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越的70年:云南經濟發展研究
- 張小蘭
- 10499字
- 2022-07-26 18:55:42
1.2 云南70年經濟發展演變與成就
云南70年經濟發展成就以1978年為限分為幾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新中國成立后到1978年改革開放。這一階段以公有制、計劃經濟、統購統銷、封閉自守為特征。總體來說,云南在這一階段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建立起基本齊全的工業體系,但受當時“大躍進”“文革”影響,經濟發展速度相對較慢。
1.2.1 云南經濟發展的初步階段(1949—1978年)
從1949年到1978年,云南經濟發展又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從新中國成立之初到1952年。在這一階段,我黨和政府從實際出發,對云南經濟做出了基本正確的分析判斷,通過3年的恢復期,基本奠定了經濟發展的基礎。
云南解放后,云南省委、省政府面臨著錯綜復雜的環境,云南不僅地處邊疆,少數民族眾多,宗教多,而且由于地域、民族、歷史多方面的原因,經濟發展水平落后并有較大的差異。云南只有城市及周邊,商品經濟有一定程度的發展,大多數地方都處于封閉、半封閉的自然經濟狀態,特別是在一些邊疆民族地區,還保留著原始的刀耕火種的生產方式,25個少數民族中的獨龍族、布朗族、基諾族、景頗族、怒族、傈僳族、德昂族及部分拉祜族、苗族、瑤族、哈尼族等少數民族正處于原始社會末期并向階級社會過渡階段。而且各民族的社會形態發展水平極不平衡,除漢族、回族、白族、納西族、蒙古族等民族大多居住城鎮,社會經濟文化發展水平較發達,社會形態發展水平處于相對較高的層次外,其他大多數居住于山區和半山區的少數民族,社會形態和經濟發展水平仍處于落后和貧困的狀態。再由于帝國主義的長期侵略和掠奪,國民黨反動政府的腐朽統治,工農業生產受到了嚴重破壞。1949年,農業產值占云南省工農業總產值的83.3%,可見全省經濟主要以農業為主,經濟整體上極其落后,擺在云南省委、省政府面前的是一個十分落后的千瘡百孔的爛攤子。所以當時面臨的最緊迫的任務是如何迅速醫治戰爭創傷,恢復國民經濟。
新中國成立后,經過政府的清匪反霸、土地改革和推行合作化,農民逐漸擺脫了封建地主、土司的殘酷剝削和壓榨,農業有了較大發展。1949年,云南工業基礎非常薄弱,全省工業企業只有1400多家,且絕大多數是小型企業,以手工操作為主,職工不到6萬人,鋼產量僅356噸,發電量為5100萬千瓦?時,機床產量僅39臺。工業集中在昆明、個舊等極少數城市,許多地方特別是邊疆民族地區基本沒有工業(2)。針對云南有色金屬資源豐富的特點,國家重點建設云南有色金屬工業,帶動了云南交通、電力工業和集鎮市場的發展。1950—1952年的3年恢復期內,國家拿出188億元(舊幣)對云南企業進行改造,到1952年底,除收歸中央直管的3個工廠外,云南擁有地方國營機械工廠11個,僅機械工業的總產值,按1980年不變價計,1952年比1951年增長147.2%,是1950年的6倍多(3)。云南在短短3年時間內迅速恢復了戰爭的創傷,奠定了新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
第二個階段:1952—1957年。在這一階段,云南工業獲得初步發展。
