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2 云南70年經濟政策發展歷程

2.2.1 計劃經濟條件下的云南經濟發展政策(1949—1978年)

新中國成立后,云南省廣大軍民在鞏固政權的同時,繼續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尚未完成的各項政治任務與經濟任務,面臨更加復雜的環境,再加上云南省地域、民族、歷史等多方面的原因,經濟發展水平落后并有較大的差異,因此醫治戰爭創傷、恢復國民經濟是云南省政府面臨的首要任務。在黨的正確引領和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云南省開展了有計劃的經濟建設,在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上邁出了跨越式的一步。在這一時期,云南省采取的主要經濟政策有兩方面。

一是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經濟任務和恢復國民經濟。云南省經濟政策是:接受官僚資本企業,創建社會主義經濟;統一財政,穩定物價;扶持和改造私營工商業;改革土地制度,沒收地主土地分給貧下中民。

二是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經濟的過渡。在實現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經濟的過渡中,云南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對農業社會主義改造主要是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國家幫助的原則,從臨時互助組發展到半社會主義性質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再發展到社會主義性質的農業生產合作社的道路,并采取先內地后邊疆,先壩區后山區,先漢族地區后少數民族地區的步驟,分期分批與土地改革交叉進行。對個體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采取了從手工業生產小組、手工業供銷合作社到生產合作社的由低級向高級的合作化道路,逐步變個體私有制為集體所有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則是通過委托加工、計劃訂貨、統購包銷、委托經銷代銷、公私合營、全行業公私合營等一系列由低級向高級的國家資本主義過渡形式,逐步將其改造為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

這一時期,云南省也開始了工業化的開端:一方面根據全國的部署,云南省從1953年起開始進行有計劃的經濟建設,編制了全省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并于1955年正式批準執行。在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過程中,云南省大力支持國家重點建設特別是有色金屬工業的建設,同時相應地發展地方工業,使工業部門更加齊全,工業產值增長顯著,極大地促進了全省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1964年中共中央做出的建設三線的重大決策也對云南工業化進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965年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遵照國務院和中央軍委的指示精神,將云南全省劃為一、二、三線地區,其中劃為三線地區的58個縣,新建和擴建了以國防工業為主體的各種三線企事業單位194個。云南三線建設規模之大,項目之多,成就之顯著,影響之深遠,在云南工業建設史和社會經濟發展史上是空前的。不僅為云南民族地區20世紀70—80年代的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還為90年代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條件。

2.2.2 改革開放下的云南經濟政策(1978年至今)

1978年12月18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全會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把工作重點轉移到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揭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帷幕。改革開放40年來,云南經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全省綜合實力不斷增強,各項經濟指標顯著增長。我們可以把改革開放后的云南經濟政策劃分為下面幾個階段,在每個階段,云南省的經濟政策重點又有所不同。

2.2.2.1 認真貫徹八字方針的階段(1979—1984年)

在1979年4月召開的中央工作會議上制定了對國民經濟進行“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八字方針。云南省把工作重點和人民的注意力轉移到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從云南的實際出發,轉變經濟工作中的指導思想,調整國民經濟的重大比例關系,在中共中央的統一部署下,開始探索符合省情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道路。

1978年底云南省政府在幾個重點企業探索企業改革的路子,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擴大自主權試點,進行企業改革試點,開展企業整頓。到1980年底,全省企業擴權試點,工業達到195個,商業達到200個。按照責、權、利相結合的原則,層層建立各種形式的經濟責任制。1983年在全省大中型企業中推行上繳包干或遞增包干,一定幾年不變的方法,試行工資總額同經濟效益掛鉤的辦法,另根據中央的有關規定,逐步推行黨委領導下的廠長責任制。1983年7月實行第一步稅利改革。

2.2.2.2 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的階段(1984—1992年)

1984年10月中共中央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是我國全面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的綱領性文件。云南省在文件精神的指引下,農村經濟改革在鞏固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以城市為重點的整個經濟體制改革從1985年起全面展開。所做的工作主要有:將農村經濟逐步納入有計劃的商品經濟軌道;進一步擴大企業的生產經營自主權;改革流通體制,培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綜合經濟部門管理體制改革。

2.2.2.3 所有制結構調整的階段(1992—2000年)

中國經濟經過10多年的市場取向改革以后,1992年10月,中國共產黨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最終確立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

在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的過程中,云南在調整所有制結構和產業結構,探索多種形式發展經濟的路子方面,也做了大量艱苦卓絕的工作,尤其是調整產業結構,建設規模化的輕工業原料基地,集中力量培植煙、糖、茶支柱產業,通過輕工業積累資金,改善基礎設施,發展教育科技的成就最大。鄉鎮企業、個體、私營企業、三資企業、合營企業也得到很大程度的發展。但是總體上看,作為工業原料重要輸出基地的云南,由于受國家計劃經濟的影響和控制特別嚴重,1949年以來,走的一直是一條優先發展重工業的道路,農輕重及基本建設投資長期以來過度向重工業傾斜。在重工業當中,又以原材料工業和采掘工業為主,重工業產品多以原料的形式指令性調往沿海加工業地區,從而制約了云南加工業的發展。由于重工業是資本密集型產業,占用資金數額巨大,吸納勞動力卻很少,有限的資金被重工業占用,其余還要重點用于改善已成社會經濟發展瓶頸的基礎設施、教育科技等方面,導致農業、輕工業、鄉鎮企業的投資嚴重不足,發展十分緩慢,不能發揮其快速積累資金和大量吸納勞動力的功能。加上鄉鎮分離的二元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致使農村剩余勞動力難以大量轉移出來,云南從事第二、第三產業人口的比重遠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與西方國家更是不可相比。

