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金融治理變革與中國的策略選擇:基于國際公共產品的視角
- 路楊
- 7659字
- 2022-07-27 17:03:50
第二章 全球金融治理的基本理論
第一節 全球金融治理的理論淵源
一、全球治理理論
(一)全球化與全球治理
全球化一詞最早是在1985年由美國學者Theodore Levitt提出的,指全球政治經濟貿易上的聯系不斷加深,資源實現全球配置,全球意識逐漸興起和人類在全球規模基礎上持續發展。全球化弱化了傳統統治的邊界,使全球成為政治經濟緊密聯系的“地球村”。全球化的內涵比國際化更加廣泛、更加復雜和豐富,它是全球經濟資源通過一定方式的整合,在科技創新和社會生產力的快速發展下,推動全球貿易、投資發展,推動全球經濟一體化,推動人類社會文明發展。但全球化在促進和平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多全球問題甚至危機,使人類社會面臨挑戰。全球化和全球問題的存在使得全球治理成為必要,全球治理與全球化之間存在緊密的邏輯關系:
1.全球治理起源于協商、解決全球問題的需要
全球問題主要由全球化產生,在缺乏世界統一政府的前提下,國際社會為解決全球問題的負面影響和維護國際秩序而進行全球治理。全球治理的“治理”是與一般意義上的政府統治不同的“治理”,它是改善社會秩序的過程,不是政府單方面統治,而是多方協調;它以各類國際組織的全球治理機制為基礎,既涉及國家與公共部門,也涉及私人部門,是各方利益交織的復雜結構體。
2.全球化與全球治理存在因果關系
前者是因,后者為果。全球化側重于經濟發展的邏輯趨勢,全球治理側重于政治的管理方向。兩者的因果關系表明,只有當一個全球治理體系合理有效時,才能促進全球化的進一步發展,因而全球治理要不斷適應全球化的發展進程,否則會阻礙全球化的深入發展。比如,“二戰”后美國建立了以布雷頓森林體系為基礎的國際金融體系,穩定了國際金融和貿易的發展環境,推動了全球化的新一輪擴張。2008年金融危機帶來的全球經濟低迷又表明了全球治理與新的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的變化和全球化的發展不相匹配。
3.全球治理雖源于全球化,但卻超越全球化
全球治理的目標是主動管理和推動全球化的發展,并不是被動地適應全球化。全球治理所面對的全球性問題也不是全部由全球化產生的,比如減少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并不是全球化直接導致的結果。只要是關系到全球人類命運和前途的以及世界各國現實需要的問題都是全球治理在全球領域共同管理的問題。
(二)全球治理理論的起源與概念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信息革命的推進,人類社會解決全球性問題的能力也不斷提升。全球治理的產生來自協商、解決全球性問題的需要。全球化在推動全球經濟不斷增長的同時,全球性金融、貨幣、能源危機等方面的全球性問題也不斷出現,這些全球性問題的發展與解決迫切需要全球治理的理論和實踐。
全球治理的理論來自解決、處理全球性問題的實踐。從19世紀中期開始,在全球衛生、環境、通信、救助等方面,一些西方國家就已開始國際合作的實踐。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了“十四點”和平計劃,提出以“公開外交、公海航行自由、貿易自由、全面裁軍、公正處理殖民地爭議”等方式構建新的國際秩序,這被看作全球治理的最早實踐(1)。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具有充分代表性和廣泛性的聯合國的成立,被視為全球治理實踐的正式開始,聯合國在維護世界和平、調解國際沖突與矛盾、調和世界經濟關系和交流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是它在面臨一些全球性的重大問題時,很難發揮一個世界政府的權威與作用。
