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我也有“我的夢”——中國殘疾人聯合會理事長湯小泉采訪實錄

2006年3月 本書特約記者:江 羽 王獻華

記者:您是什么時候開始接觸李嘉誠基金會捐助的長江新里程計劃的?

湯小泉:我是1990年1月份到中國殘聯系統的,剛開始是在中國聾兒康復研究中心工作,1993年11月以后調到中國康復研究中心,我真正開始在中國殘聯機關工作是在2001年底。在中國殘聯工作的這十幾年里,我主要從事殘疾人的康復工作。在殘疾人康復事業的發展進程中,長江新里程計劃里有三個項目涉及康復:聾兒康復的語訓教師培訓項目、普及型假肢項目、社區康復訓練器材項目。我重點分管這三個康復項目,對這些項目比較了解。

記者:長江新里程計劃對殘疾人康復事業的發展起到了什么樣的作用?

湯小泉:在這三個康復項目的進程當中,從整個方案的設計到后來的執行,這么多年走下來,應該說李嘉誠基金會的長江新里程計劃對中國殘疾人康復事業的發展確實起到了重大的推動作用,在康復事業的發展史上具有某種里程碑的意義。

李嘉誠基金會捐助的長江新里程計劃對于我們康復事業發展的推動作用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康復事業發展的基礎設施建設;二是康復事業發展的人才隊伍建設;三是康復事業發展的網絡體系建設;四是使我們明確了康復事業發展的方向,找到了發展的定位,找到了一條正確的道路。

中國殘疾人事業是鄧樸方主席帶動的,他本人也是現代康復技術的受益者,他在國外治療的康復效果是明顯的,所以他回國后坐著輪椅去見李鵬總理,申請成立中國康復研究中心,希望得到政府的支持,然后李嘉誠基金會捐資的項目來了。

李嘉誠基金會捐助的長江新里程計劃中重要的一項就是基礎設施建設。實施長江新里程計劃之前,李嘉誠先生就在支持殘疾人事業,早于1984年,基金會就向中國殘聯捐資200萬港元。1991年,在基金會統籌下,再捐款1億500萬港元,協助內地163萬名殘疾人士康復,其中包括:為107萬名白內障患者實施復明手術,使他們得以重見光明;為4萬人配用助視器;為6萬名聾兒進行聽力語言康復訓練;使36萬名小兒麻痹后遺癥患者走向新生活;資助6700萬新婚育齡婦女、孕婦及嬰幼兒服用碘油丸,預防智力殘疾的發生;通過康復訓練,使10萬名弱智兒童提高生活和認知能力。支援30個省市和自治區建設省級殘疾人綜合服務設施,從而為殘疾人事業的長遠發展創造了條件。實施長江新里程計劃后,李嘉誠先生又捐了1個億,給全國每個省100萬,建立了31個省級康復中心。長江新里程計劃的資金用于在664個縣建立社區的康復中心,為這664個縣配備了康復訓練器材。李嘉誠基金會捐助的長江新里程計劃為康復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對于我們后來第三次康復中心會議提出的“2015年人人享有康復服務”目標的確立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沒有基礎工程,沒有各地的康復中心,就沒法開展工作;沒有設施就沒法吸引人才,沒有設備也沒法為殘疾人提供服務。李嘉誠資助了康復基礎建設,引起了政府的關注,政府把編制給了從事康復服務工作的人員,讓31個省的綜合服務設施得以利用。就全國的公共服務設施來說,目前已經有2000多個縣建立了康復服務中心,還有600多個要在“十一五”期間建成。可以說長江新里程計劃為我們“2015年人人享有康復服務”目標的實現提供了可靠的途徑。僅僅靠“中康”和“聾康”訓練不了多少人,能訓練多少關鍵在基層,現在社區也在開展康復,層層都有了康復中心以后就能遍地開花,這樣康復服務的目標才能實現。

