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政府規制與對外直接投資的關聯理論機制

第一節 對外直接投資規制的理論淵源

一、對外直接投資規制的理論依據

西方古典經濟學派,提倡經濟契約行為選擇的自由決定,是市場經濟資源有效配置的基礎,政府的干預是無關緊要的。而源于制度經濟學演化范式的規制理論認為,政府規制是為了抑制市場不完全和外部不經濟成本的缺陷,并以維護公共利益為目標,無規制的產業市場是低效或無效的。

按照凱恩斯主義的主張,規制就是指,通過一些政府可運用的財政杠桿或金融工具等政策措施對宏觀經濟活動進行調節。在凱恩斯主義(Keynes, 1936)流動陷阱情形下,政府宏觀性干預規制具有顯著的刺激性效應(圖2-1)。

圖2-1 凱恩斯主義流動陷阱下政府規制的刺激性效應

新古典理論雖然推崇國際投資應采取自由政策,對跨國投資自由化伴生的不理想后果則強調可采取針對問題本身的政策加以處理(Bhagwati, 1971)。在某種基本層次上,規制形式是指,生產與社會需求相適應的某種動態過程,這種社會需求是與某種特定的社會關系構型、組織和結構的形式相聯系的一些經濟調整的結合形成的(Boyer, 1979,1986a)。斯蒂芬·布雷耶爾和保羅·W.麥卡沃伊(Stephen Breyer and Paul W.MacAvoy, 1987)提出,規制(管制)是指,政府為防止企業決策不充分考慮“公共利益”,從而采取控制企業價格、銷售和生產決策的各種行動。實踐證明,作為政府干預經濟的直接規制范式,對各國對外直接投資持續增長確實發揮了重要作用。對外直接投資規制是政府或社會為實現某些社會經濟國際化目標,而對市場經濟中(包括海外經濟)的經濟主體做出的各種直接的和間接的具有法律約束力的限制、規范,以及由此引發的政府或社會為督促對外直接投資經營主體的對外投資活動符合這些限制、規范而采取的行動和措施。

簡要地說,對外直接投資規制是指,政府或社會對于對外直接投資經濟主體及其行為的規制。其目的在于,維持或保護正當的對外直接投資行為秩序,限制壟斷性跨國市場勢力,減小對外投資跨國性經濟剩余的損失,預防對外直接投資的政策風險與經濟風險,提高對外直接投資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的效率。

二、經典規制理論

政府規制理論的基本出發點是糾正市場失靈的缺陷與維護社會公眾利益。西方的芝加哥學派代表喬治·J.斯蒂格勒(George J.Stigler)從20世紀60年代初期開始,就對一些公共規制政策內涵進行探索,并運用經濟學的方法研究了規制的運行機制以及不同規制策略的差異性效果。此后,薩姆·佩爾茲曼(Sam Peltzman)、貝克爾(Becker)、讓·雅克·拉豐(Jean Jacques Laffont)等一大批公共經濟學、產業組織理論等相關領域的學者豐富和拓展了斯蒂格勒的思想。

但回到現實中的經濟問題,在政府科層制管理模式下,政府規制效果往往缺乏效率,經濟運行處于帕累托次優狀態。西方的經典規制理論則試圖對此經濟現象的產生提出有力的解釋。例如,以詹姆斯·布坎南(James Buchanan)、戈登·塔洛克(Gordon Tullock)為主的公共選擇學派的學者們從社會福利損失的角度,提出了“尋租”理論,進一步豐富了規制理論。

(一)斯蒂格勒規制理論

斯蒂格勒做出了兩點主要假設:第一,政治過程是一個理性的決策過程;第二,規制政策是一個能夠滿足社會成員愿望的合適工具。無論是消費者還是尋求支持的產業都是從自身利益最大化出發,而規制機構則企圖在政治上獲取更多的投票支持率,進而維護其政治職位、獲得更多投贊成票機會等。

