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5 文獻綜述

1.5.1 可持續發展理論的形成

1962年,美國生物學家Rachel Carson發表了環境科普著作《寂靜的春天》,引發廣泛關注,現代可持續發展思想由此孕育[11]。1972年,Meadows等發表《增長的極限》,得出人類無法根本解決發展無限性和地球有限性的矛盾的結論[12],同年6月,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在斯德哥爾摩召開,發表《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宣言》,指導世界人民保護人類環境[13]。1980年發表的《世界自然資源保護大綱》,第一次提出了“可持續發展”概念[14]。1981年發表的《保護地球》認為,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是在生態系統的承受能力內,提高人類生活質量[15]。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發表題為《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對可持續發展理論的發展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該報告把可持續發展定義為在滿足當代人需要的同時不損害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16]。這一概念在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成為共識,大會通過《里約環境與發展宣言》《21世紀議程》,首次把可持續發展由理論推向行動,在世界范圍內掀起可持續發展熱潮[17~18]。1994年,我國制定并出臺《中國21世紀議程》,將可持續發展作為國家重大發展戰略之一,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我國的可持續發展進程[19]

1.5.2 水產養殖可持續發展

(1)水產養殖可持續發展定義。

水產養殖是世界上增長最快的食品生產部門[20],通過提供更高質量的魚、貝類等蛋白質,為世界人口改善飲食[21],同時,對于減輕野生魚類資源壓力[22]、改善水體環境[23]、增加就業機會和繁榮經濟也起著重要作用,特別是對于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意義重大[24]。然而,不恰當的水產養殖存在經濟效率低下、市場失靈和環境惡化等負外部性,這些負外部性威脅著水產養殖的可持續發展[25],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才能實現水產養殖的可持續發展急需解決。可持續水產養殖概念最早是從農業中引申出來的,1972年,William McLarney和Bardach等共同著作的《水產養殖安全守則》中首次提及類似可持續水產養殖的概念[26]。至今已有很多學者致力于理解和定義可持續水產養殖,達成的共識可以從四個角度理解水產養殖的可持續發展:環境、資源、經濟和社會學方面[27~29]。環境和資源問題涉及土地、水和能源的使用效率、水質和廢水排放量等,經濟問題主要是盈利能力、市場需求,社會利益集中在就業、所有權和資金補貼等方面[30]。隨著世界范圍內水產養殖經驗的增長,可持續水產養殖的概念越來越被認為包括環境、資源、經濟和社會在內的空間和時間維度,即可持續養殖業不僅必須使利益最大化,也必須使對自然和社會環境的負面影響最小化[31]

(2)水產養殖可持續發展能力評價。

隨著水產養殖發展的速度越來越快,可持續水產養殖的概念越來越受到關注,問題已不再集中于如何界定什么是可持續水產養殖,而是如何衡量水產養殖是否可持續[32],因此涵蓋上述環境、資源、經濟、社會等方面用于評估水產養殖可持續性的各種指標應運而生,最重要的是,定量指標為評估水產養殖可持續性提供了新工具[33~34]

拿部分研究舉例來說,在資源和環境方面,水產養殖業因資源浪費和環境負面影響而受到環境學家的廣泛批評[35~36],其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在大多數水產養殖“實踐守則”和BMP匯編中,顯而易見的是,缺乏對有用的環境績效指標的關注。指標往往是“不痛不癢”和定性的,導致在實踐應用時很難衡量生產效率是否提高、負面影響是否減少的問題。因此,需要關于衡量資源利用效率和水產養殖產生的廢物數量的定量指標。為此,很多學者進行了研究,如Boyd C.E.等(2007)[37]建立了飼料、蛋白質、魚粉、營養物質、石灰材料、水、土地和能量在水產養殖中的效率指標,旨在揭示每單位生產所使用的資源量或排放量,此外,提出了評價生產過程中可能產生的其他污染物的方法。Martins等(2010)[38]也從環境可持續視角研究了歐洲循環水產養殖系統的新發展。對于水產養殖可持續發展來說,除環境和資源的影響外,還應該對經濟和社會的公平性增加關注度[39~41]

比如Najma等(1998)[42]認為水產養殖為農村失業人口提供了工作機會,他們對西開普省的一個水產養殖項目創造持續農村生計的能力進行評估,結果表明,該項目具有創造可持續生計的潛力,同時提出社會政治應和生物技術、經濟可行性等問題同等考慮。Lai等(2004)[43]提出了若干魚類養殖的宏微觀經濟指標,這些指標符合衡量可持續發展這一以人為中心和以發展為導向概念的基本標準。這些指標作為全要素生產率(TFP)和相對勞動生產率(RLP)方法的補充,可從宏觀、部門和企業角度評價水產養殖的經濟可持續性。Giap等(2009)[44]研究了泰國對蝦養殖經濟和社會方面的可持續發展情況,旨在促進泰國對蝦養殖政策和技術的融合。Delgado等(2011)[45]從空間可用性、環境保護情況、水質和不同產業間的沖突等方面,對墨西哥沿海水產養殖的發展潛力進行了評估。Carrie J.等(2015)[46]認為可持續資源管理需要提高對復雜生態過程的理解以及形成人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社會經濟驅動力。為了更好地理解生態和經濟系統之間的復雜相互關系,他們將沿海海洋生態系統模型與相關沿海經濟模型結合。通過對不同生態和社會經濟情景的模擬,用于預測牡蠣養殖生態和經濟價值,為可持續海洋資源開發提供支持。

