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蛋·練功
中外美術史上有些事情,可以說常常相映成趣。
中國唐代的吳道子有“畫圣”之稱。他十二歲開始學畫,五十多年沒有間斷過藝術生活。他畫的人物,前人形容它有“八面玲瓏的妙處”。傳說他初學畫時畫過許多雞蛋。因此以后畫起圓圈來,信筆一揮,就像用圓規畫成一樣,“令人看見驚栗”。
歐洲文藝復興時代的著名畫家達·芬奇,畫過《蒙娜麗莎》、《最后的晚餐》和許許多多其他著名的畫。據說他小時候學畫也是從畫雞蛋、畫蘋果開始的。他的老師起初總是要他畫這類東西。達·芬奇不耐煩的時候,老師就這樣告訴他道:“別以為畫蛋很簡單,很容易,要是這樣想就錯了,在一千只蛋當中從來沒有兩只形狀是完全相同的。即使同是一只蛋,只要變換一個角度看它,形狀便立即不同了。例如把頭抬高一點,或者把眼睛看低一點,這個蛋的橢圓形輪廓也大有差異。所以,如果要在畫紙上準確地把它表現出來,非要下一番苦功不可。多畫蛋,那就是訓練眼睛去觀察形象,訓練手隨心所欲地表現事物,等到手眼一致,那么對任何形象就都能應付自如,這個基礎工作必須首先做好。”
達·芬奇聽從老師的話,一步步努力,終于成為卓越的畫家。
中西畫史上都有這么一樁軼事。這說明“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這道理,原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
基礎的功夫很重要,好像積木游戲,底下不端正,搭起來的東西就容易傾倒,就是不傾倒,也很容易歪歪斜斜。有些不是科班出身的演員,成為著名演員之后,仍然必須大練基本功,道理也正在這兒。
必須打好基礎,才能夠建造房子,這道理是很淺顯的。但是好高騖遠、貪抄捷徑的心理,卻常常妨礙人們去認識這最普通的道理。
不但在開始學習的時候,應該從最基本的事情入手,就是到了獲得卓越技能之后,也仍然必須不斷“練功”,這道理比上面的道理,也許就要稍深一層了。
某些有經驗的作家談到他們鍛煉文筆的情況時常常說:“我們每天都得寫些東西,這樣筆才不至于荒疏。每天一定要寫兩小時,沒有材料寫的時候,就寫讀書筆記,寫書信,甚至描寫窗外風景,這些東西不一定要拿去發表。經常這么動筆,真正寫作起來才可以揮灑自如。”我想這些話是很有道理的。雖然不一定要天天寫,但是經常“練功”是有必要的。比較成熟的藝術家如果不是經常“練功”,欣賞的水平一天天高了,而表現的技術卻沒有相應提高,時長日久,就很容易形成“眼高手低”。程度不嚴重的“眼高手低”還不怎樣礙事(也許眼力比手力高些是在人們中間普遍存在的狀態),程度一嚴重了,就只好擱筆了。“眼高手低”常常是使許多原來的名手漸漸無聲無息的重要原因之一。
為了避免這種狀況,“練功”就很重要。齊白石、徐悲鴻都留下了許多類似速寫素描的小畫,數量之多頗為驚人。這就是他們經常“練功”的物證。梅蘭芳、蓋叫天等卓越的表演藝術家,到了五六十、六七十之年還是經常吊嗓子、練身段、溫習腰腿功夫。他們所以成為“永葆其美妙青春”的優秀藝術家,這應該說是原因之一。
不但戲劇家、畫家要“練功”,作家也應該“練功”。“曲不離口,拳不離手”,這俗諺正好說明了練功的重要。
看來是普普通通的練功,它已經超越過“畫雞蛋”的初級階段,具有維持和發展練功者的藝術高水平的意義了。即使是世界的舉重冠軍、乒乓球冠軍,也是非經常練習舉重和打乒乓球不可的。
畫蛋、練功這樣的事情,應該包含在藝術工作者整整的一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