全國省級康復中心分布圖

長江新里程計劃使我們的用品用具工作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用品用具供應總站是從康復中心分出去的。以前,用品用具供應站是康復中心的一個二級部門,一直定位不清,也一直苦于不知道要以什么項目來把用品用具供應做大做強。由于定位、發展方向和發展模式都沒有確定,一些用品用具供應站只是租了門臉搞了一點用品用具,自己都吃不飽飯,連生存都困難,更談不上發展了。在這種情況下,李嘉誠基金會捐助的普及型假肢項目給我們帶來了希望,給用品用具工作的發展帶來了光明。在陜西參加用品用具工作會議的時候,我就提出要以普及型假肢項目為突破點來帶動用品用具工作的整體發展。有了這個項目,我們要讓更多的缺肢者站起來,走出家門走進社會。這給社會的震撼是相當大的,一個假肢沒多少錢,卻能使趴在地上的人站起來,能夠下田上學,像健全人一樣工作。政府看到了就會支持,社會意識到了就會關注。因此,這個項目帶動了政府對用品用具供應的重視,開始幫助建站,幫助培訓,幫助加大資金的投入。根據中國的國情和殘疾人群體的現狀,我們不能搞高端的針對少數殘疾人的項目,而要搞針對大多數缺肢者的普及型項目。李嘉誠基金會捐助的長江新里程計劃就是針對最困難人群的普及型項目,受益面是比較廣的。這樣就把社會公益事業跟國家的發展大局結合在了一起,使用品用具工作有了新的突破口,用品用具供應單位由自收自支變成差額補貼,用品用具供應總站作為服務型的事業單位,也在工作中充分體現了服務意識。可以說,這個項目使殘疾人康復事業中用品用具這個重要的業務領域的工作走出了困境,走出了危谷,見到了光明與希望。一把鑰匙開一把鎖,這個項目打開了殘疾人康復事業發展的一把鎖。

在培養康復人才方面,李嘉誠基金會捐助的長江新里程計劃也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我到中國聾兒康復中心時的主要任務是建設聾兒中心,也就是要搞基本建設,目標是面向全國推動聾兒康復事業發展,完成“七五”計劃規定的三萬名聾兒的語訓任務。具體來說就是要在全國范圍內籌建聾兒康復中心,先在省級、地市級設點,接著編寫教材,并要求各地配備師資進行培訓。經過幾年的建設,1993年我到基層的聾兒康復中心考察時發現,聾兒康復點建起來了,也開展了工作,但是我們的師資水平還很低。從我們當時整個殘聯隊伍的學歷水平來講,大部分都是高中生,大學生很少,語訓教師一部分是從中學或高中畢業生中找的,一部分是殘聯其他部門的干部轉過去的,一部分是從下面的社區里招的。因此,我們的聾兒教學水平比較低,跟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聾兒只會叫“爸爸媽媽”,只會背兒歌,真正交流性的語言很少,思維能力、應變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都非常缺乏。這是聾兒教育中存在的一個很大問題。在這個背景下,得益于李嘉誠基金會捐助的長江新里程計劃的資助,北京聽力語言康復技術學院于2001年成立并開始面向全國招生。在2001年到2005年這五年間,北京聽力語言康復技術學院共培養了540名聾兒語訓教師,大大提高了全國聾兒康復機構的師資水平,使我們的聾兒語訓教師隊伍成為一支有一定教學資歷的正規化的教育隊伍。有了學歷,這些語訓教師就能晉升教學職稱,教師隊伍就能穩定,這樣也會促使語訓教師認真研究聾兒語訓教育與國際接軌的問題,提高聾兒語訓的培訓水平。抓住人才隊伍的建設就抓住了發展的關鍵,李嘉誠基金會資助的是聾兒語訓的人才隊伍的建設,抓到了關鍵,也就是抓住了牛鼻子。這540個大學生的培養,帶動了各地聾兒語訓師資配備層次的上升,帶動了聾兒語訓整個師資隊伍水平的提高,帶動了聾兒語訓教育的規范水平的提升,從而帶動了聾兒教學方法的改革和教學質量的提高,使聾兒康復事業有了根本性的發展,這就是長江新里程計劃“種子”作用的一個體現。一般的康復中心缺少的是康復人才,如果我們有康復中心,而沒有康復人才,那么我們的這些所有的固定資產和國家投入都是沒有意義的。

記者:國內康復人才培養的現狀是怎么樣的?現在我國高等醫學院校有沒有相應的康復專業?