2.2.2.4 西部大開發下的階段(2000—2009年)

云南省于2000年開始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使云南各族人民看到了發展的希望,增強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信心和決心。時間證明,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是正確的,確定的重點任務和采取的政策措施是符合云南實際的。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既是擴大國內有效需求、保持全國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的客觀需要,也是維護民族團結、邊疆穩固、國家安全的必然要求。中央將把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作為具有全局意義的重大方針,進一步完善扶持政策,進一步加大投入,進一步體現項目傾斜,以更大的決心、更強的力度、更有效的舉措推動西部地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的發展,為我國開拓新的廣闊空間。

云南省牢牢把握中央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歷史性機遇,主動思考、超前謀劃,在爭取國家支持和幫助的基礎上,著力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積極調整經濟結構,解決好基礎設施建設瓶頸制約,不斷創新體制機制,不斷提高全省各民族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不斷開創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局面。

2.2.2.5 新時期發展階段(2009年至今)

2009年7月28日,胡錦濤同志在云南考察工作時發表重要講話,提出“使云南成為我國面向西南開放的重要橋頭堡”。2011年5月6日,國務院批準并正式出臺了《國務院關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設面向西南開放重要橋頭堡的意見》,“橋頭堡”建設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橋頭堡”建設是新形勢下中央統籌國內外兩個大局,著眼于提升沿邊開放質量和水平、構建我國對外開放新格局和推動云南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所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為云南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了重大的歷史機遇。“橋頭堡”建設全面啟動以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全面部署,以實施國家“橋頭堡”戰略為引領,推動全省科學發展、和諧發展、跨越發展。“橋頭堡”建設各項工作進展順利、成效顯著、亮點紛呈,呈現出投入力度加大、增長速度加快、質量效益提高、發展后勁增強的良好態勢,“橋頭堡”建設成效正在不斷顯現。近年來,云南推行的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走廊”、“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建設和“橋頭堡”戰略,為云南省經濟發展打下良好的政策基礎,云南省一些產業發展項目和重大基礎設施項目相繼開工,與周邊國家綜合交通網絡建設不斷推進,南博會、昆交會、邊交會影響越來越大,交通、能源、環境、人力資源等要素不斷優化,這都為云南吸引外商投資和外企進入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一帶一路”建設逐漸從規劃走向實踐,從愿景轉化為現實,進展和成果超出預期,中國同8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了合作協議,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取得一系列早期收獲,亞投行、絲路基金等投融資平臺全面運轉,政策溝通不斷深化,合作機制不斷完善,各領域合作廣泛開展。云南省與越南、老撾、緬甸三國接壤,是連接東南亞和南亞的橋梁,云南北上可以連接絲綢之路經濟帶,南上可以連接海上絲綢之路,是中國唯一一個可以同時從陸上溝通東南亞、南亞的省份,并通過中東連接歐洲、非洲。云南與東南亞交往歷史悠久、文化相近,加上其獨特的地理位置,使云南省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通過“一帶一路”建設,云南省在我國與東南亞、南亞合作中的作用日益明顯,已成為我國西向開放的前沿和“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門戶,“一帶一路”建設給云南省帶來了重大的戰略機遇,使云南的區位優勢更加凸顯。今后,云南的地緣優勢、環境優勢、開放優勢將會更加明顯,云南將步入經濟發展的“快車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增長極。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到湖南湘西考察時首次做出了“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重要指示。2014年1月,中辦詳細規制了精準扶貧工作模式的頂層設計,推動了精準扶貧思想的落地。2015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新年第一個調研地點選擇了云南,強調“要堅決打好扶貧開發攻堅戰,加快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5個月后,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與云南毗鄰的貴州省,強調要科學謀劃好“十三五”時期扶貧開發工作,確保貧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脫貧,并提出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于精準”。2015年10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上強調,“中國扶貧攻堅工作實施精準扶貧方略,增加扶貧投入,出臺優惠政策措施,堅持中國制度優勢,注重六個精準,堅持分類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貧困原因施策,因貧困類型施策,通過扶持生產和就業發展一批,通過易地搬遷安置一批,通過生態保護脫貧一批,通過教育扶貧脫貧一批,通過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廣泛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扶貧”。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云南省聚集合力向“脫貧摘帽”發起總攻,奮力沖刺,攻克貧困堡壘,經過幾年的共同奮斗,云南省扶貧開發取得重大成效,堅定了全省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摘帽戰的必勝信心和決心。2018年云南省精準脫貧工作深入推進,加大政策傾斜力度,扶貧支出增長16.8%。省級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增加到52.2億元。2019年計劃內15萬貧困人口搬遷安置房開工率為79.3%,新增34.5萬貧困人口搬遷正在積極開展前期工作。聚焦深度貧困地區,推進財政涉農資金省級源頭整合,整合規模達368.9億元。全省3萬個農民專業合作社、2500個家庭農場帶動貧困戶發展產業脫貧,培養貧困村黨員致富帶頭人2.88萬人。大力推進現代職業教育扶貧工程,累計完成投資64.17億元。下達資助資金58億元,資助建檔立卡貧困學生460萬人次。全省新增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119.25萬人次(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康马县| 镇安县| 德昌县| 洛隆县| 女性| 昔阳县| 井陉县| 汶川县| 丹凤县| 涡阳县| 时尚| 许昌县| 海安县| 瓮安县| 德清县| 云林县| 海阳市| 嘉兴市| 长武县| 南陵县| 留坝县| 长春市| 开江县| 太原市| 泗水县| 沐川县| 龙井市| 大新县| 区。| 莱芜市| 衡阳市| 当阳市| 四川省| 巴楚县| 台北市| 离岛区| 清水河县| 太康县| 新郑市| 海盐县| 靖宇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