從1953年起,云南開始進行大規模的工業建設,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1953—1957年),昆明機床廠、昆明電機廠、昆明電線廠被納入國家計劃,到1957年底,3個工廠新增固定資產361萬元,當年總產值達4031.5萬元。1957年底,全省有縣以上國營機械工業企業27個,共有職工23219人(4)。在紡織工業部門,1957年比1952年增加93%(5)。云南省工業獲得了初步發展。
第三個階段:1958—1978年。在這一階段,我國社會主義發展模式走上了“極左”路線,導致我國經濟長期停滯不前,云南省的經濟受國內政治形勢影響,發展緩慢。
在過渡時期結束后,我國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但由于對主要矛盾判斷的失誤,經濟建設方面急躁冒進思想的發展和政治上“左”傾觀念的深化,1958—1976年,我國經歷了3年“大躍進”,5年“經濟調整”和10年“文革”。云南省經濟在逆境中艱難前行,在這個過程中,云南省經濟也取得了一些成績,如1969年云南汽車廠生產了云南省第一輛昆明牌重型汽車,1972年昆明拖拉機廠開始生產昆40中型拖拉機,1974—1975年云南開始了生產成套卷煙機的歷史。但總的來說,這一時期,農業和工業生產都受到了嚴重破壞,1976年云南省工業總產值下降為15322萬元,虧損額高達2695.8萬元(6)。盡管在“大躍進”和“文革”期間,我國工業遭受嚴重挫折,但云南省的卷煙、糖、茶葉、有色金屬、磷化工等工業依然有了較大程度的發展,已經初步形成一定的工業體系。據統計,經過近30年的發展,1978年云南省生產總值為69.05億元,其中第一產業為29.46億元,第二產業為27.58億元,第三產業為12.01億元(7),雖然依然是“三、二、一”產業結構,但與新中國成立前相比,已經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這一時期是云南省經濟發展的起步階段,農業是生產總值的主要構成部分,第二產業是發展最快的產業,這期間完成了土地改革和農業合作化,到1978年農業生產總值達到了69.05億元,是1949年的7.7倍。新中國成立之際,國家經濟落后,百廢待興。為服務國家現代化建設,根據本地資源稟賦和特色,云南被國家列為發展有色金屬工業的重點省份之一,這使有色金屬行業率先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發展起來,奠定了其在云南工業發展中的優勢地位,云南進入了新的工業化發展時期。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昆明地質勘探公司先后提交了錫、銅、鉛、鋅地質報告書,探獲豐富的地質儲量,為云南冶金工業大規模建設奠定了物質基礎。20世紀五六十年代,國家重點建設云南有色金屬工業,帶動了云南的交通、電力工業發展,同時還使云南各地新興一大片集鎮市場,促進了周邊農村和少數民族地區的商品經濟發展。同時,云南省的機械制造業在全國也占有重要地位,抗日戰爭時期內遷的中央機器廠、中央電工器材廠等企業為云南機械制造業奠定了良好的發展基礎。昆明電工器材廠由熔銅拉線到裝入馬達止,完全國貨自制。中央機器廠在全國也是首屈一指,機槍廠僅銑床就有300部,中央機器廠之規模大及擁有的精密儀器也是全國僅有的,光學儀器廠更是全國唯一的一家。從表1-1可見,云南省1949年第二產業生產值只有0.97億元,1978年為27.58億元,是1949年28.4倍,工業發展成效顯著。
表1-1 1949—1978年云南省生產總值 單位:億元