西方發達國家的單一治理能力面臨復雜全球問題的嚴峻挑戰,全球治理的概念產生于20世紀70年代中期的全球治理的早期實踐,但這些概念通常是解釋性的或規范性的(2)。而學術界在冷戰之后才逐步把全球治理的實踐上升到理論層次的研究。1992年羅西瑙首次從學術上概括提出全球治理的定義與理論框架,他認為基于共同的目標而形成的行動就是治理,對這些行動進行管理的主體既有政府也有非政府、非正式的組織。聯合國于1992年宣布建立全球治理委員會,并在1995年發表的《我們的全球之家》中提出了全球治理的概念:“治理是公共或私人的各種個人和機構管理共同事務的所有方式的總和。治理是一個協調不同利益并采取共同行動的持續的過程。它包括各種正式的制度、規則和各種非正式的通過協商、契約等形式達成的制度安排。”自此之后,全球治理引起西方學術界尤其是國際關系學領域的高度關注,也意味著其開始從實踐階段進入理論建立發展的階段。新自由主義者奧蘭?楊(1994)定義全球治理是政府間和非政府間組織參與的各種國際機制的總和(3)。約瑟夫?奈等(2003)定義全球治理為正式和非正式的主導各國進行集體行動的機制的總和,且集體行動受到該機制的制約(4)。張宇燕等(2015)認為全球治理是在缺乏世界統一政府的背景下,以國家為主的多元主體為解決全球問題和國際政治中的市場失靈,通過集體行動建立起來的各種制度、機制和規則的總和(5)。
(三)全球治理理論的基本內容
全球治理理論的基本內容主要包括治理的目標、主體、對象、方式及成效等,即解決為什么治理、由誰來治理、治理什么、如何治理和治理的結果如何等問題。
1.治理目標的問題
確定治理目標即是解決“為什么治理”問題。從公共產品的角度來說,國際公共產品具有稀缺性、公共性的特性,理性的個人消費者通常不愿為消費公共產品而付出代價,而是愿意“搭便車”,從而導致出現“公地悲劇”等市場失靈現象。在一國內,可以通過一國政府的監管來治理這種失靈現象,比如通過交稅、強制收費等。但在世界范圍內,世界統一的政府監管是不存在的,國際公共產品的生產消費無法避免“治理失靈”,國際公共產品往往被過度使用。從這個角度來說,全球治理的目標就是治理“公地悲劇”等帶來的“治理失靈”現象(6)。從全球化與全球治理的關系的角度看,全球治理根源于全球化的發展,既是全球化的結果,又是全球化可持續發展的原因與動力。全球治理的目標就是解決全球化帶來的一系列全球性問題,不斷適應全球化發展的進程,進而促進全球化的發展。而治理失敗會阻礙全球化進程。如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之后,對出現的貿易保護主義缺乏有效的全球治理,導致全球化進程中斷。全球治理要推動全球化的發展,就要構建和完善一系列維護全人類和平與發展、安全與福利、公平與權利的新國際秩序(7),這一新秩序要符合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的變化趨勢。
2.治理主體的問題
明確治理主體主要是回答“由誰來治理”問題,全球治理的治理主體與國家、公司的治理主體的共同特點是都是由多元化的利益相關者進行共同治理。全球治理的主體很廣泛,包括主權國家與國家集團、國際組織、全球公民社會(非政府組織、全球公民網絡和公民運動)與跨國公司等。“二戰”后,隨著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的變化,全球治理的利益、權力分配格局也在各治理主體的博弈中不斷發展變化(8)。現實主義學派代表如Cochrane(2003)、Duffield(2014)認為國家是全球治理的主要治理主體,強調國家在全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Kagan(2003)甚至認為只有美國才能在全球治理中發揮最關鍵的作用。從國家的角度看,全球治理的主體經歷了由以美國為中心的單邊主體,到以美國為主導的西方發達國家為主體,再到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共同參與的多邊主體的過程。許多西方學者如羅伯特?基歐漢(2004)認為全球治理中的治理主體并不只有國家,全球治理因為全球化的發展而擁有復雜的結構,國家間組織、非國家組織等也在全球治理中發揮重要的治理主體作用(9)。除了主權國家及國家間組織如聯合國、IMF等,全球公民社會與跨國公司等也隨著全球化的發展逐漸成為全球治理的治理主體。但是,國家主體和非國家主體之間在全球治理上并不是對稱的關系,不管是權力分配還是管理的能力,國家主體都遠高于非國家主體,國家主體與非國家主體間存在主要與補充的關系,這形成了當前非對稱的全球治理的現實格局。未來隨著全球化的更深入發展,國家主體治理全球性問題的能力和影響會相對減弱,而非國家主體的治理意愿和能力反而會逐漸提高,全球治理主體間的關系會發生必然的轉變(10)。
