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居民碳排放空間分異機制研究
- 榮培君
- 3字
- 2022-07-27 17:11:15
1 緒論
1.1 研究背景與意義
1.1.1 研究背景
1.1.1.1 城市低碳化發展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必然選擇
全球氣候目前正經歷著以變暖為主要特征的顯著變化,這引起了極端災害性氣候頻發、海平面上升、生物多樣性減少等一系列嚴重問題,已經并將持續對自然系統和人類系統產生嚴重影響(IPCC, 2014),尤其在城市區域,氣候變化與城市化的疊加使城市成為氣候變化許多關鍵風險集中體現的區域(Hallegatte et al.,2011;Rosenzweig et al.,2011)。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強調,在減排形勢嚴峻的情況下,溫室氣體排放仍然呈現出持續增長的態勢。2000—2010年是溫室氣體排放絕對增幅最大的時期,年均增速從1970—2000年的1.3%增加至2.2%。1970—2010年人為CO2累計排放占1750—2010年的一半。人類如果不采取額外的減緩氣候變化的行動,2100年的全球平均地表溫度將比工業化前升高3.7℃~4.8℃(傅莎,2014)。
值得重視的是,城市中的人類活動是人為二氧化碳的主要來源(IPCC, 2007),城市消耗了全球70%以上的能源,城市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80%以上(IPCC, 2014)。因此,城市無疑是開展溫室氣體減排工作的關鍵區域。高度城市化導致的城市無序蔓延、空間布局混亂等問題成為有效應對氣候變化的障礙。因此,城市如何應對氣候變化,使之既能控制化石燃料的使用和碳排放,又能保持城市不斷發展和居民生活質量不受影響,成為擺在世界各國政府部門面前的關鍵挑戰(Hallegatte et al.,2011;Liu et al.,2013;Allinson et al.,2016)。
1.1.1.2 居民碳排放是碳排放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溫室氣體構成來看(見圖1-1),與居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建筑(居民住宅內生活用能碳排放)和交通所占比例較高,同時,工業和能源供應這兩大比重較高的組成部分又與居民消費碳排放緊密相關。同時,居民生活用能碳排放在快速增加,2006年,居民生活用能碳排放占碳排放總量的1/4以上,更多的能源將被用于改善居民的生活環境,巨大的能源使用到2020年會翻一番(Ye et al.,2015)。

圖1-1 2010年全球分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構成(胡秀蓮等,2014)
我國長期以來將主要的能源政策集中于工業部門,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生產的原始動力和社會終端消費領域的居民生活消費(馮玲等,2011)。但事實上,居民能源消費在日益增加,有的國家居民用能消費已經超過了工業消費,如歐盟的家庭能源消耗所占比重較大,早在20世紀末期就已經超過了工業能源消耗(陸瑩瑩等,2011)。英國、美國等發達國家居民家庭能耗也成為能源消耗的主要增長點,并超過了工業能耗。相關研究表明,美國總能耗的80%以上是居民家庭生活直接使用以及為滿足其需求的生產活動導致的(Bin et al.,2005),這一比例在印度為75%(Pachauri et al.,2002),在英國為74%(Baiocchi et al.,2010;Hamamoto et al.,2013)。中國的居民能源消耗也是僅次于工業的第二大能耗部門(Lu et al.,2014)。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發展和消費需求的增加,居民生活能源消耗將進一步增加,其產生的碳排放等溫室氣體也將對氣候變暖造成進一步的威脅(馮蕊等,2011)。家庭作為能源需求和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來源之一,如何減少其能源消耗日益引起國內外學者及相關政府部門的重視。
1.1.1.3 城鎮化進程對居民碳排放產生較大影響
城鎮化發展是世界趨勢,全球的城市化水平從1900年的10%增長為2011年的52.6%(Fang et al.,2015),而目前我國的城鎮化率已經是1950年的近5倍(見圖1-2)。《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2016)中指出:“城市是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產生活的重要載體,是現代文明的標志……隨著城鎮化發展,我國環境污染、交通擁堵等城市病蔓延加重。”國內外大量學者開展了關于城鎮化對居民碳排放影響的研究,結果表明,在不同國家的不同發展階段,城鎮化對居民碳排放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一方面,城鎮化發展可以通過提升技術水平和提高能源效率來降低能源強度,可以通過增加人口密度、優化居民活動空間結構來降低能源消耗;另一方面,伴隨城鎮化的發展,居民消費水平不斷提升,對生活質量提升的需求逐漸增加,對生活能源的消耗及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隨之不斷增加。

圖1-2 我國城鎮化率時間演變
資料來源:根據歷年《中國統計年鑒》繪制。
但是,城鎮化發展的歷史趨勢不可阻擋,它是滿足人們消費需求和提高人民福祉的重要途徑。正如樊杰等(2011)指出的,“在城市化快速推進的過程中,基于居民消費視角,保障人均基本的物質消費和服務需求及碳排放空間,是提供個人享有基本的生存權和發展權的物質基礎”,如果單純為減少碳排放而停止城鎮化發展,顯然有悖于提升人類福祉的理念。我國目前正處于城市化發展的中期階段,也是典型的社會轉型期。事實上,中國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與發達國家還有較大差距,中國城鎮居民的能耗水平也低于美國等發達國家,而未能實現城市化的居民仍需脫貧(魏一鳴,2008;張鑫等,2011)。城鎮化進程中的居民家庭消費的增加仍將對中國CO2排放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
此外,中國城市化進程中城市空間形態的演變對居民碳排放產生了較大影響。過去20年,城鎮人口的增長率為46%,而中國城市建成區面積增長率為78.5%。快速的土地城鎮化是由于城市的收入過度依賴于土地轉租,土地轉租收入高達城市稅收的70%(Bai et al.,2014)。政府通過優化城市空間結構,能夠影響居民的行為,顯著地改變城市居民的生活用能碳排放,從而應對快速城鎮化時期中國城市的經濟增長與人口增加帶來的環境挑戰(張英杰等,2010)。
1.1.1.4 城市內部居民碳排放差異較大
碳排放的公平性研究多聚焦于國際層面和省級區域層面,然而城市層面甚至城市內部的社區層面、家庭層面和個體層面的公平性研究還相對缺乏。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住宅商品化程度逐漸提高,城市內部居民碳排放差異的存在已經被學術界所證實。例如,在關注較多的出行方面,研究者對英國(Brand et al.,2010)和韓國(Ko et al.,2011)的實證研究均發現出行碳排放存在“60-20”規律,即溫室氣體排放最多的20%的居民排放了總量60%的CO2。而在中國,這一規律也同樣存在(黃曉燕等,2015;寧曉菊等,2014)。
城市內部居民碳排放差異存在的原因主要可分為社會經濟因素和社區形態因素兩方面,而這二者之間也存在一定的內在聯系。從社會經濟因素來看,家庭的收入情況、家庭成員的用能習慣、住房類型、住房面積等均是居民碳排放存在差異的原因;從社區形態來看,住房密度、公交可達性、商業可達性、步行可達性、十字交叉口密度和盡端路口密度等的差異也是影響居民碳排放的原因。英國能源和氣候變化部(DECC, 2009)編制的《低碳轉型計劃》中指出,家庭和社區將在未來建立低碳時代扮演重要的角色。如何通過政策約束,既能保持滿足人們的基本需求,又能保持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低碳消費模式,同時也能抑制高收入階層家庭消費所導致的奢侈型消費,保證居民用能公平,是有待深入研究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