資料來源:《新中國六十年統計資料匯編》。
1.2.2 云南經濟發展的起步階段(1979—1990年)
改革開放之初,云南基本形成了相對完整的產業體系,但產業發展依然不均衡,除由國家投資建設的有色金屬采掘和冶煉業外,各地區缺乏支柱產業,而且整體上經濟發展水平低,財政收入不平衡,人民生活比較貧困。1978年中央撥亂反正,國家領導人從我國實際出發,把工作重點轉向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建設中去。改革開放顯著促進了我國整體經濟的增長,1979年,云南省生產總值為76.83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占比42%,第二產業占比39.7%,第三產業占比18.3%,工農業占經濟的主導地位,服務業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到1990年,云南省生產總值為451.67億元,是1979年的5.9倍,第一、二、三產業也實現了穩健增長,而且第三產業占比增長為27.8%,說明云南省由傳統的第一、二產業開始逐漸向第三產業轉變。
這個階段,也是我國“六五”“七五”時期,當時云南省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供給嚴重不足,滿足不了社會需求,所以政府的主要工作就是通過發展農業來解決溫飽問題,通過發展輕工業來解決日用生活品的短缺問題。在這一時期,云南經濟發展的成就主要有以下幾點。
(1)產業布局已具雛形。在這一時期,為了合理布局生產力,發揮各地區的優勢,本著自然、經濟、技術條件的相似性,“七五”時期把云南劃分為三個層次和六個經濟區(即“三層六區”)。第一個層次是以昆明市為中心的滇中經濟區,第二個層次是以個舊市、開遠市為依托的滇東南經濟區和以大理市為依托的滇西經濟區,第三個層次是以保山市、芒市為依托的滇西邊境經濟區,以思茅市、景洪市為依托的滇南經濟區和以昭通市為依托的滇東北經濟區。通過中心城市輻射,引導各經濟區合理布局,從而形成密切協作、共同發展的經濟網絡,通過分層分區,促進各區找到自己優勢和特色,為今后的發展打好基礎。
(2)經過發展,云南基于資源優勢的產業逐步形成。在“七五”時期,云南首次把煙、糖、茶、膠確立為支柱產業,并強調發展旅游業意義深遠。在“七五”計劃末期,云南已基本形成以煙、糖、茶為主的食品工業,以橡膠為主的熱帶作物種植加工業、磷化工業、有色原材料業和旅游業等。由于這些產業的發展,使云南省生產總值從1978年的69.05億元,上升到1990年的451.67億元,增長了6.5倍,地方財政收入也從1985年的27.4億元增加到1990年的77.43億元。
(3)工業發展迅速,工業結構逐漸優化。在這一階段,工業在三次產業中的比重持續上升,農業和服務業的比重持續下降,從表1-2可見,云南省生產總值從1979年的76.83億元增長到1990年的451.67億元,增長了5.88倍。1987年,云南省產業結構從“一、二、三”轉變為“二、一、三”,并且在工業內部輕、重工業比重也在發生變化,1978年,云南輕、重工業的比重分別為43.0%和57.0%,在此后的10年中,輕工業比重持續增長,到1990年輕、重工業的比重分別為52.5%和47.5%,在1989年,輕工業比重首次超過重工業比重,表明云南省工業結構調整成果比較明顯。
表1-2 1979—1990年云南省生產總值 單位:億元

