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躬行集: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 馮筱 何山主編
- 4868字
- 2022-07-27 16:51:44
課程思政在經濟法課程教學中的實踐研究(1)
張小蘭(2)
摘 要:高等學校要達到立德樹人的目的,就要將思想政治教育持續融入專業課程中去,以專業課程為橋梁,將專業課程學習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凸顯思政作用。經濟法作為各大高等學校經濟學院普遍開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一直重視經濟法課程與“思政”的融合,不斷推進經濟法課程思政建設,以培養全面發展的經濟學人才。所以有必要對課程思政在經濟法課程中的融入方式進行探究,不斷探索課程思政在經濟法課程的具體實踐,推動課程思政和經濟法課程的充分融合,推動經濟法課程和思政同向同行、協同育人的實現。
關鍵詞:課程思政;經濟法;實踐;融入
1 引言
為了深入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與黨的十九大及十九屆二中、三中和四中全會精神,真正落實高等學校教學中“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真正發揮高等學校課堂教學主渠道的育人作用,我國很多高等學校都在積極進行專業課程與“思政”融合的建設。西南民族大學的各個專業也在積極地進行“課程思政”的推進,經濟法課程作為西南民族大學經濟學院各專業基礎課,一直重視經濟法課程與“思政”的融合,不斷推進“課程思政”的建設,以培養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的經濟學人才。
2 課程思政在經濟法課程建設中的總體思路
講授法律之類的課程不能孤立地就法講法,不僅要讓學生掌握相關的法律條款和知識,形成科學嚴謹的法律思維方式,更為重要的是要使學生牢固樹立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要在課堂上將經濟法課程內容和思想政治理論內容進行有效的融合,從經濟法課程最初的課程設計,到課堂教學,再到課后指導,一直都要貫徹我國的經濟理論、政策,從而實現經濟法的法律知識學習、法律思維能力提升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升,把學習和傳播黨的創新理論、黨中央的大政方針作為經濟法課程教學的必備內容,把培養德才兼備的、既懂經濟學又懂法律的、擁有高素質的思想政治人才作為課程教學目標。
3 課程思政在經濟法課程中的融入方式
3.1 課程設計上融入
經濟法課程本身包含有很多的思政元素:創辦企業的法律、簽訂合同的法律、開立票據的法律、金融管理的法律等教學內容都有大量的思政元素,都需要擁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都需要重視社會的公平正義,都需要遵守國家的法律和社會公德。通過經濟法課程思政建設,能促使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成長為一個有社會主義建設責任感、使命感的品學兼優的有用人才。所以在經濟法課程的教學大綱和教案中要以黨的十八大以來的系列會議精神為指導,并在經濟法課程的獨資企業法、合伙企業法、公司法、破產法、勞動合同法、產品責任法、金融法中都有具體的體現,要求上課的大學生要掌握黨的十八大以來的有關經濟體制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思想精髓要義。經濟法課程思政建設可從以下方面融入:獨資企業法、合伙企業法和公司法教學要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創業觀,創業中要注意遵守《個人獨資企業法》《合伙企業法》《公司法》《稅法》《勞動合同法》《合同法》等相關法規,要注重保護環境、保護員工權益等,教育學生在企業經營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做一個遵紀守法的創業者;勞動合同法教學中要教育學生,今后在工作中要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產品責任法教學中要教育學生,產品生產不能損害社會公眾利益,樹立正確的生產觀念和競爭觀念,不能生產假冒偽劣產品,注重社會道德和企業倫理;金融法教學中教育學生,在銀行工作中要有忠于職守、誠實守信的嚴謹工作態度,要遵紀守法,不斷提高自身的職業素養與職業水準,注意防范銀行業務的道德風險和操作風險。
3.2 課堂教學中融入
