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居民碳排放空間分異機制研究
- 榮培君
- 1101字
- 2022-07-27 17:11:15
序言
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是21世紀區域可持續發展研究的重要議題。建設生態文明成為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隨著全球城市化水平的持續提升,社會經濟要素在城市空間的集聚給資源環境造成了巨大壓力,城市也由此成為溫室氣體減排的關鍵區域。城市居民能源消耗作為終端消費領域和工業生產的原動力,其產生的CO2等溫室氣體對全球氣候變暖構成了嚴重威脅。在城市空間優化重組、人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居民生活方式急劇轉變的背景下,如何實現城市低碳發展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科學問題。
基于此,河南大學低碳發展與模擬團隊針對城市低碳發展方向,從宏觀、中觀和微觀視角,以及理論、模型和方法層面進行了系列探索,有網絡與大數據的挖掘、歷史與遙感信息的集成以及實地調研與走訪問卷資料的分析、綜合與模擬。在一系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相關項目的支持下,研究團隊不斷挖掘人地關系本質,闡釋人類行為對氣候變化的影響機理,提煉城市—區域系統的可持續發展路徑。
《城市居民碳排放空間分異機制研究》一書立足于處于社會轉型期的中國城市內部精細尺度能源消耗公平性研究,明晰社區尺度的碳排放格局,探索其分異機制與減排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研究以人地關系和區域可持續發展理論為基礎,以空間組織、情景化生活方式理論為重點,遵循“測度—格局—機理—政策”的基本研究框架,選取城市空間變化顯著、居民生活方式轉變明顯、城市居住區類型多樣、居民碳排放空間分異明顯、低碳社區建設訴求強烈的開封市建成區為案例區,構建居住區家庭碳排放核算體系,結合大樣本問卷調查、相關遙感及國民經濟數據,揭示城市居民能源消耗CO2的空間分布規律,闡釋家庭(微觀)和居住區(中觀)兩個層面居民碳排放的作用機理。
該書從理論與實踐層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①建立城市居民碳排放的情景化生活方式分析框架,更精細地模擬社區形態與居民生活方式耦合下的碳排放分異機制,揭示城市系統中慢變量(社區形態)與快變量(居民生活方式)對社區碳排放的作用規律,探索居住環境對家庭碳排放的鎖定效應。②根據構建的居住區四維空間形態指數,運用客觀的聚類方法,進行居住區空間形態類別劃分,嘗試將城市尺度空間形態的概念體系和研究方法在居住區尺度上進行深化,為探索低碳社區的構建提供理論依據。
作為作者的博士生導師和博士后合作導師,我欣慰地看到專著的出版,這是河南大學區域低碳發展模擬團隊的又一代表性成果。希望作者永不懈怠、砥礪前行,不斷攀登學術階梯,在城市居民碳排放空間分異機理研究的基礎上,繼續為區域可持續發展的理論體系構建、方法數據挖掘及城市的低碳發展建設做出新的貢獻。值此《城市居民碳排放空間分異機制研究》付梓,特為之序。
秦耀辰
2019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