3.治理對象的問題
全球治理產生于全球化的發展,全球化帶來的全球性問題及其負面效應即是全球治理所要治理的對象。全球性問題影響到全球所有的國家,其問題也非一個或幾個國家所能全部解決的。如環境污染、貧困與疾病、戰爭與恐怖主義、經濟金融危機、能源危機等全球性問題,均為全球治理的治理對象。全球治理的治理對象還包括全球化進程中出現的新問題,如當前出現的“逆全球化”“去全球化”浪潮,全球貿易投資下滑,英國脫歐使得歐洲一體化受到挫折,貿易保護主義橫行,主要發達國家的貿易投資、移民、監管政策均出現“逆全球化”趨勢,全球治理與全球化的不匹配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如收入分配問題、就業問題、難民問題等都需要全球治理的改革完善,也都是全球治理的治理對象。
4.治理方式的問題
隨著全球化的深度發展,產生于“二戰”之后的美國主導的全球治理體系,在治理主體和治理對象上都沒有反映出冷戰后世界格局的相對變化,全球治理在治理全球事務中的低效率使得治理能力滯后于國際體系變化的格局,甚至產生全球治理的危機。全球治理理論當務之急是選擇更加有效的全球治理方式。在這一領域的研究中,大多數學者認為多元多層的治理方式能夠提高全球治理的有效性,促進其公平合理、均衡發展。
Keohane、Nye認為全球治理可以分為超國家、國家和次國家三個垂直層次。Reinicke(1998)將全球治理劃分為側重于高低層次的垂直層次治理和側重于多元主體治理的水平層次治理(11)。Kacowicz(2012)又將全球治理層次繼續細分為自上而下、網絡、從下而上、并行、市場類型和萬維網治理等六個,概括了全球治理包括垂直、水平及混合的復雜結構(12)。呂曉莉(2005)認為在國家中心、有限區域和網絡三種治理方式中,最有效的治理方式是多元多層的合作治理方式(13)。姚璐、劉雪蓮(2013)指出國家在全球治理中是最重要的推動者,以跨國公司為代表的市場類型是第二重要的力量,最后是全球公民社會,全球治理中只有協調好三者之間的關系才能實現有效的治理(14)。Goldin(2013)指出全球治理的有效性變革中的關鍵是建立國家政府間的關系,有意愿和能力的國家要在未來的全球挑戰面前與潛在的跨國組織及公司建立一定的聯系(15)。隨著美國主導權的衰落與新興市場國家的崛起,全球治理面臨有效性與合法性的質疑。學者們認為美國主導的全球治理體系已經不適應時代發展的新要求,應當向平等互利的、有充分代表性的共同治理的全球治理體系方向發展(16)。從國際制度變革的角度看,完善的國際制度關系到全球治理的成果及有效性。全球治理本質是一種制度安排,制度設計在其推動全球治理發展中起到關鍵作用,由于制度非中性的特點和選擇性激勵的存在,會促進全球治理激發制度的活力(17)。但制度的改革并非易事,全球治理的復雜性,比如大量紛繁復雜相互聯系的國際協議會給國際合作帶來阻礙,使得改革國際制度來推動全球治理的發展成為一項復雜的工程。關于如何實現對現有制度的改革,學者指出要發揮聯合國的重要作用,使聯合國成為全球治理的主導者,未來也可以廣泛增加更多的治理參與者,如增加全球公民社會的參與、加深與其密切合作的關系,深化全球與區域層面的聯系等(18)。同時,改革全球治理的平臺G20機制的缺陷,使其保持活力,推動全球治理的改革完善(19)。
5.治理成效的問題
全球治理的治理成效解決的是“治理的結果如何”問題。主要是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評估全球治理的績效,通常體現為對現有全球治理的國際體制進行有效性評估,包括評估各種國際體系制度的合法性、廣泛性、完善性、政府能力、透明性、知識基礎和相互聯系等。
二、全球經濟治理理論
(一)全球經濟治理的起源與概念