結合黨的有關依法治國的文件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依法治國的論述,在經濟法課程基礎理論教學中專門闡述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及經濟大政方針的有關內容,使學生了解經濟法發展在我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中的偉大意義。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注意將經濟法律知識與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愛國情懷與奮斗精神、堅定理想信念等思政內容相融合。在介紹各部分章節知識點內容時,要結合現實社會發生的真實案例進行介紹,讓學生進行案例分析討論、情景模擬,提升學生分析現實世界的能力,增強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提高邏輯思維能力,通過對社會問題的關注,激發學生的道德感和責任感。通過經濟法律知識與思政內容的結合,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提高專業綜合素養;促使學生在今后的工作中遵紀守法、愛崗敬業、誠實守信;促使學生抓住國家快速發展的機遇期,積極尋找實現個人價值的舞臺;促使學生培養遠大理想,增強“四個自信”,勇于承擔國家復興的偉大重任。
3.3 課下指導中融入
在課下指導中,列出大學生必讀的我國和我黨發展歷史文獻資料,尤其是有關黨的十八大、十九大的政策文獻,要求通過對這些資料文獻的學習,深入理解黨中央政策與理論,掌握我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本質,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經濟法這門課也在積極探索混合式教學改革,采用線上與線下教學并舉的方法,在線上學習網站上,引導學生觀看與課程學習內容相關的一些法制節目,從感官和視覺上促使學生增強法律意識及法制觀念,培養愛國、愛黨、愛人民的家國情懷。除了完善線上學習資源外,在線下也應積極開展經濟法案例辯論賽、進行法制內容小品表演、邀請法律工作者作相關的法律知識講座等,讓學生能夠理論聯系實際,不斷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不斷增強學生分析現實世界問題的能力,拓寬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職業道德素養,增強學生建設祖國的使命感和迫切感。
3.4 教學團隊合作推進融入
經濟法課程思政的實現,還需要一支合作有效的教學團隊從全方位推進,所以經濟法課程思政建設,需要構建一支由豐富管理經驗的輔導員、授課教師和指導老師構成的合作教學團隊,這樣可以推動經濟法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的教師資源的優勢互補,也有助于培養復合型經濟學人才。具體來講,經濟法課程的教學團隊,通過有豐富授課經驗的授課教師與指導老師、輔導員進行不斷溝通和深入合作,使授課教師能充分了解當代大學生思想動態以及興趣愛好,從而有針對性地以學生喜歡的方式,把經濟法課程相關內容與思政內容進行有機融合,讓學生不僅能掌握經濟法的專業知識,提高運用法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且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目標,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培養正確的價值觀,提升學生綜合素養。指導教師和輔導員也在生活中、課余時間加深與學生的聯系,把思政內容滲入到學生學習、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4 經濟法課程思政的幾點具體做法
經濟法課程思政的建設目標,是深入挖掘經濟法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與經濟法課程教學內容進行有機整合,把學生培養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經濟法課程思政的具體做法,就是將教學內容精講+案例分析+思政內容等教學內容融入經濟法課程中去。
4.1 教學內容精講
由于很多經濟學專業的學生在學習經濟法課程之前,沒有其他法學基礎知識,所以經濟法課程教學中,要對教學內容進行重點講述,尤其是要對學生所學專業的法律知識進行重點講述,摒棄過去法律體系全面介紹的方式。例如對金融學專業的學生要重點介紹《銀行法》《票據法》的內容;對保險學專業的學生要重點介紹《保險法》的內容;對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學生要重點介紹《涉外合同法》的內容。根據經濟學院各專業學生實際情況來開展教學活動,從而讓學生深刻理解所學的經濟法律知識在現實中的意義和價值。對于經濟法課程教學內容,教師要注意最新修訂的法律條文及法規等,及時對課程內容進行修訂與補充,從而讓學生掌握最新知識,并養成關心國家時事、政策、新聞的習慣。
4.2 案例分析教學
經濟法課程所包含的教學內容理論性較強,如果在教學過程中只是枯燥地介紹法律條文,很容易引發學生的厭煩心理。尤其對于推進經濟法課程思政來講,如果教師還繼續采用教師在上面講、學生在下面聽的單向教學方式,不僅不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反而會引起學生反感,課程思政的目標也就無法達成。所以授課教師可以尋找一些與教學內容相關,又包含思政教育內容的案例,例如“道德楷模事跡”“感動中國”等案例,將這些案例融入經濟法課程教學中,既有助于學生掌握教師所講的法律知識,也有助于學生理解其中的思政教育內容,增強學生的思想品德和遵紀守法的法律意識。
