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國內外相關研究綜述

一、國外研究綜述

居民消費問題長期以來都是經濟學界關注的重點問題之一,國外許多學者都對其進行過廣泛而深入的研究,得到了頗多研究成果。國外學者關于居民消費問題的研究主要表現在西方古典消費思想理論基礎、數量關系方法研究和消費理論假說三個方面。

(一)古典消費思想理論基礎

對消費經濟的理論研究始于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創始人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之后亞當·斯密(Adam Smith)、大衛·李嘉圖(David Ricardo)、弗朗斯瓦·魁奈(Francois Quesnay)、西斯蒙第(Sismondi)及當代的許多經濟學家也對這一問題進行了研究和探討,這些研究為當代消費經濟理論的形成與發展奠定了基礎。

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英]威廉·配第.賦稅[M].邱霞,原磊,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 是古典政治經濟學、古典統計學的創始人,是最早把經濟理論的研究領域從流通過程轉到生產過程的古典經濟學家,他的消費經濟思想是生產決定消費并且消費影響生產觀點的萌芽。其消費思想的核心是主張節制,避免不必要的消費。亞當·斯密(Adam Smith)[英]亞當·斯密.國富論[M].謝祖韻,孟晉,盛之,譯.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03. 是英國古典經濟學的主要代表,他的消費思想是優先積累,節制消費。他首次提出生產的唯一目的是消費。大衛·李嘉圖(David Ricardo)[英]大衛·李嘉圖.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M].郭大力,王亞男,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2. 是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主要代表和完成者,他的消費理論的核心與亞當·斯密基本相同,即節制非生產性消費,強調資本及財富的積累。但是李嘉圖要比斯密的消費思想更加深刻。弗朗斯瓦·魁奈(Francois Quesnay)[法]魁奈.魁奈經濟著作選集[M].吳斐丹,張草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是法國古典經濟學的主要代表,也是重農主義思想體系的創建者。其經濟思想涉及生產消費和個人消費之間的關系問題,提出生產和消費按比例發展的思想。他區分了生產性消費和奢侈消費,主張減少奢侈品的消費,強調發展農業。西斯蒙第(Sismondi)[瑞士]西斯蒙第.政治經濟學新原理[M].何欽,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7. 是法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完成者,首次明確提出消費決定生產的觀點,提出了消費不足的經濟危機理論,第一個論證了資本主義制度必然發生經濟危機,研究了生產和消費的比例平衡問題,強調政府對人們的消費行為、消費習慣的指導。

西方國家對居民家庭消費問題的研究大約起源于17世紀末對工人階級生活消費的分析,這種分析當時被稱為“收支”或“預算”分析。19世紀末20世紀初,恩斯特·恩格爾(Ernst Engel)提出的有關消費問題的基本理論,成為19世紀西方學者研究居民消費問題的基礎。

德國統計學家恩斯特·恩格爾(Ernst Engel)張祖群.從恩格爾系數到旅游恩格爾系數:評述與應用[J].中國軟科學,2011(S2):100-114. 提出了著名的恩格爾定律,成為研究居民生活消費的基礎,他認為一個家庭收入越少,其總支出中用來購買食物的費用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食品支出占總支出的比重被稱為恩格爾系數,恩格爾系數是通常被用于判斷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一個重要指標。后來的一些西方經濟學家如列文(K.Lewin)、保羅·薩繆爾森(Paul A.Samuelson)等對恩格爾定律進行了補充和修正,并賦予了一些新的含義。還有一些西方經濟學家在研究消費變化時,得出了衣著支出也存在類似于食物支出的變化規律,即隨著家庭收入的增加,衣著消費支出比重也同樣呈下降趨勢。

(二)數量關系方法研究

近現代以來國外學者對消費的研究愈加細致,消費的研究理論開始逐漸完善并且出現了一些數量研究方法。

希爾(R.Hill)等對20世紀30年代的家庭消費結構、家庭消費與投資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研究。英國經濟學家斯通(R.Stone)Stone R. Linear Expenditure System and Demand Analysis: An Application to the Pattern of British Demand [J]. Economic Journal, 1954, 64 (255): 511-527. 提出線性支出系統模型,該模型是較早地將理論分析與經驗研究完美結合的典范,其計量模型有充分的理論依據,把消費者對商品的總需求分為基本需求和基本需求之外的需求兩部分。朗奇(C.Liuch)Liuch C. The Expended Linear Expendenditure System [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1973, 4 (1): 21-23. 提出了擴展線性支出系統模型(ELES),對線性支出系統做了兩點改進:一是用收入代替了總支出;二是用邊際消費傾向代替了邊際預算份額。LES和ELES被廣泛應用于居民消費的研究中。

