜良已死,到蘇州嫖賭完了。孟姜夢見喜良,得悉實情,決心自送寒衣。過了終七,辭別父母而行。她經蘇州后,到滸墅關,關官逼她唱曲,她就唱了《十二月花名》。一路走去,經過望亭、無錫、高橋、六社、橫林、戚墅、丁堰、常州。她到清涼寺中叩禱,觀音命韋馱和城隍保護,土地引路,限于七日七夜內到長城。從此經丹陽、鎮江、黃河,到長城。她向城大哭;喜良陰魂顯圣,城倒露出尸骨,她滴血認了。韃子報了上去,把她解至金殿。始皇見她貌美,要封為正宮。她要求三事:(1)制長橋一座,十里長,十里闊,(2)十里方山造墳墩,(3)萬歲身穿麻衣到墳前祭奠。他件件都依了。工竣后,排駕起行,過了長城,上長橋,過了長橋到墳前。祭畢,始皇要她同回宮庭,她罵了他一頓,投入長橋下死了。皇后知道,封他們夫婦為大王和天仙,又罵始皇無道。他大怒,綁皇后到法場。太后知道,赦回皇后,封贈喜良們。這個故事除了末段的滑稽趣味以外,可注意的是它所用的地名。它記蘇州到常州的驛站很清楚(即今滬寧路所過的幾個站),但常州以西就只知道丹陽、鎮江兩個大城,過了鎮江就只道是黃河與長城了。在這樣寒傖的地理知識上,可以見出作者確是一個蘇州的民眾文學家。
還有一本《孟姜仙女寶卷》,也是很通行的。現在所知道的它的流傳的地方,已有浙江、廣東、廣西諸省了。卷中說,冬至節,諸仙叩賀玉帝退班后,各自游行三界。仙姬宮管蠶桑的七姑星,斗雞宮管禾苗的芒童仙官,游到南天門前,望見下界殺氣沖天。芒童仙知道秦皇要造萬里長城,立愿去救萬民災禍。七姑仙勸住他,不聽。她心中不安,要救仙弟的難,也下凡了。芒童仙投到蘇州萬家,名喜良,父萬天心,母鄭氏。七姑仙到華亭,不愿受胎產的血污狼藉,見孟家莊冬瓜甚大,就遁入瓜中。這一顆冬瓜,是孟家仆人孟興所種,但瓜藤牽到隔鄰姜家而生。孟家主人孟隆德是一個財主,沒有子女。姜家只有一個年近八十的老婆婆,孤苦非凡。這天孟興去采瓜,姜婆因生在她的地方,和他爭奪。地保判斷,兩家對分。孟興正要切下時,仙女在瓜中著急大叫。他們大膽問明,在邊上剖開,只見里面端坐著一個女孩。孟興把女孩抱去;姜婆搶不到手,奔到縣署聲冤。縣主斷此女為兩家公有,取名孟姜女;姜婆和孟公合為一家。兩家都滿意而退。不久,姜婆死了。孟姜長成,父母要替她招贅;她說愿意修行侍親。其實,她很明白,她此來是為接應仙弟的,不過借此推托而已。一天,玉帝登壇,查悉他們私自下凡之事,大怒,命太白金星降下童謠。始皇聽得童謠中有“姑蘇有個萬喜良,一人能抵萬民亡”的話,就出皇榜捉拿。喜良逃到松江,見座花園,挨進暫停。其時孟姜念佛課畢,到花園散心,忽然一陣狂風,把她吹跌蓮池之內。她連叫救命,驚動喜良,跑出挽她起來。孟公出來,問了他的來歷,孟姜心中明白,是為了結這一段塵緣來的。孟公向他說親,即行喜禮。不料給欽差知道,在合巹時捕去了。他到了長城,城官因其代萬民而死,侍奉十分殷勤。李斯奏請郊天祭地,賜萬喜良王爵,封為長城萬里侯萬王尊神。始皇從之,親往致祭(祭文上寫“正統十年”)。他一路受盡驚嚇,已病半月,此時魂不附體,如木偶一般。太監武士等替他換了衣冠蟒袍,扛在長城地坑中,四面泥土掩定。他一靈回家,托夢給父母,說封了萬里侯,死也甘心了。他又到孟姜處去,見她正在哭著,說:“當年勸你不要下凡,你不聽我,現在害得儂同來受苦!”他托夢與她,囑其親到長城,請始皇敕建萬王神廟。她辭別父母,哭泣上路。到了潼關,大哭一聲,城頭坍了;原來喜良顯靈,把他的尸骨露了出來。潼關總兵把她解到金殿;始皇見其美,要她嫁與。她要求三事:(1)造丘墳,(2)造萬王廟,(3)御駕親祭。他一一依了。一個月后完工,始皇親祭,焚帛燒錠,火光熊熊。她漸漸近火,始皇正喚她留心,她已跳到火里,化作一陣青煙,上天去了。始皇叫苦連天,命人尋看尸骨,但毫無蹤影。他疑心孟姜是仙女,又在萬王廟旁造起仙女宮來。孟隆德與萬天心本是好友,此時萬家老夫婦把住宅舍與常州清涼寺,遣散僮仆,住在孟家。四老一同念佛修道,南海大士前往點度。孟姜上天,和喜良相見,攜手同歸,拜見四位父母。大士降臨,帶領他們同見玉帝。家僮使女從長城歸來,只見四老盤足而坐,音樂喧天,冉冉脫凡上天去了。大士向玉帝說情,赦芒童和七姑無罪,復原職;四老也派了天官職事。這一篇故事,婆子氣重極了,只因“宣卷”的事本是在婆子社會中流行的。它說萬喜良本是為救萬民來的,孟姜女本是為救仙弟來,而又未經投胎,不昧本性,一切的痛苦都是她預料到的。太白星的降童謠是為完成喜良們的志愿的,她跌到池內是給風吹下的(無撲蝶的游戲,也沒有裸浴的輕蕩),喜良葬在長城內是穿了蟒袍封為“萬里侯萬王”的,萬、孟兩家父母都是由大士超度到天宮的,這是何等的慈祥,何等的有禮儀,何等的美滿呵!
