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越的70年:云南經濟發展研究
- 張小蘭
- 5006字
- 2022-07-26 18:55:40
總序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7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作為全國宏觀區域經濟重要戰略組成部分的民族地區,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和黨的民族政策光輝照耀下,各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與全國一道,發生了歷史上最偉大、最深刻的社會變革,從封閉落后邁向開放進步,從溫飽不足邁向全面小康,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正闊步走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上。
一
70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系列政策支持、大幅度的資金和人才支援下,在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援下,民族地區各級政府、各族人民堅定不移地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黨的民族政策,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始終堅持以發展為第一要務,把自力發展與中央關心、發達地區支援結合起來,經濟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各族人民生活有了歷史性改善。今日的民族地區,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民族團結、宗教和順,各族人民安居樂業,各項事業欣欣向榮,處于歷史上最好的繁榮發展時期。
經濟總量的巨大飛躍。1952年民族八省區地區生產總值總量為57.89億元,2018年增長到90576.42億元,是1952年的1566倍,扣除物價上漲因素,增長了250多倍,年均增長8.72%。分省區看,1952—2018年,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分別為:內蒙古9.31%、廣西8.61%、貴州8.06%、云南8.42%、西藏8.74%、青海8.75%、寧夏9.42%、新疆8.45%。2018年民族八省區中經濟總量超過2萬億元的為廣西,在萬億元以上的有內蒙古、云南、貴州和新疆(見表1)。
表1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民族八省區經濟總量的增長 單位:億元

數據來源:根據《新中國六十年統計資料匯編》《中國統計年鑒》和各省區統計公報數據整理。
經濟結構的根本性轉變。新中國成立70年來,民族地區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從以依賴單一產業為主轉向三次產業共同帶動。新中國成立初期,民族八省區地區生產總值的結構中,農業占比較高,工業和服務業相對薄弱,部分地區還處于現代工業的空白區。1952年,民族八省區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算術平均)分別為73.1%、12.8%和14.1%。20世紀50—70年代,隨著民族地區工業化建設的推進,第二產業比重不斷提升。1978年,第一、第二、第三產業比重(算術平均)分別為36.5%、41.8%和21.8%。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工業和服務業發展水平不斷提高,20世紀90年代初民族地區第一產業產值比重穩定地低于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黨的十八大以來,民族地區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發展,各省區第三產業增加值超過第二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第一大產業,2018年,民族八省區第一、第二、第三產業比重分別為11.7%、41%和47.4%。(各省區產業結構演變的基本態勢如表2所示)隨著生產結構的變化、現代產業的發展,傳統產業比重下降必然會導致勞動力在部門間的重新配置,引起就業結構的變化。這種變化的一個基本趨勢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勞動力逐漸由農業部門向非農業部門轉移,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成為勞動力就業的主要領域。民族地區勞動力就業結構的變化是符合這一基本趨勢的。1978年,民族八省區各產業勞動力就業份額比例為79.41∶11.41∶9.17,到2016年該比例為49.16∶15.92∶34.96。
表2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民族八省區產業結構的變化 %

數據來源:根據《新中國六十年統計資料匯編》和各省區2018年統計公報數據整理。
人民生活蒸蒸日上。從人均地區生產總值來看:1952年民族八省區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分別為內蒙古173元、廣西67元、貴州58元、云南70元、西藏115元、青海101元、寧夏126元、新疆166元;到1978年分別增加到內蒙古317元、廣西225元、貴州175元、云南226元、西藏375元、青海428元、寧夏370元、新疆313元;到2018年分別達到內蒙古68302元、廣西41489元、貴州41244元、云南37136元、西藏43397元、青海47689元、寧夏54094元、新疆49475元(見表3)。可以看出,新中國成立70年來,民族八省區人均收入上了好幾個臺階。
表3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民族八省區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的變化 單位:元

數據來源:根據《新中國六十年統計資料匯編》《中國統計年鑒》和各省區統計公報數據整理。
從城鄉居民收入變化來看,1978年民族八省區居民人均收入(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用城鄉人口比例加權)只有260多元,1999年達到2900多元,2010年突破8500元。2017年民族八省區全體居民人均收入為19520元。2018年民族八省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內蒙古28376元、廣西21485元、貴州18430元、云南20084元、西藏17286元、青海20757元、寧夏22400元、新疆21500元。
基礎設施得到根本性改善。新中國成立以來,經過對民族地區基礎設施的大規模投資,特別是西部大開發以來的重點工程項目80%以上布局在民族地區,民族地區基礎設施得到根本性改變。以運輸線路長度為例:1952年民族八省區鐵路營業里程3208千米,貴州、西藏、青海、寧夏和新疆還是鐵路的空白區,公路里程27868千米,西藏尚無現代意義上的公路;到1978年分別增加到10560.5千米和193650千米;到2017年分別達到35266千米和1149744千米。(各省區的運輸線路發展如表4所示)2013年10月30日,西藏墨脫公路通車,正式結束其作為中國最后一個不通公路縣的歷史。民族地區不僅運輸線路長度舉世矚目,各種交通線路連接成網,而且線路質量顯著提高,鐵路復線、高速鐵路和高等級公路從無到有,覆蓋范圍逐年擴大。
表4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民族八省區運輸線路的變化 單位:千米