一些西方學者提出用面板數據的方法來進行消費研究,其中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喬成(Cheng Hsiao)、馬蒂爾斯(Matyas)和塞維斯特(Sevestre)。面板數據方法在居民消費研究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使消費的研究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近年來,還有一些西方學者采用兩階段模型對家庭消費進行分析,這些研究對我國居民消費結構問題的研究很有借鑒價值。

(三)消費理論假說

傳統西方消費理論假說主要有絕對收入假說、相對收入假說、生命周期假說和永久性收入假說。

1.絕對收入假說(Absolute Income Hypothesis)

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Keynes J M. 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 [M]. London: Macmillan Press, 1936. 的絕對收入假說認為,在短期中收入與消費是相關的,即消費取決于收入,消費與收入之間的關系也就是消費傾向。同時,隨著收入的增加消費也將增加,但消費的增長低于收入的增長,消費增量在收入增量中所占的比重是遞減的,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邊際消費傾向遞減,這種理論被稱為絕對收入假說。

2.相對收入假說(Relative Income Hypothesis)

詹姆斯·S.杜森貝里(James Stemble Duesenberry)Dusenberry J S, Modigliani F. Income, Saving and Consumption Theory [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49. 的相對收入假說是在對絕對收入假說進行修正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他認為消費者會受自己過去的消費習慣以及周圍消費水準的影響來決定消費,從而消費是相對地決定的,因此得名。該假說的主要觀點是消費具有“示范作用”,消費支出不僅受自身收入的影響,也受他人消費支出的影響,消費還具有“不可逆性”,消費支出除了受本人目前收入的影響,還受其過去收入和消費的影響,尤其是受過去“高峰時期”收入的影響,這是消費習慣作用的結果。按他的看法,消費與所得在長時期維持固定比率,故長期消費函數是從原點出發的直線,但短期消費函數則為有正截距的曲線,不論是從時間數列還是從切斷面觀察都是如此。

3.生命周期假說(Life-cycle Hypothesis)

該假說由美國經濟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弗朗科·莫迪利安尼(Franco Moodyriani)Modigliani F. Utility Analysis and Aggregate Consumption Function: An Attempt at Integration [M]. Cambridge: MIT Press, 1979. 和布倫貝格(R.Brumberg)提出。消費者被認為是前瞻的、跨期效用最大化者,能夠根據效用最大化的原則來安排一生的消費與儲蓄,使一生中的收入等于消費。消費不僅僅取決于現期收入,而且取決于一生的收入。該假說解釋了居民的儲蓄行為,有助于理解國民總儲蓄的形成。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消費理論認為,一個人會在其一生中綜合考慮消費和收入問題,即消費取決于一個人對一生的收入和支出的綜合衡量。

4.永久性收入假說(Permanent Income Hypothesis)

由米爾頓·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Friedman M. A Theory of the Consumption Function [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wersity Press, 1949. 提出的永久性收入假說認為,消費行為主要取決于永久性收入,而不是偶然所得的“暫時性收入”。他認為通常使用的收入與消費的概念是不適當的,實際上,存在兩種消費和兩種收入,在分析消費行為時,應當嚴格區分,即收入實際上存在記錄的收入或測得收入與永久性收入的區別。他認為永久性收入是無法直接觀察出來的,它必須從消費單位的行為中推導出來。對社會整體來說,永久性收入可以被看作當前及過去測得的收入的加權平均數,這一加權平均數受到穩定長期趨勢的向上調整,同時它所具有的權數將隨時間的向后推移而下降。

二、國內研究綜述

國內關于居民消費狀況研究的文獻頗多,主要分為關于消費結構變動趨勢的研究和關于消費結構影響因素的研究。

(一)關于消費結構變動趨勢的研究

消費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通過研究消費的變動趨勢,發現消費結構的變動規律,進而對未來消費結構的走勢進行預測,因此關于居民消費結構變動趨勢的研究較多。

