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越的70年:青海經濟發展研究
- 王永莉等
- 7696字
- 2022-07-26 18:54:39
2.3 青海70年基礎設施結構升級
新中國成立70年來,青海一直貫徹“要想富,先修路”的發展理念,持續投入大量人力、財力以及物力到基礎設施的建設中,以交通和郵電為重要支撐的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升級改造。其中交通建設主要經歷了三個重要階段,即公路網絡形成和逐漸完善階段,鐵路建設步伐加快階段以及民航從無到有并迅速發展階段;郵電事業建設歷程則經歷了改革開放以前的探索和曲折發展時期以及改革開放至今的全面快速發展時期。經過新中國成立以來70年的不懈奮斗,全省公路、鐵路、航空里程持續增加,建立起了包括鐵路、公路和民用航空在內的綜合交通網絡體系,郵電事業取得了輝煌成績,實現了郵電業務總量持續增加,郵電業務通信水平進一步提高,電信服務水平不斷普及,并在信息化時代不斷升級改造,為確保青海經濟持續全面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2.3.1 青海70年基礎設施發展歷程回顧
2.3.1.1 交通建設發展歷程回顧
青海省交通事業歷史非常悠久。早在秦漢時期,河湟古道初具規模,成為“絲綢之路”的繁華地段(11)。但由于自然地理條件等因素的影響,長期以來,青海交通運輸事業的發展十分緩慢,交通的閉塞使得青海幾乎長期處于和周邊省區隔離的狀態。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中央政府十分重視發展邊遠省區的交通建設,青海公路網絡進入了形成和逐漸完善時期,鐵路迎來了加快建設步伐時期,民航歷經了從無到有并迅速發展時期。
(1)公路網絡形成和逐漸完善時期。
20世紀50年代,黨和政府把發展青海交通運輸的重點放在公路建設方面,按照“因地制宜,先通后修”的原則,在短短10年內先后修復和新建了青藏(西寧—拉薩)、青新(西寧—茫崖)、青康(西寧—玉樹)、甘青(蘭州—西寧)、寧張(西寧—張掖)、寧臨(西寧—臨夏)等10多條干線公路,迅速架起了省際和城鄉間溝通的橋梁,并以此為骨架,初步建成全省公路網。60年代,國家把公路建設重點轉向提高公路通車能力和運輸效能上,在繼續修建重點新線的同時,集中力量整修、改建已有公路,提高公路技術標準。70年代中后期,公路建設的重點轉向主干公路黑色化和大中型橋梁的修建。改革開放后,黨和政府高度重視交通建設,特別是在公路建設方面,在長期國債資金、中央財政性建設資金、國家政策性銀行貸款以及國際金融組織和外國政府優惠貸款等使用方面,加大了對西部地區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支持力度。青海省委、省政府緊抓機遇,在確定“兩橫三縱”國道主骨架的基礎上,先后制定了項目審批、土地征用劃撥、施工單位營業稅先征后返、提高養路費征收額等一系列加快公路交通發展的政策措施,最大限度地彌補資金不足,為公路建設的跨越式發展提供了有利政策和資金保障。僅黨的十八大以來的5年,全省完成交通固定資產投資共1638.75億元,是前5年的近3倍,交通固定資產投資成為拉動全省固定資產投資的重要引擎之一。2002年平西高速公路全線建成通車,青海有了第一條高速公路。隨后西寧至馬場垣高速公路、西寧至大通高速公路、西塔高速公路、平安至阿岱等高速公路陸續建成。目前,以高速公路為主骨架、普通國省干線為骨架、農村公路為脈絡的公路網絡基本形成,實現了所有市州通高速公路,所有縣級行政區通二級公路,98.6%的鄉鎮、97.1%的建制村暢通(12)。
(2)鐵路建設步伐加快時期。
新中國成立后,為開發青海,國家集中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致力于青海鐵路建設。蘭(州)青(海)鐵路于1958年5月正式開工,1959年9月改線建成通車,結束了青海沒有鐵路的歷史。該線東至甘肅省河口南站與蘭新(疆)線相接,西抵青海省會西寧市。省境內共121千米,橫貫青海東部農業區的民和、樂都、平安3縣。其后,繼續向西延伸,分階段修筑青藏鐵路。青藏鐵路一期工程——西寧至格爾木段,始建于1958年,1960年停建,后又陸續分段修建,前后歷時17年,于1975年修至哈爾蓋,1979年9月鋪軌至格爾木市,1984年5月全線交付臨管運營。二期工程——格爾木至拉薩段,于2001年6月29日開工,2006年7月1日全線通車。全線共設85個中小型車站,線路全長共1956千米,其中西寧至格爾木段共814千米,格爾木至拉薩段全長共1142千米,是當今世界上跨越海拔最高地帶的鐵路之一。2010年9月26日,青藏鐵路延伸線拉日鐵路正式開工建設,于2014年8月16日全線開通運營。特別地,2014年12月26日,橫貫我國甘肅、青海、新疆三省區并且是世界上一次性建設里程最長的國內首條高海拔地區高速鐵路——蘭新高速鐵路全線開通運營,結束了青海沒有高鐵的歷史,從此進入全國快速鐵路網。
