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族地區城市社區“三社聯動”機制研究:以內蒙古B市為例
- 王曉東
- 1593字
- 2022-07-26 19:19:56
1 導論
1.1 選題背景和研究意義
1.1.1 選題背景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單位制”解體,我國基層社區治理體制開始由行政化向社會化演變,城市社區日漸承載了更多的社會管理職能和社會服務功能。為了加強基層政權建設,彌補社區公共服務不足,改變以前“行政有效、治理無效”的行政化社區管理方式,黨和政府確立了社會化社區治理理念,逐步淡化行政管控行為,擴展社區治理主體范圍,強化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創新社會治理方式,以便更好滿足社區居民多樣化的服務需求,不斷提升社區服務水平和治理能力。2013年11月,民政部結合上海等地社區建設經驗提出了“三社聯動”的運作思路,并在《關于加快推進社區社會工作服務的意見》(民發〔2013〕178號)中明確指出,“要建立健全社區、社會組織和社會工作專業人才聯動服務機制,探索建立以社區為平臺、社會組織為載體、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為支撐的新型社區服務管理機制……”(1)。此后,“三社聯動”作為基層社會治理創新的重要命題,備受各級政府重視且在全國各地逐步應用和推廣(2),成為回應社區居民多元需求、完善社區服務體系、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的重要途徑。
回顧“三社聯動”實踐歷程,這是近年來我國社區工作者從實踐中總結出的基層社區治理模式,是基于“政社分工與合作”背景下提出的一種新型社區服務機制,更是與國家深化社區治理體系改革、創新社會治理方式和提升社會治理能力的大形勢遙相呼應。為更好適應新時代基層社會治理的發展要求,2017年6月12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強和完善城鄉社區治理的意見》(中發〔2017〕13號),從健全和完善城鄉社區治理體系的維度,提出“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領導核心作用,有效發揮基層政府主導作用,注重發揮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基礎作用,統籌發揮社會力量協同作用”,(3)推進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的“三社聯動”。這是新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黨中央、國務院名義發布的關于城鄉社區治理的綱領性文件,也是首次在中央文件中明確“三社聯動”概念、細化具體要求,特別是在意識形態和價值取向方面,為政府管理職能轉變和權力下移指明了方向,為基層社區治理方式的創新提供了思路。目前,“三社聯動”作為基層社會治理方式創新的主線,在發達地區城市社區已經探索出政府購買服務機制、公益創投機制和設施項目外包機制等多種形式。但在廣大的欠發達民族地區,由于缺乏基礎優勢和發展條件,城市社區“三社聯動”尚處于起點低、起步慢、推進緩的境地。
促進城鄉社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缺少民族地區這一塊是不完整的,也是不現實的。在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的大背景下,民族地區城市基層社區治理體系完善、治理能力提升和治理方式創新就顯得更為緊迫和重要,但現實問題不能回避。與發達地區相比,民族地區因受到民族多樣性、經濟欠發達、社區發展水平和治理能力偏低的長期影響,城市社區“三社聯動”工作推廣似乎還未達到預期設想。至少從筆者在內蒙古多個城市社區的實地走訪中發現,“三社聯動”只在個別城市社區開展了試點探索,一些社區群眾、社會組織和社區管理人員對“三社聯動”的認知度、認可度和認同度還有待提高。當然,“三社聯動”從陌生事物到讓人完全接受需要一個過程,更需因地制宜、逐步試點,甚至還要經歷不斷試錯、止錯和糾錯的過程,這樣才能與社區居民服務需求的滿足達到適配狀態,進而探索出一條適合當地民族特色的發展之路。
標桿的示范效應和帶動作用是巨大的。鑒于此,筆者選取內蒙古“三社聯動”試點處于頭雁位置的B市,進行社區“三社聯動”機制建設的典型個案探究,重點梳理實踐具體做法、透視存在問題、挖掘內外原因、總結經驗教訓和展望未來發展。期望觸類旁通其他民族地區相類似的情況,試圖做到“三社聯動”機制建設實例和路徑參照的互通有無,經驗、教訓和啟示的互相借鑒,為其他民族地區拓寬基層社區治理途徑提供理論和實踐依據,最終找到一條適應民族地區“三社聯動”機制服務基層社會治理的特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