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王陽明傳
  • 周月亮
  • 10字
  • 2022-07-12 14:40:35

第三回 英雄心性奴才命

1. 八股文中的心學端倪

無論如何,青年王陽明的主業是科舉。他鄉試(中舉)、會試(中進士)考中的卷子不但保留下來,還被作為范文廣泛流傳,有的評點家從《鳶飛戾天》(《中庸》)看見不合八股文法(如短句太多),有的評點家從《子噲不得與人燕》(《孟子》)看見了日后平寧王的手段,包括閱卷官都承認一個基本事實:這不是個拘拘模擬之士。

鄉試八股文《志士仁人》(《論語》)幾乎標舉出了心學的總綱:“心體之光明!”志士仁人是“心之有主者”,因能“決其心”,從而能“全其德”。心有定主,就是有信仰、有理念,因此有了超越私心雜念的精神力量,因此而擁有了“心體之光明”,心體之光明的內容是“存吾心之公”(志士)、“全吾心之仁”(仁人)。他后來把前者叫作“廓然大公”,把后者叫作“一體之仁”,前后一氣貫穿。志士“身負綱常之重”,仁人“身會天德之全”,當然能夠事變不能驚、利害不能奪、死生不足累,從而能夠捐軀赴難以善天下之道。遇到嚴峻考驗的時候,自然“以吾心為重,而以吾身為輕”,以存心為生、以存身為累。在身心兩難選擇時,為了高尚的心而捐棄沉重的身。精神不死才是永生。

心體光明才會慨然赴義,乃至從容就義、勇敢擔當不茍且。有人拿八股文做敲門磚,王陽明卻以他的一生踐履了這篇《志士仁人》論。但這篇《志士仁人》還不能算心學宣言,因為還只是解悟,盡管充滿浩然正氣,卻只是靠心氣充到這個境界,還沒有親證體悟,還要經過龍場那臨崖一跳,才能自承“心體之光明”。

王陽明弘治五年中舉后,在北京國子監讀書,這一讀就讀到了弘治九年(一度在南京國子監就讀,也一度當過塾師)。對于一個跨行發展,同時注重發展心靈和手藝的人,他這期間又讀兵法又作詩,頻頻拜會道士和高僧。得國家名器卻須中進士!然而,他接連的兩次會試失敗,個中原因肯定不是《年譜》說的有人嫉妒(我的朋友伍鴻亮猜測是李東陽故意要歷練他,可備一說)。我們可注意的是他之豪杰心性:“人以落第為恥,吾以落第動心為恥。”

弘治十二年,他二十八歲,春天會試,“賜二甲進士出身第七人”。第一場考經義,王陽明選了《禮記》。《禮》是古代齊家治國的政治學,選攻《禮》這一經是王陽明的政治熱情使然。《禮》通《易》,《易》是他祖傳家學,父親王華是《禮》學名家,對他灌輸較多,他覺得選這一“經”比較有把握。考試題目是《禮記》中的一段話:“樂者敦和,率神而從天;禮者別宜,居鬼而從地。故圣人作樂以應天,制禮以配地。”王陽明的《禮記》八股文依然寫得廉銳飛揚。

他從造化的角度破題:禮樂是合造化之妙的,不然不能發揮建立秩序而協和天地的功能。造化之妙就是自然之道,自然之道的核心是陰陽,分而言之,樂敦和應天是陽,禮別宜配地是陰。圣人作樂,讓人們感覺的是五聲六律,這只是“文”,其理在終始相生、清濁相應的“生物之功”,從而“率神”“應天”。圣人制禮,有各種規矩、各種制度讓人遵守,這只是“儀”,其理在于體現造化的秩序、安于本分,從而“居鬼”“配地”。天地鬼神、陰陽禮樂是一不是二,譬如,陽是“動”但不能過亢,陰是“靜”但不能過肅,動與靜是一體的。王陽明結穴收束于:“圣人之道,不外乎禮樂,而和序者,禮樂之道也。其實則一而二,不知者乃歧而二之。”二之就背離了圣學宗旨,無法貫徹落實禮樂平衡天下陰陽的立意了。宰相的第一職責是燮理陰陽。

評閱官或贊賞“其氣充然”,或認為是“究本之論”,或看重其暢達無滯。一致認為體認分明、說理精深,說透了《禮記》的本質和根本精神。

作“論”的題目是“君子中立而不倚”,陽明全以“勇”來上下左右申論:“勇所以成乎智仁而保此中者也”,而且“國有道無道而不變”才是最高境界的“德義之勇”。當考驗來臨時,能否中正,關鍵在于有無道德勇氣;能否挺住在于敢不敢鐵肩擔道義。王陽明說的句句是心里話,盡顯俠儒的本性。

后來,他大講“無我之勇”就是這個“德義之勇”的升華。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镇平县| 通化县| 如皋市| 郴州市| 衡东县| 北流市| 沁阳市| 永城市| 金秀| 蒙山县| 安溪县| 林口县| 同心县| 福安市| 夏津县| 遵义县| 吉木乃县| 金坛市| 江津市| 永寿县| 宜兰市| 涡阳县| 微山县| 从化市| 诸城市| 博兴县| 祥云县| 武陟县| 习水县| 黔江区| 扶绥县| 军事| 涟源市| 虹口区| 土默特右旗| 青铜峡市| 拜泉县| 杭州市| 四平市| 贵定县| 肥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