(3)民航從無到有迅速發展時期。
青海省航空運輸業起步較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發展陸上交通的同時,民航事業也有了很大發展。1960年成立中國民航青海省管理局。1957年,在1931年西寧東郊樂家灣機場的基礎上進行改造,組建西寧民用航空站。1957年1月開辟西寧至北京、西寧至塔爾丁兩條航線。1971年格爾木民用機場建成運營。1991年西寧曹家堡機場新建落成。1995年,先后開辟西寧—成都、西寧—上海航線,西寧至北京、西安、烏魯木齊航班密度也有新增加。1996年,停航10年之久的格爾木機場復航,同時新開辟了西寧—武漢—上海航線,增加了西寧至北京、成都、廣州、西安航班密度,航班數量由每周13班增至23班(13)。2007年西寧曹家堡、格爾木機場的擴建改造順利完成。2009年玉樹機場建成運營,2014年德令哈機場建成通航,2015年茫崖花土溝機場開始通航,2016年新建果洛瑪沁機場正式通航,2018年祁連機場正式通航。至此,青海省“一主八輔”機場建設布局就只剩下青海湖和久治機場了,除“一主”曹家堡機場外,“八輔”中的格爾木、玉樹、德令哈、花土溝、果洛和祁連六座機場都已相繼建成通航,“一主八輔”機場格局指日可待。
2.3.1.2 郵電建設發展歷程回顧
(1)改革開放之前的探索和曲折發展階段。
古時的青海是封建王朝的西陲邊塞要地,歷代戰爭頻繁,烽燧郵驛軍事通信設施創建于西漢,盛于唐、元、明、清,沿用2000多年。近代郵電建設因地方軍閥割據,經濟文化落后,受到限制(14)。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青海郵電事業才具備了發展的條件,從此青海郵電通信進入了初步探索和曲折發展時期。1951—1952年,廣大牧區中,結古、查郎寺、察汗烏蘇、門源陸續開辦了公眾無線電報業務,果洛地區開始通郵。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自辦郵電局所迅速普及到全省各縣治所在地、新興的工業基地、公路交通樞紐和重要鄉鎮,牧區多是先設郵政營業處,再升為郵電局。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青海郵電建設持續發展。隨著1959年蘭青鐵路通車,青海省首次有了鐵道郵路,并沿青藏鐵路逐段向西延伸?!按筌S進”期間,省內自辦汽車郵路不斷延長里程和加密班期,自辦郵電局所猛增,到1960年底達到310處,創歷史新高?!拔幕蟾锩逼陂g,青海郵電事業遭受了嚴重沖擊,使已經恢復正常的通信生產秩序再度出現混亂。但是,由于東南沿海一些廠礦企業響應國家“三線”建設的號召而西遷,青海郵電也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
(2)改革開放后的全面快速發展時期。
改革開放后,郵電通信事業飛速發展,形成了遍布全省城鄉、通往全國各地的、比較完善的信息傳遞網絡。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隨著黨的國家工作重點的轉移,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取得了成功,郵電通信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受到重視。進入90年代,青海郵電緊跟全國通信大發展的步伐,由穩定增長的階段進入快速增長的起飛階段,實現了超常規、高起點、大跨度發展通信的戰略。“八五”期間,用于青海郵電建設的固定資產投資共5.3億元,超過1953—1990年38年的總和,是“七五”期間總投資的6.9倍。巨額的投資使全省的通信能力在短時間內跨上新臺階,網絡的科技水平也明顯提高。“九五”期間,郵政通信加快了自動化作業改造步伐,同時,電信建設方面,傳輸光纜化和數字化建設步伐進一步加快??缛?1世紀,為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青海郵電事業將面臨更為嚴格的要求?!笆濉币巹澖ㄗh指出,拓寬信息基礎設施保障領域,推進大數據應用工程,實施“寬帶鄉村”“城鎮基礎網絡完善”工程,促進互聯互通,構建高速、移動、安全、泛在的信息基礎設施。