湯小泉:總的來說,國內缺乏康復人才培養的專業院校。雖然這幾年國內的一些院校已經開始設立康復專業了,比如首都醫科大學康復醫學院和中山醫科大學,但是這些醫學院校培養的都只是大專生,遠遠滿足不了國家的需要。康復中心自身也是康復技術人才的一個培養基地,中心的每個科室每年都有很多各地的學員來實習。他們都是各地的醫生,包括省級康復中心的醫師,既有殘聯系統內的工作人員也有殘聯系統外的醫生,接受培訓的時間一般是三個月到半年。康復中心一般一年辦十個班,每個班都是一二百人,培訓是面向全國的。康復中心與首都醫科大學合作的康復醫學院,每隔一年招收四十個學生,由從日本學成回國的PT、OT研究生和博愛醫院從事臨床工作的教授授課,從大專學歷升到本科學歷,畢業之后都被吸納到各省的康復中心。各地的醫院包括三甲醫院都有康復科,都需要吸納康復人才,因此,國內對于康復人才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據統計,我國大概需要20萬名PT師9萬名OT師3萬名康復醫師。

中國殘聯、中國康復研究中心也曾送出去一些人到加拿大女王大學、日本國際醫療福祉大學學習康復醫學,并且拿到了碩士學位。但是這只是極少的一部分人,中國的康復機構中也只有少數的醫師掌握了現代康復技術,所以社會的受益面極小。我們的康復工作難以大規模開展,一方面是由于缺乏資金和硬件設施,殘疾人沒錢,而受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我們現在又做不到康復保障;另一方面的原因就是我們沒有人才隊伍。我們把一部分工作人員送往國外學習先進的現代康復醫學技術,就是希望他們能夠將國外先進的康復醫療技術引入國內。應該說,現在我國的康復人員中已經有一部分人掌握了先進的現代康復醫學技術,但是通過這種方式培養的人才畢竟是極其有限的,我們缺乏系統性的專業機構來進行康復專業人才的培養。在日本有100多家康復醫學院,而在我們國家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像樣的康復醫學院。

記者:是否考慮過建立一個這樣的專業機構或專業院校來進行康復專業人才的培養?

湯小泉:這是我們一直在思考的一個問題。我們不能只搞低層次的康復人才培養。康復人才只有經過專業培養,拿到了國際認證,才能具有國際承認的PT師、OT師的資格。所以我們堅持要建康復醫學院,必須能夠自己培養高層次的康復人才。在國外,要成為康復醫師就必須經過八年的醫科大學學習和五年的臨床實踐,必須從醫學院畢業才能到PT學院,OT學院,ST學院,才能成為PT師、OT師、ST師;大專生、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博士生研究生,這樣一步一步上來。加拿大從開始培養中專生發展到開始培養博士生用了20多年的時間,日本用了48年時間,香港用了18年的時間。我希望我們國家用十幾年的時間就能有一個培養高層次康復人才的學院,這個學院將從培養大專生逐步發展到培養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我們一直在努力爭取籌建這樣的康復醫學院,地已經征了,現在128畝地就在那兒放著呢。康復醫學院的建立可以說是中國殘疾人康復事業的新起點,是我國康復事業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康復醫學院就是康復事業發展的資源庫、人才庫。要大力發展康復事業,就必須創建一個能覆蓋全國的技術人才隊伍。而技術人才隊伍的培養,就必須有一個康復醫學院作后盾。如果沒有康復醫學院培養人才,將來去擴大或者更深更專業地去做現代康復醫療事業是不可能的。

這就是我這么多年在康復中心一直抓的問題。我們國家不具備培養專業康復技術人才的實力,就要借助國際合作項目的力量,比如我們和日本的一家醫學院經過多年談判,最后達成合作協議,實施康復人才培養項目。我在來殘聯機關之前,這個項目的主要任務是為中國康復研究中心培養10個PT和OT的碩士研究生,現在這些研究生已經回到康復中心。現在中心康復研究中心床位的使用率非常高,三百多張床位有七百多殘疾人在使用,就是因為我們僅有的一些人才都在那里。如果全國各地有更多這樣的康復中心,那么我們北京的康復中心就肯定不會這么擁擠了,而我們省級康復中心的使用率也就會充分地顯示出來。所以現在國家缺少一個能夠培養大量康復人才的專業機構,我們的愿望是能建立正規的、較大規模的康復醫學院,為全國培養盡可能多的人才,希望辦學規模能達到5000人。