全球經濟治理在理論上的出現要晚于全球治理,全球經濟治理在進入21世紀后開始從全球治理理論體系中脫離出來,逐漸成為學術理論界研究的焦點。但全球經濟治理的實踐卻要早于理論,20世紀初,全球經濟治理的早期實踐就已經出現,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建立的布雷頓森林體系,標志著全球經濟治理實踐的開始,但“二戰”后的全球經濟治理的治理主體主要是發達國家如七國集團(G7),“二戰”后新獨立的國家并不包括在內,治理范圍也局限于發達國家間的治理。冷戰結束后,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發展中國家明顯增強了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的意愿和能力。包括發展中國家在內的G20機制在1999年亞洲金融危機后成立,標志著全球經濟治理進入真正的起步階段(20),但一直到2008年前,G20都未發揮積極有效的治理功能,一直作為G7的補充者而存在。直到2008年金融危機產生后,G20為了應對危機而召開首腦峰會,并把G20確定為全球經濟治理的主要機制平臺,這被看作是在真正意義上開始了全球經濟治理,全球經濟治理的概念也在此之后被廣泛提及和使用。
由于全球經濟治理根源于全球治理理論,許多學者使用全球治理的既有理論成果來研究全球經濟治理理論。關于全球經濟治理的概念,至今并沒有一個明確的統一的說法。斯蒂格利茨(2004)認為全球經濟治理是經濟理論在全球治理中的重要應用,以IMF和世界銀行為代表的國際組織是全球經濟治理的主要工具。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2013)指出全球經濟治理的定義是“多邊機構和進程在影響全球經濟政策、規則和法規方面發揮的作用”。這一概念既突出了全球經濟治理的作用與成效,又強調了多邊機構和平臺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重要地位。
(二)全球經濟治理與全球治理的關系
全球經濟治理是全球治理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核心內容,是全球治理在經濟領域的運用與拓展。兩者的理論均來自各類主體通過各種機制進行共同治理的實踐,全球治理側重解決全球性的綜合問題,全球經濟治理側重解決全球經濟領域的具體問題(21)。兩者的關系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具體來說:從治理目標上看,全球經濟治理服從于全球治理推動人類和平發展的總目標,但在總目標下又有維持全球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具體目標,即總目標中關于經濟領域的子目標。從治理主體來看,全球經濟治理與全球治理的治理主體基本一致,但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發揮最重要作用的是國家間尤其是正式的國際組織(如IMF)和非正式的經濟合作平臺(如G20)。從治理內容上來看,全球經濟治理的內容是全球治理的一部分,且是最為重要的部分,關系到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是全球治理的關于經濟金融領域的重要核心內容。從治理方式上看,全球經濟治理擁有比全球治理完善成熟的機制。例如“二戰”后為穩定國際金融體系建立的以IMF、世界銀行和世界貿易組織(WTO)為基礎的布雷頓森林體系,20世紀70年代為解決“美元危機”建立的G7,以及2008年后為應對金融危機的G20機制的發展等,均是為解決全球經濟金融失衡的問題而建立的較成熟的機制。
(三)全球經濟治理理論的基本內容
全球經濟治理理論的基本內容也包括治理目標、治理主體、治理對象、治理方式、治理成效等。
1.治理目標
全球經濟治理起源于經濟全球化,經濟全球化在給全球各國帶來機遇和紅利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全球經濟問題,如經濟金融危機、經濟失衡、能源危機、收入差距等,全球經濟治理的目標即是通過一定的協調管理來解決這些影響全球經濟發展的迫切問題。具體來說,全球經濟治理的目標包括維護經濟體系的穩定和可持續發展、維持收入分配的公平穩定,為此構建適應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全球經濟秩序。全球經濟治理通過在全球范圍內管理全球化市場的經濟活動,對全球市場的經濟失靈進行調節,對不合理的經濟運行結果進行干預,在促進經濟全球化不斷發展的情況下,促進世界經濟的穩定發展,調節全球經濟的不平衡和收入差距。全球經濟治理的目標即是在經濟全球化帶來全球經濟不均衡、不穩定及缺少治理的情況下,更好地降低這些不穩定和不平等(22)。