還有兩種章回小說,是脫胎于上面說的唱本、寶卷、戲本的,都是上海石印本:一喚做《孟姜女萬里尋夫全傳》,凡十六回;一喚做《哀情小說孟姜女》(又名《萬里尋夫貞節傳》),凡十二回。這二種也都流傳到直隸、河南、湖北諸省。
《萬里尋夫全傳》中說,孟姜女是孟隆德晚年所生,長益美慧。她從一繡花娘學繡,這人是一個節義婦人,教她讀書,數年中學成了滿腹經史。萬喜良在蘇州,以學問著名。其時始皇要造長城,有一散仙恐其傷百姓過多,知道喜良是仙人轉世,該受此劫,就往見始皇,說萬喜良可抵代一萬個夫役的死。始皇就行文到楚國,令楚王捉拿,楚畏秦強,只得到蘇州張貼榜文。萬員外囑兒子易服逃生,縣尹往查,說是喜良游學齊、魯去了。秦使回國,始皇大怒,傳旨無論何國一體嚴拿。這時孟姜十六歲了,父母正要同她招婿,她得了一夢,夢見花園中蓮開并蒂,鴛鴦交頸;正在賞玩時,卻起了一個霹靂,風雹齊下,把蓮花打碎,鴛鴦打死了。她醒來,到父母處說起此事;他們也說得到了同樣的夢。這天,孟姜繡倦,進花園納涼,忽見一雙飛舞的蝴蝶,上前撲著。不料用力過猛,跌入池內;兩腿沾泥。因在夜間,就脫衣洗澡,全身白肉為萬喜良所見。她抬頭見他,羞得無地自容,穿衣喚他,問明情由,便要嫁與。喜良不肯,她拉他到父母處,以死求婚,他只得應允了。消息泄漏,欽差趁結婚時前往搜查,終于在柴房內搜出。喜良到長城做工三天,就死了。督工官命人把他埋在城內,不到數天城工已完,以前坍塌的地方也都修好。始皇歡喜,封他為督理長城之職,派王貫代主祭他。孟家派孟興前去探視,他到時正值御祭,回來不敢聲張,只說姑爺臥病。他們又派他把寒衣和銀兩送去。他到蘇州眠花宿柳,一年后用光了才回去,說姑爺死了。這夜孟姜夢見喜良,具悉孟興誆騙之事。明天要捉他時,他早已逃走了。她立志前往尋骨,過了七七,和仆孟和、婢小秀同行。喜良托夢時,曾給她一雙黑鞋。醒來時就變了一對小鴉,她喂養著。起行之日,不知路徑,在靈前禱祝,只見那對小鴉朝著她亂叫。她們起身后,就由它們領路。先到蘇州,拜見了翁姑。有一天,忽地出來一個打棍人,把孟和打死,把小秀丟在山腰,原來這正是孟興。他逼她成親,她心生一計,把手巾包了石子,失手落在澗中,說包內有黃金二十兩。他貪財心切,順崖下取,給孟姜投石打死了。她孤身半夜走到辛店,聽得一家有機聲書聲,請求借宿。這讀書的小孩名韓信,剛七歲,已立了滅秦的大志了。她到木德川,行李給賊人搶光。到曹家店,幸遇店主相助,得了些盤纏。到滸墅關,關官不放;她唱了《十二月花名》,他也落淚了。出關后,遇見一個挈著小孩的老婦,給她一封棗子,陪她在望亭睡眠。她半夜醒時,面前睡著大小二虎,她驚駭暈去。明天醒時,只見留著一個簡帖,上寫:“滸墅關土地奉了菩薩法旨令本關山神母子前來搭救,所食棗名火棗,是仙家的妙品,食過十二枚便可一年不饑不渴。”自此以后,她不吃東西,行路也有精神。她在路上日誦經卷,黑夜也不停宿,只管往前走。有一天,她走過一條有妖怪的山路,給她天宮中的姐妹麻姑和許飛瓊救了,從云中送到無錫。孟姜由此過高橋、六社、橫林、戚墅、丁堰到常州。常州南門有個清涼寺,她叩門求宿,招待她的兩個女冠原來是華周、杞梁之妻。她們自哭夫之后,雖蒙齊君撫恤,終是窮無所依。二人往山中挖菜煮食,忽然挖出一個何首烏,吃后白發變黑,皺紋平舒,不飲不渴,年紀不過二十外,眾人都稱她們為仙人。