2.3.2 青海70年基礎設施發展成就
青海深處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地理地形復雜,氣候條件惡劣,新中國成立前的鐵路、公路、郵電等基礎設施幾乎為零。新中國成立以來,青海鐵路和公路等交通基礎設施和郵電等基礎設施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全省公路、鐵路、航空里程持續增加,建立起了包括鐵路、公路和民用航空在內的綜合交通網絡體系,郵電事業實現了郵電業務總量持續增加,郵電業務通信水平進一步提高,電信服務水平不斷普及,并在信息化時代不斷升級改造,為確保青海經濟持續全面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2.3.2.1 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實現歷史跨越
70年來,青海緊緊抓住改革開放、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支持青海等省藏區經濟社會加快發展和擴大內需等歷史機遇,持續加大對交通基礎設施的投資力度,加快鐵路、公路、民航等基礎設施建設,擴大總量,提高能力,實現了歷史跨越。全省公路、鐵路、航空里程持續增加,綜合交通網絡逐漸形成并不斷完善,為全省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進步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和保障。
(1)全省公路、鐵路、航空里程持續增加。
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勉強可以通車的公路只有472千米,而且新中國成立前夕遭到嚴重破壞,沒有鐵路和民航。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交通基礎設施得到迅猛發展,全省公路、鐵路、航空里程持續增加。如表2-3所示,1965—1980年,青海公路通車里程從11981千米增長到15497千米,增長了0.3倍;鐵路年末營業里程從198千米,增長到505千米,增長了1.6倍;民用航空航線里程從1949千米,增長到4251千米,增長了1.2倍。公路線路密度和鐵路線路密度分別從1965年的166.40千米/萬平方千米、2.75千米/萬平方千米,增長到1980年的7.01千米/萬平方千米、215.24千米/萬平方千米。但在改革開放之前,青海公路鐵路等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速度落后于同期全省經濟增長和固定資產投資增長。
表2-3 1952—2018年新中國成立以來青海交通郵電等發展概覽

續表

資料來源:根據《新中國六十年統計資料匯編》和青海歷年統計年鑒整理。其中2018年數據來自2018年青海統計公報;2006年交通部門對公路進行了普查,將鄉村公路列入了等外公路。
注:“[]”為2017年數據;“—”表示數據缺失。
改革開放以來,青海鐵路、公路、航空等交通建設實現了平穩高速增長,尤其是民用航空實現了超高速發展。1981—2018年,公路通車里程從15497千米增長到82135千米,增長了4.3倍;青海鐵路年末營業里程從505千米增長到2299千米,增長了3.6倍;民用航空航線里程從4251千米增長到145736千米,增長了33.3倍。此外,公路線路密度和鐵路線路密度分別增長到2018年的1140.76千米/萬平方千米和31.92千米/萬平方千米。
(2)綜合交通運輸網逐漸形成和不斷完善。
新中國成立以來,青海省的公路建設一直是作為交通運輸的重點項目來發展,到改革開放之前,西寧市和格爾木市是青海省公路交通運輸網的兩個輻射中心。1959年10月通車的蘭青鐵路(西寧—蘭州)是青海省有史以來的第一條鐵路,以此為基礎繼續向西延伸修建了青藏鐵路(西寧—拉薩),以公路和鐵路為主的交通運輸網絡逐漸形成,為全省資源開發和區域協調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改革開放以來,青海高度重視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向高速化、網絡化、廣覆蓋快速推進,以鐵路、公路和民用航空在內的綜合交通網絡體系逐步建立并不斷完善,為全省經濟社會進一步實現持續均衡發展和轉型升級提供了堅實的基礎。