如圖2-2所示,Rt)代表函數ht/fg,(ht為公眾持反對意見者的概率函數,fg為公眾持支持意見者的概率函數),ht﹥0,htt﹥0,fg﹥0,fgg﹤0。B代表消費者剩余(或產業生產者剩余)。Rt)是斜率為正的線性函數,稅率越高,則政府規制者面臨的反對者概率越大,BtBt是斜率為負的線性函數,表明消費者剩余隨著稅率(規制價格)的增加而減少,政府的稅收收益在tm點為最大,同時,稅收邊際收益為0,但tm點不是政治博弈的均衡點,因為稅率越高,政府規制機構面臨的反對呼聲會越多,壓力越大。顯然,規制機構為在政府收益和政治支持兩方面實現雙贏,其在ta點將達到政治博弈的均衡。

圖2-2 規制機構與公眾政治目標的博弈均衡

(二)薩姆·佩爾茲曼的規制理論擴展

薩姆·佩爾茲曼(Sam Peltzman, 1976)通過數理模型將問題進行深入分析,補充說明了斯蒂格勒忽略的一些細節。例如,產業進入規制后產生的“價格—產出”結構等。(1)他將規制承擔的角色看作利益競爭中財富追求的杠桿,認為規制機構不會完全服務于單一的經濟利益主體。因此,規制者可能在一個時期內趨向于生產者保護,在另一個時期內趨向于消費者保護。

在現實規制中,政府提供的規制政策包括現金補貼、產業進入控制、對替代品和互補品的供應數量影響、產業價格規制等。在對外直接投資規制領域,政府可運用簡化對外投資企業進入(或退出)東道國市場核準程序、對外投資企業稅賦優惠等合規性規制措施。佩爾茲曼(1976)提出,規制機構試圖通過優化規制成本和收益以最大化自身的政治利益,規制機構可以改變價格成本或者需求彈性來影響產業供求者的利益分配,進而獲得消費者和產業界更多的政治支持,同時,佩爾茲曼(1976)通過研究認為,政府規制有助于控制產業發展的系統性風險,為此,其對美國19世紀下半葉以來政府規制(紐約在1887年、1907年分別啟動鐵路部門、公共事業部門的規制改革)與壟斷部門(鐵路)及公共事業部門的系統性風險關系進行了計量比較,見表2-1。

表2-1 公共部門規制實施前后效果變動情況

注:以受規制的鐵路部門、公共事業部門的股票價格指數與工業部門(包括未受規制企業的股票)股票價格指數為計量變量,以標準普爾指數或考爾斯指標為依據;括號內數值為標準誤。

資料來源:Sam Peltzman.Toward a More General Theory of Regulation[J].NBER Working Paper, 1976,133.

此外,佩爾茲曼(1976)特別對價格規制的機制進行了深入分析,如圖2-3所示。Mi為價格組合曲線(包括支持和反對的兩方消費者),由于價格邊際收益遞減,Mi凸向原點,價格組合的利潤最大化為A點,但規制機構希望能設置更低的價格組合。曲線CKD表明,在P1P2組合下生產者福利的期望曲線,CKD凹向原點。消費者價格曲線和生產者期望曲線的均衡交叉點為K。如果在K點的P1價格水平高于邊際成本,則利潤曲線將向外擴展,即在保持P2不變的情形下,降低P1,利潤水平一樣。這時,CKD擴展到EHK′F,均衡交叉點為K′。這樣,在低價格組合水平上,新的均衡產生了額外的規制“財富效應”。

圖2-3 價格規制的額外福利效應機制

資料來源:Sam Peltzman.Toward A More General Theory of Regulation[J]. NBER Working Paper, 1976,133.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兰县| 阿巴嘎旗| 华宁县| 清苑县| 文水县| 涿鹿县| 新乐市| 河东区| 稷山县| 左贡县| 周口市| 屏边| 揭西县| 永安市| 琼结县| 巴里| 北海市| 柏乡县| 宁陵县| 安顺市| 瑞安市| 乐至县| 类乌齐县| 柳林县| 朔州市| 依兰县| 赞皇县| 延吉市| 南川市| 应城市| 神农架林区| 凯里市| 汝南县| 张家口市| 嘉荫县| 钦州市| 邵武市| 鄯善县| 酒泉市| 惠来县| 寿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