現代康復醫學的理念是樸方引進來的,但是如果沒有專業康復人才的培養,也就談不上現代康復醫學的普及。樸方說要籌集一個億,然后再向國家申請一個億,給康復醫學院作啟動資金,我們128畝地已經有了,所以我想我們的這個愿望是肯定會實現的。我們的牌子現在是首都醫科大學,隨著國家教育體制改革的深入,將來還可以采取國家資金與援助資金相結合的辦法成立一個獨立的國家康復醫學院,并最終和國際接軌,加入國際PT協會、OT協會、ST協會,取得國際認可的辦學資質,從而使我們的康復醫師、康復技術人員能夠獲得國際認可。這樣,我們的畢業生不僅能在國內從事康復工作,還能到國外從事康復工作,因為各國對PT師和OT師都有很大的需求。

記者:如果中國要發展現代康復醫學,就必須建立跟國際接軌的康復醫學院,樸方主席給李嘉誠先生的一封信中稱這個康復醫學院將是我國康復事業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這樣說來,我們是一定要千方百計地做成這件事了?

湯小泉:的確是。康復醫學院的建立能讓我們的康復醫療事業走進新的發展階段。中國現在難以開展大規模的現代康復醫療救助,其原因有三方面:缺乏基礎設施和條件,缺乏人才,缺乏資金。在這三方面的因素中,人才的缺乏是根本制約因素,是康復醫療事業發展的瓶頸。我們現在急需能夠覆蓋全國的康復醫療隊伍,而這支康復技術人才隊伍怎么建立,靠的就是我們的康復醫學院。如果沒有這個康復醫學院,我們將來去做更大規模的康復醫療是不可能的事情。這也是這么多年以來我一直在抓的問題。

記者:對于康復事業,長江新里程計劃項目起到了“開鎖”的作用。從殘疾人事業整體發展來看,長江新里程計劃項目又有怎樣的意義?

湯小泉:一直以來,殘疾人事業發展的最大障礙就是資金問題。社會經濟發展到今天,物質水平高了,社會認知度強了,政府關注力加大了,人們開始給予弱勢群體更多的關愛,政府也給予了更大的投入。上個世紀90年代初,殘疾人事業剛剛起步的時候,國家還在全面恢復期,非常困難,所以殘疾人工作只能是任務性的,有多少錢做多少事。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只能滿足殘疾人的一點點需求,只能用國家給我們的有限資金來為殘疾人做些適量的服務。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李嘉誠基金會的捐資使我們擴大了為殘疾人服務的范圍,增大了殘疾人的受益面,特別是擴大了解決基層貧困殘疾人問題的覆蓋面,使得最廣大的窮困的、最不受關注的殘疾人受益,提高了他們的生存質量,從而引起了政府和社會各界對殘疾人事業的關注和支持。例如假肢項目帶動了彩票公益金項目,財政部就是因為考察了我們這個項目,才又撥款給中國殘聯的,有了這個錢我們才有機會開發了大腿假肢。這個項目不僅催生了財政部的支持資金,還催生了國際捐助項目。例如,在第一期項目的時候李嘉誠基金會給了107萬例白內障復明手術的錢,做完了以后效果非常好,緊接著就帶動了國際獅子會的關注。在接下來的10年中,國際獅子會給了3000萬美金,使400多萬白內障患者重見光明。并且,我們還建立了白內障的復明手術體系,建立了縣級的眼科醫院,建立了白內障手術的醫師隊伍。原來我們的年手術能力只有5萬例,現在每年手術量可以達到50萬例。總之,李嘉誠基金會捐助的長江新里程計劃不僅催生了政府的關注與支持,也催生了許多新的國際合作項目的開展。

此外,在整個的項目執行過程中,我們也從中學到了一些現代化的管理手段,特別是國際合作項目的管理手段,從而提升了我們的整體管理水平。以前,我們不知道國際合作項目應該如何制定方案、如何執行,也不知道在方案執行過程中如何加強管理,更不知道在資金使用的過程中應該注意什么問題。長江新里程計劃提高了我們做國際項目的水平,而且在項目執行過程中,也促進了殘聯系統內各部門間的協調。因為這五個項目要一起開展,需要各個部門的通力合作,各部門都要從大局出發,立足于推進殘疾人事業整體發展的高度,雖然他們各自都有很多工作,但是得服從這個大局。