4.3 思政內容有機融入
在經濟法課程思政教學改革過程中,還要根據學生所學專業不同,注重融入職業道德、品德修養、家國情懷等思政內容,從而推動學生良好職業道德和思想品德素養的充分提升。對于金融學專業的學生,可以側重于培養其廉潔從業、依法合規、遵章守紀等良好的職業道德觀念和過硬的政治思想素質;對于保險專業學生,可以側重培養守法遵紀、誠實守信、勤勉盡責、保守客戶秘密等職業道德和素養,從而提高保險業務水平,促進保險業健康發展;對于外貿專業學生,可以側重于愛崗敬業、誠信經營、公平競爭等良好職業道德和素養的培養與教育,讓學生了解在國際貿易中我國產品的競爭力和短板,引導學生把愛國熱情轉變為為國奉獻的實際行動。總之,要通過經濟法課程思政內容的有機融合,讓學生樹立正確的政治方向和遠大抱負,培育奮斗精神和愛國情懷,肩負起國家和民族希望,激發學生勇于承擔自己的歷史使命,引導學生腳踏實地和自強不息,提高對職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不斷提高職業道德素養,堅持正確的職業道德操守。
5 結語
目前,通過不斷的探索,經濟法課程思政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學生普遍反映與思政相結合的經濟法課程教學不僅能幫助他們理解經濟法律專業知識,加深法律知識與實際的聯系,而且經濟法課程教學內容和思政教育內容相結合,還能讓學生在學習經濟法律知識和增強法律意識的同時,對實現自己的理想有了更堅定的信念,并且在教學中穿插一些思政育人的內容,也讓學生能以更積極的態度去面對學習、面對生活。
可見,“課程思政”通過各門專業課程與“思政”內容的融合,有助于構建有中國特色的學科體系,立德樹人,培養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的接班人。經濟法課程思政建設,有助于突破經濟法課堂教學中德育教育的困境,不僅能讓學生掌握相關經濟法律理論知識,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而且有助于培養當代大學生對我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有助于引導學生立足國情和現實,勇于承擔自己應該承擔的歷史使命,成為一名合格的德才兼備的社會主義應用型經濟學人才。因此,在經濟法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要始終堅持以“立德樹人”作為指導,推動經濟法課程與思政內容的充分融合,全方位育人,育德與育心相結合、課內與課外相結合,德技并修,鍛造人格品質,促進優質就業,全力提升學生素質,讓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潤物無聲。
參考文獻
[1]欒紅旭,劉世剛,欒淞婷,車長印.以課程思政為抓手創新經濟法教學過程研究[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9(5):8-9.
[2]邵將,伍嬋提.高校專業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實踐——以《經濟法》課程為例[J].教育現代化,2019,6(32):145-148+151.
[3]王開宇.財經高校非法學專業經濟法“課程思政”改革探析[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9(5):147-148.
[4]郭慶,陳尚松.傳統教學方法與多媒體教學方法的相互配合[J]. 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16(2 ) :95-97.
[5]孫鵬云.雙語教學的課堂實踐及思考[J].內蒙古財經學院學報,2015(12):60-61.
[6]李杰,何玲.微觀經濟學快樂教學法探析[J].管理觀察,2014(14):32-35.
[7]焦平利,張英娟,朱玉紅.傳統講授法與案例教學法教學效果調查分析[J].職業教育研究,2013(2):17-23.
[8]謝曉專.案例教學法的升華:案例教學與情景模擬的融合[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7(1):32-36.
(1)西南民族大學2020年課程思政示范課程。
(2)張小蘭,女,安徽馬鞍山人,經濟學博士,現為西南民族大學經濟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產業經濟、低碳經濟。通信地址:成都市一環路南四段16號西南民族大學經濟學院(610041)。電子郵箱:zxlan2003@163.com,聯系電話:13658084724。
項目來源:西南民族大學2019年教育教學改革自籌一般項目“經濟法實踐教學方法改革探索”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