2002年平西高速公路全線建成通車,青海有了第一條高速公路,實現了零的突破。隨后西寧至馬場垣高速公路、西寧至大通高速公路、西塔高速公路、平安至阿岱等高速公路陸續建成?!皟蓹M三縱三條路”為主骨架的公路網基本建成。2014年,橫貫我國甘肅、青海、新疆三省區并且是世界上一次性建設里程最長的國內首條高海拔地區高速鐵路——蘭新高速鐵路全線開通運營。民用航空自西部大開發以來也得到高速發展?!笆濉逼陂g,形成了“一主六輔”民用機場建設格局。目前,已逐步構建“一主八輔”民用機場的戰略格局。到2018年底,除“一主”西寧曹家堡機場外,“八輔”中的格爾木機場、玉樹巴塘機場、德令哈機場、花土溝機場、果洛瑪沁機場和祁連機場六座支線機場已建成通航。這使得全省民用航空航線里程從2001年的27636千米增長到2018年的145736千米,增長了4.3倍。
2.3.2.2 郵電事業成就突出
新中國成立以來,青海郵電事業成就斐然,主要體現在郵電業務總量持續增加、郵電業務通信水平進一步提高以及電信服務水平不斷普及等方面,為青海實現新型工業化、城鎮化和信息化提供了強大的物質支撐。
(1)郵電業務總量持續增加。
新中國成立后到改革開放初期,從郵電業務總量看,1952年青海郵電業務總量僅有19萬元,到1980年已達到887萬元,累計增長了45.7倍。其中,“一五”期間,從1953年的38萬元增長到1957年的175萬元,增長了3.6倍;經過“大躍進”的高速發展后進行調整,從1960年的640萬元下降到1965年的360萬元。此后,青海郵電業務穩步恢復和逐年增長,1970年達到445萬元,1975年增長到609萬元,1980年達到887萬元(見表2-3)。
改革開放以來,從郵電業務總量來看,青海郵電業務總量從1981年的1225萬元增長到2017年的1676012萬元,增長了1367.2倍,其中電信業務總量增長非常迅速,從1999年的32608萬元增長到2017年的1615898萬元,增長了48.61倍,而同期郵政業務總量從5212萬元增長到60114萬元,只增長了10.5倍。尤其是西部大開發以后的10年,全省郵電業務總量從2001年的64792萬元增長到2010年的1221325萬元,增長了17.8倍,其中電信業務總量從2001年的50714萬元增長到2010年的1198000萬元,增長了17.5倍,而同期郵政業務總量只增長了3.3倍。2018年青海郵電業務總量已達到432.83億元,其中,電信業務量為425.68億元,比上年增長1.6倍。
(2)郵電業務通信水平進一步提高。
從表2-4可以看出,21世紀以來,青海平均每一郵政局(所)服務面積在逐漸縮小,尤其是2014年以后,平均每一郵政局(所)服務人口總體也在減少,2014年開始尤為明顯,這足以說明全省郵政網點在逐漸增加,郵政業務水平在進一步提高。此外,通信水平也得到極大改善,從2011年開始,平均每人擁有電話(包括移動電話)數已超過一部,到2017年,每百人已經擁有102.09部移動電話。
表2-4 2000—2017年青海郵電業務通信水平提高概覽

續表

資料來源:根據青海統計年鑒相關資料整理所得。其中,平均每一郵政局(所)服務面積統計口徑從2002年起為郵政局(所)和郵政代辦點,2007年起為規模以上郵政業法人企業辦理業務的場所。
注:“—”表示數據缺失。
本章還通過設有郵局(所)的鄉(鎮)比重、已通郵的行政村比重和已通電話的行政村比重三個指標的變動趨勢來進一步說明郵電通信水平的顯著提高。如圖2-1所示,2017年設有郵政局(所)的鄉鎮比重達100%,較2005年的39%提高了61個百分點;已通郵的行政村比重達93%,較2005年的59.76%提高了33.24個百分點;已通電話的行政村比重從2007年開始就已經達到了100%,而在2000年時只有24%。

圖2-1 2000年以來青海郵電業務通信水平變化
資料來源:根據歷年青海統計年鑒整理所得。
(3)電信服務水平不斷普及。
在快速發展的信息化時代,互聯網寬帶普及率是一個很好的衡量電信服務水平的重要指標。如圖2-2所示,近年來,青海省的互聯網寬帶普及率增長迅速,特別是城市互聯網寬帶普及率。2017年互聯網寬帶普及率達20.60%,較2013年的10.00%提高了10.6個百分點,其中城市互聯網寬帶普及率為44.00%,較2013年的25.1%增長了18.9個百分點,而農村互聯網寬帶普及率則由2013年的1%提高到2017年的4.1%。

圖2-2 2013年以來青?;ヂ摼W寬帶接入普及率
資料來源:根據歷年青海統計年鑒整理所得。
2.3.3 青?;A設施建設發展展望
