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越的70年:云南經濟發展研究
- 張小蘭
- 2911字
- 2022-07-26 18:55:46
2.5 云南經濟政策的發展展望
云南必須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堅定信心,抓住機遇,乘勢而上,奮力開創新時代云南跨越式發展新局面,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譜寫好中國夢的云南篇章。
2.5.1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確保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經濟政策
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緊扣“兩不愁、三保障”,完善脫貧攻堅體制機制和大扶貧格局,集中力量攻克深度貧困堡壘,激發貧困地區干部群眾內生動力,打好深度貧困地區脫貧“十大攻堅戰”,確保新時代第一場硬仗取得勝利。到2020年,農村貧困人口如期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全面建成群眾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的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乘勢而上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闊步前進。
2.5.2 推動高質量跨越式發展,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經濟政策
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以實體經濟為著力點,提高供給體系質量。精準擴大有效投資,強化產業項目和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推進“三去一降一補”,創新金融服務,推動資金“脫虛向實”。推動科教興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等。加快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鼓勵企業參與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提升產品科技含量。
建設具有云南特色的現代化經濟體系。牢牢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的重大機遇,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重點支柱產業,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把創新作為引領跨越式發展的第一動力,加快創新型云南建設。優化提升傳統產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與制造業深度融合。加快發展新經濟,實施大數據發展戰略和“互聯網+”“云上云”行動計劃,加快服務業提質升級,發展八大重點產業。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完善金融監管體系,守住不發生區域性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2.5.3 擴大開放,搭建外向型發展平臺的經濟政策
擴大對外開放合作。主動服務和融入“一帶一路”及長江經濟帶建設,完善開放型經濟體制,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當好我國與周邊國家發展戰略對接的橋梁紐帶,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增強與南亞、東南亞國家“五通”的同時,更加注重云南與歐洲、北美、日韓和非洲市場的合作。要用好現有對外開放合作平臺,推動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邊境經濟合作區、跨境經濟合作區、境外經貿合作區、綜合保稅區建設取得新成效。高位統籌沿邊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取得新進展,不斷擴大人民幣跨境業務試點,推進人民幣周邊化步伐。要協調對外開放布局,大力支持昆明建設成為區域性國際中心城市,重點加快沿邊地區開發開放。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探索建立沿邊自由貿易港,深度推進國際產能合作。
深化對內全面合作。應深度推進對內全面開放合作,主動對接和融入長江經濟帶、泛珠三角區域經濟合作區、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加強與全國重點區域及周邊省份合作,進一步增強統籌整合國內區域的能力,為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提供支撐。要加強生物醫藥與大健康、新材料、文化旅游、能源、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現代服務業、科技教育等領域的合作,擴大合作發展空間,推動云南與東中部區域產業優勢互補、分工協作,提升產品國際市場競爭力。要打造國際化的營商環境,實現以云南為中心的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匯聚和輻射,逐步將云南打造成為我國企業“走出去”的理想之地。
2.5.4 統籌城鄉融合發展,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和新型城鎮化的經濟政策
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發展高原特色現代農業,促進農村第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深入實施新型城鎮化戰略。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優化城鎮化布局與形態,提高城市群質量,加強特色小鎮建設,形成以滇中城市群為核心,以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縣城和特色小鎮為依托,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推動形成以昆明中心城區和滇中新區為核心,以滇中城市經濟圈、沿邊開放經濟帶以及參與“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和“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建設為重點,以瀾滄江開發開放和金沙江對內開放合作經濟帶為重要組成部分,以六個城鎮群為主體形態,構建“一核一圈兩廊三帶六群”的經濟社會發展空間格局。
2.5.5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經濟政策
(1)通過嵌入式發展,解決產業結構單一問題。經過多年來的發展,云南通過外在的資金、技術、人才、產業組織體制機制的嵌入,再加上發展過程中的過程性創新,逐步形成以能源(包括水電、火電、煤炭等)、金屬采選冶煉和煙草種植加工業為主的、較為單一的產業結構。而云南之所以會形成單一性的產業結構,其關鍵原因在于需求是外生性初級產品,發展是因為外生需求而嵌入的,并且還要滿足嵌入式發展的條件。就礦產資源開發而言,一方面,因嵌入發展所帶動的內生性需求較弱而難以產生較強的需求效應;另一方面,因礦產資源開發而對當地產生的嵌入具有明顯的局域性,形成了兩地區發展演變模型中的第二種情形中的極化發展效應,一邊是因工業化的嵌入而產生的繁榮興衰,一邊是“我自巋然不動”而處于低水平的自我演進狀態。
(2)提升創新能力,解決經濟發展中的路徑依賴。創新包括組織、技術、制度、文化,乃至人的思想觀念的發展變化,即轉變到適應和促進市場經濟發展的軌道上來。從總體上看,云南的資源型經濟發展模式是以外部需求為動力,通過外部產業植入的方式來促進云南資源型經濟發展。然而,云南地處邊陲,遠離市場、信息不靈,小區域環境復雜多變,對外學習交往成本大,加之資源型產業的局域性嵌入及其本身在技術進步方面的局限性,使得資源型產業嵌入及其所產生的拉動效應,對帶動云南整體層面的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是有限的。如果再考慮長期以來小區域環境下由于創新動力不足所發展起來的非創新性文化或者說習慣所產生的路徑依賴的影響,云南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就能得到進一步合理的解釋。
(3)不斷解放思想,加大外部植入解放思想。除加大培訓和對外考察交流外,最根本的還是要通過外部植入新的產業、新的組織、新的制度、新的生產方式等,從經濟生活的根本層面夯實轉變思想觀念的環境、條件基礎。那種對外交流考察多,但落實到實際行動中不多的現象值得注意。如果這種做法長期化、慣例化以后,那么對外考察交流作為對外學習的一種重要方式,將被“旅游化”所替代,使解放思想的成本支出內化為個人的旅游觀光收益。
(4)加快內部發展,更好地推進對外開放。當前,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成和發展,國家建設面向西南開放重要“橋頭堡”戰略的實施,已經從國際經貿關系和內部政策環境等方面為云南對外開放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云南的對外開放已經進入到實質性的推進階段。對外開放和云南自身的內部發展是一個互動的過程。雖然對外開放有利于促進云南自身的發展,但只有更好地加快內部發展才能推進對外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