在項目管理上,最開始是有一個領導小組,然后從各部門抽一些人上來做。2004年成立了項目管理委員會,設了專門的項目辦公室,加大了管理力度,定時開項目管委會會議和聯席會議,聽取專家的意見,有疑難問題隨時匯報隨時解決。香港方面對這個項目也非常重視,經常來檢查指導,提出一些有益的意見。我們也根據他們的意見及時開會研究加以調整提高。應該說,李嘉誠基金會在推進項目的執行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他們幫助我們把項目跟國際接軌,幫助我們提高項目管理水平,幫助我們把項目做實。例如,在項目執行過程中他們會直接給缺肢者打電話,詢問他們安裝假肢以后的效果怎么樣。這就使我們感覺到,做這樣的項目他們是一竿子插到底的,要直接讓受惠的殘疾人來表態,來發表意見。這就告訴我們,必須非常認真地把捐助者的錢真正用于殘疾人身上,讓殘疾人實實在在用足這個錢,用實這個錢,讓他們體會到這個資助對他們產生的實際效果。我們接受這些捐贈,就有責任讓捐助者的意愿在殘疾人身上真正體現出來。我們不光對捐助者負責,更重要的是對殘疾人負責。我們為殘疾人服務,光靠國家的支持是不夠的,還需要社會的捐助。李嘉誠基金會的這筆捐款作為社會捐助來說數目是比較大的,而且李嘉誠先生作為社會名人,他帶來的社會效益也是巨大的,能帶動社會各界更多的捐贈。我們必須認認真真地把這個項目做好。李嘉誠基金會投入一億港元,就能帶動14.4億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資金投入。我2004年6月陪鄧樸方主席去香港拜會李嘉誠先生的時候,總結一期的合作情況,探討二期合作。我們要讓李先生知道,對于他的“助無助者”理念我們是深深理解的,這個項目感動的不僅是殘疾人,還有我們殘疾人工作者;這個項目教育的不僅是殘疾人,還有我們這些殘疾人工作者。我們要通過實際行動真正把這些“種子錢”撒播在殘疾人的心中,讓更多殘疾人體會到種子的作用。李嘉誠先生對項目的執行情況是非常滿意的,對我們殘疾人工作者的責任心、工作熱忱也是充分肯定的。

記者:對于這個項目,您還有沒有別的什么希望?

湯小泉:康復工作需要的是全社會的關心,康復目標的實現需要整個社會的關注和支持。希望中國的康復人才的培養能夠早點實施,建立與國際接軌的康復醫學院,希望國家能夠出資或者是國家和社會各出一部分,早點把這樣的醫學院建立起來。中國有1.38億老人,其中近三分之一需要康復服務,所以對康復醫療的需求會越來越大,希望社會能夠意識到這個問題。

我也非常希望李先生能夠關注這個事情,如果李先生能夠這樣做,正像樸方主席說過的,這將是給他樹立的一個“大碑”,全社會也會給他樹立一個大碑,這個大碑將永遠樹立在全中國殘疾人的心中。

中國殘疾人藝術團有個“我的夢”,我也有我的三個夢:一個是建立康復中心,第二個是建立一個腦癱中心,這兩個夢一個已經實現,一個即將實現;最大的是第三個夢:建立中國自己的高水平的康復醫學院——這也是樸方主席的重托!

李嘉誠先生的項目理念

——李嘉誠基金會羅慧芳女士2006年5月20日給湯小泉理事長的來電記錄節選

李嘉誠先生認為,(1)教育的重要性。他特別認為,教育比其他事情更重要,在這方面的捐獻一定會做下去;(2)支持做得好的項目;(3)政府要重視;(4)盼望他的捐獻能推動更多的人參與到“助無助者”的活動中。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阳高县| 西吉县| 彭阳县| 宜宾市| 郸城县| 平陆县| 阿拉尔市| 和田市| 克拉玛依市| 靖安县| 石柱| 商水县| 金阳县| 静乐县| 六枝特区| 台州市| 遵义市| 紫云| 方正县| 莲花县| 长乐市| 全南县| 宜丰县| 山丹县| 斗六市| 宜君县| 商南县| 千阳县| 石门县| 海原县| 汨罗市| 大渡口区| 徐闻县| 高邑县| 久治县| 万源市| 安化县| 绥中县| 七台河市| 长春市| 璧山县|