資料來源:《云南統計年鑒2018》。
注:生產總值按當年價格計算。
(4)農業內部的產業結構也在不斷變化。從表1-3可見,在這一階段農業也獲得了迅速發展,農業總產值從1978年的40.02億元上升到1990年的211.72億元,上升了4.29倍;并且農村多種經營發展較快,除了農業,林業、牧業、漁業也獲得發展,但相對農業來說,林業、牧業發展較為緩慢,其他副業增長較快。
表1-3 云南省農業總產值及其農、林、牧、漁總產值 單位:億元

續表

資料來源:《云南統計年鑒2018》。
(5)第三產業發展稍顯滯后。在這一階段,第三產業發展滯后。從圖1-1可見,雖然第三產業生產總值從1978年的12.01億元增加到1990年的125.74億元,但按不變值計算,第三產業生產總值指數從1978年的119.2下降為1990年107.1,說明云南第三產業嚴重滯后于國民經濟發展,云南當時的經濟發展還處于重生產、輕消費,重積累、輕流通階段,經濟發展未能促進產業結構合理化,第三產業沒有很好地發揮對當地經濟的帶動作用,工業化的發展得不到服務業的支持,云南發展還未走上良性發展之路。

圖1-1 1978—1990年云南省第三產業生產總值指數
注:按不變值計算。
資料來源:《云南統計年鑒2018》。
(6)基礎設施得以改善。云南的能源、交通等基礎設施較為薄弱,制約著云南的經濟發展,所以說云南基礎設施建設是這一階段的重點之一。“七五”期間,云南用于能源、通信、交通方面的建設投資達66.8億元,比“六五”期間增加了42億元。1980—1990年,云南省公路通車里程從44149千米增加到56536千米,增加了12387千米,增長速度為1.28%,內河航道里程增加了124千米,能源產量增加了89.39%。經過這一時期的建設,云南省的交通、能源狀況得到了改善,為今后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7)優勢產業獲得新發展。云南省傳統優勢產業獲得新發展,以有色冶金工業為例,改革開放后,與經濟體制改革相一致,云南有色冶金工業在技術、產品、規模等方面都有了新的發展。據1990年統計,全國生產有色金屬239.15萬噸,其中云南產出21.73萬噸,占全國產量的9.08%,次于遼寧、湖南、甘肅3省,居全國29個省市的第4位。其中云南生產礦產銅63638噸(總產71350噸),占全國產量的18.43%,僅次于江西省,居全國第2位;鉛產量56145噸,占全國產量的20.9%,僅次于遼寧省,居全國第2位;鋅產量48995噸,占全國產量的9.2%,次于遼寧、湖南、廣東、廣西,居第5位;錫產量22725噸,占全國產量的63.52%,居第一位;銻產量3903噸,占全國產量的6.5%,居第4位;產出精礦含鎢占全國產量的2.8%,居第6位;產出精礦含鉍占全國產量的6.8%,居第4位。1990年云南有色金屬工業實現工業總產值(1980年不變值)15.15億元,占全國有色金屬工業總產值的6.49%,居全國第6位。1985—1990年,全國有色金屬工業總產值平均每年增長7.49%,云南增速為6.25%,居全國第17位。1990年,云南產鋼80.15萬噸,占全國鋼產量的1.2%,居全國第18位;產成品鋼材68.97萬噸,占全國產量的1.3%,居全國第19位。這些數據表明了云南有色冶金行業在全國的比重和地位,也表明了改革開放以來云南有色冶金工業所取得的成就。
除此之外,新型優勢產業的興起和發展——以煙草工業為例。1982—1990年是云南煙草工業迅猛發展的9年。截至1990年底,云南省煙草公司下屬有8個卷煙廠、2個雪茄煙廠、18個煙葉復烤廠、13個地州市煙草分公司、70個縣煙草公司、幾個地州市煙草專賣局、70個縣煙草專賣局,有職工55663人。
1.2.3 云南經濟的快速發展階段(1991—2000年)
這是我國“八五”“九五”時期,在這一階段,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社會供給大幅度增加,云南告別了短缺經濟,如期完成了“八五”“九五”兩個五年計劃,國民經濟總量快速增長,產業結構不斷升級,經濟效益不斷提高。1991年,云南省生產總值為517.41億元,第一產業占比32.8%,第二產業占比34.7%,第三產業占比32.5%。到2000年,云南省生產總值增長到2011.19億元,是1991年的3.9倍,第一產業占比21.5%,第二產業占比41.4%,第三產業占比37.1%。10年來,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發展迅速,農業向工業和服務業的轉型取得顯著成效。云南工業逐步進行經濟體制改革,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扭轉了歷史時期形成的重工業過重、輕工業過輕的狀況,逐步將以開發礦產資源為主建立重工業轉向以開發生物資源為主,通過發展輕工業來加快工業化進程的階段,實現了工業高速增長,建立了云南的主導優勢產業,包括煙草行業、醫藥制造業、能源產業、化學工業、金屬礦采選及冶煉加工業、旅游業、文化產業、光電機產業八大優勢產業。工業產值占工農產值的比重上升到72%,形成了以支柱產業為依托、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具體來說,這一時期經濟發展取得的成就主要有以下幾點。
(1)調整產業布局,縮小各地區之間的差距。在這一時期,以昆明為中心,以曲靖、玉溪、楚雄、大理等一批城市為依托的經濟增長極開始成長起來,并以交通干線建設促進區域開發軸形成,點軸模式逐步形成。沿著瀾滄江、金沙江中下游、南昆鐵路和邊境線進行產業布局,以“四路、五江、一線”為骨架,發展各具特色的滇中經濟區、滇東北經濟區、滇東南經濟區、滇西南經濟區、滇西經濟區和滇西北經濟區6個經濟區,形成城鄉結合、優勢互補、各具特色的新布局,產業進一步從滇中、滇東南核心區向全省擴展。
(2)經濟快速發展,產業結構不斷升級優化。從表1-4可見,1991—2000年的10年間,國民經濟快速增長,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提前3年實現2000年比1980年翻兩番的目標,經濟效益不斷上升,全省經濟實力不斷增強。通過產業結構調整,第三產業比重持續上升,三次產業比重從1990年的31.2∶34.9∶27.8上升為2000年的22.3∶43.1∶34.6,全省產業結構又從“二、一、三”型轉變為“二、三、一”型,呈現工業化成長階段的基本特征,云南省產業結構不斷升級優化。
表1-4 1991—2000年云南省生產總值及其構成 單位:億元

