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3 理論基礎與分析框架

3.1 理論基礎

3.1.1 空間行為相關理論

(1)活動分析理論

20世紀80年代,基于活動的分析方法(Activity-based Approach)得到了應用并快速發展,活動分析理論的觀點為:居民的出行行為并不是單純的出行行為,而是為了參與一定空間距離之外的某個空間上所舉行的活動,出行需求其實是參與活動的需求。活動分析理論是在兩個重要理論的基礎上提出的:一個是美國學者蔡平關于活動動機的理論;另一個是瑞典地理學家哈格斯特朗提出的時空制約下居民活動的決策機制模型及其能力、組合和權威三類制約(時間地理學的主要觀點)。這兩種理論適用于當時交通快速發展的需求,因此得到快速發展,由此形成的活動——移動行為(Activity-Travel Behavior)方法在居民行為、交通需求分析、出行決策等方面也得到了廣泛應用。

活動分析理論對出行需求的重視,使得以往研究中基于移動(Travalbased)的研究轉變為基于活動(Activity-based)的研究,從宏觀交通分析轉變為微觀家庭和個人的交通行為分析,以統計分析為重心轉變為關注居民為什么參與到出行上來,強調行為內在原因的分析,這就為時空制約下的居民行為提供了一個在理論和實踐上可以站穩的研究框架,在此框架下探索的交通政策、規劃方案和行為模擬更符合實際。但是,活動分析理論和方法對調查的精度要求較高,數據處理的工作量和建模的難度較大,其應用的廣泛性也受到一定的影響(張文佳等,2008)。

(2)情景化生活方式理論

Heinonen等(2013)通過對芬蘭四種不同城市形態下的4410位居民的調查,獲取了居民日常行為活動和消費的分時數據,對居民行為及其產生的溫室氣體的影響機理進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情景化生活方式(Situated Lifestyles)理論。該理論指出,傳統上,生活方式被視為個人價值的體現形式,因此很少有把城市形態作為個人行為的決定因素。但是生活方式是受住所約束的,居民行為受住所和空間位置的鎖定。情景化生活方式理論把居住區形態作為居民消費模式的基礎,因為居住區形態影響住宅類型、職住距離、商品和服務的可達性、社會聯系、消遣方式的選擇等。城市形態從而反映在行為模式、時間分配和購買決定方面,進而決定居民生活方式(日常居家與出行活動的時間分配、出行的方式與頻率、購買決策等),即使在高度整合的水平下,城市形態對時間分配和購買選擇的影響程度之深足以產生可識別的生活方式。因此,使用“情景化生活方式”的概念來刻畫這種效應。

主站蜘蛛池模板: 许昌市| 隆安县| 壶关县| 霞浦县| 黑山县| 石景山区| 鹰潭市| 宁明县| 鹤壁市| 静安区| 宣威市| 福鼎市| 北京市| 郯城县| 六安市| 镶黄旗| 阳朔县| 迭部县| 台安县| 福泉市| 冀州市| 金华市| 二连浩特市| 克什克腾旗| 广安市| 定陶县| 大悟县| 浏阳市| 芒康县| 永登县| 且末县| 海安县| 平湖市| 济阳县| 固始县| 冕宁县| 射洪县| 乌鲁木齐县| 涟水县| 通化市| 榆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