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族地區城市社區“三社聯動”機制研究:以內蒙古B市為例
- 王曉東
- 1435字
- 2022-07-26 19:20:01
2.2.3 “聯動”的概念解析
對于“聯動”的具體指向,不同學者的界定有別,理解各有側重。如葉南客和陳金城(2010)從方法論角度認為,聯動是“一種通過社區建設、社會組織培育和社會工作現代化體制建立,形成資源共享、政社互動的良好格局”。(18)王思斌(2016)從本體論意義上強調,聯動是“三社主體之間的聯合行動,互相促進,實踐各自職能,獲得共同發展的過程”。(19)顧東輝(2016)認為,“聯乃動詞,本意是聯結,可以是同一層面不同主體的聯結,也可以是同一系統內不同要素的聯結;動即行動或運作,與聯并存共生,但聯是基礎、體制和結構,動是目標、機制和功能,動是三社聯動的關鍵”。(20)曹海軍等(2018)認為,“三社聯動,一個是聯的問題,體制機制創新,以聯席會議制度等,實現跨部門協作,即協作體制;另一個是動的問題,即動力機制,以政府購買服務,扶持社會組織,撬動社會資源”。(21)
不難看出,到底何謂聯、何謂動的問題,理論上尚未形成統一的認識。但在實踐中隨著“三社聯動”機制的深入開展,“聯動”的本意逐漸清晰,至少用排除法可以厘清一些誤讀。
第一,不能把聯動簡單理解為主體之間的結對而行和聯合行動,更不是社區代表政府主導下的簡單拼盤和指揮行動。對社區而言,社會組織和社會工作者不是配合或配套的角色,三者之間是平等、協商、合作的關系,相互溝通、信息共享、共同決策、共同行動、共享成果和共同發展是聯動的本質和目標。只有這樣,主體之間的“聯”和“動”才具有可持續性。
第二,聯動的基礎是基于主體間的優勢互補、相互信任、信息共享和資源整合。換言之,在服務社區居民、滿足居民需求和化解基層社會矛盾時,“三社”主體都無法單獨依靠自身的資源、能力和技術方法來勝任或完成,而是以基于宏觀目標內在的趨同和服務居民需求的項目設計,把各自特有的資源整合、信息互通共享、優勢互補,發揮自身的強項和優勢,彌補各自的不足和劣勢,進而實現融合、互促、共贏的發展結果。信任和互惠是“三社”得以聯動的前提。
第三,聯動是平等、友好和協商的過程。不要把聯動中的主體協商合作,曲解為行政化的工作分配和任務指派,任何主體都有平等選擇合作和退出的權利,社會組織和社會工作者的獨立性、專業性要受到尊重。也不能把“三社”主體資源的整合誤解為資源的簡單歸并和機械相加,或是通過壟斷來進行整齊劃一的行動。應理解為是在社區人本化目標一致的基礎上有規則地共建共治、協同互助和各顯神通,最終實現1+1+1>3的共享過程。
第四,聯動不是盲目地聯、胡亂地動,應把握“定準位、傳好球、盡好責”的原則和尺度。換言之,“三社”主體聯動能否取得實效并獲得成功,關鍵在于治理體制、職責角色和功能邊界是否定位準確和清晰,責任歸屬、銜接機制和工作關系是否設置得當和順暢。這不單是依靠主體本身的工作使命感和道德責任感,更多的是取決于聯動制度、體制和機制的科學合理設計。
第五,聯動并非只是主體之間的聯和動,更深層次的是主體在不同社區事務系統中的要素聯動。在社區服務、社區建設、社區治理和民政工作領域,都可以針對某一具體的社區議題或服務項目進行主體、對象、方法、目標和倫理等要素的聯動。例如,社區議題是實務工作開展的對象,社會組織是具體實務主體,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則是具體實務執行者,專業社會工作則可以視為實務專業方法,而且倫理和目標均融于方法之中,這樣的要素聯動取決于社區議題和其他要素選擇的匹配性和專業性。(22)在不同的社區議題中,聯動的主體責任權重、聯動方法和目標的達成都有不同的規則和配置,類似于“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