資料來源:《云南統計年鑒2018》。
(3)培育新的支柱產業,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1995年,云南省提出,培育煙草產業、生物資源開發產業、礦產資源開發產業和旅游業作為新的支柱產業,以增強云南經濟對國內外市場的適應能力,明確提出這四大支柱產業其增長速度要高于同期國民經濟的增長,年均增長速度要達到10%以上,要在“九五”末期,成為全省財政收入和出口創匯的主要產業。2000年,云南又在原四大支柱產業的基礎上,把水電產業也作為支柱產業培育,從而形成了以五大支柱產業為重點的發展新格局。
(4)扶持少數民族地區和貧困地區經濟發展。在這一時期,對少數民族地區和貧困地區的扶持政策包括:發展當地具有特色的經濟作物,如滇中9個貧困縣主要發展經濟作物和水果,滇東南19個貧困縣主要發展熱區作物和經濟林木等;發展當地的交通、能源和郵電通信建設,改善民族地區與貧困地區的基礎設施;在民族地區重點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優勢加工業,加快優勢資源的開發;以及在民族地區與貧困地區,普及基礎教育、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和提高衛生水平,提升這些地區的勞動力素質。
(5)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成就。在水利建設方面,到2000年,全省庫容達到約100億立方米,年供水能力達到150億立方米;在能源建設方面,建設魯布革、漫灣等大型水電站,一次能源生產總量年均增長7%;在交通方面,提高鐵路出省運力,連接國內高等級公路網,形成以鐵路為骨干,公路運輸為主體航空連成網絡的協調發展的綜合運輸體系。根據云南統計資料顯示,2000年云南省鐵路營業里程是1991年的1.18倍,公路通車里程是1991年的2.82倍,民用航空航線里程是1991年的3.89倍。
(6)形成新的對外開放格局。基本上形成了以昆明為中心,邊境開放城市為前沿,面向東南亞和世界的開放格局。在這一時期,建立國家一類口岸9個,二類口岸8個,對外開放通道90多條,對外開放縣市96個。推動了瀾滄江—湄公河次區域合作,與周邊國家邊境貿易與經貿合作日益興旺,云南正在成為大西南對外開放的前沿與通道。
(7)開展環境保護工作和國土整治工作。在這一時期,環境保護工作重點是控制污染,保持生物多樣性,保護耕地。國土整治工作重點控制水土流失,如對保山、梁河、南澗等地的泥石流進行治理,對元陽、綠春、大關、鹽津等縣城的滑坡進行防治,以及改善滇東北、滇東南、滇東、滇中等地缺水狀況。
1.2.4 形成具有云南特色的經濟發展階段(2001—2010年)
2000年西部大開發邁出實質性步伐,2001年我國加入WTO,這都對云南省的經濟發展產生深遠影響,為云南省優勢產業參與國際分工,產品進入國際市場提供了更多的機遇。在這一時期,云南加快了改革的步伐,取得的成就有以下幾方面。
(1)特色經濟初見成效。云南省以綠色經濟和特色經濟為出發點,打造特色產業,特色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不斷增加。首先,為了把云南建成綠色經濟強省,在鞏固提高煙草行業國內外市場占有率的基礎上,著力把云南省打造成為亞洲最大的花卉生產出口基地、全國最大的生物資源開發創新基地。其次,突出云南特色,提升旅游業在全省經濟中的地位,建設省內、大西南和東南亞三個旅游環線,把云南建成全國著名的旅游度假基地。具體方案是:以昆明為中心的滇中旅游區,突出觀光游覽、休閑度假、會議展覽的特點;滇西北旅游區打造生態文化旅游產品,融合少數民族風情,建成世界聞名的香格里拉景區;滇西南旅游區結合熱帶雨林、民族風情和邊境區位條件,打造具有特色的生態、民族和跨境為一體的旅游區;滇西旅游區結合地熱火山、民族風情和邊境區位條件,打造邊境跨國精品旅游線路;滇東南旅游區是以巖溶地貌為特色的旅游線路;滇東北旅游區是以古滇文化和歷史遺跡為特色的旅游線路。通過近年來的迅猛發展,云南旅游業已躍居全國十強,成為中西部地區排名最靠前的旅游大省。再次,發揮磷化工和有色金屬的特色優勢,提高礦產業的經濟效益。最后,以國家的“西電東送”為契機,開發云南的水能和區位優勢。
(2)產業結構進一步調整優化。從表1-5可見,2001年生產總值為2138.31億元,第一產業占比20.8%,第二產業占比40.6%,第三產業占比38.6%;2010年生產總值為7224.18億元,是2001年的3.4倍,增長率為237.8%,經濟增長顯著,第一產業占比15.3%,第二產業占比44.6%,第三產業占比40.1%。與2001年相比,第一產業占比下降,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占比均上升,其中第二產業由重工業為主轉向輕工業占主導地位。云南除了發展煙草、能源、冶金等特色支柱產業,還承接我國東中部產業轉移,包括勞動密集型產業、深加工制造業、進出口加工業、資源性精加工業、現代物流業等產業轉移到云南,使云南的產業結構進一步調整優化。人均生產總值從2001年的5015元/人提高到2010年的15752元/人,提高了3倍多,產業結構依然保持“二、三、一”型,第三產業上升很快,第一產業保持健康發展,第一產業內部特色農產品已經具有優勢,第二產業發展勢頭良好。
表1-5 2001—2010年云南省生產總值及其構成 單位:億元