改革開放至今,中國水產養殖業得到了快速發展,其成就舉世矚目[47],但由于早期發展理念問題,水產養殖業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資源[48~49]、環境[50~51]、社會[52]、經濟[53]等問題。針對水產養殖的一系列問題,必須從過去以資源和環境為代價的發展轉變為以健康養殖模式為核心的可持續發展,這是水產養殖的發展前途所在[54~56]。為此,首先要明確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才能更專業地評估一個產業是否可持續,只有條件適合并且能夠長期良好保持下去的時候,才能夠實現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這些條件一般包含資源、環境、生態、社會和經濟等方面[57~59]

目前國內也有部分從資源、環境、生態、社會和經濟等方面對水產養殖可持續發展能力進行評價的相關文獻,如宋春曉等(2012)[60]、田傳遠等(2015)[61]通過對以往國內外文獻的回顧,建立了包括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在內的水產養殖業綜合評價體系。蔣濤等(2016)[62]采用層次分析法和德爾菲法,選擇了18個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指標,建立了水產養殖綜合效益評價指標體系。黃康康等(2016)[63]利用熵值法從經濟、社會、生態三個方面對湖北浠水水產養殖進行了評價。此外,還有一些學者研究了水產養殖經濟、社會和生態的某一或兩方面的可持續發展情況。如車斌等(2007)[64]主要基于經濟角度,利用TOPSIS模型構建指標體系,對區域水產養殖業的競爭力進行評價。羅國芝等(2008)[65]通過篩選影響因素,建立了水產養殖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指標層次模型。陳昕(2008)[66]采用層次分析法,建立水產養殖區環境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并實際應用于某地胭脂魚養殖區。黃世英等(2009)[67]建立了海水養殖企業經濟評價指標體系,并以某公司為例進行實證分析。劉超等(2010)[68]選取7類19項指標構建了臺風災害對水產養殖影響的評價指標體系,并運用層次分析法確定指標權重。馬從國等(2011)[69]以池塘養殖水質為研究對象,構建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標準,設計了池塘養殖水質模糊綜合評價系統。李京梅等(2012)[70]構建了海水養殖生態預警評價指標體系,并使用實際觀測數據進行模擬分析。蒲新明等(2012)[71]運用層次分析法構建了海水養殖生態系統評價模式。鄭偉等(2012)[72]基于壓力—狀態—響應框架,建立了海水養殖生態系統健康評價模型,為海水養殖環境管理提供技術支撐。王曉蓉等(2013)[73]基于Delphi-AHP方法、ArcGIS和IDRISI軟件,通過指標體系的評價結果為武清區淡水養殖發展的區域發展布局提供依據。陳丹琴等(2015)[74]以寧波網箱養殖為研究對象,運用層次分析法,構建了海水網箱養殖環境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并對研究對象進行評價。

上述研究為水產養殖產業可持續發展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礎,然而這些研究中或缺乏實證分析,或只關注了經濟、環境、資源、社會中的部分方面,或無關于扇貝養殖。事實上,目前國內關于扇貝養殖產業可持續發展能力評價的研究鳳毛麟角,少數研究也都集中在養殖適宜性[75]、重金屬污染[76]、水體質量[77~78]、表層沉積物[79]和經濟效益[80]等方面的評價。若把研究內容進一步細化到海灣扇貝養殖產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評價方面,則尚無相關文獻可參考。基于此,本研究深入探析河北海灣扇貝養殖產業現狀,從可持續發展內涵出發,嘗試從經濟、資源、環境、社會和發展潛力等方面構建較為全面的海灣扇貝養殖產業可持續發展能力評價指標體系,以期推動河北乃至全國海灣扇貝養殖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名县| 新乐市| 齐齐哈尔市| 阳高县| 攀枝花市| 竹溪县| 龙游县| 隆昌县| 盱眙县| 阿鲁科尔沁旗| 慈溪市| 鲁甸县| 介休市| 瑞金市| 高陵县| 金秀| 四会市| 昌吉市| 浙江省| 平武县| 石台县| 小金县| 云林县| 龙游县| 宁乡县| 会泽县| 中卫市| 刚察县| 尼勒克县| 柳林县| 葫芦岛市| 永康市| 洛浦县| 左贡县| 晋宁县| 平定县| 碌曲县| 教育| 英吉沙县| 咸宁市| 丽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