數據來源:根據《新中國六十年統計資料匯編》《中國統計年鑒》數據整理。
對外開放成效顯著。我國對外開放的格局是采取分步驟有層次、逐步推進的戰略格局,經歷了一個不斷擴大和深化發展的過程。到目前為止,我國已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我國民族地區大多處于邊疆地區,鄰國較多,也是“一帶一路”建設的核心地區和重要依托。“一帶一路”倡議實施以來,民族地區從對外開放的末梢一躍成為前沿。2018年,內蒙古海關進出口總額1034.4億元,其中,出口總額378.6億元,進口總額655.7億元;廣西貨物進出口總額4106.71億元,其中,出口總額2176.14億元,進口總額1930.57億元;貴州進出口總額500.96億元,其中,出口總額337.58億元,進口總額163.38億元;云南外貿進出口總額達298.95億美元,其中,出口總額128.12億美元,進口總額170.83億美元;西藏全年進出口總額47.52億元,其中,出口總額28.57億元,進口總額18.95億元;青海貨物進出口總額46.00億元,其中,出口總額31.11億元,進口總額14.89億元;寧夏貨物進出口總額249.16億元,其中,出口總額180.48億元,進口總額68.68億元;新疆貨物進出口總額200.10億美元,其中,進口總額35.91億美元,出口總額164.19億美元。
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進展。民族地區是中國貧困人口最集中、貧困程度最深的地方。全國832個貧困縣(包括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和片區縣)中,民族自治地方縣有421個,占51%。全國貧困人口的1/3、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11個以及深度貧困的“三區三州”都在民族地區。新中國成立以來,在中央的高度重視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經過民族地區廣大干部群眾的艱苦努力,民族地區農村貧困人口大幅減少,特別是《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頒布實施以來,中央和地方密集出臺支持貧困地區特別是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的各項過硬政策措施,聚焦短板、精準發力,民族地區扶貧力度進一步加大,貧困人口脫貧明顯加快。到2018年,民族八省區中,內蒙古、青海、寧夏農村貧困發生率降至3%及以下,廣西、貴州、云南、西藏、新疆農村貧困發生率下降至6%以下。
表5 民族八省區農村貧困人口數 單位:萬人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住戶收支與生活狀況調查。
二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取得了歷史性的偉大成就。70年的偉大跨越表明:
黨對民族工作的領導是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根本保證。新中國成立70年來,民族地區總體上呈現出民族團結、經濟進步、宗教和順、社會和諧的大好局面,根本在于黨中央的堅強領導,這是我們行穩致遠的政治前提。對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而言,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新發展理念,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
以推動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作為民族工作的第一要務。“發展是解決民族地區各種問題的總鑰匙。”7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民族地區認真貫徹落實黨的方針、政策,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經濟體量以幾何級數增加,實現了“一步跨千年”,民族地區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朝氣蓬勃、日新月異,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也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春意盎然、充滿活力。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發生變化。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主要表現在民族地區,民族地區2020年前要消除農村絕對貧困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2035年要與全國同步基本實現現代化,必須加快發展,實現跨越式發展。
加大力度支持和幫助民族地區發展。70年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民族地區的發展,制定、實施了一系列傾斜性的發展援助和扶持政策與措施,決定性地推動了民族地區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和脫貧奔康。支持民族地區加快經濟社會發展,是中央的一項基本方針。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加快發展,強化舉措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加快邊疆發展,確保邊疆鞏固、邊境安全。”因此,新時代民族地區的發展在全國發展大格局中的戰略地位更加重要,加大力度支持民族地區加快發展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始終堅持發展必須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著眼點和落腳點。70年來,民族地區堅持“以民為本、民生優先”,教育、醫療等基本公共服務能力不斷提高。全面推進九年義務教育、十五年免費教育、“9+3”免費職業教育、“一村一幼”計劃,完整配套的教育體系基本形成。通過全面建立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健全州(盟、市)、縣、鄉、村四級醫療網絡。但與各族人民的需要相比較,與發達地區相比較,民族地區的基本公共服務供給還有待大幅提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經濟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讓各族群眾過上好日子。既要堅持不懈抓發展,不斷擴大經濟總量,為民生改善提供堅實基礎,也要大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社會公平。”要堅持發展,必須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著眼點和落腳點,確保各民族共享發展機遇和發展成果,確保發展成果惠及當地、改善民生、增強團結、促進和諧。
堅持綠色發展,守好民族地區發展的底色和價值。從地緣生態位置看,民族地區是中國最重要的生態平衡與保障區,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具有重要的生態戰略地位。民族地區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因此,民族地區的發展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走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之路,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相統一。
大力加強少數民族干部和人才隊伍建設。70年來,中央和各民族地區把少數民族干部培養使用作為落實黨的民族政策的一項重要內容和管長遠、管根本的大事來抓,培養和造就了一支明辨大是大非的立場特別清醒、維護民族團結的行動特別堅定、熱愛各族群眾的感情特別真誠的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干部隊伍,為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維護祖國統一和邊疆穩固提供了堅強保證。在新時代,必須繼續加強少數民族干部和人才隊伍建設。
三
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反映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輝煌成就和寶貴經驗,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培育)——西南民族大學中國西部民族經濟研究中心組織編寫了《跨越的70年——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研究》叢書,分別對內蒙古、廣西、西藏、寧夏和新疆五個自治區和貴州、云南、青海三個多民族省份70年來的經濟發展取得的歷史性成就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分析和總結。
本套叢書的出版得到“中央高校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學科)和特色發展引導專項資金”和“國家民委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西南民族大學中國西部民族經濟研究中心2019年項目‘跨越的70年——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研究’”的資助。時任西南民族大學發展規劃與學科建設處處長劉興全教授對叢書的出版給予了大力支持。本套叢書的順利出版得到了中國經濟出版社李煜萍編審的努力和付出。在此一并表示感謝!
本套叢書的主要編撰人員是西南民族大學經濟學院/中國西部民族經濟研究中心的部分研究生同學和研究人員。本套叢書政治要求高、任務重、時間緊,編寫者還是按要求完成了各書的編寫任務,你們辛苦了!各書的質量概由各書的主編負責。雖然編寫人員很努力,但難免存在瑕疵和不足,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編委會
2019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