郭孟珂(2012)郭孟珂.我國城鎮居民消費結構及變動趨勢的實證研究[D].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2. 認為我國城鎮居民消費的變動趨勢具有兩個明顯的特征:一是我國城鎮居民的消費不斷優化和升級,從生存型消費逐步發展為發展享受型消費;二是我國城鎮居民的消費呈現階段性變動的特征。孟慧霞、陳啟杰(2011)孟慧霞,陳啟杰.系統觀視閾下的消費結構升級[J].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11,13(2):91-97. 通過對發達國家與我國居民自身消費結構變化的特點進行研究,預測出我國未來幾年居民的消費結構變動的趨勢,指出我國國內居民的消費結構終將發生逆轉性的變化,主要從以物質的消費為主轉變為以非物質的消費為主。楊婷和沈杰(2015)楊婷,沈杰.江蘇省政府經濟發展績效研究——基于消費的實證研究[J].濰坊學院學報,2015,15(5):61-64+77. 指出我國城鎮居民的消費結構發展的趨勢變化即我國國內的居民消費結構會向享受型和發展型逐漸升級,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也會使消費支出增加,而我國城鎮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在快速地增長,城鎮居民的消費水平和消費支出將有很大程度的提升。謝仁壽和張林(2015)謝仁壽,張林.廣東城鄉居民消費變動趨勢分析[J].嶺南學刊,2015(5):103-107. 認為享受型消費和發展型消費將成為城鄉消費主流,城鄉居民在教育文化娛樂項目中的支出持續增加,旅游休閑型消費發展勢頭迅猛,以交通和通信消費為代表的信息消費浪潮將繼續推高。高玉胭(2016)高玉胭.湖北省城鎮居民消費結構變動的實證研究[D].黃石:湖北師范大學,2016. 在《湖北省城鎮居民消費結構變動的實證研究》中提到湖北省城鎮居民消費結構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恩格爾系數居高不下、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使消費結構不合理、勞務消費比重過低、住房支出較低、新的消費熱點不突出等。

(二)關于消費結構影響因素的研究

影響消費的因素有很多,許多學者從不同角度對不同的影響因素進行了研究。李春琦和張杰平(2009)李春琦,張杰平.中國人口結構變動對農村居民消費的影響研究[J].中國人口科學,2009(4):14-22+111. 、李響等(2010)李響,王凱,呂美曄.人口年齡結構與農村居民消費:理論機理與實證檢驗[J].江海學刊,2010(2):93-98+239. 均做了人口結構變動對農村居民消費影響的研究;潘培等(2009)潘培,楊順順,欒勝基.我國農村居民消費結構變化及其環境影響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09,37(26). 做了環境因素對我國農村居民消費結構變化的影響分析;梅洪常(2010)梅洪常.國內居民消費總量與結構的優化研究[J].管理學報,2010,7(1):69-74+97. 提出從三個層次設定居民消費結構優化目標,編制擬定了若干個基于居民消費總量增長的消費結構優化概算方案,并在此基礎上對未來消費變動趨勢進行預測;黃玲麗、徐立軍(2015)黃玲麗,徐立軍.我國東中西部地區居民消費結構及影響因素分析[J].統計與咨詢,2015(5):28-30. 認為,我國居民消費呈現地區差異性,東部地區消費相對合理,而中西部地區消費需求小且結構單一,從影響因素來看,提高收入水平、優化產業結構和促進進口貿易有助于優化東部地區居民消費結構,而提升經濟發展水平和收入水平有利于改善中西部地區居民消費;劉敏(2016)劉敏.關于我國居民消費影響因素的研究[J].東莞理工學院學報,2016,23(1):97-103. 運用最小二乘法和逐步回歸法等建立了影響我國居民消費水平的相關經濟模型,結果表明,國內生產總值、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農村居民家庭純收入和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對我國居民消費水平均有顯著影響;劉麗娜(2016)劉麗娜.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影響因素實證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16(19):37-39. 得出城鄉居民消費差異與收入差距、二元經濟結構、金融發展水平和公共服務支出有著長期穩定的正相關關系。

綜上研究可以看出,針對某些省市居民消費結構的研究居多,但研究絲綢之路沿線省份居民消費狀況的很少;僅有的研究也主要是根據統計年鑒來進行分析研究,一手資料較少,針對性不強。本書主要是通過實地問卷調查并結合統計年鑒進行數據收集,以消費作為研究的切入點,以國家對絲路沿線省份居民生活質量提高的利好政策為依托,從居民消費結構與經濟增長的內在聯系來研究居民的消費狀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余县| 龙胜| 鄂托克前旗| 汉源县| 广饶县| 疏附县| 揭东县| 绥宁县| 宝山区| 荔浦县| 微博| 内黄县| 灵台县| 额尔古纳市| 固镇县| 台安县| 高唐县| 鹰潭市| 开封市| 吉首市| 广州市| 怀化市| 浦城县| 来凤县| 招远市| 香港| 怀宁县| 侯马市| 屏山县| 泌阳县| 台东市| 巴中市| 萝北县| 五峰| 武定县| 亳州市| 塘沽区| 大足县| 崇明县| 和平县| 德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