資料來源:《云南統計年鑒2018》。
(3)區域間經濟合作進入新階段。云南是泛珠三角區域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和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的前沿。云南依托區位優勢,積極開展泛珠三角與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區域經濟合作,營造經濟發展的多贏格局,構造昆明—河口—河內、昆明—磨憨—萬象—曼谷、昆明—瑞麗—曼德勒—仰光、昆明—騰沖—密支那—印度雷多四條“經濟走廊”,配套優勢產業布局,實現“交通走廊”向“經濟走廊”轉變,提升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和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合作水平,增強云南在國內外的市場輻射功能。
(4)利用“橋頭堡”戰略,加大對外開放。在這一時期,云南加大了對外開放的腳步,尤其利用云南作為我國通向東南亞、南亞重要陸上通道的優勢,加大同東南亞、南亞和大湄公河次區域的交流合作,使云南成為我國向西南開放的重要“橋頭堡”。“橋頭堡”戰略是云南發展的重要機遇,它把中國、東南亞、南亞三個大市場連接起來,在其中發揮平臺和橋梁作用,云南成為我國從陸路溝通東南亞、南亞,直達印度洋的通道,成為我國與印度洋沿岸國家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成為我國面向印度洋沿岸國家的外向型產業基地和進出口商品加工基地。在“橋頭堡”戰略下,云南對外開放步伐進一步加快。從表1-6可見,2010年,云南省進出口總額達到133.68億美元,其中出口完成76.06億美元,進口完成57.62億美元,云南進出口總額十年間增長了5.72倍。
表1-6 2001—2010年云南進出口情況 單位:億美元

資料來源:《云南統計年鑒2018》。
(5)云南省的農業經濟新發展。20世紀中期至今,云南省農業呈現出翻天覆地的變化,落后的傳統農業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逐步走向了市場化、現代化和國際化。第一,經濟作物的多樣化發展。因地制宜,發展糧食作物和烤煙、甘蔗、油料、茶葉、香料、木材、藥材等不同的經濟作物,拓寬了云南省的農業范疇,改善了農業經濟結構。第二,云南利用良好的氣候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鮮花產業,使鮮花成為云南發展綠色經濟的重要支柱。云南生產的鮮花不僅占全國市場的一半左右,在國際市場上也占據著重要的地位,云南的新型農業呈現出真正的市場化、現代化和國際化特色。
(6)遏制生態惡化,實行可持續發展戰略。樹立合理利用資源,使經濟社會發展建立在科技進步與生態保護基礎上的思想,加強對六大水系、九大湖泊的治理,劃出限制開發區和禁止開發區。限制開發區分布在全省各地,主要是天然林保護區、重要生物多樣性保護區、重要水源區、自然災害頻發地區等,在這些地區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禁止開發區是指依法設立的國家級、省級自然保護區和世界遺產核心區,這類區域散布于全省,這些地區嚴禁不符合功能定位的各類開發活動。通過各種措施,云南省污染情況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從表1-7可以看到,工業固體排放量明顯減小,從2001年的295.80萬噸下降為2010年的36.31萬噸,并且工業固體廢物處置率也從2001年的15.87%提高到2010年的30.99%。
表1-7 云南省廢水、廢氣、廢物排放情況 單位:萬噸

資料來源:《云南統計年鑒2018》。
1.2.5 云南經濟發展戰略的成熟完善階段(2011年至今)
2011年以來,云南發展戰略是以“橋頭堡”戰略為核心,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倡議中。在這一時期,云南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培育跨越式發展新動力,推動高層次的區域協調發展,構造云南經濟社會發展新格局。
(1)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從表1-8可見,2011年生產總值為8893.12億元,第一產業占比15.9%,第二產業占比42.5%,第三產業占比41.6%;2017年生產總值為16376.34億元,是2011年的1.84倍,增長率為84.1%,第一產業占比14.3%,第二產業占比37.9%,第三產業占比47.8%。2013年云南第三產業比重首次超過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得到快速發展,其中主要來自旅游業,2017年旅游總收入占生產總值的42.3%。2017年云南三次產業結構比重為14.0∶38.6∶47.4,較2000年的三次產業結構比重22.3∶43.1∶34.6有很大優化。
表1-8 2011—2017年云南省三次產業發展情況 單位:億元