2.治理主體
全球經濟治理的治理主體同全球治理一樣,也包括國家、國際組織、全球公民社會及跨國公司等。在缺乏世界統一政府的情況下,國家是全球經濟治理主體的最重要的核心和主導,大國是全球經濟治理的核心,主導著全球經濟治理的制度設計、治理秩序構建。在歷史上的較長時期,全球經濟治理因不能體現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和話語權而具有明顯的霸權治理的特點。但單憑任何一個國家均無法獨自解決全球性經濟問題,全球經濟治理的治理主體更注重通過國際合作進行共同治理。在全球經濟治理中,正式的國際組織(如IMF、WTO和世界銀行等)和各種非正式的經濟合作平臺(如G20等),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主體作用和影響力。而全球公民社會由于治理策略不具有權威性,主要是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策略選擇的過程,對于全球經濟治理能夠發揮作用的大多是個別案例,很難發揮全局性的作用,它主要作用于那些如環境、貧困、毒品、艾滋病等主權國家不能完全涉及的領域。跨國公司是微觀層面的重要治理主體,它們的生產經營同全球性問題存在密切關系,因此它們承擔著全球經濟治理的責任和義務,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主權國家的政策選擇和國際經濟秩序的構建。
3.治理對象
全球經濟治理的治理對象包括經濟金融等諸多領域,具體來說包括:一是推動全球宏觀經濟的協調。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不僅加深了世界各國的相互聯系,提升了社會福利水平,同時也增強了各國尤其是大國宏觀經濟政策的外溢性影響,對與其有緊密經濟聯系的國家甚至全球經濟產生或正或負的外部性影響。全球經濟治理就是要通過一定的機制協調溝通各國間的宏觀經濟政策,減少政策的負外部性影響。二是完善全球金融治理。全球性的貨幣金融危機會對全球經濟產生較大負面影響,因此需要各治理主體加強在國際貨幣金融領域的協調合作,通過穩定國際貨幣體系、完善危機救助機制、加強國際金融監管等,以完善的全球金融治理來促進全球經濟的穩定發展。三是改善全球貿易投資治理。全球貿易投資格局對全球經濟格局有著深刻的影響,建立開放、透明、公平有序的貿易投資體系是適應當前經濟發展不均衡、貿易利益分配存在矛盾等全球經濟格局變化的必然要求。四是國際能源合作的問題,即包括氣候變化在內的資源、能源方面的協調合作問題。五是減少貧困的治理問題。對于全球化帶來的全球經濟的不平衡,應強化減貧、脫貧的多邊合作,縮小南北國家收入差距(23)。六是完善全球會計治理。構建高質量的、統一的、被普遍認可的國際會計標準和國際財務報告準則,使全球會計制度符合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各治理主體通過一定機制共同協商解決全球性的會計問題,促使協調國際會計準則趨于一致,提高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系統的質量及普遍接受性(24)。
4.治理方式
全球經濟治理通過合理的國際原則、規范、機制安排來實現治理目標。機制安排通常通過各種組織來實現。WTO、IMF、世界銀行等正式的國際組織是全球經濟治理傳統的重要機制,而非正式的G7和G20機制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對全球經濟進行共同治理的核心平臺,會在很大程度上對其他國際經濟組織產生重要的影響。另外,全球經濟治理還通過區域經濟治理的途徑來實現。一個成熟的區域經濟治理機制可以通過擴大外延、強化與周邊國家的多邊合作的方式,推動廣泛意義上的全球經濟治理機制的改革。
5.治理成效
全球經濟治理的治理成效主要是對其有效性和合法性進行評價。評價全球經濟治理的治理成效的標準包括:世界經濟是否穩定增長及穩定程度,收入分配是否公平及公平程度,發展是否可持續及可持續程度,貧困是否減少及減少程度,等等。多數學者認為全球經濟治理能夠有效維護穩定公平的國際秩序,治理的成效也可以通過一定的評估標準來衡量(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