2.3.3.1 構建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青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盡管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最主要的問題依然是交通基礎設施總量不足,服務地域有限。2017年底,全省公路為80895千米,占全國公路里程的1.69%,其中高速公路為3223千米,僅占全國的2.36%;鐵路營業里程為2349千米,占全國鐵路營業里程的1.85%;民航航線里程為124969千米,占全國的1.67%。此外,青海全省總面積位居全國第4,而全省公路里程和鐵路營業里程在全國的排名位次均比較靠后,2017年依次為第26位和第24位,其中高速公路排名第23位,遠落后于全國其他大部分省份的發展。
青海“十三五”規劃綱要指出,要繼續完善公路網絡、加快鐵路建設以及促進民航加快發展,提高通暢水平和通達深度,構建與經濟發展、改善民生、促進旅游業大發展相適應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15)。
(1)繼續完善公路網絡。
到2020年,全省公路通車總里程突破8.5萬千米,其中高速化公路達到5000千米?;窘ǔ蓢腋咚俟肪W省內路段,打通通往甘肅方向6條、四川西藏新疆方向各1條的高速公路省際通道,全面實現西寧至所有市州、各市州間及重點縣高速公路全覆蓋,東部城市群高速公路基本成網。加大國省干線公路升級改造力度,重點建設沿黃公路及旅游公路,提高通縣公路技術標準,全部縣城通二級及以上公路。實現公路與鐵路、民航站場、旅游景區間的有效銜接。實施農村公路升級改造,提高通暢程度和抗災能力,實現所有鄉鎮及行政村通暢。加強青甘川交界地區、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偏遠藏區農村和國有農林場公路建設。
(2)進一步加快鐵路建設。
到2020年,全省鐵路通車里程達到3200千米,打造“1268”的鐵路建設布局,即加強青藏鐵路主軸線,形成西寧、格爾木兩個鐵路樞紐,規劃形成青藏、蘭新、格庫、格敦、西成、西昌6條干線鐵路和8個方向的出省通道,構建起與周邊省區快速連接,通達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的鐵路干線網。建成格敦、格庫鐵路,完成青藏鐵路格拉段擴能改造,開工建設西成鐵路,爭取格成鐵路、西昌鐵路納入國家鐵路“十三五”建設規劃,力爭開工建設。加快地方鐵路發展,建成魚卡至一里坪、塔爾丁至肯德可克等鐵路,開展一里坪至老茫崖等鐵路前期研究工作,有效支持區域資源開發。充分發揮鐵路對旅游業的帶動作用,加開旅游專列,推動鐵路沿線城鎮與旅游產業發展有機結合。
(3)大力促進民航加快發展。
到2020年,全面形成“一主八輔”民用機場運營格局。實施西寧機場三期和格爾木機場擴建工程,建成果洛、祁連、青海湖、久治、黃南機場。適應旅游業發展和應急救援的需要,規劃布局一批通用機場,力爭實現全省重點區域和重要旅游景區航空服務全覆蓋。優化西寧機場航線網絡結構,增辟國際新航線,強化樞紐擺渡功能,帶動省內支線發展,把西寧機場打造成青藏高原區域樞紐機場。
2.3.3.2 促進郵電事業在信息化時代改造升級
隨著國民經濟的穩步發展,郵電已成為信息社會的重要支柱。但青海整體郵電事業發展仍與全國平均水平有一定差距,并且省內城鄉之間的發展也極不平衡。截至2017年底,青海已通郵的行政村比重僅為93%,低于全國比重100%;電話普及率(包括移動電話)為119.92部/百人,而農村固定電話普及率只有4.21部/百人;互聯網寬帶接入普及率只有20.60%,其中城市為44.00%,農村僅為4.10%。由此可見,青海的郵電通信市場潛力巨大,尤其是農村。因而,積極推進全省尤其是農村郵電事業向前發展,逐步縮小與全國的差距,加快省內城鄉同步協調發展是青海目前郵電事業建設的主要任務之一。
另外,青海應把握互聯網、大數據應用發展趨勢,強化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促進互聯互通,構建高速、移動、安全、泛在的信息網絡。大力拓展信息技術、互聯網技術與經濟社會各領域融合的廣度和深度,推進“活力青海產業云”向三次產業全面滲透,驅動傳統產業生產組織方式重構和商業模式創新。以信息化助推產業現代化,提升農牧業信息化水平,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加快服務業信息化進程,全面提升各領域的信息化發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