資料來源:《云南統計年鑒2018》。
注:2017年數據包括研發支出。
(2)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改革開放以來,云南省一直致力于基礎設施建設,鐵路、公路、航空、水運、郵電通信等基礎設施都有了很大改善,為加快經濟發展與擴大對外開放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從表1-9可見,2017年,云南省鐵路營業里程達0.37萬千米,比上年增長8.8%;公路通車里程24.25萬千米,比上年增長1.8%;民航航線里程27.48萬千米,比上年增長2.9%。“十三五”期間,云南提出推進路網、航空網、能源保障網、水網、互聯網五大基礎設施網絡建設,云南計劃5年內實施“五網”項目565項,投資超過1.6萬億元,從根本上改變云南基礎設施落后的狀況。
表1-9 2011—2017年云南省交通運輸線路長度 單位:萬千米

續表

資料來源:《云南統計年鑒2018》。
(3)節能降耗工作成效明顯。近年來,云南省把節能降耗作為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實現綠色和諧發展的重要抓手,多策并舉,不斷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節能工作取得顯著成效。2017年,能源消費總量11090.97萬噸標準煤,同比增長3.92%。從表1-10可見,云南省各行業對傳統能源——煤炭的消費比重呈現逐年下降趨勢,對其他能源的消費比重呈現逐年遞增的趨勢。
表1-10 2011—2017年云南省主要能源消費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 %

資料來源:《云南統計年鑒2018》。
(4)加大對外開放的步伐。在“一帶一路”的新形勢下,云南的貿易伙伴不斷增加,貿易范圍幾乎覆蓋了全球所有國家和地區。秘魯、印度、澳大利亞、日本、巴西等都成為云南省的貿易伙伴。云南省與周邊國家長期以來相處和諧,交往頻繁,應利用地緣優勢,加大與這些國家的合作,促進對外開放。從表1-11可見,云南省邊境貿易一直都呈現強勁增長的勢頭,表明云南省對外開放水平正不斷擴大。在“一帶一路”的大背景下,云南省應充分發揮鄰近東南亞、南亞的優勢,積極推動與邊境國家的合作,深化孟中印緬經濟走廊與大湄公河次區域的交流,加大對外開放的力度。通過云南省對外開放促進經濟發展,把云南由對外開放的末梢變為前沿。
表1-11 2011—2017年云南省邊境貿易進出口總額 單位:億美元

資料來源:《云南統計年鑒2018》。
(5)云南社會經濟文化事業的全面改善。“一帶一路”使云南從邊遠地區變成開放前沿,打開了對外開放的新格局,為云南經濟、社會、文化等事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在“一帶一路”建設中,云南鐵路“八入境四出境”,高速公路“七入滇四出境”格局正在逐步形成,與緬甸、老撾、越南連接的公路逐步向高速、高等級公路升級,航運方面將通過瀾滄江、紅河進入太平洋,通過緬甸建立路水聯用通道進入印度洋。通過通道建設,云南將成為南亞、東南亞與中國貿易陸路的必經通道,從而極大地促進云南省經濟的發展。同時,對外開放力度的擴大促進了云南省企業“走出去”,加大了國際競爭,推動產業結構不斷升級,經濟不斷發展。隨著基礎設施的不斷改善,對外開放水平的進一步提高,科技的不斷進步,為云南社會事業的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同時云南就業、醫療、教育等社會保障事業也在不斷改善。
- 跨越的70年:云南經濟發展研究
- 襄言隨語:地方經濟社會科學發展與改革創新
- 商業周刊/中文版:展望專刊(上)(商業周刊/中文版)
- 2016全國調味品行業藍皮書
- 廣州宏觀經濟運行(1978~2018):歷史、邏輯與實證
- 協調發展道路:浙江—廣元東西部扶貧協作的實踐
- 精準脫貧研究:基于滇桂黔石漠化片區貧困農戶可持續生計策略優化的視角
- 順德40年:一個中國改革開放的縣域發展樣板
- 工賦萬物:上海市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實踐案例集
- 江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試點經驗
- 中國經濟新時代: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
- 區域經濟理論與政策(下)
- 安徽深度融入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研究
- 廣州建設國際科技創新樞紐的路徑與策略
- 縮小城鄉差距的路徑與實踐:以浙江省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