活到一百余歲,親丁俱無,又加樂毅伐齊國內大亂,恐為強暴所污,到清涼寺出家。自從到此以來,已經了一百余年了,這天,孟姜女進殿哭拜菩薩,夢見菩薩命韋馱和各府州縣城隍土地在七日七夜之內送她到長城;又令滸墅關山神將劫賊押到長城,將贓物跪獻與她。華周、杞梁之妻聽得了菩薩的命令,十分欽敬,說她這樣貞烈,自愧不如。她到丹陽,見慈航寺香火極盛,進去參拜,忽然霹靂一聲,把能言的活菩薩打死,現出白毛老猿的本相,原來它受不起她的一拜,送行的韋馱把它打死呢。在這里,她又遇見了高漸離之妻。從此到金山,因無錢渡江,到大王廟禱祝,大王把她在蒲團上送過去了。她到黃河,又無法渡過,憤激投下,韋馱把她送過去了。第七天上,果然到得長城。她依了神示,找到了六角亭,拍著城墻大哭,把頭碰去,許多神靈著了急,趕緊推倒一段城墻。她昏暈醒來,見死了的劫賊跪在旁邊,將衣包跪獻。她把包打開,把骨殖一段段地拾取,放在衣服里,缺少一雙鞋子,兩雙小鴉落下來,就是鞋了。這時守城官奏知朝廷,始皇派趙高提捉。孟姜見了趙高,破口大罵。趙怒,命將喜良骨燒化成灰。兵卒去時,見有兩虎守著,不敢走近。趙高帶孟姜見始皇,不易孝服;始皇愛其美,命王貫替他說親。孟姜要求三件事:(1)造十里長橋,(2)造十里方闊的墳塋,(3)皇帝和大臣往祭。始皇一一依了。這座橋跨過了鴨綠江,好似飛虹亙天。祭后,始皇要孟姜同歸。她一直跑到長橋,大罵始皇,高叫丈夫,跳下去了。始皇叫人打撈,不知去向,原來她的尸緊貼在江岸呢。始皇回京后,她又自己漂上岸來。守城官把她盛殮,暗暗地埋在喜良墳內。皇后罵了昏王,險些遭斬,給太后救下。萬員外聽得孟姜死耗,立主招魂,又為他過繼一子,到松江搬取隆德夫婦同居,弄孫自娛。這本小說大約是一個略略通文的人做的,所以知道那時的蘇州屬于楚國,又知道有高漸離、韓信諸人。最奇怪的,他會使孟姜女和杞梁妻會面,并使杞梁妻自愧不如。
哀情小說《孟姜女》里,用的新名詞很多,分明是這十幾年中的作品。起首與寶卷一樣,敘述孟姜的誕生的神話。下說萬紀良的父萬啟忠與趙高不睦,辭職退隱。太白星降下童謠。趙高公報私仇;李斯諫阻無效。皇榜掛到蘇州,紀良由家人萬祥陪伴逃出。中途,萬祥給土匪殺害了,包袱、銀兩悉被搶去。紀良到孟家花園,與孟姜相遇。正在合巹時,即被蒙恬捕去。解到長城,封侯受祭,埋于城內。他的魂到孟姜處,聽她正哭述天宮諫阻下凡的事,他恐和她見面后她要尋死,不如讓她到長城去吃一番辛苦,造一座廟宇的好,就不托夢與她,飛向外面去了。孟姜親送寒衣,途中婢為仆害,仆又受孟姜的誑而落澗,她一人獨行,作歌自嘆(閩、浙通行的《四季歌》)。過把城關(即長城總關),關官疑她是歌妓,要她唱曲,她就唱了《十二月花名》。她一路哭泣,到了潼關,還覓不到,披散了頭發撞去;萬杞良陰魂把城一推,城就開了。蒙恬送孟姜上殿,始皇要娶她。她要求三事:(1)殮杞良,埋長城下,(2)萬歲親自祭奠,文武掛孝,(3)丘墳前造一座萬里長城侯萬王神廟。始皇都依了。祭畢,她和他攜手至望萍橋上,縱身向河中跳下,即化為仙體,和紀良同駕云頭到松江會見四老告別,上天宮歸位。尸首撈不著,李斯請建仙女廟。這是全把寶卷作底而用他種有力的傳說(如萬父和趙高結怨,孟姜女途中唱歌,跳水而死)把它修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