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2 中小企業“融資難”的解決對策研究

2.2.1 通過緩解信息不對稱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

林毅夫和李永軍(2001)認為,只有緩解中小企業與金融機構信息不對稱的措施才是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的有效方法。李志赟(2002)將我國國有銀行擁有大量存余而中小企業貸款需求無法得到滿足的現象概括為“相對資本富余”,指出只有建立和完善中小金融機構體系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并提出要向非國有中小金融機構開放市場,放松對該類金融機構的限制,減少政府的干預行為,使其與中小企業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緩解信息不對稱程度。

2.2.2 從金融機構層面提出應對中小企業“融資難”的策略

Berger等(2002)將銀行的信貸技術歸類為財務報表型貸款、抵押擔保型貸款、信用評分技術和關系型貸款,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小銀行優勢”的假說。張捷(2002)認為小銀行在向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服務時具有信息優勢,這也是不同規模的銀行在信貸市場上產生專業化分工的原因,指出要在短期內鼓勵中國大銀行增加對中小企業的貸款,在長期必須建立一個以民營中小銀行為主體的中小金融機構體系。民間金融在規模、所有制方面都與中小企業相適應,虞群娥和李愛喜(2007)通過對杭州的案例研究發現,民間金融與中小企業具有很強的共生性關系,認為這是金融市場自我調節機制發揮作用的一種表現形式,建議政府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保護債權人和債務人的合法權益,加強對民間金融的監管和規范。針對商業銀行,邢樂成和梁永賢(2013)指出從當前和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來看,商業銀行融資仍是中小企業融資的主要選擇,必須轉變商業銀行貸款的指導思想和理念,并在制度上作出相關創新和調整。

2.2.3 從制度建設層面提出緩解中小企業融資困境的策略

曹鳳岐(2001)指出建立和完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是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重要舉措,并從為中小企業建立公平的融資環境、分散銀行風險、優化銀行資產質量等角度論證了該體系建立的必要性。羅正英(2003)主張建立適合中小企業的財務信息披露制度,形成大企業與小企業的信譽鏈結構。楊豐來和黃永航(2006)指出我國應建立強有力的個人破產法律制度,以此來約束中小企業所有者在信貸過程中可能發生的道德風險問題。郭娜(2013)通過實證檢驗發現,推動擔保機構發展和完善信用評級機制等市場手段較政府手段對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更有效。呂勁松(2015)在分析美國、日本等國關于中小企業融資的措施后認為,政府在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的過程中要發揮重要作用,要不斷優化中小企業融資的制度環境。

2.2.4 其他角度的研究

一些學者從信貸模式、供應鏈金融、信貸技術創新等角度提出了解決措施。趙岳和譚之博(2012)主張在我國發展銀行與電子商務聯合的新型信貸模式,以緩解中國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困境。張偉斌和劉可(2012)發現供應鏈金融可以彌補中小企業的信用缺失,降低信息不對稱程度,緩解中小企業面臨的融資約束。董曉林等(2015)發現信貸技術創新降低了農村中小企業的貸款風險和交易成本,建議進一步開放農村金融市場,深化農村金融的存量與增量改革,并不斷創新與中小企業融資特征相匹配的信貸技術。

主站蜘蛛池模板: 简阳市| 萨嘎县| 绥江县| 澄江县| 辰溪县| 仙游县| 温泉县| 会同县| 左权县| 酒泉市| 兖州市| 普洱| 潼南县| 海门市| 新化县| 文登市| 沙河市| 卢湾区| 法库县| 上犹县| 布拖县| 时尚| 南通市| 钟祥市| 西华县| 上虞市| 广丰县| 长宁县| 盈江县| 集安市| 寿阳县| 岫岩| 龙陵县| 始兴县| 潜江市| 正定县| 班玛县| 静海县| 同心县| 夹江县| 德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