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票投資入門、進階與實戰
- 朱孜 王俊龍
- 2184字
- 2022-07-28 18:33:15
第二節 穩健致富需樹立資產配置理念(上)
近年來,金融市場改革不斷深化,2015年《存款保險條例》明確存款保險實行限額償付,2018年資管新規打破剛兌,銀行存款、理財和信托等過去穩穩的剛性兌付品種不再旱澇保收。而在歷經2015年股災、2016年四季度債券市場暴跌和貫穿2018全年的熊市和P2P集中爆雷后,越來越多的投資者意識到沒有任何一種資產可以高枕無憂。
筆者也經常勸一些狂熱的股民不要把全部身家押在股票上,而應該牢牢樹立起資產配置的理念:股票只是各大類資產中的一部分,要想穩健致富,需要依靠配置在各類市場環境中表現不一的資產,實現平滑風險、“東邊不亮西邊亮”的效果。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普通人可投資品種匱乏。除了存款、理財和買房,似乎錢并沒有其他太好的去處。如圖1-1所示,和發達國家相比,我們在房產和存款上的配置比例明顯過高。而在房地產進入滯漲周期,世界各國不斷降息齊步邁入負利率時代的背景下,這樣的配置結構顯然不利于對抗通脹。

圖1-1 2019年各國居民資產配置結構
資料來源:中金公司研報。
隨著金融創新步伐的加快,2012年股指期貨誕生,2013年推出第一只黃金ETF和QDII海外債基,股指期權于2015年面市,各商業銀行的紙黃金、紙原油等產品也相繼問世,普通投資者已經具備了跨市場甚至是跨國挑選投資品種進行資產配置的條件,如圖1-2所示。

圖1-2 中國財富管理主要產品圖譜
資料來源:中金公司研報。
一、資產配置理論簡介
稍有些投資經驗的朋友,應該都聽過“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這句話。它由198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詹姆斯·托賓提出,因通俗易懂而被視為資產配置理論的代表性金句,成為婦孺皆知的投資信條。
資產配置理論肇始于美國經濟學家哈里·馬克維茨在1952年提出的均值方差模型,后經夏普、林特納等經濟學家,以及橋水、美林甚至美聯儲等機構的完善和優化,完成了“均值方差→風險評價→經濟周期+大類資產配置(典型的當屬美林投資時鐘模型,如圖1-3所示)→多項大類資產搭配策略”的過渡。
各類投資模型很復雜,深入研究是教授和專業機構的事兒。作為新入市的理財小白,只需要樹立分散投資的基本意識,明白資產配置不過是利用不同資產間的風險差異,降低整體風險,從而降低投資組合波動,達到穩健致富的目標即可。

圖1-3 美林投資時鐘模型
還得提醒注意,托賓教授“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經典之語的后半句是“但也不要放在太多的籃子里”。很多投資者雖然嘴上掛著資產配置和分散投資,但在行動中卻沒能真正理解資產配置理念。前幾年P2P集中爆雷那會兒,有這樣一個心酸故事廣為流傳:
小王學會了分散投資,不把雞蛋裝在一個籃子里。所以聰明的小王把資金分散放到了不同的P2P平臺:投×家、銀×網、唐小×、聯×……結果現在所有維權群里都能看到小王的身影。而人們對小王的評價是:這的確是遵循了雞蛋不放在一個籃子里的投資準則,結果發現這些籃子都在一輛破車上,現在車翻了,蛋也碎了一地。
資產配置絕不是讓你分散投資同一品種,而是要在各大類資產中進行均衡配置,因為同一品種的資產往往有著較強的相關性,而不同的大類資產的相關性較弱甚至完全相反。
資產配置中所謂的相關性,是指兩個投資標的在某段時間區間內的漲跌相似性(或者叫作關聯程度)。舉個簡單的例子:
2018年股市單邊下跌,不同的股票雖然行業和主營業務天差地別,但彼此間依然有著強相關性,幾乎都在同步下跌。而此時債市卻迎來長牛,信用債價格普漲。在2018年里股債“蹺蹺板效應”十足,如果搭配合理,能起到較好地對抗極端行情的資產配置效果。
所以很多人抱怨資產配置“不靈”,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選擇的多個籃子屬性趨同。本質上是同一個籃子,投資再多的平臺,選擇再多不同公司的同屬性投資品種,以為是在分散投資,卻依然逃不過堆積風險!
二、資產配置的基本準則
小白在進行資產配置時,需理解并嚴格遵守以下四條準則。
一是非法的東西不碰。“你惦記著別人的利息,別人惦記的是你的本金?!苯陙矸欠Y、P2P爆雷等案例層出不窮。一些架設在境外的場外配資平臺,虛擬炒股、外匯和貴金屬投資平臺,更是圈走了很多人辛苦攢了多年的積蓄。如果遇到“保本高收益”一類的撿錢美事兒,一定不是餡餅而是陷阱。
二是不懂的東西不碰。即便是經過監管備案的合法投資品,在沒有充分學習和研究前,也不能輕易下手。很多投資者耳根子軟,一聽別人買了都賺錢,一經親友或銀行、保險工作人員推薦,不分青紅皂白就跟著買。多數“原油寶”參與者可能都沒想到油價還會有負的時候,本金虧光后甚至還要倒貼(最終因各種原因并未實際倒貼)。還有老人既看不懂產品介紹,也不知曉其底層投的究竟是何種資產、封閉期多長,只看“預期收益率”就一股腦買了幾百萬元。結果第二年兒子結婚買房要用時,才發現這個產品買入后要鎖定三年。
三是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動性難以兼得。有舍方有得,資產配置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在這個“不可能三角”間追求平衡。典型的例子,活期存款是為了保證資金安全和支用靈活,戰略性放棄部分收益;定期理財、信托則是追求相對較高的收益,犧牲了一段時間的流動性,如表1-2所示。
表1-2 各類金融產品合理收益率

四是風險應與自身相匹配。要誠實面對自己的風險偏好,當面對不同的收益誘惑時,應主動選擇自己有能力承擔風險的品種。牛市時股票和偏股型基金可能會帶給你較高收益,但熊市時損失本金的風險你能否接受?股權私募、天使創投等可以助你一夜暴富,但最后若血本無歸你能否做到坦然面對?這些都是你在投資前需要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